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到一年賞梅季,攝得一幅比較滿意的圖片,借用毛澤東《卜算子·詠梅》詞中第一句,題名“風雨送春歸”。有朋友說這個題名錯了,“風雨送春歸”不是將春天送走嗎?而現在正是迎來春天的季節啊。朋友們的質疑也在我意料之中,這與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不無關系。毛澤東《詠梅》詞早被收錄入小學語文課本,搜索“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詠梅詞輔導”,顯示結果為: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的意思就是“風雨將春天送走了,飛雪又把春光迎來”,可見這條解釋的始作俑者就是編寫教輔書的語文教育專家。再百度一下“風雨送春歸”,跳出來的上百條解釋絕大多數如同一轍,說明該認識已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觀點了。</p> <p class="ql-block">上述解釋著實讓人費解,按自然規律,一年輪回是春、夏、秋、冬四季,哪有跳過夏、秋、冬一下子又回到春天的道理?難不成我們這個世界只有春天?是詩人筆誤還是被專家曲解了?愚以為詩人表述一點都沒錯,有充分理由可以證明,“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之意境被專家曲解了。</p> <p class="ql-block">我揣測該專家作出錯誤解釋的根子就是一個“送”字。絕大多數人看到“送”字腦海里浮現出來了就是“送走”,那位專家也不例外,這對一般人來說也情有可原,但對專家而言則是不可原諒的。作為權威的語文教育專家,他應當知道“送”有三個義項,即: “送走、贈送、陪離去者一起走”,也應當知道在什么場合用哪個義項;如果他治學態度嚴謹一些,必會看到“送”后還有“春歸”一詞。何為“春歸”?我想只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春天來了”,作為專業語文教學專家當然不可能不知道,遺憾的是,在這位專家的“詞庫”里唯有“送去”而無“歸來”,貽笑大方也就在所難免了。若這等人物也稱得上是專家,那就是對專家稱號的侮辱,所以他充其量只是“磚家”一塊罷了。</p> <p class="ql-block">既是“磚家”自是不會善罷甘休,他必會詭辯 : 陶淵明不是在某篇文章中有“歸去”之說嗎?這實在讓人無語,看來這位“磚家”不僅無知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思維廣度也太過狹隘。我要告訴這位“磚家”的是,陶淵明所說并非“歸去”而是“歸去來”,出處是陶淵明的一篇文章名《歸去來兮辭》,《辭?!分小皻w”的八個義項中有回歸(歸來),唯獨沒有“歸去”。不知這位“磚家”有沒有聽說過,有一條源自中國廣西的河流,流經越南后又流回了中國,這條河流猶如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在祖國母親的千呼萬喚尋找下,千回百轉又投進了母親的懷抱,所以國人親昵地將它稱之為“歸春河”。一個“歸”字,蘊含著何等感人至深的情感,無奈這位“磚家”的精神世界里唯有“送去”而無“歸來”。</p> <p class="ql-block">《詠梅》詞的主題是歌頌梅花的高潔,開頭二句是為引入梅花這個主體所作的鋪墊,句中“風雨”、“飛雪”、“送”、“迎”都是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并不存在實質性的送、迎過程。若就事論事對詩句解讀,就是“風雨把春天送到了人間,飛雪迎接春光的到來”,結合下文,其意境就是“冬春交替之際,正是梅花盛開之時”。就這么簡單的事兒,卻被那位專業素養不高卻又自以為是的“磚家”搞大了。那位“磚家”但求“送去”不求“回歸”的思想境界是極高的,但他并沒有意識到,他付出的后果卻是誤人子弟,此等行為不足為訓也!</p> <p class="ql-block">退一萬步講,就算“送春歸”是“風雨把春天送走了”的意思,但接下來“飛雪又把春光迎來”是不能自圓其說的。一年四季中與春相連的是冬和夏,如“冬去春歸”、“春去夏來”等?!按u家”或許又要反駁了: 不是有“春去春回”這句成語嗎?這就是無知+無理取鬧了,“春去春回”不是成語而是一首流行歌曲里的歌詞和一部電影名,通常寫作“春去春又回”或“春去春來又一年”,那是形容時光流逝的,縱觀毛澤東《詠梅》全詩,哪有絲毫“時光流逝”的意境?古代把“嫁女”稱作“歸”,所以《辭?!分小皻w”的第一義項就是“嫁女”。仿《詠梅》詞開頭二句打個比方 : 娘家人(風雨)把新娘(春)送到了婆家,婆家人(飛雪)迎接新娘(春)的到來,這一事件是發生在同一時空范圍內的。</p> <p class="ql-block">鄙人文章發表后,我的一位好友,也是本市小有名氣的某重點高中語文教師跳出來為他的崇拜者開脫了 : “中小學語文教學為了教學的需要求大同存小異,大學語言文學教學可以百花齊放。例如對‘風雨送春歸’的理解,可以是春的到來,也可以是春的逝去,只要能自圓其說,老師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講課”。對此謬論鄙人絕不敢茍同。十個教師可能會有十種理解,若都按自己理解講課豈不亂套?請問: 若考試時學生不按老師所說而按自己的理解答題,你是判對還是判錯?毫無疑問,你必定是打?,你判錯的依據是什么呢?就是教輔書定的框框。所以,現實中所有教師講課時都是嚴格按“教輔書”照本宣科的。哪怕他并不認同教輔書上的說法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是中國教育現狀!</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很多文學作品中蠟梅和梅花常都被簡稱為“梅”,那么作品中所說的“梅”到底是指蠟梅還是梅花呢?那就得將作品中對“梅”的具體描述與蠟梅和梅花特征比對來確定了。</p> <p class="ql-block">蠟梅之名稱來源雖與梅花有一定的淵源,但它們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從植物分類學上分,蠟梅屬于蠟梅科,而梅花屬于薔薇科;從花色來說,蠟梅以黃色為主,雖有蠟黃、明黃、淺黃但都屬于黃色系列,而梅花則有紅、白、綠、粉、深紅、紫紅等多種顏色;從花期而言,蠟梅大都在農歷臘月開放,?而梅花則主要在農歷春月開放,比蠟梅約遲二個月,所以梅花又有春梅之稱。</p> <p class="ql-block">“蠟梅”在古代稱作“黃梅”。據考證,在北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4),著名文學家蘇軾和黃庭堅根據黃梅“香氣似梅”、“花瓣似蠟質”的特征,首次將它命名為“蠟梅”。因蠟梅(là méi)主要在農歷臘月開放,故民間還有一個發音與之完全相同的俗稱—臘梅(là méi)。</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梅花與蠟梅曾被混淆為同一類,唐代大乘佛教高僧黃櫱禪師就是一典型例子。黃櫱禪師有一千古流傳的詠梅絕句: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詩中“梅花”必是“蠟梅”之誤,何以見得?一是“寒徹骨”的季節必是嚴冬,而嚴冬開放的只能是蠟梅而非梅花,二是唐代只有梅花之名而沒有蠟梅之說。但現代人講起黃櫱禪師的那首詩時,無一不把詩中之“梅”誤作梅花了,實屬可悲。</p> <p class="ql-block">那么毛澤東《卜算子·詠梅》詩中之“梅”所指是梅花還是蠟梅呢?似乎有點難以定奪。從“已是懸崖百丈冰”這個季節來看應當是指蠟梅,但從“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等句子來看又是指梅花,因為梅花素有“報春花”之稱。根據毛澤東詩前自序: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我猜想詩人只是“讀陸游詠梅詞”有感而發,而非對實物、實景的描寫,而陸游原詞中絲毫沒有嚴冬的蛛絲馬跡,據此可知毛澤東詩中之“梅”應當是梅花。這里斗膽說一句,“已是懸崖百丈冰”是具有浪漫氣質的詩人詩興大發,豪情萬丈時的即興發揮之句,并未經過深思熟慮。詩人之失誤卻也情有可原,因為文學作品追求的是主題深刻、語言富有感染力等,這樣寫也無傷大雅,這畢竟是只文學作品而非科學論文。</p> <p class="ql-block">聲明 :⒈本文內容純屬個人觀點,文責自負,僅供參考。⒉文中之“磚家”純屬虛構,非明確針對某一個人,故多有不恭之詞,請勿對號入座。⒊文中相關詞語釋義均出于正規出版社出版的紙質文獻。⒋文中關于蠟梅和梅花的相關論述摘錄自無錫《梅品種國際登錄園》</p> <p class="ql-block">感謝您的來訪閱讀,謝絕送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扬州市|
郯城县|
东源县|
河北区|
永川市|
开江县|
精河县|
泗阳县|
永善县|
镇巴县|
巩留县|
搜索|
鄄城县|
白朗县|
交口县|
梅河口市|
晴隆县|
民乐县|
洱源县|
图们市|
申扎县|
子洲县|
阳江市|
枣强县|
清镇市|
公安县|
蒙山县|
婺源县|
孟津县|
云霄县|
二连浩特市|
扬州市|
千阳县|
左云县|
定边县|
榆树市|
特克斯县|
四子王旗|
禄劝|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