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讀過的書不多也不少。我曾花費幾萬元用來買書,裝滿五個書柜(架)。而印象深刻的書(指與我有故事的書,而與喜愛之程度多少無關),則是以下幾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本:《烈火金剛》(非我買之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我讀小學。我家樓上床側靠墻的是一張桌子,桌子旁邊是一個馬桶。其時一般人家都是如此擺設。馬桶是個大馬桶(馬桶有大小之分),大馬桶一般都有圍子,像現在的無蓋小方柜,圍沿與馬桶沿相平,坐在上面很是舒服。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我將之比作坐現今的寶馬車,比喻不甚恰當,無非指舒服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其舒服,坐的時間便長。若有樣東西看看,便坐得不肯下來。某次,我翻旁邊桌子的抽屜,發現里面有本厚書,封面與尾頁已破損,但書名尚在:《烈火金剛》。此書不知是誰家的(我家無書),也不知是誰看過的,怎么跑到我家抽屜里的?皆已成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的我,只是個小學生,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只是隨手拿來正好供我坐在“寶馬”上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革時的小學生,不大上課。好在我一、二年級是在文革前,故看起書來雖磕磕巴巴,然還是能讀懂故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長篇小說。一讀我便被故事所吸引,像一個陷在泥沼的人,無力自拔。太好看了!天底下竟有如此精彩的故事!鐵人史更新,神勇丁尚武,智勇肖飛,兩面人何大拿,兇殘豬頭小隊長,一個個活人在我眼前走馬燈般呈現。于是我在“寶馬”上一坐就是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本書我不知看了幾遍,直到將故事記得滾瓜爛熟。她是我的精神食糧,也是我的啟蒙者。她還成了我以后偏文的“罪魁禍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過她的下場很慘。我性格不好,容易急躁,一遇煩惱事就沖動,雖然事后冷靜下來知道自己不是,然沖動的毛病一直改不掉。現今已到古稀之年,依然如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簡直道出了真理。我性格較內向,但免不了有出格之事,不近人情之事。我父親的性格很嚴厲,是家中的絕對權威。他對我的出格輕則罵,重則打。我很怕父親,不敢頂撞父親,然心里氣得不行,想報復卻又無可奈何。有時我坐在“寶馬”上,越想越氣,氣極了竟將那本書用來泄憤。書是我的寶書,我就忿忿將寶書撕下幾頁來擦屁股。中國歷史上有種現象叫遷禍,我這叫遷怒。屁股擦過了,心里竟有一絲報復得逞的快感。不知是心理扭曲還是阿Q作怪。一段時間后,書最終成了我壞脾氣的犧牲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年以后,我接觸到不少同類的書:《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敵后武工隊》、《苦菜花》、《呂梁英雄傳》、《鐵道游擊隊》、《紅巖》、《紅日》、《保衛延安》、《紅旗譜》、《林海雪原》等等等等,方知與《烈火金剛》同樣精彩的書有很多,有的更是過之。然因其是我第一次接觸長篇,又是我之啟蒙書,故印象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本:《水滸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一年,我讀八年級(那時算高中),同桌拿來一本書偷偷看,被我窺到,是《水滸傳》。原來他姐夫是大隊紅衛兵頭頭,掃蕩“四舊”時,將這些“反動”書籍都抄來了,然后留著自己“享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滸傳》的故事我已聽人講過。此前,我一個在上海的遠房親戚,見多識廣,年紀與我相仿,他爺爺家是我家鄰居,他哥、姐作為知青落戶到我們生產隊。暑假來老家,晚上無事,他就領著我們一批小伙伴躺在曬場鋪好的席上,給我們講水滸好漢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書與講不同,若能看原汁原味的書,感覺是不一樣的。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呀!我請求同桌借我一看,同桌不肯。那時這種書是敏感書,不能看的。我再三懇求,同桌終于同意,他看完借我看,只準我一個人看,要抓緊看,偷偷看。于是,看《水滸傳》成了我學習的全部,所有課程皆拋之腦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一個十多歲的男孩來說,《水滸傳》的殺傷力那是致命的,足可用廢寢忘食來形容。有一堂課,大概是化學課吧,我按老辦法,課桌上放著化學課本,抽屜里則攤開《水滸傳》,人正襟危坐,似在聽課,雙眼則瞥向抽屜。正當思維完全沉浸在《水滸傳》中時,忽然感覺不對勁,用現在話說是第六感官吧。我抬起頭,發覺老師就直直地站在我桌前(我坐第一排),雙目緊緊注視著我;全班同學的目光也齊刷刷地盯著我,一片寂靜。用那時作文語言說,靜得連一枚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這個場面好尷尬啊,就像小偷被抓了現行,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好在老師很和善,沒嚴厲批評,也沒沒收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完了上冊,就看下冊。那時我不但能詳細地講述《水滸傳》的情節,還能說出一百零八將的名字及綽號。后來我完全能代替遠房親戚,利用暑假晚上在曬場上給小伙伴們講《水滸傳》的故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我即將看完《水滸傳》下冊的時候,變故發生了。《水滸傳》下冊不見了,被人偷了。這下急死我了,那時《水滸傳》因其敏感,便也金貴。即使有錢,也無處可買。這是件大事,班主任很重視,與有關人員商量后,決定在寢室搜查,因書是在寢室遺失的。當時是大寢室,全班男生二十余人同一個宿舍。沒有辦法,只有一個一個排查,箱子、米桶、包裹逐一打開檢查,結果很失望,沒有查到。為一本書而大動干戈,現在看來實在是難以理喻,然在那時確實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發之后,我對同桌說,事已如此,反正書也買不到,我也賠不了,你說怎么辦?要不賠錢吧!同桌罵道,錢有屁用,又買不來書。真不該借你。我虧大了!同桌最終也無可奈何,不得不接受這個痛苦的事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年后書店有《水滸傳》買了,我便第一時間買來,終于能慢慢悠悠痛痛快快地一飽眼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本:《綠野仙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中畢業,我在家務農。鄰居上海回鄉知青在看一本破書,說這本書好看極了。于是我問她借。我們倆家關系不錯,她答應了,只叮囑我,看完立即還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本直排版的書,繁體字。封面和序言的一部分被撕掉,結尾幾頁也沒有了,但每頁上有書名小字,于是知道了此書叫《綠野仙蹤》。依稀記得殘了的序言中對此書評價頗高,說此書幾回到幾回可以抵一部《金瓶梅》,幾回到幾回可以抵一部《儒林外史》,可與《紅樓夢》媲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果然,小說的精彩不同凡響。一開頭就像塊磁鐵把我吸住。直吏冷松(同僚見他不通人情,為他取綽號“冷水”)為兒子取名,恨恨想,你們叫我冷水,如今我為兒子取名更冷,叫冷于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說寫主人公冷于冰從一介凡夫到大羅金仙的修煉過程,色彩繽紛,虛實相因。他一路斬殺妖魔鬼怪,筆觸細膩,精彩紛呈;他又將妖狐鬼魅、大盜市儈收為徒弟,突破傳統道德觀念,頗含深意。加之文字美輪美奐,我愛死了這本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個人以為,《綠野仙蹤》最出彩者,乃是其修煉過程。一介凡夫,七十年時間,大羅金仙是怎樣煉成的?其一步一步的進階,精進,寫的是搖曳多姿,又合情合理,真正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人皆幻想成仙,當然也喜成仙小說。然像《綠野仙蹤》這般空前的想象力,及人物塑造的莊嚴感,則是其他相類小說所做不到的。后來我看過《八仙得道傳》、《東游記》、《三遂平妖傳》、《呂祖全傳》、《韓湘子全傳》、《飛劍記》、《封神演義》等等,都難以望其項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綠野仙蹤》給我的印象之深,乃至改革開放之后,我一直流連書店,尋找這本書。每到一地,必去書店,然皆是無窮的失望(那時尚未有“淘寶”及“孔夫子舊書網”)。我經常想,中國古代長篇白話小說并不多,以此書之矯矯者,為何不再版呢,實在想不通。只能說是知之者太少,遂使明珠蒙塵(諷刺的是,外國的童話故事借用了這個名字而大賣,而真正的原書卻不為人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000年左右,單位去山東旅游。在煙臺火車站(或輪渡站,已忘)的書店里,竟看到了新版的《綠野仙蹤》,一時,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動得不能自已。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幾年來,《綠野仙蹤》已看了無數遍。看過后隔了幾年,又會無緣無故想起她,于是又拿出來重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曾對一位作家好友提議過,你如果能將她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一定大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那本最早直排繁體破書給我造成的“后遺癥”是,以后碰到直排繁體書,總是懷著敬重之心,小心翼翼地翻閱,覺得份量比橫排書重,一個個繁體字仿佛都沉甸甸的,這大概是愛屋及烏之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本:《福爾摩斯探案集》(非我買之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革結束,也預示著文化荒漠的消失。遠在江西新華書店工作的同宗長輩建富太公知我愛看書,先后二次寄來書籍,其中有套《福爾摩斯探案集》共四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革時期,沒有書看,便有一些懸疑偵探故事在民間流傳,如《一只繡花鞋》、《深夜十二點》、《戰斗在敵人心臟里》等,只寥寥幾個。這些文革時津津樂道的故事,一比《福爾摩斯探案集》,便是塵埃之比皓月,不值一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覺得,《福爾摩斯探案集》應是世界偵探小說之巔峰。結構上既獨立成篇,又前后相貫,互證互因。打個不甚恰當的比喻,就像個聯邦制國家。這本書的最大成就,是強大的邏輯推理。一些貌似零碎、不著邊際的事情,在福爾摩斯這部“計算機”的推理下,組成一個整體,嚴絲合縫,合情合理。那種懸疑逐步推理出結論的過程,令人拍案叫絕。加之故事的奇特性,又增添了驚悚恐怖的氣氛,既驚懼的不敢看下去,又被緊緊吸引著不忍釋手。很多時候我是在晚上看的,驚悚得不敢出聲,仿佛門外有什么東西蹲著,仿佛窗外突然會探進一個頭來,即便如此,又很想知道案情的結果,真是又驚怕又渴望,這種矛盾、微妙、奇異的體驗,很難說得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來看《東方快車謀殺案》、《達·芬奇密碼》、《包公案》、《狄公案》、《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書,與之相比,簡直味同嚼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惜,電視連續劇《摩爾摩斯探案集》寡淡無味,完全不能看。同樣內容,換了種表現形式,就成云泥之別,不知何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本:《左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過一段時間書,看過《古文觀止》、《歷代文選》,發覺課文及文選中有諸多古文片斷選入,內容文字俱佳,皆出自《左傳》,便有了想一睹《左傳》全貌的沖動。然因教書時過于忙碌,在機關時又忙于應酬,故無暇顧及。一直到我退休后,空下來,始靜下心來,開始認真讀這本幾十年來想讀的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果不負我望,雖出自先秦,然我以為《左傳》是中國文言文中最佳之長篇著作。一般而言,我們將她定義為歷史書,而我以為她同時是一本文學書,故她既具有歷史真實性,又具有文學趣味性。她是出產中國成語最多的書。她涉及面之廣,足為先秦之百科全書。尤為可貴者,是她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計劃籌謀、人性刻畫,皆有相當深度,即使過了兩千多年,至今看來也并不落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其文言文故,我第一遍是只看故事,不求甚解,只是過過新奇之癮。第二遍是詳細閱讀,逐字逐句,寫眉批,作注解,記筆記,力求讀通文章及淺義。第三遍拓展內涵外延,借助專家研究成果,盡量理解其深刻含義,重點抓住一個“禮”字,以此為綱,精讀深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傳》此書,你是越讀越難,而驚喜也越多,就像一個深埋地下的大礦藏,取之不盡。限于水平與精力,對這本書,我感到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了更好地理解《左傳》,我添置了各種書籍。一是《左傳》范本,我采用楊伯峻先生的書,較權威,且通俗易懂。二是與《左傳》直接有關的書,如《春秋》、《周禮》、《儀禮》、《禮記》、《大戴禮記》、《國語》等。三是研究《春秋左傳》的書,《杜注》、《孔疏》是必備的,這是一千多年來研究《左傳》的權威寶典,還有如《公羊傳》、《谷梁傳》、洪亮吉的《春秋左傳詁》、上述楊伯峻先生的書、楊樹達先生的《春秋大義述》、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左傳研究》、葉農的《左傳注譯》、黃麗麗的《左傳新論》、陳戌國的《先秦禮制研究》、景紅艷的《春秋左傳》研究、柳馥的《先秦穿越生存手冊》等。四是對《左傳》研究有參考價值的書,如《詩經》、《尚書》、《竹書紀年》、《史記》、《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列子》、《荀子》、《韓非子》、《墨子》、《晏子》、《孝經》、《戰國策》、《春秋繁露》、《韓詩外傳》、《呂氏春秋》、《越絕書》、《吳越春秋》、《新序》、《列女傳》、《孔子家語》、《東周列國志》、《中國文化史》、《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讀罷春秋不成歌》等等。有關書籍約五十余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其喜歡,我在八年自駕中,有意識地根據《左傳》線索,尋覓有關遺跡,走了十余個省份,遺跡幾百處,行程十萬公里。其內容在《自駕走列國》三百篇文章中,占了相當篇幅。又整理筆記,得兩百篇,將它匯編成書,名之《閑來讀〈左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以說,退休十年,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圍繞《左傳》轉,然因實在喜歡,故樂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詩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浮生若夢濁酒飲,詩書萬卷覓知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剛水泊走綠野,不做囊螢映雪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0二五年二月</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财经|
吉林省|
紫阳县|
安达市|
德格县|
通州区|
镶黄旗|
景洪市|
沽源县|
彭泽县|
吉隆县|
阿图什市|
贵港市|
凉城县|
琼海市|
麻阳|
河东区|
新巴尔虎右旗|
新津县|
兴仁县|
金塔县|
哈巴河县|
乃东县|
合阳县|
鸡东县|
昌图县|
曲麻莱县|
石柱|
弥勒县|
徐州市|
白城市|
遵化市|
星座|
凭祥市|
赤壁市|
安徽省|
介休市|
谢通门县|
双桥区|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