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綿繡中原”之行的第七站陜州地坑院景區,坐落于周召分陜而治的界碑所在地,這片古老的土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訪者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民居樣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全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與廣東碉樓、福建土樓、湘西吊腳樓并稱為我國四大特色古民居建筑。它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置身于此,您將領略到“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的奇妙景象,這種獨特的體驗,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了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畫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歷史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初現雛形,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陜塬先民們便開始掘地為穴而居,《詩經》中稱之為“陶復陶穴”。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著先民們的智慧與生活痕跡。</p> <p class="ql-block">如今,像這樣的村莊現存200多個,有地坑院12000余座,其中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我這次參觀的地坑院民俗文化園由22座相互連通的地坑院組成,每個地坑院都有不同的主題,全方位展示地坑院的歷史演變及陜州地區人們的生活風貌與民俗技藝。其中的民俗表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更是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成為最受歡迎的項目。在這里,游客們可以深入了解地坑院背后的文化底蘊,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抗震等諸多優點。它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條件,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既體現了先民們的智慧,又為居住者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其營造技藝不僅與傳統的陰陽八卦方位緊密相連,還與地坑院主人的命相息息相關,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智慧結晶。</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當地人又稱天井窯院,是真正的“地下四合院”。它獨特的建筑形式,不僅是一種居住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先民們的生活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陜州地坑院歷史悠久,《禮記·禮運》記載:“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營窟”就是一種地穴式的房屋,是人類最早的居住方式之一,也是窯洞最初始的形式。陜州地坑院見證了穴居式民居的發展演變過程。窯洞是黃土高原主要的居住形式,這主要是受到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地坑院民居與土地緊密相連,通過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表達了人們對黃土地的深情,彰顯著人類的聰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踏入地坑院,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神秘地下世界的門扉,一個隱藏在地下的奇妙世界展現在眼前,令人驚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如今,開發成旅游景區的地坑院已經成為陜州非遺文化的一個集市,每個院落展示一種非遺項目。在這里,游客們不僅可以欣賞到精美的非遺作品,還能親身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的爐灶,灶呈斜坡狀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據熱氣往上走的原理,依次開九個灶孔,可以同時放置九個鍋。穿山灶的第一個火最旺,適合蒸煮,隨著火力的逐步減弱,依次為燉、燜、保溫的功能。其結構巧妙,功能強大,充滿了生活智慧,是地坑院先民們智慧的結晶。</p> <p class="ql-block">此行方知,原來不僅有陜西,還有陜東。陜西和陜東的分界線以陜陌為界。在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分陜而治,陜陌以西歸召公管理,稱為陜西;陜陌以東歸周公管理,稱為陜東。陜陌的具體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西南,因這一歷史事件,后人將陜陌以東的地區稱為陜東,以西的地區稱為陜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陜東一直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代名詞。隨著時間的推移,陜東地區的范圍逐步擴大,而陜西地區卻因有少數民族的干擾,難以繼續擴大。到了戰國時期,陜東地區的范圍有了很大的發展,除此之外,周王室也失去了對諸侯王的控制。因此,在數百年的發展中,陜東被分割為多個地區,諸侯王也為各自的領土取了新的名字。久而久之,陜東的名字逐漸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各個諸侯王國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建造十分巧妙,頗具匠心,窯洞與大地相通,臥于大地之中,隨大地脈膊跳動,實用價值具有防震功能。藝術功能方面從上往下看,整個窯院為方形,站在院中間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縮影,體現出方圓之美,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應,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與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欄馬墻(也稱女兒墻),估計還有防止地面上的行人跌落的作用。攔馬墻內側有的還種些酸棗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門洞四周同樣也做有這樣的欄馬墻。</p> <p class="ql-block">在地坑院里種植花草樹木,是院里主人裝飾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春暖花開,人們猶如生活在花叢中,置身其中有一種嫻靜的農家情調,心情格外爽朗。院子里再種上幾棵果樹,夏天既可以乘涼,掛果季節還有新鮮可口的水果吃。</p> <p class="ql-block">人站在擋馬墻邊向下望,方形的地坑里別有洞天,四周排列的窯洞圍成了一座天井,令人驚嘆不已,使人立刻聯想到“坐井觀天”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一個與世隔絕的地下世界。</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是半開放式的院落,人站在地面上,院中的一切盡收眼底。站在上面和院中的人說話嘮嗑,毫無距離感。假如要走進院子,必須走正規通道,這種獨特的設計,既方便了人們的交流,又保證了院落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這地坑院下雨怎么辦?當地人告訴我:這個地區很少下大雨,即使下大雨,也有滲水井排水。滲水井的具體構造我不清楚,大約是一條下水道,再接一個容水量較大的蓄水池,這種巧妙的設計,確保了地坑院在雨天也能正常使用。</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作為人類穴居民居建筑的高峰和奇跡,我為它的古老神奇而贊嘆,也為它的漸行漸遠而嘆息。它承載著先民們的智慧和歷史的記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希望它能夠永遠地傳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進入村莊,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畜叫,卻不見村舍房屋,“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有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陜州特色十大碗,是陜州地區獨特的美食文化,與地坑院一樣,都是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文化遺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永定县|
麻栗坡县|
汝阳县|
灯塔市|
馆陶县|
亳州市|
依安县|
运城市|
马山县|
浙江省|
收藏|
应城市|
松桃|
祁阳县|
芜湖市|
毕节市|
平遥县|
乐清市|
凤凰县|
沙田区|
韶关市|
平果县|
涞水县|
寻乌县|
武宣县|
井研县|
青河县|
南皮县|
扶余县|
兴业县|
惠东县|
平利县|
肃南|
呼玛县|
宜春市|
长泰县|
电白县|
西平县|
镇雄县|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