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6日我與彭葉、章校堂自駕富陽一日游,這是第一站—龍門古鎮。龍門古鎮,位于杭州市富陽區龍門鎮,離杭州市中心38公里,地處秀麗的富春江南岸,環境優美。龍門古鎮為三國東吳大帝孫權故里,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留存著濃郁的宗族氛圍和獨特的民俗風情。</p> <p class="ql-block"> 太婆橋是我們游覽古鎮的第一個景點,該橋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橋,見證了古鎮的滄桑變遷,橋頭的一棵樟樹已有數百年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 據傳在100多年前,這座橋剛建成時,沒有名字,此時剛好有一支娶親隊伍經過,工匠們攔下花轎,要求新娘子為石橋起名,否則不讓過橋。新娘子是一位才女,她即興說了一句:“新新娘子新新轎,千年太婆萬年橋。”工匠們覺得這個名字既喜慶又寓意天長地久,于是放行,并給這座橋命名為“太婆橋”。?</p> <p class="ql-block"> 龍門溪是人工開挖的,貫穿古鎮南北,形成了古鎮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水鄉風情。</p> <p class="ql-block"> 建于龍門溪邊的耕讀世家又名“耕讀堂”,為明代孫權第47世孫孫孟騫所建,面闊三間,為議事廳。</p> <p class="ql-block"> 孫孟騫,名伯玉,號春山,明末崇禎甲申年選貢。孫孟騫堪稱一代碩儒,廳堂取名“耕讀堂”,寓意“耕可致富,讀可榮身”,以此作為家訓,這也成為龍門孫氏的核心思想之一,千年傳承。明亡,孫孟騫重民族節氣,閉門謝客。當時的禮部尚書向朝廷奏薦他,但他堅不仕清,以詩酒自娛,詩有古烈之風,恐清文字獄,盡毀其稿,至死前三日,口授零章斷句,匯成集子,以表其一生慷慨胸懷。</p> <p class="ql-block"> 古鎮老街,龍門古鎮的主要街道,路面由鵝卵石鋪成,兩旁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展現出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p> <p class="ql-block"> 居易堂”的匾額《妊姒遺風》就是舊時富陽縣徐縣長為表彰這戶人家姑嫂和睦所立。</p> <p class="ql-block"> 這座建于明代的磚砌牌樓,莊重大氣,雕刻精美,牌樓名為“工部牌樓”,其上有“冬官第”三字。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叫三省六部制,由隋煬帝初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又稱“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即工部別稱,龍門古鎮的這座牌樓紀念的就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工部官員孫坤。</p> <p class="ql-block"> 孫坤,字景佑,號素庵,是孫權第四十一代后裔。他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自幼勤奮好學,考中秀才后進入縣學就讀,并在永樂乙酉科考中浙江鄉試第四十七名舉人,后進入工部任職?。</p> <p class="ql-block"> 在工部任職期間,孫坤負責督造鄭和下西洋所需的八十余艘寶船,并在限期內完成,為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立下功勞。此外,他還被派往秼陵(今江蘇南京)寶船廠施工,成功組織一萬余工匠按時完成任務。</p> <p class="ql-block"> 慶善堂是一座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是當地居民聚會、議事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龍門書屋前的小廣場。</p> <p class="ql-block"> 龍門書屋位于古鎮七房廳,是初建于明、重建于清的誠一堂舊址所在地。白墻黛瓦的書屋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目前藏書逾萬冊。</p> <p class="ql-block"> 書屋內部陳設既保留傳統民居的結構風貌,又彰顯網紅書店的時尚氣質,設立自助閱讀、潛心寫作、交流討論、兒童閱覽及咖啡休閑等靈動空間,還專設龍門特色區,展示古鎮“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p> <p class="ql-block"> 這是古鎮中以卵石砌筑成墻面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孫氏祠堂又叫余慶堂,初建于宋朝,是孫氏家族慶典、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 祠堂內的小廣場。</p> <p class="ql-block"> 這是祠堂里的戲臺。</p> <p class="ql-block"> 孫氏祠堂,堂名為“余慶堂”,因襲了“積善余慶”、“積惡余殃”的觀念,古鎮一直信奉著“積善人家慶有余”的持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 孫氏祠堂是古鎮的最主要建筑,私塾也開在祠堂里,墻上掛滿了“狀元”、“進士”、“舉人”等科舉中第的匾額,耕讀傳家的祖訓??續至今。</p> <p class="ql-block"> 硯池是一口大池塘,位于龍門古鎮的中心,形狀宛若硯臺,因此得名。硯池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更是古鎮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硯池的水質清澈,自古以來就被用于洗滌和灌溉,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的水質。</p> <p class="ql-block"> 硯池水隨著小弄小巷穿過七房廳、老街、八角井,最后到龍興橋處流入剡溪。</p> <p class="ql-block"> 我和彭葉在硯池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和校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山樂堂,民國初年建筑,面積420平方米,中有天井采光的走馬堂,后堂有天井和漁池,山樂堂與明代建筑截然不同,正廳前檐,門廳后檐和左右廂房前檐,門窗欞邊以雕刻展現飛禽走獸、漁樵耕讀人物和二十四孝、三國和水滸故事。</p> <p class="ql-block"> 明哲堂,始建于明代,為孫權第48世孫孫潤玉(人稱五阿太)所建的議事廳,故俗稱“五邊廳”、五邊門。</p> <p class="ql-block"> 這些都是當時農耕器具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在古鎮里怱怱轉了一圈后,我們又回到了太婆橋。</p> <p class="ql-block">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今天的第二個景點—湖源龍鱗垻旅游區。</p> <p class="ql-block"> 該景區位于杭州市富陽區湖源溪綠道與環金線交叉口西南角,這里景色堪比小桂林,讓你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畫中。</p> <p class="ql-block"> 龍鱗壩?位于富陽區湖源鄉新一村和新綠村之間的富春江支流壺源溪中段,龍鱗壩橫跨壺源溪,壩體呈“V”字型,形似抽象的“魚尾”,俯瞰時又如龍鱗般錯落有致,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湖源廊橋地處富陽東南深處,這座老橋橫跨壺源溪快30年,如今,五孔拱橋之上,多了五個朱紅亭臺。湖源廊橋為五孔橋,以167米的跨度成為富陽最長的公路橋。</p> <p class="ql-block"> 我們去時屬枯水期,也是景區的淡季,故游客極少。</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砌好的磚路和石頭路兩條路可供你選擇。磚路下游的小格水池清澈且淺,是孩子們玩耍的絕佳去處。</p> <p class="ql-block"> 湖源新一村原名樟村,我們在此進了午餐。隨后逛了村中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這是用鵝卵石砌成的老房子,墻面的塗層大多剝落,中間只留有一小塊畫有窗框和貓瞇的壁畫,讓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 坐落老街深巷中的留白書屋,古色古香的外立墻面,樸素典雅的木欄門窗,仿佛一所古代私塾。遺憾的是大門鎖著,沒能入內。</p> <p class="ql-block"> 這是從門縫拍的,書屋還是二層的,屋內錯落有致擺放著許多書架,還有圈椅、條案、畫桌、茶桌、青瓷等,古樸自然氣息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 樟村老街上還有值得一提的一條過村暗渠,這條暗渠南北走向,約160米,并且連著約180米的村外明渠。暗渠與老街依附,南接壺源溪,北接溪田、水田兩百多畝,由原石和鵝卵石砌成,穩重堅固、結構合理實用。渠中有凹埠,每個埠以5—7級石階下渠溝,可取水可洗滌,現在有名有姓的凹埠只存老桑樹凹埠、李家凹、洪家凹、潘家凹、程家凹 5個。這是李家凹埠。</p> <p class="ql-block"> 洪家家凹埠。</p> <p class="ql-block"> 潘家凹埠。</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 從老宅窗口拍的湖源廊撟和壺源溪。</p> <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畫家董邦達曾在這里當過私塾先生,墻上這首《壺源山題壁》詩,即為其在湖源時所作。</p><p class="ql-block">閑庭春鳥數相呼,又見先生教舊徒。</p><p class="ql-block">白酒只堪澆塊壘,青巾終不老頭顱。</p><p class="ql-block">欣看空際云飛去,笑問窮途夢覺無?</p><p class="ql-block">坐對好山為寫照,雨中試學米於菟。</p> <p class="ql-block"> 下午2點40分我們去到了今天的最后一個景點—富陽東梓關村。東梓關村,位于富陽場口鎮西部,是沿富春江的一個古村落,上接桐廬、建德,下承富陽、錢塘。地理位置獨特,面臨富春江,背靠小山群,文化底蘊深厚,因郁達夫所著的同名小說而聞名,是兩府、兩縣、兩鎮的中心點。</p> <p class="ql-block"> 越石廟位于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廟凸頭的富春江邊,相傳始建于北宋時期,明萬歷年間《許氏家譜》中有明確地點標記,清朝時期又經過了多次重修擴建,現主體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越石廟整體布局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由前殿、戲臺、廂樓、天井、正殿組成,占地339.3余平方米。廟內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柱子采用青石板材,廟外山墻嵌有石碑。</p> <p class="ql-block"> 廟內供奉的土地公公為東梓關村許氏家族的始遷祖許彧?。</p> <p class="ql-block"> 越石廟內的戲臺保存完好,臺前石柱子刻有一副對聯:“皇唐新曲譜、優孟古衣冠”。據東梓關老一輩所言,越石廟建成后,百里范圍內的越劇“嘀嗒班”都會來東梓關演戲。</p> <p class="ql-block"> 廟外仍保存有一段清嘉慶年間的石刻圍欄。欄板用蒿浮雕工藝刻出“雙獅戲球”圖案,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憑欄看到江心的小嶼,便是作家郁達夫筆下有著凄美傳說的姐妹山。圍欄下方廟灣為古時“官船埠”。自古以來上至桐廬、建德,下至杭州、紹興的船常到東梓關停泊。到明清時期,政府的官船常到此廟灣上手的水埠避風夜泊天〝官船埠”因此而得名。這株古樟生長在越石廟凸頭石塔上,已有八百年樹齡,樹身之大需三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 東梓關村仍遺留了近百座明清古建筑,散落在村中核心的大長塘附近。</p> <p class="ql-block"> 安雅堂坐東北朝西南,由正房、廂房、院落、天井組成,占地面積約597平方米,整體為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四周用高墻圍起,稱為“封火墻”,從外部看,黑瓦白墻,飛檐翹角高低錯落、層疊有序。</p> <p class="ql-block"> 安雅堂正房面闊五間,為傳統磚木二層結構樓房,梁架為抬梁穿斗混合式,后檐柱牛腿雕有花鳥圖案,十分精美。上世紀中葉,一位善于醫治跌打損傷病癥的中醫骨科名醫張紹富在安雅堂坐診。</p> <p class="ql-block"> 現在安雅堂張紹富曾經坐診的地方建成了“張紹富醫德館”,門外有三副黑底金字的柱聯,都是為醫者治病救人的高尚風格而歌功頌德。 </p> <p class="ql-block"> 安雅堂的中堂上掛的是華佗像,相對的楹聯是:“醫隱山林托蹟遠,仁昭古今惠民深”,兩旁的柱聯是:“求古訓神農有術,博采眾方醫德無私”。 </p> <p class="ql-block"> 長塘是村子的中心景觀,許多大戶人家的老屋圍繞而建。池水清澈,白天可觀房屋倒影,夜晚則可欣賞燈光。</p> <p class="ql-block"> 東梓關村的清代建筑主要有許家大宅、許氏六八房和安雅堂。通過了解這些建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東梓關村的歷史和傳承。</p> <p class="ql-block"> 許大房是許秉常的住宅,始建于1843年。許秉常是一位舉人,曾在北京任四品學官。這是一座三合院,三間,磚木結構,占地面積243平方。</p> <p class="ql-block"> 因時間的關系,我們在東梓關村怱怱轉了一圈,就啟程返杭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侯县|
岑巩县|
江孜县|
江北区|
冀州市|
楚雄市|
无棣县|
清河县|
海城市|
桃源县|
墨玉县|
苏州市|
河池市|
雅江县|
响水县|
新昌县|
密云县|
融水|
武安市|
吉林市|
栖霞市|
东平县|
醴陵市|
宜都市|
泰安市|
荣成市|
崇礼县|
昌江|
阳山县|
衡阳市|
巴彦淖尔市|
抚顺市|
城固县|
张家界市|
平遥县|
武定县|
逊克县|
司法|
米林县|
鹤山市|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