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寨主溝-河口-鷲峰-前山寨+洪山口(長城文化體驗224)

寧肅

六天前的明長城洪山口到鷲峰段穿越,老夫因年老體弱,走到河口就下撤,丟下了河口到鷲峰一段,是謂小遺憾。在《洪山口到河口的36個臺子(長城文化體驗202)》的文末,老夫“希望,有機會能把‘河口-鷲峰-前山寨’段給補上。”沒想到這么快,機會就來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1、寨主溝的半堵墻</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車到寨主溝,這是六天前的提前下撤集合點,今天卻要在此下車就分兵。大部隊的行程是“寨主溝-河口-洪山口”,隊友們早在領隊帶領下急匆匆奔河口而去,他們要上墻往東奔洪山口。我們小分隊也要去河口,但將會向西,經鷲峰到前山寨。我們自信里程較短、時間寬裕,于是下車先尋寨主溝古堡墻。上次天黑,沒顧得上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寨主溝村標石</h3> 寨主溝為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小廠鄉的行政村,很有故事呢。據說,此村原名“后山寨”。據史料載,“寨主溝村建于唐代,主要由外地逃荒而至的王、鄭、徐、李、齊五大姓氏構成。”由于地處偏遠,加之祟山峻嶺,這里匪盜橫行。明代,老鄭家的閨女叫鄭翠蘭,自幼到西山上的棲云寺拜高僧習武,學成后回寨率領村民苦干十年筑起了寨墻,當上了女寨主。先不說故事真假,“墻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相關資料顯示,“寨主溝城堡海拔378米,平面格局已不清晰,東側和南側殘存小部分墻體。”沿小路上山,我們邊走邊找。雖然找到段土墻,但明顯不是。本來老鄉說“早拆完了”,但老夫有資料“對號入座”的強迫癥。眼前的這段土墻,有可能是日軍侵華時期的“防共壕”吧?當年日軍制造“無人區”,第一步就是抓民夫在長城南側一定地域挖一條深、寬各數米的壕溝,以防止百姓進入生活。但當年的寨主溝堅壁著抗日物資,難免有人偷偷進出,因而成為日軍“討伐”重點。資料顯示,“燒了再蓋,蓋了又燒,連五根椽子搭的馬架也不放過,寨主溝總共被日偽軍燒了19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寨主溝城堡疑似東墻遺址</h3> <b>2、河口的“四碗面”</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尋墻不定的我們北向上山,沿鄉村公路去往河口。在此,穿插個“四碗面”的小故事。還在寨主溝的時候,脫離大部隊的小分隊經歷了二次分兵。一隊堅持奔東,老夫則執意往北。后來,一起尋找寨主溝老墻的實際只有四人。路上,看地形發現我們是沿山梁走,東側有大溝順勢而上。老夫不禁自語,“他們仨個發現走錯,有可能從這條山谷爬上來,但沒人影呀,我們肯定比他們先到河口的。”有隊友抬杠,“那不一定!”“要不,打賭?”“行,四碗面!”“霍哥,要不要加一注?加個雞腿、涼菜什么的?”老夫自恃勝券在握,“這賭不用打,除非他們飛過去。”正說著,雞腿、涼菜的還沒落實,就聽身后“突突突”的三馬子轟鳴聲。回頭一看,那三位坐在上面“風馳電掣般地趕來了”。不用說,接下來,摩托化步兵瞬間超越了老牌步兵,并領先幾百米先期上墻,老夫只好認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據票哥《邊墻跖旅‖遵化:馬蹄峪關-鷲峰山-寨主溝-河口》一文可知,“河口長城曾用名豁口、活口。據考證,此關口即為明代的三道嶺寨正關。《四鎮三關志》載:‘三道嶺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本口通步,緩。’史載明嘉靖年間,薊鎮總兵馬永在洪山口關大敗蒙古朵顏部首領把兒孫,把兒孫僥幸從此口逃脫,后人遂稱此口為‘活口’。”據說,解放戰爭初期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率部先期出關、搶占東北,也是走的寨主溝、河口這條路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放眼“豁口”,兩側各一座鎮口臺。東側那座為“河口1號敵臺”,正有隊友向上攀援;西側是“河口2號敵臺”,六天前我們于天黑之際曾經仰望,但最終無奈放棄。這次,我們將由河口文保碑向西,接上次的行程前進,從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小廠鄉河口到候家寨鎮鷲峰,補上次的長城段落,涉及兩營城下的三寨,即明長城薊鎮松棚路洪山口下三道嶺寨和羅文峪下天勝寨、舍身臺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河口1號敵臺(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河口2號敵臺(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四鎮三關志》(局部)</h3> <b>3、河口段的四座殘臺</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眼前的“明長城-河口段”和“明長城-河口(豁口)”兩塊文保碑已被柴木掩遮,好在六天前拍過。那就沿墻上山吧,從“河口長城2段”開始。但靠路的一段無墻卻有露出的條石基址,這與六天前走過的豁口東側那段一致,可見這里的長城當年規格不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明長城河口段文保碑(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明長城興隆段文保碑(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河口西段殘墻基石(西向)</h3> 西南向爬升不足50米,我們上到海拔418米的“河口2號敵臺”,即此行第一臺。此臺全部坍塌,頂部平坦,能看到北側包磚;西側則有殘磚碼摞,莫非壘作梯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河口2號敵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河口2號敵臺(東北向)</h3> 西向墻體明顯,大塊毛石砌壘,有白灰勾縫痕跡,馬道外側可見垛墻殘口。現在進入了“河口長城3段”,相比2段的條石基座規格下降。期間回眸,但見“豁口”立體呈現,兩鎮口臺東西瞰制,可見挾持作用明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河口1、2號敵臺(東北向)</h3> 按地圖定位,已到了海拔479米的“河口3號敵臺”,但現地無任何痕跡。此行第二臺在不遠處,約百米的距離。這座條石基座、青磚墻體的殘臺,北側殘留少量空心墻體,西側有埡囗。其特征與資料里的“河口3號敵臺”極為相似,遂懷疑此臺即長城分布圖上的“河口3號敵臺”,只是圖上位置有些偏差。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河口3號敵臺(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河口3號敵臺(東向)</h3> 西側埡口,不知是否“天勝口”,但直觀感覺不像。不過,其北側谷道經小黑峪轉向北河口(興隆界內),南側谷道經無名自然村轉向南河口(遵化界內)。顯然,此埡口為“豁口”的迂回線路節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河口3號敵臺西側埡口(東向)</h3> 過埡口,墻體由西偏南轉西偏北,坡面持續上揚。回首再望,河口往東早無了隊友的蹤影,往西已有兩座殘臺分布。墻體雖然不高,但左右逶迤、上下騰挪,如筆走龍蛇,線條分明而靈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持續攀升(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回望河口兩側墻體(東向)</h3> 一通賣力的攀爬,上到第三臺的“河口1號馬面”,海拔549米。此為石砌殘臺,不規則石料壘砌,少見白灰勾縫;基址向外凸出,大部分坍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河口1號馬面(西向)</h3> 前行左轉,西南向有海拔591米的“河口2號馬面”,為此行第四臺。此臺似不規則石料干壘,不見勾縫白灰。大部坍塌的馬面卻是內凸,這種凸法在河口東面的“南城子長城”段多有遇見,至今不解其中的奧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河口2號馬面(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河口2號馬面(東北向)</h3> 接下來的石墻不時摻雜小段的山險,時斷時續的墻體卻也走向清晰。馬道兩側開始有巨石傲然屹立,頗具形象;有的則阻斷了長城墻體,需要我們“四驅”乃至“臀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巨石攔路(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老五留名(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回望鷲首(東向),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石上翻躍(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石上臀降</h3> “老五”之后,繼續上上下下,小有攀爬,再不驚險。不知不覺中,小分隊已脫離河口段、進入寨主溝段。<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4、寨主溝段的四座樓子</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據票哥講,“如今的寨主溝長城明代屬天勝寨防區,《四鎮三關志》記載:‘天勝寨永樂年建,正關通單騎,沖,余墩空,通步,緩。’近年長城遺產普查記錄,寨主溝長城有敵臺4座,墻體2.1公里。這些敵臺和墻體因修筑在人跡罕至的高山上保存較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果然,位于山頂、海拔680米的“寨主溝1號敵臺”就相當完好,也相當標準。此臺方正,長、寬、高均10米左右;石基磚體,空心結構;南、北立面各3孔箭窗,東、西立面各1門2窗,門靠南側;門為石口,乃“1石券臉+2石壓肩+2石立柱+1石門檻”的六件組合套裝;窗口磚券臉,單券單伏,且多有破損;頂部三層磚拔檐,中含菱角。內部三縱三橫式,南北向三券室、東西向三通道,其中券室比較寬大,西券室中部開梯道天窗。另,南檐留一石制水嘴,遺憾的是垛墻無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寨主溝1號敵臺東立面(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寨主溝1號敵臺西臺門(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寨主溝 1號敵臺西臺門(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寨主溝1號敵臺中券室(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寨主溝1號敵臺西券室(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寨主溝1號敵臺中通道(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寨主溝1號敵臺南窗(南向)</h3> 出第五臺,繼續西南向,先下再上。第六臺的“寨主溝2號敵臺”,可以說更高、更好:其海拔687米,較1號有過之而無不及;純石口臺門有雕飾,雖花紋圖案簡單,但仍為遵化段長城所罕見;箭窗與磚拔檐更加完好,樓頂有少許垛墻;南墻上有石質水嘴,下有石鑿踏步。隊友說,“這樓講究,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也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回望寨主溝1號敵臺(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寨主溝2號敵臺(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寨主溝2號敵臺南側蹬道(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寨主溝2號敵臺西臺門(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寨主溝2號敵臺西臺門(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寨主溝2號敵臺南墻水嘴(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寨主溝2號敵臺門栓孔(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寨主溝1號敵臺東券室(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寨主溝2號敵臺梯道天窗(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寨主溝2號敵臺中通道(西向)</h3> 還是西南方向,還要先下后上。在“寨主溝3號敵臺”到來之前,老夫先撞上了“寨主溝1號馬面”,為此行第七臺。馬面由不規則石料干壘,大部分坍塌,但能看出向外凸出;地勢也高,海拔727米,其南側還有山頂,絕對高峰,遂懷疑有烽火臺遺跡,但灌叢茂密,只好放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寨主溝1號馬面(東向)</h3> 長城由此轉而西向下行,約100米才是此行第八臺的“寨主溝3號敵臺”,海拔709米。此臺很有特點,一是東側馬道很高,幾乎接近樓頂,有點“縮脖樓”的味道;二是南、北立面各3孔箭窗,東、西立面各1門2窗,門靠南側,磚券臉雙券雙伏,但東門已被封堵;三是內部“中室+回廊”的“回”字結構,四條廊道均有單券單伏的通道相向中室;四是中室頂部當為木架梁結構,現為“敞樓”形態;五是頂部存有三面鋪房殘墻,門口在南面。另,垛墻上殘留柱槽,更佐證了木架梁的可能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寨主溝3號敵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寨主溝3號敵臺西立面(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寨主溝3號敵臺西窗(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寨主溝3號敵臺南廊道及東門(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寨主溝3號敵臺中室及北通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寨主溝3號敵臺中室(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寨主溝3號敵臺鋪房(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寨主溝3號敵臺柱洞(西南向)</h3> 出第八臺西向下行,埡口南側有“鷲峰山長城概要”石碑。其正面紅色行書介紹,“鷲峰山位于遵化北部,燕山余脈。”“鷲峰山長城東連洪山口,西接馬蹄峪,長達三十余華里。在主峰范圍內有五座敵樓、三座烽火臺。”老夫心想,“這五座敵臺三座烽火臺都包括誰呢?”石碑還介紹,“這里敵樓雖破而神韻猶在,墻體矮窄而歷史久遠,距離不長而獨具五處文化奇觀。”概略記錄:北齊與明長城交匯處、戚繼光登舍身臺、萬里長城最窄處、遵化敵樓最高處、拍攝云海最佳處。老夫心說,“有意思!西邊封了‘萬里無雙樓’、‘至高無上樓’,東邊就弄來幾個‘最’,這兄弟倆還比上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寨主溝3號敵臺西側埡口下石碑(北向)</h3> 埡口西側,是段陡石坡面山險,好在景區已鑿石階,并加鋼管護欄。一步步登上崖頭,發現此行第九臺的“寨主溝4號敵臺”就在西南向不遠處,且有石墻相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回首寨主溝3號敵臺西側埡口(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寨主溝4號敵臺(西南向)</h3> 此臺獨立山頂,海拔749米,為此行最大高程。其北立面完整,有3孔箭窗;西立面部分坍塌,存2窗;東立面大部坍塌,存1窗;南立面無存。從現有遺存看,此臺疑為三縱三橫式,現只存北券室,以及中、北券室間的2通道。北券室的券洞為三券三伏,東端頂部或為梯道天窗;通道與箭窗皆單券單伏,外側能看到少部分的磚拔檐,也含菱角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4 寨主溝4號敵臺(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寨主溝4號敵臺石基(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寨主溝4號敵臺東半部(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寨主溝4號敵臺北券室(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寨主溝4號敵臺北券室東窗(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9 寨主溝4號敵臺北券室內中通道(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0 寨主溝4號敵臺頂部(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1 寨主溝4號敵臺西墻南窗(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2 寨主溝4號敵臺東墻(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3 寨主溝4號敵臺局部(北向)</h3> <b>5、舍身臺的棋盤與蓮花</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為拐點,東南向奔鷲峰山景區,一條發白的石線通往遠方,霍哥說那個突出的巨石就是“舍身臺”,那就走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4 寨主溝4號敵臺西南向展望(西南向)</h3> 記得3號、4號兩敵臺間埡口的“鷲峰山長城概要”石碑上說“萬里長城最窄處”在舍身臺西北約200米的地方,是“原汁原味的北齊長城,墻高一米五左右,上寬僅為七十厘米,為中國石砌長城最窄處。”是否屬實放一邊,邊走邊看不費事。林間小路就是一條寬一米左右的石墻,但總也沒有走在“萬里長城最窄處”或者“中國石砌長城最窄處”的感覺。也是,司馬臺的“單邊墻”都走了,這個寬度不算啥。那就憋足勁找明長城與北齊長城的“一步跨千年”吧,但一直走到“舍身臺”也沒有。期間遇到個無名石臺,疑為烽火臺;看到了段石墻,疑為峪灣村1號擋馬墻;還有些石肖像與“樹堅強”,足以令人心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5 寨主溝4號敵臺下行(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6 寨主溝4號敵臺南側無名石臺(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7 石階上的松樹(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8 巖縫中的松樹(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9 回望寨主溝4號敵臺(北向)</h3> 記得“鷲峰山長城概要”石碑有句“三臺競秀,古木參天”,原來鷲峰山分前臺、中臺、后臺,故又稱“三臺山”。其中,“前臺平坦,早年山中僧人多在此習武。中臺險峻,就是名聲在外的‘舍身臺’。后臺奇險,很少有人登臨。”老夫亂想,有此之說,那到底哪臺更險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0 舍身臺(東向)</h3> 舍身臺,是一塊高達數丈的天然巨石,頂部有一處不足10平米的平臺。相傳,“一得道佛祖在此山修行,為弘揚佛法,舍身縱向懸崖,化作蓮花,故后人稱此臺為‘舍身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1 舍身臺石刻(東向)</h3> “鷲峰山長城概要”石碑還有說,“西南方向那座直插云霄的峭壁稱舍身臺,民族英雄戚繼光曾登臨此臺感慨賦詩,留下千古絕唱《登舍身臺》,已被國家收錄教科書中。”據說,戚總兵《登舍身臺》兩首,一首“向來曾作舍身歌,今日登臨意若何?指點封疆余獨感,蕭疏鬢發為誰皤?劍分胡餅從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門歌舞地,尊前列鼎問調和。”其序為“臺在邊墻絕頂,貫繩而進,日昃餒甚,咸買胡餅啖之,賦此。”詩二,“斷崖垂綆幾憑虛,卻笑山猿技不如。古戍春殘初見雁,故園愁絕冷看魚。百年俯仰誰巾幗,五尺涓埃畏簡書。沙磧傳飧君莫嘆,邊臣應得戒衣袽。”不用說,戚總兵的詩激昂向上、滿滿的正能量。而《遵化市旅游》的“鷲峰山棲云寺”有說,“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巡視長城防務到此,曾賦《舍身歌》并刻于石上,流傳至今。”對此,老夫不明這《登舍身臺》與《舍身歌》什么關系?也不知到底收錄的具體書名,更未見詩的石刻。石刻確有,只“舍身臺”三字,紅漆、陰刻的楷書,不會也是戚總兵所寫的吧?還有石刻,是蓮花和棋盤,感覺是同期作品。希望,這不是近年開發的成果,而是明代的真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2 舍身臺石刻(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3 舍身臺石刻(東北向)</h3> 駐足舍身臺,確有凌空之感。已有亭臺樓閣在望,那就是深山古剎棲云寺。沒能尋得《舍身歌》石刻的老夫,和隊友沿石級盤旋而下,仍存繼續尋蹤之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4 舍身臺下寺院(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5 棲云寺閣樓</h3> <b>6、棲云寺的好多字</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舍身臺下,蒼巖壁立。據說,這里有契丹文字遺跡,但老夫端詳良久無果。尋《舍身歌》無著,又平添了契丹文字的說頭,也許緣分未到,不可無端煩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6 舍身臺下絕壁(西向)</h3> 舍身臺下第一廟,為硬山、正脊、兩面坡建筑,在此供奉佛教禪宗六世祖惠能大師主持。東側有“六祖惠能大師簡介”牌,但未有“舍身跳崖而脫俗成仙”的字樣,遂不知那“舍身懸崖作蓮花”的得道佛祖是否就是惠能大師,但前立面兩側山墻墀頭上有對聯,“古佛堂前呈祖意”、“高山頂上獻禪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7 舍身臺東側小廟(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8 六祖慧能法師像(北向)</h3> 沿步道下行進入寺院,“棲云”二字該是多么美的名字。據悉,“寺始建于隋朝,唐天佑年間重建,大遼期間重修。歷史上曾經過七次重建,四次修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大殿前兩棵古柏,莫非正是“老柏誦經”的主角?相傳,“兩株老柏曾因聽六世老祖講經而得道成仙,距今已1400余歲。當地百姓講,每當夜深人靜,山風吹來,柏枝隨風作響,發出翁翁的聲音,好似人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9 棲云寺大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0 棲云寺配套建筑(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1 金榜題名香</h3> 轉過一眾配套建筑,我們來到“接引殿”。“接引”二字為佛用語,意為“引導”、“教導”,又稱“攝引”、“接化”,“謂諸佛菩薩引導攝受眾生,或師家教導引接弟子。”此殿前有香爐與影壁,均為亮點,令人矚目。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2 接引殿(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3 棲云寺香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4 影壁(西北向)</h3> 山門的匾額上有楷書“佛光注照”四個鎦金大字,據說是“佛光集中,灌注、灌頂加持行者”之意。正面匾額上也是楷書鎦金,“棲云寺”三字為著名佛教學者、書法大師趙樸初手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5 棲云寺山門(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6 棲云寺山門(南向)</h3> 順路下山,兩側多有各種石刻。比如,“鷲峰挺秀,古剎棲云”、“到清凈地,生歡喜心”,還有“登山快樂”、“運動健康”等。不過,老夫更留意年頭久些的,但最終也沒能尋得心心念念的《舍身歌》。這塊“戎馬遺鞍”石有說法,乃戚總兵置放馬鞍的所在。但有學者研究,“現存的棲云寺石碑記載:‘欽差鎮守總戎都督李公,偕中貴王公巡邊駐馬其處。’時間是‘峕弘治四年歲次辛亥四月上澣吉旦重立’。這位鎮守總戎應該是當時的薊鎮總兵李銘。”據他分析,“戎馬遺鞍”的戚氏之說,乃后世之人“對古代正能量人物在思想感情上的傾向性造成的偏愛”。不過,景區嘛,可以理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7 棲云寺山門外石刻(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8 棲云寺山門外石刻(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9 “戎馬遺鞍”石刻(東南向)</h3> <b>7、前山寨的一番亂想</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b>出得景區大門,一路下行前山寨村。有人說這是明時的“舍身臺寨”,但老夫以為未必。一是作為兵寨,最基層的長城駐守單位,距長城不宜過遠。長城主線與南側的長城旅游公路之間的半坡上,曾有數個小型自然村,那該更有資格。此行上山之前,曾與村民攀談,得知原“三道嶺”在路西,已無幾間房;原“天勝寨”更西,已經無人居住。由此推測,原“舍身臺寨”也不該距長城主線太遠。二是明時的舍身臺位置,尚需核定。經過舍身臺時,曾發現西南向也有一石高矗于密林之上,于墻下孤立,正應了《遵化文史》對“臺在邊墻絕頂”的詮釋,“這是泛指,實地登臨發現,邊墻在舍身臺北六十余米更高處。”而刻著蓮花、棋盤和“舍身臺”三字的“舍身臺”距邊墻可遠不止六十余米喲,于是生了到底何處“舍身臺”的疑慮?如此位置偏頗,將給舍身臺口與舍身臺寨的認定帶來重大影響。三是山寨未必是兵寨,而可能只是民寨。原稱“后山寨”的“寨主溝”寨主乃“鐵腳”鄭翠蘭,其夫侯震山則是前山寨的寨主。相傳,戚繼光常到寨主家中飲酒做客,說明那時的前、后山寨都不在明長城兵力體系之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0 鷲峰山景區大門(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1 舍身臺西側山梁(西南向)</h3> 一路走下來,“河口”的三道嶺口與三道嶺寨無虞,但“天勝口”與“天勝寨”、“舍身臺口”與“舍身臺寨”究竟何處?由于未能走到馬蹄峪,不知前方地形,但棲云寺北面、寨主溝3號4號敵臺之間的隘口當為“天勝口”與“舍身臺口”二者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話說間來到前山寨村,趕緊找車送小分隊前往洪山口。小村靜寂,幾番尋訪未果。老夫好不容易截住一位上些歲數、騎“三馬子”的老鄉,剛談好價錢,隊友那邊竟從小商店里叫來一位帥哥。門口的小轎車就是他的,但人家正打麻將呢,可一聽說我們的請求,竟然牌不打了、起身就走。而這邊的“三馬子”老鄉說什么也不要“退車費”,令老夫不知如何是好。不得不說,這里的老鄉真實在,遵化這地兒出好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8、洪山口的兩處補課</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會兒的工夫,小轎車就把我們送到了熟悉的洪山口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2 洪山口西坡(東北向)</h3> 三到洪山口了,竟然還有課要補。一是上次游魚兄給老夫看的“鎮水獸”,按他微信的指點,很快找到。這個怪物叫“趴蝮”,乃龍生九子之一,生性喜水,故鎮守河道,捕河妖為食,所以是保佑一方風調雨順的吉祥之物。老夫知道,什剎海邊萬寧橋下就有趴蝮形象生動,云紋、水紋、波浪、漩渦的雕刻相當精美。眼前的這只趴蝮看似與萬寧橋的很像,但成色有點新,不知是否真正的古跡。二是近看洪山口城墻,找當年北墻上的“真武閣”遺址。小分隊于田地間順墻走來,順利尋得大概位置,雖有殘磚散地,但片瓦無存,一個碎石、爛磚和渣土混成的土堆罷了。老夫以為,也許這樣才真,一修就假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3 洪山口橋西鎮水獸(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4 洪山口城堡北墻(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5 洪山口真武廟舊址(南向)</h3> 太陽落山,從河口穿越而來的隊友們都安全下山。一日行程順利圓滿,洪山口再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96 洪山口東坡(東北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相關鏈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z6tte49" target="_blank">洪山口到河口的36個臺子(長城文化體驗202)</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鄄城县| 大姚县| 巴彦县| 新平| 锦屏县| 故城县| 上虞市| 茂名市| 中山市| 江孜县| 平远县| 绥宁县| 河南省| 民县| 陕西省| 新郑市| 灵石县| 鹤庆县| 汝阳县| 含山县| 黔南| 哈密市| 渭南市| 县级市| 明溪县| 平乡县| 定结县| 含山县| 和硕县| 从化市| 扎赉特旗| 苍南县| 彭水| 永福县| 七台河市| 香港| 辽源市| 格尔木市| 佛山市|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