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諸暨牌頭的古民居多為兩層樓,外墻多用扁平開磚砌成的“盒子火墻”,內墻用柱榀連接,多用硬山墻,設有“馬頭”,造型為典型的江南古民居結構。有一字三間,五間二弄,七間二弄,三間兩基頭,五間四基頭,四檐齊,連進三斢(透),大臺門屋等規模不等的民居,四檐齊,連進三斢,大臺門屋的大宅第不少,幾乎鎮內主要姓氏聚居的村落都有多幢大宅,可惜歷經太平天國和日寇入侵的兵燹,損毀較多。歷史進入新世紀,改善住房條件,大興土木,拆舊建新,許多古宅被拆,現存古民居越來越少,四檐齊、連進三斢這些有較大規模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古民居完整保存的更少。</p><p class="ql-block"> 牌頭主要的古民居有:</p> <p class="ql-block"> <b>大夫第</b> 在樟塔自然村,俗稱樟塔大屋,建于清康熙年間,面寬、縱深均為70米左右,一排有十七八間房子,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連進五斢,每進之間有天井,天井有花壇和大瓷缸,兩側各有前后住房抱擁,有房屋百余間,雕梁畫棟,生動精美。暨陽琴山許氏垣百七十八許成信公,字常五,例授左堂誥命“奉直大夫”,清乾隆年間由新勝許村遷居二十六都樟塔,為樟塔許族始遷祖,其后裔也有例授大夫的,故其宅名為“大夫第”。</p><p class="ql-block"> 諸暨著名文史專家何根土先生在有關牌頭文化遺跡的文章中寫道:“樟塔的巨大民宅,當是諸暨最大的民居建筑之一,惜風雨無情,當年風姿不復存在,加之兩度遭回祿,坍頹已甚,不免讓人有“青山能識舊人否”之慨,然而幸留的高大石門楣,精雕細縷、圖案古樸的柱礎,碩大的廊柱和工穩的雀替,丹楹刻桷的卷棚,無不在訴說當年的輝煌——于千柱屋亦不遑多讓!”。樟塔大屋規模上是比斯宅的“千柱屋”要小一些,但建筑的精致遠勝于“千柱屋”,可與浙江省歷史文化重點村落——璜山鎮溪北村的古建筑民居媲美!現樟塔大屋門臺、前后房屋和東側兩直幾十間房屋還完整,中間大廳經過了修繕,樟塔大屋的整體結構還不錯,可作為江南古民居的典型樣式加以保護和開發。</p> <p class="ql-block"> <b>六世居</b> 位于水霞張自然村,《國朝三修諸暨縣志·坊宅志》載:“‘六世同居’在水霞莊,張建轅張建范兄弟居室?!薄秶拗T暨縣志·列傳·張奇生條》嫡傳的六世是:“奇生傳汝璧,汝璧傳宗道,宗道傳建轅,建轅傳維鎬。凡六世二百二十余人,同室合爨,內外尊宇之大。”據傳曾有房屋99間,歷經戰亂古屋多已不存,現遺存只有數間。</p> <p class="ql-block"><b> 旗桿門里</b> 位于金家山頭村西,四檐齊,因大門前立有旗桿,稱旗桿門里,舊時顯赫家族大宅前有旗桿,稱旗桿門里的宅第不少。金家山頭村的旗桿門里建于清乾隆年間,四周環連,正屋九間,高二丈九,側屋東西各七間,高二丈7,中廳為練功房,八柱落地,前廳設書房。院內四面走廊環通,雕梁畫棟,雨天步屐不濕,上天井建對稱魚池,下天井建對稱花壇。正屋居中為堂宗香火。掛有《中山后裔》《晨光沐佑》牌匾。大院向外設五門,正屋走廊各有東西大門,側屋走廊各有朝南大門,正前大門一檔,大方實木串就。門前賜“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禁地。同治元年(1862年)毀于戰亂。次后,恢復原宅。1942年,被日軍燒毀,戰后重建了一部分,現只有少量舊房子尚存。</p> <p class="ql-block"> <b>四檐齊</b> 牌頭的古民居同諸暨乃至江南一樣多為“四檐齊”。“四檐齊”就是口字形四周屋檐對齊,其實“連進三斢”“連進五斢”也是“四檐齊”的結構樣式,不過規模更大些。牌頭的老酈家、前山廟、寶村等自然村現存的“四檐齊”還整體完整。</p><p class="ql-block"> 埂大自然村清代曾有“四檐齊”屋六幢,每幢都是“連進三斢”,四十多間一幢,每幢建筑面積近三千平方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能看到大門前的石凳石馬,“四檐齊”內的陰溝排水系統全部是用青石板砌成的。可惜如此精美建筑群毀于兵災。據傳當年太平軍從附近路過,因村莊綠蔭遮蔽沒有發現,待走過幾里在高處回望時發現綠蔭中有大片房舍,即返回燒掠,村莊慘遭浩劫,六幢“四檐齊”全部被燒毀。清末民國期間在“四檐齊”的舊址上復建了部分樓房,有幢房子門額上標有“1934”的阿拉伯字。現埂大村還有數幢舊宅尚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坑西、蔣齊村、東山王、寺下張、楊傅、九年、植樹王、溪北、金家墻弄、拜曲、鸛鳴、寶稼塘等自然村都有古精美的民居,部分尚存,可惜已經不多,完整完好的更少。</p> <p class="ql-block"> 諸暨牌頭鎮的古民居是江南徽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古民居不僅是建筑遺產,更是文化基因庫。其保護意義遠超物質層面,涉及歷史連續性、文化多樣性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深層需求。古民居的保護還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可避免“空心村”現象。通過修繕古宅發展農家樂或文創空間,保留傳統風貌,又能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形成“紅色引領、綠色打底、古色襯托”的多元發展格局。保護古民居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期望得到鎮村領導和村民重視。我撰寫此文也算有點意義和價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古田县|
北海市|
古交市|
汕头市|
大同县|
桐庐县|
襄垣县|
宜春市|
元氏县|
临夏市|
乃东县|
汤原县|
台山市|
江西省|
德格县|
游戏|
方城县|
隆子县|
扎兰屯市|
德庆县|
景东|
平定县|
高清|
葫芦岛市|
隆尧县|
大新县|
旬邑县|
成安县|
东宁县|
文水县|
安徽省|
岳阳县|
陆丰市|
康定县|
潞西市|
织金县|
恩平市|
阜南县|
永州市|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