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分配制度,早在多年前這塊土地上就在嘗試中推行了,即使是工作也是需要統一分配的。</p><p class="ql-block"> 回想那時要是沒半點人脈又不想去積極求人,只是消極耐心等待,想有一個滿意的工作崗位,基本是不大可能的。雖然分配也許僅僅是一會兒的事,但對人的影響卻是個長久的事,好在一個人的想法具有可塑性,遇到沒有選擇機會的時候,會說服自己去接受那份已安排好了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按照政策分配原則,記得我初中畢業那會,同學中有分配升學繼續完成學業的,有經學校動員報名后分配去了廣闊天地奮斗的,也有先后分配進入城市企業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知道憑自己擁有的那一點認知,無論分配后做什么想有燦爛的人生都是挺困難的事,但對待分配上山下鄉的同學倒是能一視同仁,既不講條件,也不用努力,更不受認知類別劃分的影響,都會享受到敲鑼打鼓歡送的待遇。記得當年胸佩大紅花走在歡送的隊伍中,這樣的喜慶場景是我后來再也沒有出現過的,其實就是分配去務農,需要如此隆重的歡送儀式?因而盡管過了幾十年,那歡送時彩旗飄揚,伴著刷刷作響的風聲,似乎還會在耳邊響起。</p> <p class="ql-block"> 轉眼上山下鄉到了七十年代末,不管你曾經喊過怎樣的時尚口號,也不管你曾經有過怎樣的出色表現,在面臨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時,知青又開始集體返城,重新分配了工作,重新從零基礎學起。</p><p class="ql-block"> 回想返城時,有那么多的知青等待分配,困難一定不小,但身在其中的我卻并不感覺到有多復雜,上面確定政策,下面會議貫徹,這些通常說在嘴上的話,這次可用到了知青們的身上,每人的命運由此跟著時代又一次改變著。</p><p class="ql-block"> 究竟如何分配的?不得而知,但能看到現象:有從哪里來分到那里去的,有跟隨父母分配到相應單位的,甚至有直接頂替崗位的,即使父母從事專業工作,好像也沒例外,當然也有個別走了捷徑,彎道超車,最后分配到了理想單位這樣人也是有的。總之,短短幾個月,看似困難的就業分配工作竟如此快的完成了,就是今天回想起來也是有點不可思議。</p><p class="ql-block"> 我由此會去想當年那場上山下鄉運動,怎么看都不像如今有人說的那樣,是因當時就業困難而引起的。我想,連集中返城時這么多知青的工作都能順利落實好,還會擔心那時的一點分配?而且果真這樣,從實事求是出發的政策應該早就說清楚了,哪還會出現當年動員下鄉的那些口號?那不成糊弄人了?顯然這是不大會的。當然,這也是今天回想起來說說的,至今仍能找到的當年宣傳資料,表明上山下鄉目的是接受再教育,是大有作為,是轟轟烈烈,是激情燃燒,誰還會說出與這不一樣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說激情燃燒那會,記得當年離家后分配去了農村參加勞動,統一了的口徑是說鍛煉、是改造,是肩負著消滅三大差別的歷史重任。因而盡管年紀小了一點,卻能義無反顧扔掉書本離開學校去了農村,春夏秋冬,一轉眼,竟超過了有十多個年頭?這比今天培養一個從高中到研究生的時間還要長。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再教育,稱上山下鄉青年有知識倒也不過分,盡管認識的漢字沒多少,但實踐經驗不少,相信是會有較大貢獻的,而不會僅僅只有古代才為人類作出了四大發明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回想當年經過再教育,知道了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勞動是財富的源泉,相信勞動能創造一切的基本道理。就是過了幾十年后,有一段時間還把勤勞致富的個案樹立為榜樣,因而當年把勞動表現看得十分重要自然就很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說表現,按臺面上的表述就是能否天天與村民一起在田頭地角干,因為通過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直白的表述勞動就是值錢,雖然嘴上那時沒人會說一個錢字,但其重要性心里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然而若干年過去了,雖然知青大多也挺勤奮,可勞動的價值并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那樣高,值錢的是物資。一直沒想明白,如此勤奮干,正如宣傳的那樣是革命加拼命,為什么生活中常用的物資會那樣匱乏?</p><p class="ql-block"> 因而多年來慢慢就養成了一個習慣,什么東西也舍不得丟,所謂一年新二年舊縫縫補補再三年,說的就是看重物資的一個順口溜。當你今天看到有些人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會收拾起來不扔掉,了解了過去,也就不覺得奇怪了,最多說一句,這些人真是奧特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返城那會,知青大多懷有一顆焦急的心,畢竟年齡都有點了。有需要養家糊口的,有想成家立業的,工作可是那時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記得當初為動員上山下鄉做年青人的工作時,最擔心的就是讓父母離開崗位去辦學習班,怕由此影響工作。那個時代好不容易分配到的一個工作,是不可能產生出跳槽這想法的,當然即使想了能否實現則是另一碼事了。</p> <p class="ql-block">? ? ? ?返城后,我分配來到了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這別人也許不一定愿意,但我心里卻挺滿足,因為企業是劃分類別的,比如我分配到的企業是個全民所有制單位,即今天說的國有企業,至于私企,那時還沒有。</p><p class="ql-block">? ? ? ?分配到建筑單位,除了工作比較辛苦一點外,其他就是感覺相對要窮一點,后來倒也去了解了一下,知道與當時農村情況差不多,盡管人都十分勤勞,但卻富不起來。</p><p class="ql-block">? ? ? ?從前建筑單位的工程是由上級統一分配,價格是按計劃制定的,因為沒有競爭,一切按部就班變得十分簡單。有些辦公室比較忙,但有些則十分輕松。雖然是輕松了,反而希望多加班增加收入,被人戲稱為是一張報紙一杯茶,一則新聞看半天。我想要是享受過這樣舒適崗位的人,一定會說從前真好,會感覺那時工作是會分配的、住房是會分配的,連吃什么大家都一樣憑票,且干活輕松,要是有費腦費神的事發生,那一定是工作以外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由責任部門制定出的計劃價格看似不合理,其中也有從財政角度考慮的因素。因為定價低,財政對工程建設投資的支出就會減少,這節省下來的大量資金就可使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了,而建筑企業因沒了盈利,就沒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因而當時你能看到的建筑企業,盡管規模不小,卻并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當然,這些僅僅是自己回想起說說當時的實況而已,其中究竟蘊含了哪些深奧道理,不是我能說得清楚的。</p> <p class="ql-block"> 不過說起下鄉與返城那時的分配,有些道理還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不管分配在什么地方,陽光燦爛的人生是需要慢慢感受的,而曾經流淌的汗水,過去說是鍛煉,其實這辛辛苦苦正是用來感受成長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回想起下鄉然后又返城,當年嘗試去實現理想中的分配制度慢慢都已成了昔日往事,多年實施的計劃經濟也開始了市場化的進程,跟隨時代過來的人雖已邁入了退休行列,當感覺如今還能平靜地過著日子,還能開心地笑著、看看,想想也已足夠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至于這幾十年的經歷,是實踐探索、勇于創新?還是蹉跎歲月、不堪回首?總是一段無法抹去的難忘歲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肥城市|
周宁县|
瑞昌市|
崇文区|
余江县|
青岛市|
吴堡县|
信阳市|
大方县|
蓬安县|
辽宁省|
蛟河市|
田林县|
锡林浩特市|
九江市|
昭平县|
岑溪市|
土默特左旗|
夏津县|
刚察县|
新龙县|
肃北|
遂平县|
温泉县|
星子县|
井冈山市|
高台县|
沙湾县|
吉木乃县|
浙江省|
临高县|
马公市|
集贤县|
乐昌市|
泾川县|
东兰县|
特克斯县|
和田市|
焉耆|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