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昨天走了“北樓口南長城”,下山時捎帶了康峪段的8號敵臺。再往東,地圖上的長城全是山險符號,幾座土墩敵臺零落其間。B隊認慫,果斷放棄。今天,我們直接奔黃沙口,然后轉戰凌云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康峪段烽火臺(東北向)</h3> 先送A隊至北樓口村南的上山口,他們要去北樓口東山堡,然后跟康峪、徐峪段的山險死磕。送走A隊的勇士,B隊乘大巴掉頭回返津神線。不料,東向黃沙口的津沙線因施工受阻,只好北繞鄉村路。這一繞,繞出個北小寨村堡和北小寨烽火臺。雖不在計劃之內,但就在路邊不遠,高大的墩臺及土圍墻高出玉米穗子很多,像海里的帆和船。既然路過,便不容錯過。看看去!這司機兄弟也真慣著我們,你們說停咱就停,“下車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北小寨烽火臺(西向)</h3> 驢們習慣了生切,下車就直奔墩臺,但玉米趟子是橫向的,穿越起來著實費勁,只好先順垅西繞,西邊還有土道,道邊就是豁然觸目的夯土墻。不用說,這是“北小寨村堡”的堡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北小寨村堡殘墻(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北小寨村堡南墻(東向)</h3> 這“北小寨村堡”好玩兒,一個字表達方位,一個字形容體量,三個字是并列的單位名詞。心想,寨、村、堡摞一塊兒,這名兒起得真高。本來用一個就夠,但見過倆的,這種三連疊的叫法還是頭回見,咱也真夠孤陋寡聞的。會不會,早年間先是籬笆的“北小寨”,后來夯土墻圍成個“北小堡”,再后來人丁興旺就成了“北小村”。其實,無論是單用還是連疊,都少了個定語,讓人不知所云。有小就有大,就次就有主,這北小寨村堡應該是相對作為主堡的大堡而言的吧?看地圖,附近還有東小寨堡、東上寨堡,但沒查到主堡是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北小寨城堡與北小寨烽火臺位置關系圖</h3> 眼看已有隊友抵近墩臺,咱別再做文字游戲。書歸正傳,眼前的北小寨村堡是片玉米地,只有部分土墻殘存。從土墻分布及走向看,堡子大致呈長方形,目測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50米。其北側有北小寨烽火臺矗立,海拔1053米,主體夯土,臺體平面方形,剖面梯形,四周有1米高的臺基。從坍塌的茬口看,夯土層厚10厘米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北小寨烽火臺坍洞(西向)</h3> <p class="ql-block"> 烽火臺南側約10米左右,還有道夯土墻,看似隔墻,將整個堡子的北端分出去一部分,作為烽火臺的墩院。而南側大面積的耕地,才是北小寨村堡的主體。其東北方向約1.5公里有應縣大臨河鄉北小寨村,疑為原北小寨村堡移居。注意,“長城建筑數據庫”長城分布顯示的“北小寨村堡”定位的是“品泉溝堡”,應為錯誤。</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北小寨烽火臺南側隔墻(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北小寨村堡平面圖,源于網絡</h3> <p class="ql-block"> 上車繼續繞行,東向由經鰲鎮線過駝峰,再過渾河,終于繞上了津神線,但這一繞就繞過了B隊原計劃中第一站的黃沙口。干脆,先凌云口吧!好嘛!6點起床,7.15開車,8.05北樓口合影,8.30北小寨村堡,經裴村至凌云口已是9.50了,“趕緊上山吧!”</p><p class="ql-block"> 穿村而過,首先迎接我們的是徐霞客,隨之而來的是村南山坡上的墩臺與土圍子。這就是凌云口長城,作為明長城的組成部分,此為內長城的山西鎮雁平道北樓路小石口城下凌云口堡防區。不過,眼下已歸大同市渾源縣,屬裴村鄉。其實,一進駝峰鄉就出應縣進渾源、出大同進朔州地界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霞客驛站”公園(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仰望“六郎城”(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北樓路小石口城)</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凌云口長城分布圖</h3> 凌云口長城共7座敵臺,環圍凌云口關。其中,關口東側2座、西側5座,且有“北齊長城”與之相接,并部分重疊。離路邊最近的,是長城分布圖上的“凌云口長城7號敵臺”。這是一座方正的獨立墩臺,海拔1193米。資料說原為石基磚體,但被扒光,現只存夯土芯。其南立面有寬1米余、直貫臺頂的蹬道,踏步已失。另,墩臺已有坍陷,坑痕、洞口外露。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凌云口7號敵臺(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凌云口7號敵臺(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凌云口7號敵臺蹬道(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凌云口7號敵臺坍痕(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凌云口7號敵臺凹洞(北向)</h3> 此臺正處山背上緩下陡的防界線上,加之近鄰關口,視界開闊,北可俯瞰凌云口沃野,東可展望恒山北麓,東南向腳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凌云口關。兩山挾持的關口,頗具氣勢。南向的山谷為小水峪,向為古道。西南向,那近在咫尺的土圍子就是心心念念的“六郎城”,老夫率先抵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凌云口關(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六郎城”東墻及門口(西南向)</h3> 之所以名“六郎城”,據說當年楊六郎曾領兵駐扎于此。昨天走過的北樓口東山堡叫“岳勝堡”,這岳勝乃楊六郎部將。這不,就隔著幾里地,楊六郎親自出場了。現在的傳說太多,真假不論,還是說這墩臺及墩院本身吧。<br> 這“六郎城”由四面夯土墻圍就,其面積比北樓口東山堡略小,也只以敵臺命名,即“凌云口長城6號敵臺”,海拔1217米。老夫以為,這是與北樓口東山堡、北小寨村堡同理的小型古堡,倚墻墩臺兼具烽火傳信與火力射擊的雙重功能,即烽火臺與護堡墩合一。同時,圍墻也是墩院,但不同于圓形且居中的“火鍋墩”,而是平戰結合的關塞形式。這墻可夠高的,足有三五米吧。東墻根部有幾個洞穴,該是人工掏挖,儲物甚至住宿也有可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凌云口6號敵臺及其圍墻(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凌云口6號敵臺墩院上的洞穴(東南向)</h3> 東墻上偏北另有豁口,疑為院門。南墻則有墩臺一座,稍靠東側,也如7號敵臺只余夯土芯。看似方臺,但經雨水沖蝕,收分更加明顯,而頂部略尖。墻內空空如也,地面平坦且堅實,草極低矮,間或碎石渣土淺露,該是曾經房基或操場的些許憑證。一個小孩兒在奔跑著,打碎了一度深沉的想象。幾百年了,過往如風無痕,故事如煙難嗅……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凌云口6號敵臺墩院門口(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凌云口6號敵臺墩院里的小朋友(西南向)</h3> <p class="ql-block"> 突然發現,“長城建筑數據庫”長城分布顯示此處為“凌云口關”。老夫不敢茍同,起碼不是關口,最多是“凌云口關城”。黑哥說,“那不就是關口嗎?”他指的東邊山腳下的溝口。我說,“對呀,3號敵臺就是鎮關臺。”我們這一看不要緊,突然發現與3號敵臺對應的關口東側山崖上也有座方形遺址。不會是早期的關城吧?“你看,那北側還有羊腸小道繞行上山嘛。”莫非,凌云口關城先在東山坡那方形的痕跡,后移筑西山坡的“六郎城”,再搬到北面山下逐漸成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回望凌云口6號敵臺(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東望凌云口(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凌云口3號敵臺及關口東側城堡遺址(東向)</h3> 說起3號敵臺了,7號6號走了,還缺著5號、4號呢。下面該5號臺了,一看圖,在西南方向的山梁上,隔道溝呢。太遠,不過去了。拉過來看,此臺方正。資料上,海拔1334米,“敵臺外部石、磚被扒建房。”從圖上看,此臺為黃沙口長城東延端點,脫離了凌云口環形體系。但其距凌云口要近得多,有明前長城與凌云口明長城3號敵臺相接。故可視為凌云口長城西側翼展之端,必有紐帶價值。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凌云口5號敵臺(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凌云口5號敵臺(西南向)</h3> 如此以來,由7號敵臺過6號敵臺,順山梁再往上就是“凌云口長城4號敵臺”了,海拔1270米。此臺也是方臺,但立面坍毀嚴重,部分坡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凌云口4號敵臺(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凌云口4號敵臺(東北向)</h3> 下面該3號敵臺了,卻在4號的東北方向。從7號經6號上到4號的長城基本南北走向,只是向西兜出一定弧線,到4號形成尖利的銳角也就俗稱的“胳膊肘彎”后,轉向關口西崖上的3號敵臺。不過,一路走來還是走去,墻體均不明顯。3號敵臺距離不遠,但要斜切至埡口的崖頭,海拔1207米,比“六郎城”最低。習慣性偷懶,老辦法,拉過來!應為方臺,剖面梯形,東立面與北齊墻體相接。“看到,即走到。”老爺們兒全線原路下撤,幾位女將卻要親臨,看得老夫心驚。不過,她們收獲了圖上那段碎石的“北齊長城”,也可嘉可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前往3號敵臺的隊友(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凌云口3號敵臺(東向)</h3> 平安下山,一路無話。到山腳下,沿公路南向凌云口的“口”。途中,路遇文保碑,寫的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長城遺址·凌云口-黃沙口段”。前面就是標志著關口的漢白玉石牌坊,然而水漫路面,只得西南側繞尋至溪流窄處,小心踏石而過。來到牌坊下,但見三門四柱,柱頭石獅,凝視北方。南面額題“惠風和暢”,配對聯“鳥語溪音如人間絲竹”、“山云樹色似筆下丹青”。往南公路扎進山谷,此乃舊“龍峪溝”,有小峪河中流,相傳徐霞客游歷恒山時,從五臺山到沙河,然后穿越小峪溝過眼前的凌云口至渾河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原路下撤(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凌云口-黃沙口段”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過小水峪河(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凌云口牌坊(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龍峪溝”石刻(東向)</h3> 徐霞客的《游恒山日記》記述,初十日“直下至阮大土山底,則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與之俱出塢口,是名龍峪口,堡臨之。村居頗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此“龍峪口”即今凌云口;“堡臨之”的堡應為凌云口堡。從徐前輩的描述里,可見凌云口一帶林木蔥蘢、山水如畫。眼前的凌云口還是,且雕有徐霞客石像,建有石牌坊、停車場、棧道,置諸多石刻與壁畫,有景區開發跡象。據說,渾源正打造北岳文化為靈魂的“鳳凰展翅騰飛”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其中“翠屏山-龍山-凌云口為西翼”,凌云口景區是重要組成部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牌坊北側徐霞客石像(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凌云口”石刻(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山水凌云”石刻(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凌云口村南壁畫(北向)</h3> 準確地說,牌坊并非關口所在,再往南二十來米的兩崖相夾之口才是地理上的凌云口。山口東西兩側崖頭連線與流經的小峪河之合水線相交之點為水關中心,疑其東側并有旱路關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凌云口西側崖頭與3號敵臺(西南向)</h3> 《游恒山日記》另述,“既出谷,復得平陸。其北又有外界山環之,長亦自東而西,東去渾源州三十里,西去應州七十里。龍峪之臨外界,高卑遠近,一如東底山之視沙河峽口諸山也。于是沿山東向,望峪之東,山愈嶙嶒斗峭,問知為龍山。”徐前輩是出凌云口往東走了,咱們也隨行一段吧。<br> 東向有路,南側有明長城與北齊長城重疊相復,北側為小峪河貼山腳繞行。小峪河東流不遠即與大峪水合流,二水合二為一后向北而下,注入渾河,匯于桑干河,繼爾東入永定河,最終融于渤海。在一定程度講,這大峪水與小峪水都是永定河之源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大峪口之路(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前往大峪的隊友(西向)</h3> 大峪河兩側,各有一座敵臺矗立,這就是西側的凌云口2號敵臺與東側的1號敵臺。其中,2號敵臺就在路邊崖頭,海拔1132米,方形墩臺,殘高8米左右;1號敵臺位于東側半坡,海拔1164米,也為方臺。無疑,兩臺為大峪口之鎮口臺。大峪、小峪是兩條溝,都屬凌云口(龍峪口),關雖設西側之小峪口,但大峪溝水系更龐大,稱之“凌云口河”。疑當年大峪口也有長城水關,但山勢更加險峻,故防御重心偏西。老夫懷疑,從大峪口的2號敵臺至小峪口的3號敵臺之間,當年還應有敵臺存在,起碼小峪口東側崖頭上該有一座,方能鎖死龍峪口關。時間關系,不能上去查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凌云口2號敵臺(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大峪口(東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凌云口1號敵臺(東南向)</h3> 領隊已下達集合令,小分隊只能盡快返回。途中發現凌云口村東還有一座墩臺,便想取捷徑前往。幾番嘗試過河,不怕濕鞋的直接蹚水,膽小求穩的原路回撤。這是一座無名墩臺,被大片包菜包圍。粗略一觀,趕緊上車。本來,凌云口是當年“渾廣靈”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帶,曾為抗日縣政府駐地,據說有“渾源縣抗日政府舊址紀念碑”,很想去看。但此行計劃有變,放棄大峪口、西堡、中堡、東堡和田村水庫,直接轉戰黃沙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凌云口村東南無名墩臺(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凌云口村東南無名墩臺(東北向)</h3> 途中接上A隊,幾經折轉,來到黃沙口。這里也屬渾源縣,但是歸西坊城鎮,真正的兩縣之界,也是大山腳下,尚有貧瘠與滄涼籠罩,也有濃烈的地氣與質樸的美韻鋪陳。高梁紅了,青草黃了,坯墻倒了,馬和樹都老了,只有幾座紅磚房由高梁圍圈或是楊樹遮掩,算是莊稼之外的生活氣息了。用不了幾天,所有的莊稼都得退場,黃沙口可能更加荒涼與沉寂。依稀看到了小時候的家鄉,如夢境一般蔓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黃沙口村(東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黃沙口的高梁(東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黃沙口的枯草(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黃沙口的殘墻(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4 黃沙口的馬和樹(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黃沙口的舊民房(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黃沙口的新民房(西向)</h3> A隊的強驢們早躥到了前面,南面的坡麓有兩座烽火臺,西側的是黃沙口村南烽火臺,東側的是黃沙口村東烽火臺。此時能見度極好,兩座烽火臺一清二楚。其中,前者海拔1353米,就在村南300米的路邊,方便接近,典型的方狀墩臺,幾道田坎之上,地勢小陡,西側平坦,隊友們在此開心玩耍;后者海拔1432米,磚石俱無,只余夯土臺芯,方正、挺拔,更顯偉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向黃沙口烽火臺前進(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黃沙口及其南、東烽火臺位置關系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9 黃沙口村南烽火臺(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0 黃沙口村南烽火臺,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1 黃沙口村東烽火臺(東南向)</h3> 已近下午兩點,大部分隊友無意東烽火臺,陸續回撤。老夫再一次習慣性偷懶,拉過來看看、留個證件罷了。其實,最終抵達東烽火臺的,只有兔哥的尖兵三人組。懶驢們眼睜睜看著他仨下溝、爬坡、斜切、繞行,很快就上去了。但下來就看不到人影了。原來,他們順溝直插莊稼地,發現時已近在眼前,真心佩服!其實,東側還有一座大峪口西烽火臺,雖然海拔1550米,如果給時間,相信尖兵三人組毫不客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2 黃沙口村東烽火臺,隊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3 大峪口村西烽火臺(東南向)</h3> 于是有人在群里曬瓜,你曬俺也曬,于是切瓜、分瓜、吃瓜成為此行的最后一個科目。用黑哥的經典句為此行結尾吧,“收獲,比較-得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圖64 黃沙口分瓜(東北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相關鏈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a71cvmq" target="_blank">環行北樓口(長城文化體驗22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70s4uu5" target="_blank">應縣,小石口·大石口·留義堡·興旺坡(長城文化體驗214)</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南木林县|
西畴县|
廊坊市|
黎川县|
佳木斯市|
潼南县|
阿合奇县|
怀宁县|
霍州市|
泾阳县|
日照市|
资阳市|
瓦房店市|
莱芜市|
长垣县|
全椒县|
长治市|
托克托县|
扎赉特旗|
克拉玛依市|
缙云县|
贺兰县|
宁化县|
西城区|
修文县|
通化市|
新蔡县|
鸡泽县|
娄底市|
葫芦岛市|
德清县|
南康市|
政和县|
长沙县|
金沙县|
房产|
延寿县|
井冈山市|
石棉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