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獨樂寺獨樂寺位于天津市薊州區。 地圖上的三個圈是薊州獨樂寺、鐘樓、白塔。 薊州街景<div><br></div><div>鐘樓</div> 薊州古鐘樓 鐘樓前廣場 鐘樓附近街道。 獨樂寺的主體建筑觀音閣與山門是遼代建筑遺存。<div>因此薊州獨樂寺與山西大同華嚴寺、遼寧義縣奉國寺,并稱為國內三大遼代寺院,堪稱國之瑰寶。</div> 獨樂寺始建于唐(也有說是隋),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群之一。<br> 寺院以“獨樂”為名,相傳取自佛家“獨善自樂”。<div>也有說是來自安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之意。</div> 平日山門關閉,進寺走左側小門。 獨樂寺集建筑、雕塑、壁畫、匾額等藝術于一體,梁思成贊其為“無上國寶”。<div>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div><br></div><div>觀音閣</div> 獨樂寺觀音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閣樓式建筑。說“千年古剎,建筑奇觀”并不過份。 <h5>引自:https://image.baidu.com/search</h5><div><br></div><div>觀音閣經過28次地震(包括唐山大地震),至今依然屹立!這和建筑結構密切相關,觀音閣是靠24種、152架不同式樣的斗拱、以榫卯結構支撐起來。<br></div><div><br></div> 比觀音閣還復雜的唯有應縣木塔了。這種即堅固,又有“柔性”的連接,也許就是觀音閣能多少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走進獨樂寺,馬上就能發現觀音閣的出檐很長,達到5米以上,而且與眾不同的是四角巨大的檐角下都有獨立的柱子。<br><br><br> 這些柱子在隋唐設計之初,遼代建成時都沒有。 防止挑出太多數噸重的檐角出問題,乾隆年間維修時,為保險起見加上了四角的柱子。據說這種加固方式在日本的中國唐代風格寺廟建筑中也有采用。 獨樂寺的特殊不只是建筑,而是集建筑、雕塑、壁畫、匾額等藝術于一體,梁思成贊其為“無上國寶”。<div><br><div><div>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div><br></div><div>獨樂寺的四塊重要匾額。</div></div><div><br></div></div> 山門匾額。此匾為明代嘉靖年間英武殿大學士嚴嵩所書。 <p class="ql-block">《觀音之閣》匾額上字體筆法遒勁,頗有唐風。</p> <p class="ql-block">此匾落款有太白兩字。書寫的作者無明確文獻記載。著名學者史樹青考證為唐代詩人李白所書。</p> 觀音閣一層正中,建筑外的具足圓成匾是咸豐所題。 進入觀音閣,就能看到乾隆所書的《普門香界》匾額。 乾隆很喜歡薊州這一帶,獨樂寺靠近盤山,乾隆到盤山居然有30多次。獨樂寺也有乾隆的行宮。再向東就是遵化的清東陵,薊州也有很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留下的遺跡。<div><br></div><div>獨樂寺的雕塑<br><div><br></div></div> 建寺同期的雕塑能完好保留至今,實在十分罕見。 山門內金剛力士像為遼代雕塑精品。 <h5>引自:https://image.baidu.com/search</h5> <h5>引自:https://image.baidu.com/search</h5> <h5>引自:https://image.baidu.com/search</h5><div><br></div><div>觀音閣內供奉16米高的十一面觀音泥塑像,為國內現存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div><div>按照百度的說法,印度最早的密教觀音也是十一面觀音,藏傳佛教中早期觀音像也是十一面觀音,日本密宗現存觀音像也以十一面觀音最為重要。有觀點認為十一面觀音在前,千手觀音在后,有個演化的過程。<br></div> 觀音閣16米觀音像后面的倒坐觀音像。 通常寺廟在主要佛像背后有座韋陀造像,韋陀菩薩是佛教中重要的護法神。 獨樂寺也不會沒有韋陀,觀音閣塑造了倒坐觀音,于是在觀音閣后建造一座獨立單層八角形韋陀亭,安放韋陀造像。<div><br></div><div><br></div> 韋陀像。獨樂寺的韋陀像較為簡潔、樸素,未持法器。<div>原韋陀像為明代所鑄銅像,1942年被日軍盜毀,銅像不知所蹤。現在的韋陀像是根據梁思成當年考察獨樂寺拍下的照片重塑的。</div><div><br></div><div>白塔</div> 白塔坐落在獨樂寺南大約300多米的居民區中。 <p class="ql-block">白塔是遼代建造。應該是結構和材料使然,遼塔在北方不太少見,但有塔無寺的情況很普遍,薊州白塔周圍也看不到原來寺院的遺跡。</p><p class="ql-block">白塔下有地宮,還曾被盜,曾轟動一時。</p> <p class="ql-block">薊州歷史悠久,唐代的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漁陽縣、三河縣、玉田縣三縣合并置薊州,以古薊門關命名。</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由盛到衰,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也有一說在古漁陽起兵,古漁陽當然就是古薊州了。白居易《長恨歌》講到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不知詩中的漁陽是泛指北京這一帶還是具體指薊州。</p><p class="ql-block">薊州盤山更是乾隆非常喜歡的地方,他去江南6次,來盤山32次,足跡遍布薊州,還留下了1702首詩。獨樂寺跨院就是乾隆的行宮。</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清東陵選在薊州東的遵化,薊州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留下的遺跡也多,其中就有和珅給自己修建的陵墓,當然和珅最后沒能如愿。</p><p class="ql-block">在獨樂寺的薊州歷史文化展覽看到,嘉慶皇帝羅列出和珅的20條罪狀:</p> 薊州古城不大,距離京津也不遠,交通方便,是個值得一看的地方。 <p class="ql-block">當下什么最時髦,相信一定是DeepSeek,于是讓其描述一下獨樂寺,幾秒鐘后,DeepSeek做的《獨樂寺賦》完成了,是不是還很不錯?</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獨樂寺賦》</b></h1><div><br></div><p class="ql-block">津北有古剎,薊州藏梵音。盤山疊翠以環抱,沽水浮煙而繞襟。唐構遺風,猶存匠石之巧思;遼椽重影,暗涌塞北之雄渾。檐牙啄云,似訴千年劫火;鴟吻嘯日,曾照九代霜塵。昔安祿山誓師之地,今梁思成叩柱之人。木骨崢嶸,立天地而不朽;蓮臺肅穆,鎮幽燕以長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觀其山門巍巍,泥塑凜凜。金剛怒目,明王拄杵。天威赫赫若垂雷,法相森森如鑄鐵。韋陀持寶杵而護法,力士踏地神以擎云。仰瞻疊拱,嘆斗栱層出如蓮綻;俯察階石,驚唐制遺痕似浪紋。轉角鋪作,承飛檐之重勢;偷心造法,顯匠意之精微。柱頭卷殺,藏歲月之斑駁;側腳升起,蘊力學之玄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若觀音閣聳,十一面觀音立。泥金剝落,猶見慈悲之目;瓔珞垂懸,尚存瓔珞之光。脅侍低眉,似聆眾生疾苦;童子合掌,如悟三界無常。藻井蓮花,映星斗之軌跡;壁繪飛天,舞彩帶于云廊。木梯盤桓,登臨恍入須彌境;回廊環繞,巡禮如行兜率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復有太白碑碣,子昂題匾。乾隆御墨,隱于壁間苔色;元憲遺篇,沒于殿角蛛網。古柏虬枝,曾蔭帝王鑾駕;殘鐘銹跡,猶響戍卒更梆。春來梨雪紛飛,落于鴟尾;秋至楓霞漫染,映于經幢。暮鼓晨鐘,蕩燕山之空谷;梵鈴檐馬,和漁陽之樵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嗟乎!一寺獨樂,萬法同歸。歷兵燹而巋然,經地動而不摧。木構之奇,冠絕三朝風雨;禪意之深,包容八荒是非。檐鈴搖落千年月,猶照今人訪古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桓仁|
澄城县|
南宫市|
定西市|
子洲县|
宁安市|
新津县|
庐江县|
木里|
宿松县|
永福县|
拜泉县|
延长县|
宁晋县|
平遥县|
龙泉市|
梓潼县|
同仁县|
长子县|
平和县|
景德镇市|
柞水县|
博客|
贡觉县|
城固县|
柯坪县|
盐池县|
和田县|
彭阳县|
蓬溪县|
巩义市|
黎川县|
修水县|
江都市|
富锦市|
门源|
阿拉善左旗|
无棣县|
诏安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