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文提到《佛說十善業道經》,已經是比較后期的了。</p><p class="ql-block">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的傳播情況,主要是</p><p class="ql-block">皇室與貴族支持。基本上是在上層社會中傳播。</p><p class="ql-block">精英化傳播,佛經最初以梵文或西域語言寫成,翻譯需要精通雙語的文化精英。約公元二世記,又有天竺高僧安世高來華傳教譯經。一位來自安息帝國(今伊朗)的王子,放棄了榮華富貴,踏上了東行傳法之路。他便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譯經高僧——安世高。本名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國太子。他自幼聰慧過人,博覽群書,尤其精通佛學。然而,他并不貪戀王位,反而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去世后,他將王位讓給叔父,毅然出家為僧,潛心修行。</p><p class="ql-block">安世高游歷西域各國,遍訪名師,精通小乘佛教經典,尤其擅長禪數學和阿毗曇學。他立志將佛法傳播到更遠的地方,于是帶著弘揚佛法的使命,踏上了東行之路。</p><p class="ql-block">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世高歷經艱辛,終于抵達中國洛陽。當時的洛陽,是東漢王朝的都城,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安世高的到來,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p><p class="ql-block">安世高通曉漢語,他深知要將佛法真正傳播開來,必須將佛經翻譯成漢文。于是,他開始了艱苦的譯經工作。他先后翻譯了《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修行道地經》等三十余部佛經,內容涉及禪法、阿毗曇、戒律等多個方面。</p><p class="ql-block">安世高的譯經,語言簡潔流暢,義理清晰明了,深受當時僧俗的歡迎。他開創了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先河,為后世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除了譯經,安世高還積極弘揚佛法,廣收門徒。他傳授禪法,教導人們修習安般守意,以擺脫煩惱,獲得解脫。他的弟子眾多,其中不乏像嚴佛調、韓林、皮業等后來成為著名高僧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安世高在中國弘法二十余年,足跡遍布洛陽、南陽、豫章、丹陽等地。他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佛法,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被尊稱為“安侯”。</p><p class="ql-block">安世高晚年事跡不詳,相傳他最后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圓寂。他的一生,是為佛法奉獻的一生,他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后世尊為中國佛教史上“譯經第一人”。</p><p class="ql-block">安世高的東來,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佛教發展的道路。他的譯經和弘法活動,不僅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為后世所敬仰。</p><p class="ql-block">和安世高高僧同時期來華的還有支簍迦讖高僧。</p><p class="ql-block">支婁迦讖:絲路梵音入華夏</p><p class="ql-block">公元二世紀,一條橫貫歐亞的絲綢之路,不僅運送著絲綢、香料和寶石,更承載著文明的交融與碰撞。在這條古老的商路上,一位異域高僧懷揣經卷,跋山涉水,將佛教的智慧之光帶入了中土大地。他,就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譯經大師——支婁迦讖。</p><p class="ql-block">支婁迦讖,原籍月氏國,生卒年不詳。月氏國位于中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也是佛教東傳的重要中轉站。支婁迦讖自幼聰慧,精通梵文,熟讀佛經,對佛教義理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立志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于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東行傳法之路。</p><p class="ql-block">公元147年,支婁迦讖抵達東漢都城洛陽。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人心思變。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尚未被廣泛接受。支婁迦讖的到來,為沉寂的中土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泉。</p><p class="ql-block">支婁迦讖精通漢語,他深知要將佛教思想準確地傳達給中國人,必須將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于是,他開始了艱苦的譯經工作。他先后翻譯了《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等多部重要佛經,為后世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支婁迦讖的譯經事業并非一帆風順。他面臨著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諸多挑戰。但他憑借著對佛法的堅定信念和深厚的語言功底,克服了重重困難,將深奧的佛教義理用通俗易懂的漢語表達出來,使佛教思想逐漸被中國人所理解和接受。</p><p class="ql-block">支婁迦讖的譯經活動,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所翻譯的佛經,不僅為后世佛教徒提供了重要的修行依據,也為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p><p class="ql-block">支婁迦讖,這位來自異域的高僧,用畢生的精力架起了一座溝通中印文化的橋梁。他的譯經事業,如同絲路上的駝鈴,將佛教的智慧之光傳遍了華夏大地,也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佛教史上,成為中印文化交流的永恒見證。</p><p class="ql-block">另外。底層民眾難以接觸佛教,除了資源分配外,還有以下原因:</p><p class="ql-block">- **文化隔閡**:佛教的輪回、出家等概念與儒家“孝道”、宗法制度沖突,初期被視作“夷狄之術”,民眾接受度低。</p><p class="ql-block">- **語言壁壘**:早期佛經翻譯借用道家術語(“格義佛教”),如用“無為”解釋“涅槃”,導致理解混亂。</p><p class="ql-block">- **實踐門檻**:早期佛教重視禪定與經典研習,而底層民眾更需現世救濟,直到大乘佛教的菩薩信仰(如觀音)和凈土宗簡化修行方式后,才真正下沉。</p><p class="ql-block">佛教從傳入到真正融入中國社會(隋唐時期),歷經數百年本土化,包括教義調整(如禪宗“頓悟”)、儀軌改革(素食制度)等。</p><p class="ql-block">與儒道互動:佛教需回應儒道的挑戰(如范縝《神滅論》),并通過吸收本土元素(如道教齋醮儀式)逐漸適應。欲知更多人物故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黔西|
崇礼县|
青田县|
元阳县|
明水县|
江永县|
福清市|
河源市|
嘉义市|
太仆寺旗|
始兴县|
泽库县|
河曲县|
平潭县|
通州市|
沽源县|
屯留县|
乌兰察布市|
宣威市|
安康市|
额敏县|
玛纳斯县|
东宁县|
瑞安市|
黑山县|
沂水县|
贡嘎县|
老河口市|
商城县|
曲阜市|
万州区|
文登市|
平泉县|
三亚市|
衡阳市|
盐城市|
龙胜|
南木林县|
北海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