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起英歌舞,燃動中國年。蛇年元宵,我趕到深圳文博宮,涌入新春沸騰的海洋,第一次親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汕英歌舞。</p> <p class="ql-block">英歌是流行于嶺南地區一種融合南派武術、戲?等劇?地方藝術?的民間傳統舞蹈,素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稱。</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作為嶺南文化的符號代表,歌頌的是扶正壓邪、團結戰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氣概,也是潮汕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始自明代中期,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認可的是,它受《水滸傳》中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氣概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者通常為雙數,以36人、72人、108人為主,一般分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表演者勾畫風格獨特的臉譜,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著武士服,緊身短打,手執特制雙短棒叩擊起舞,并配以鑼鼓、螺號節奏。</p> <p class="ql-block">表演時隊列變化豐富,有雙龍出海、猛虎下山、麥穗花、田螺圈等樣式。</p> <p class="ql-block">動作套式亦五花八門,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態各異的舞姿動態,形成特有的動律,場面恢宏,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此時,我隨人潮涌向中央廣場,忽聞九節銅鞭破空之聲,似驚雷劈開云層。</p> <p class="ql-block">只見,舞者面繪五色圖騰,紅巾束發如烈焰升騰。</p> <p class="ql-block">最前頭的時遷手持青蛇,醉步踉蹌卻暗藏乾坤,忽地騰空躍起,蛇鞭甩出裂帛之聲;</p> <p class="ql-block">后排青年肩扛丈二木槌,槌端銅環與踝間銀鈴同頻共振,旋子翻身時衣擺翻涌如墨色潮汐。</p> <p class="ql-block">鼓點漸密,陣列忽作八卦之形,又似游龍擺尾,木槌擊地的悶響與觀眾心跳共振,連廣場東側的全息投影柱都漾起波紋。</p> <p class="ql-block">舞者騰空瞬間,靛藍褲腳綻開金線繡的浪花紋。</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花燈璀璨,舞隊化作流動的火炬繞宮巡游。</p> <p class="ql-block">他們經過文博宮的人流燈海,智能感應燈霎時轉為深海藍,木槌敲擊聲激活了火樹銀花的夜空,古音今韻在巨塑的長龍下纏繞攀升。</p> <p class="ql-block">忽然,鼓點如驚雷般炸響,時而急促如暴雨傾盆,時而緩慢如驚濤拍岸,每一個節拍都叩擊著觀者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以"剛、猛、烈"三絕著稱:舞者雙手持槌交叉胸前,如雙刀出鞘;</p> <p class="ql-block">騰躍時凌空劈槌,似雷霆貫地;</p> <p class="ql-block">36人組成的方陣忽而化作"雙龍出海",忽而變作"八卦連環",槌擊聲、踏步聲、吶喊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戰場交響。</p> <p class="ql-block">這不是普通的鼓聲,這是穿越千年的戰鼓,是中華兒女血脈中奔涌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者踏著鏗鏘的節奏,以矯健的身姿演繹著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他們手中的英歌槌,仿佛化作了梁山好漢的刀槍劍戟,在夜色中閃爍著凜冽的寒光。</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表演藝術,它融入了百姓的血脈,成為了精神的圖騰。</p> <p class="ql-block">在潮汕地區,每逢佳節慶典,各村各寨的英歌隊便會齊聚一堂,以舞會友,以武傳情。</p> <p class="ql-block">"舞槌要見肝膽,踏步須帶風雷。"舞者們揮灑汗水,將滿腔豪情傾注于每一個動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他們的吶喊聲、鼓點聲、腳步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中華戰歌。</p> <p class="ql-block">在英歌舞的鼓點中,我們聽到了歷史的回響,感受到了民族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這鼓聲,是戰鼓,是號角,更是催人奮進的進行曲。</p> <p class="ql-block">它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繼續發揚不屈不撓、團結奮進的精神,譜寫屬于這個時代的中華戰歌。</p> <p class="ql-block">當最后一記鼓聲落下,舞者們的身影在陸離的月光中定格成一幅壯美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奏響更加雄渾壯麗的樂章……</p> <p class="ql-block">作者: 萬貽平,美篇名: 時空踏歌(美篇號: 2934948),江西南昌人。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衛生攝影協會會員、中國數碼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國際攝影家聯盟GPU會員,《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新時代攝影》雜志簽約攝影師,《人民攝影報》特約攝影師。從事業余攝影7年多來,致力于人文與風光攝影原創,截止目前,有320幅攝影作品在國內外發表、入展、獲獎。</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6日于深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中阳县|
公安县|
象州县|
即墨市|
碌曲县|
崇信县|
泾源县|
武川县|
苍溪县|
南靖县|
张掖市|
宜丰县|
阿瓦提县|
察雅县|
罗源县|
延长县|
四平市|
陆丰市|
红桥区|
南阳市|
岚皋县|
龙井市|
揭西县|
子长县|
微博|
句容市|
宾阳县|
古丈县|
清涧县|
德州市|
汕尾市|
竹溪县|
广州市|
新野县|
福建省|
唐河县|
界首市|
新绛县|
建平县|
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