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瓦,是江南婉約女子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整整齊齊點綴在屋頂上。</p><p class="ql-block"> 似魚鱗,似梯田,晴時遮烈日,雨天擋雨水,瓦上瓦下之間有縫,瓦溝與扣瓦之中留隙,小小的縫隙里,清風穿越,月朗星流。住在這樣的青磚瓦屋里,冬暖夏涼,氣韻悠揚。</p> <p class="ql-block"> 櫛風沐雨遮霜寒,幾度秋涼幾春還。瓦,是中式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將土與火的藝術結合起來,做成瓦片,供人們遮風擋雨。“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幾千年來,它深植在百姓生活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不僅如此,瓦片還被匠人們巧妙運用。如用瓦片鋪設地面,拼成眾多漂亮圖案;運用瓦片拼做鏤空窗,營造半遮半掩,欲說還休的韻味感。</p> <p class="ql-block"> 瓦的誕生,歷史悠久。 “秦磚漢瓦殘陽里,萬里長城烽火臺。這句詩以“秦磚漢瓦”為背景,描繪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開拓四海的壯舉,展現了華夏文明的輝煌。瓦,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構件,不僅承載其建筑的功能,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 瓦,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最初多為半圓形。到了春秋時期,瓦的形狀和圖案便有了多樣化。秦代,瓦的藝術呈現清新寫實的風格,圖案多飾水渦紋。到了漢代,制瓦工藝呈現巔峰狀態。圖案設計更加優美,有龍鳳呈祥、花鳥魚蟲、神話傳說等等,每一個圖案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瓦的功能已從最初質樸實用,逐漸演變為兼具藝術美感的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攝影:活火山)</p> <p class="ql-block">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眺望雨打屋檐時曾寫過一首詩: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一片小小的瓦,方寸之間有著千年的底蘊。瓦的制作工藝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從泥土篩選,到精心塑形,再經高溫燒制,最終成型,這一道道工序,承載著匠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品質的執著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攝影:活火山)</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水鄉,白墻青瓦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致。那青瓦,色澤溫潤,透著歲月的痕跡。每到雨季,雨水順著瓦溝滑落,形成一串串晶瑩的水簾,滴答作響,仿佛是瓦片在彈奏著一曲動人的樂章。雨水濺起的水花在青石板上暈開,為古老的街巷増添了幾分朦朧的詩意。這樣的畫面,不知觸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 冬日里,白雪皚皚覆蓋在瓦面上,銀裝素裹,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孩子們在嬉笑玩耍,打雪仗,堆雪人,屋頂上的瓦片則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見證著歲月的更迭和人間的煙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攝影:活火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攝影:活火山)</p> <p class="ql-block"> 歲月流逝,塵世變遷,古老的建筑在風雨中漸漸斑駁,但重重疊疊的秦磚漢瓦給我們留下了歷史的魅力。古建筑中的每一片瓦,都曾經演繹過無數春秋的故事。它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更替,百姓的悲歡離合,歲月的滄桑變遷。每一片瓦都是歷史的碎片,能拼湊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瓦,是中國建筑文化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攝影:活火山)</p> <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建筑材料層出不窮,瓦片已悄然淡出它原有的重要地位,不再鋪遍廣廈,但在人們心里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它代表著一種傳統,一種情懷。讓我們珍惜這些瓦片,珍惜它傳承的文化,讓這份美好而古老的記憶在歲月里永遠流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加查县|
玉林市|
南郑县|
卢龙县|
闻喜县|
大悟县|
汶川县|
斗六市|
潞城市|
灵武市|
旅游|
双峰县|
吴江市|
隆林|
砚山县|
宜黄县|
阿拉尔市|
拜城县|
安塞县|
文登市|
昌平区|
当阳市|
东宁县|
阿勒泰市|
察隅县|
灵川县|
百色市|
厦门市|
孝昌县|
安乡县|
长泰县|
凤阳县|
柘城县|
庆阳市|
嵊泗县|
封丘县|
当雄县|
大冶市|
会东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