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瓶豆油味的香油</span></p><p class="ql-block">今年的春節是我退休后的第一個春節。大年夜的餐桌上,瓷勺攪動著盛滿臘八醋的玻璃碗,浮在表層的小磨香油立刻旋出晶瑩的香油花。那油花宛若荷葉上滾動的水珠,滴溜溜的轉著,空氣中瞬間彌漫開蒜香、醋香與芝麻油香相互交織的馥郁氣息。在這氤氳的香氣里,我的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三十七年前,回味起那瓶混合著豆油味的香油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響應國家號召,光榮參軍入伍。新兵下連后,就被送往教導隊接受培訓,學成歸來,便擔任了副班長,隨后又被調到連部任文書兼軍械員。文書的職責是抄抄寫寫,而軍械員則需管理并保養全連的槍支彈藥。盡管我忙得不可開交,但這段經歷卻極大地鍛煉和豐富了我。在服役的第三年,連隊為我報請了三等功,并吸納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1985年底,我服役期滿。隨著國家百萬大裁軍的戰略實施,我復員回到了故鄉。那時的退伍安置政策規定,義務兵需按戶籍身份進行安置,即城市戶口的由原戶籍地招工招干,農村戶口的則回鄉務農。由于我家世代務農,因此我只能回鄉繼續當農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踏上軍旅之時,還是人民公社時代,而當我退伍歸來,公社已更名為鄉政府。隨著“社改鄉”的實施,土地包產到戶,這一變革雖然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但魯中山區那貧瘠的土地上,也打不出多少糧食,鄉親們的生活依舊過得緊巴巴的。農閑時節,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以謀生計。我剛剛返鄉之際,恰逢村小學和鄉中學接連有老師因產假和病假而暫時離崗,急需代課教師。于是,我擔任了一年的代課老師,每日領取一塊三毛錢的微薄工資。但隨著老師們的陸續康復返崗,我只好又回到了守著幾畝薄田勉強度日的困境之中。</p><p class="ql-block">還是在部隊當文書的經歷為我的人生找到了新的路徑。村里的領導們看我賦閑在家,覺得很可惜,就多次到鄉政府舉薦我。恰好鄉里要找一個寫信息的人,鄉領導便出了一個題目,讓我寫篇文章看看。由于退伍時間短,農村前后的變化大,特別是對當時的農村政策和實際情況缺乏了解,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面對這難得的機會,我不得不選擇迎難而上。于是便抓住在中學當老師的二哥,兄弟倆翻雜志、找資料,苦思冥想的弄了半宿,總算把這份答卷交了上去。</p><p class="ql-block">完成了應試答卷,我也沒再拿考試結果當回事。因為我知道當時東扯西湊寫的那東西既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政策。只記得當兵時在《解放軍報》上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有大領導提倡“高消費”,便想到沒有錢哪來高消費?要想高消費就要多掙錢,就要發展經濟,于是就把這些觀點寫到了文章里。大約十天以后,我正在洪山煤礦我五哥的婚禮上幫忙搬“圓房”,父母打發弟弟去告訴我,說鄉里來通知了,讓我過年后去報到。</p><p class="ql-block">1987年春節剛過,我便來到還在平房里辦公的鄉政府報到。簡單說明來意,工作人員便將我引至黨委辦公室,介紹給鄉黨委秘書老孟。從此,我就在孟秘書的指導下,開始了日復一日的文件學習、信息編寫和檔案整理工作。</p><p class="ql-block">七月份,鄉里籌備召開黨代會,黨委將起草鄉黨委和鄉紀委工作報告的重任交給了我。初次接到如此重要的任務,我頓感"老虎啃天——無從下口"。無奈之下,我決定從逐級學習上級黨代會報告入手的同時,結合歷屆鄉黨代會檔案和年度總結材料來寫。其中,鄉紀委工作報告的起草最為棘手。由于鄉紀委是1983年整黨后才設立的,上一屆黨代會檔案中根本沒有相關報告可循,而區紀委的工作報告僅有不到四頁紙,且多為理論性、口號性的內容,對初到基層的我來說借鑒作用十分有限。</p><p class="ql-block">經過四十多個日夜的反復推敲和修改,我終于完成了鄉黨代會的主要文字材料,包括黨委、紀委兩個工作報告、兩個決議草案以及會議程序等,確保了鄉黨代會的順利召開。黨代會的籌備工作,為我奠定了在鄉機關的工作基礎。到十一月份,鄉政府遷入新建辦公樓,孟秘書轉任鄉政府辦公室主任,我正式接任鄉黨委秘書一職,月薪49.75元。</p><p class="ql-block">那時的鄉機關人員構成頗為復雜。其中,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部分主要科室的負責人屬于國家干部,由區財政發放工資,享有城市戶口、商品糧定量供應和液化氣指標等福利。其次是“以工代干”人員,他們的待遇與國家干部相近,但在提拔任用方面稍顯遜色。再者是招聘干部,這些人由區人事局和區直各業務局統一招聘后,分配到各鄉鎮從事相關業務工作,除了沒有城市戶口外,工資待遇與國家干部相當,同樣由區財政撥款發放。最后,則是像我這樣農村戶口的“以農代干”臨時工了。我們屬于不脫產干部,戶口仍在各自的村莊,擁有承包地,由鄉里自行聘任。工資依靠鄉財政籌集,待遇非常低,更別提商品糧或液化氣指標了。然而,包村包片、計劃生育以及每年的階段性中心工作等苦活累活,我們卻總是沖在最前面。我是粘了在部隊當過文書的光,所以才得以擔任黨委秘書一職,后又兼任了人武干事。雖然不用下村跑片,但沒日沒夜地熬夜寫材料,無人能夠替代,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年底,鄉里在過完小年發完福利后就開始安排輪流值班,不值班的可以回家忙年了。黨委辦公室就我一個人,不到年三十是不可能放假的。臘月廿七那天,我又仔細審閱了一遍年后將要召開的全鄉工作會議的材料,當天帶班的鄉黨委劉玉水副書記在檢查完各單位值班情況后,來到辦公室和我聊天。</p><p class="ql-block">劉書記的家就安在相鄰的鎮上,家屬是小學教師,育有三個孩子,大的剛上初中,兩個小的還在念小學。劉書記也是從農村當的兵,部隊提干后轉業到區機關工作,后被派到我們鄉任第一任鄉紀委書記,后又擔任黨委副書記。我到鄉里工作時那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他出的,答卷也是他審的,可以說劉書記就是我到鄉機關工作的主考官。</p><p class="ql-block">劉書記有當兵和區直機關工作的經歷,軍旅熔爐和區機關歷練鑄就的厚重人生閱歷,積淀出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年逾不惑的他眉眼間沉淀著歲月淬煉的睿智,舉手投足中卻始終保持著春風化雨般的親和力。作為基層隊伍的領導者,他深諳"以心換心"的領導藝術——工作部署時運籌帷幄、循循善誘,日常相處時卻似鄰家寬厚的長者。尤值稱道的是,他常在閑暇之余敞開家門,讓家屬司老師烹飪美味佳肴犒賞鄉村干部,席間更會微醺擊箸,用清越的嗓音演唱《小小的我》《汾河流水嘩啦啦》等經典歌曲,盡興處還載歌載舞,將尋常餐敘升華為浸潤人文情懷的精神盛宴。這種剛柔并濟的治事風范與如父如兄般的細致關懷,使其在鄉村兩級干部中有著極高的威望,成為山鄉可親可敬的領導干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劉書記和我海闊天空地聊著鄉里的事、家里的事還有當兵時的事,聊著聊著又聊起了過年。劉書記問我:“你家里年貨準備的怎么樣了?”我如實回答:“過年沒什么可準備的,有機關分的魚,有自家磨的面粉,割了豬肉,再買點青菜就夠了,招待親戚朋友也沒有問題。”</p><p class="ql-block">聽罷我的話,劉書記沉吟片刻,起身回到了他的辦公室,然后拿著個紅色塑料皮本兒又走了回來。我一看,他拿的是只有城鎮戶口的人家才有的糧本兒,朱紅色封面上醒目的"城鎮居民糧油供應證"的燙金字直晃我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你拿著這糧本去糧所隨便買點東西。"劉書記把糧本塞到我手里,"過年了,想買啥買點啥,本子上定量還剩不少,別讓我光攢著。"</p><p class="ql-block">我忙站起身,本能、禮貌也是真誠的推辭道,“劉書記,我不能用您的定量買東西,家里過年啥也不缺了。你家人口多,孩子都是長身體的時候,你還是留著自己用吧。”</p><p class="ql-block">“拿著本子去買點吧,你工資待遇低,平時也幫不了你,也只有這樣表達一下心意了。我家里也有地,打的糧食差不多也夠吃的,孩子都還小,也用不了那么多定量。”劉書記把我遞本子的手又推了回來,說的既真誠又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面對劉書記的真誠,捧著這沉甸甸的關懷,竟讓我覺得所有的推辭都顯得蒼白無力甚至虛偽了。于是,我默默的收下了劉書記的糧油本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過劉書記的糧本,我心中既感激又忐忑。用糧本購買糧食和油料自然十分劃算,劉書記家的定量結余足夠讓我買到足以支撐一兩年的糧油。然而,我深知這些糧油是他們一家從牙縫里省下來的,我絕不能將他們辛辛苦苦積攢的定量都給用了。可若是什么也不買,豈不是辜負了劉書記的一片好意?!思來想去,我決定去糧所用劉書記的購糧本買些平時難得一見的香油。這樣既能讓家人感受到領導的關懷,也能為一九八八年的春節增添幾分特別的滋味。</p><p class="ql-block">說起香油,如今已是尋常之物,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山區農村,物資相對匱乏,香油堪稱奢侈品。雖然人人都聽說過,但真正品嘗過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翻開劉書記的糧本,發現油料指標上還剩下二三十斤,這指標沒有明確標注是什么油,只是價格有所不同而已。想到這里,我便找了個空酒瓶,徑直朝糧所走去。</p><p class="ql-block">這一天天氣非常寒冷,天上還稀稀拉拉地飄起了細碎的雪花。糧所的職工也開始輪流值班了,當天在糧所值班的恰巧是與我同村的李哥。我交上本子和錢,李哥開出單子,就去給我打香油。他領著我邊走邊說:“現在來買香油的人很少,買豆油的人挺多,打香油很難弄。”當時我沒聽明白他說的話,直到他把我領到裝油的油桶前,我才明白他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原來,糧所的所有油料都盛在像汽油桶一樣的“油箍子”里,這些“油箍子”全部露天的擺放在糧所的院子里,桶上面已經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積雪。打油時,要先用一個長長的“油抽子”把油抽出來,然后再灌到油瓶里。由于打香油的人少,所以沒有專門的打香油的“油抽子”,各種油料輪流用一個“油抽子”。天暖和的時候還好說,天冷了,油都凝固結晶成了像豬油一樣的油膏,用我們家鄉的話叫油“沙了”,這樣“油抽子”的里里外外就會裹滿厚厚的又粘又稠的豆油膏。</p><p class="ql-block">“油抽子上沙了的這些豆油膏很難弄干凈。弄不凈,先抽出來的就是粘在油抽子里的豆油,你打一斤香油,說不定灌到瓶子里的都是豆油。”李哥嘴里哈著白氣邊解釋邊用力的把“油抽子”里面粘稠的豆油抽到另一個盆子里,又把外面粘掛的那又稠又厚的油膏用一柄長長的鋼鋸條子盡力的刮嚓下來。在飄飄灑灑的細碎的風雪中,李哥的額頭卻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也許只有我和他是同村的他才這樣下力,他才這樣耐心,直到覺得“油抽子”差不多挺干凈了,他才拂了拂香油桶上的浮雪,拿扳手把桶蓋擰了下來,然后用仍然沾著豆油的油乎乎的“油抽子”給我裝滿了一瓶香油。</p><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將香油緩緩倒入醋碗里,年邁的母親忽然抬手抹了抹眼角,喃喃地說道:“這香油,可是領導同志的關懷啊。”盡管那香油中摻雜著濃重的豆油味,全家人卻吃得格外香。這瓶混合著豆油氣息的香油,在寒冷的春節里,悄然溫暖了我們全家人的心。</p><p class="ql-block">1992年的深秋,我被黨組織提拔為副科級干部,三年后轉成國家正式干部,也有了城市戶口和城鎮居民購糧證,只是糧本上沒有了紅色的塑料封皮和燙金字,封面變成了印有一行黑色字體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樸的土黃色牛皮紙。</span>彼時糧油統購統銷政策早已放開,不用糧本兒也能買到放心糧油了。雖然有了這糧本兒,但我卻從沒用它買過一次糧油。我把這糧本兒小心地鎖進了寫字臺的抽屜深處,就讓它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和紀念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七年光陰流轉,體制內的身份稱謂已由“國家干部”悄然變身為公務員和事業編;城鄉戶籍的差異在改革中逐漸消融,統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民”身份早就覆蓋神州大地</span>;曾經象征身份的糧油票證早已成為老一輩的回憶、年輕人的談資、孩子們的歷史,現正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玻璃柜里接受展覽。而今的超市貨架上,各種商品琳瑯滿目,香油品牌也是五花八門。但每逢吃餃子時攪動起醋碗里的香油花,那混合著豆油香氣的記憶卻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那瓶摻雜著豆油味的香油,承載的不僅是那個時代冰天雪地里永不凍結的溫情故事,更是一首永遠縈繞我心頭的、感人肺腑的溫婉而深情的歌。</p> <p class="ql-block">歌曲:汾河流水嘩啦啦</p> <p class="ql-block">歌曲:小小的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中山市|
睢宁县|
承德市|
五华县|
哈巴河县|
临漳县|
乐陵市|
凭祥市|
盐城市|
武宁县|
万州区|
迁安市|
锡林郭勒盟|
鸡泽县|
定边县|
瑞丽市|
元谋县|
大方县|
四川省|
贵港市|
湖南省|
尖扎县|
马关县|
广东省|
九江市|
本溪|
洛扎县|
修文县|
恩施市|
海安县|
河东区|
区。|
永州市|
旌德县|
华阴市|
东源县|
涞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云浮市|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