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 學 偉</p><p class="ql-block">圖 片 網 絡</p> <p class="ql-block"> 在1974年8月28日,經周總理批準的大型牙雕《成昆鐵路》終于圓滿落成,其制作歷程僅僅四個月。隨后,在10月7日,中國政府將這件精美的藝術品作為禮品,與壁毯《長城》一同贈送給聯合國總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對這件牙雕作品贊賞有加,稱其為“中國手工藝的瑰寶”,并對創作者的精湛技藝表示由衷的敬意。值得一提的是,《成昆鐵路》牙雕作品后來與美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模型齊名,被聯合國譽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大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們一行8位同學來到四川大渡河景區。想看看這里的水上公路和大峽谷。不想前面塌方不能前行,又正值深秋,霜葉紅遍山崗,大渡河蜿蜒在懸崖峭壁之下,如一條翠綠色的彩練。山壁上用紅色油漆書寫著:“鐵軍精神永放光芒”幾個大字。才知道是鐵道兵修建成昆鐵路留下的遺跡。</p><p class="ql-block"> 為了能夠參觀一下鐵道兵博物館,我們找到村長,付了400元錢,讓他從村中小路繞進景區。進到景區中看了水上公路,鐵道兵博物館,鐵索橋和懸崖峭壁上的小村莊才返回了客棧。</p> <p class="ql-block"> 看了鐵道兵博物館,很震撼。當時條件那么艱苦,地質條件特別惡劣,所修鐵路要經過橫斷山脈至云貴高原,地質構造極不穩定,又處在一條地震帶上,地質災害和險惡條件一直伴隨著筑路大軍。外國專家將這段鐵路稱著“鐵路禁區”。 </p><p class="ql-block"> 這條鐵路全線貫穿在地勢險峻,地形多樣,地質復雜的山川河谷之中,途經崎嶇陡峭,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及水流奔騰湍急的山嶺重丘之中。而且,當時資金短缺,先進設備欠缺,主要施工工具還是風鎬,鋼釬,大鐵錘等等。</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成昆鐵路設計了東,中,西三條鐵路方案。蘇聯專家認為走東線最安全。也就是后來建成的內昆線。周總理從戰略考量及攀枝花礦產和少數民族發展等等方面綜合考慮。決定成昆線走最艱難的西線建設方案。</p><p class="ql-block"> 正如毛澤東所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p> <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成昆鐵路,成都一峨眉段全面動工建沒。</p><p class="ql-block"> 1959年,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等原因,成昆鐵路下馬。</p><p class="ql-block"> 1961年,成昆線因地質災害于1962年再次停工。成昆鐵路“三上三下”已經耗資1億4千萬,僅修了61公里。</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從成昆線撤走了全部專家。出于戰略大格局及世界戰爭上的考慮,毛澤東作為偉大的戰略家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偉大號召。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但美蘇如果要發動戰爭,為保衛國家和平及安全,就只能立足于打得贏這條路了。云貴川作為戰略大后方就要建設好。北方是平原無險可守,大西南叢山峻嶺,適合靠山鉆洞,大力發展兵工事業。中共中央于是決定了“西南大三線建設”規劃,而成昆鐵路就是“大三線”建設中重中之重的交通大動脈。</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指示:“要搞三線基地,大家都贊成,要搞快一些;攀技花,酒泉兩個基地一定要落實;如材料不夠,其他鐵路不修,集中修一條成昆路。”</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成立。成昆鐵路大會戰由此展開。鐵道兵1,8,10師及鐵二局3個工程處先后進入施工區,鐵道兵5,7,11師由貴昆線轉入大會戰。</p><p class="ql-block"> 1966年,36萬建設大軍進入了成昆線的建設高潮。鄧小平,董必武,賀龍,聶榮臻等中央領導親臨施工現場視察,給于了建設者們極大地鼓舞。</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蘇的核訛詐。但戰略大后方的問題更顯重要。成昆線成為繼原子彈之后的第二個戰略大布局。</p> <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鐵道兵5個師約18萬人率先加入到成昆鐵路的建設工作中。他們在叢山峻嶺中沿線布點,營房往往要建在斜度達到45度的斜坡上。鐵道兵以連為單位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木材,割起荒山野嶺的茅草,架起簡易的屋內木架通鋪,用石頭壘起灶,用鐵鍋煮起飯。一個連隊只用幾天的時間便修起了簡易房。軍號一吹。戰士們便扛起風鎬,鐵錘,鋼釬。面對堅硬的山石開戰。整條山溝“叮當,叮當”地響起鐵錘敲打聲。山崖上,戰士們栓上安全繩在懸崖石壁上倒掛著飛蕩,腳要輪換地蹬腿,以防落下時撞在石壁上傷亡,手持竹桿要將石壁上松動的石塊準確地清理掉,以防空中飛石砸人。在峭壁上用工具鑿著山體。</p><p class="ql-block"> 在石坡上施工,身邊是不斷落下的碎屑,腳下是翻滾的河水,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絕對不能出現一絲差錯,鐵道兵甩起大錘砸打鋼釬,打出一個個洞再填埋炸藥,放炮。“轟隆隆”的炮聲在山谷中輪番響起。山石崩裂后,在山腰炸出一條通道后。風鎬便“嘟嘟”的響過不停。在一切困難面前,鐵軍精神大放光芒,在大山面前,鐵道兵見山鉆洞,見河搭橋。用愚公精神一點一點的大山中行進。每一個鐵道兵的手上是厚厚的老繭。肩膀磨起包,身上的衣服被荊棘掛破,長年打遂道,臉上早已被碎石劃得傷痕累累。</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過程中,鐵軍們遇到最大困難就是運輸機械沒備。首先要找到一條相對容易的上山路線,然后用最原始的人力運輸將沒備扛上去。大的設備扛不動就化整為零,折成小件抬或扛上去。再將機器組裝。這種艱難工作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年復一年,永無休止。在運輸設備的過程中,不慎掉入山涯犧牲的戰士就有許多。鐵軍們面對鑿開的山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整片連綿不斷的群山。</p> <p class="ql-block"> 當時,鐵道兵隊伍中始終流傳著一個口號:無路修路,無橋架橋,無洞打洞。唱得最多的歌是毛主席的語錄歌:“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18萬鐵道兵將士以:“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在高山,深澗,溝壑,河流,峽谷,森林中讓鐵軌一點點地向前鋪進。</p><p class="ql-block"> 云貴高原多呈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涌動,溶洞大小不等,土質松軟,巖石堅硬如鋼,地質結構特別復雜。有一次,特道兵某營在挖掘一條隧道時,意外的挖到了一條暗河。河水幾乎在一瞬間噴涌而出,巨大的推力把戰士們沖出了隧道。戰士們面面相覷,沒有堵住暗河的方法,只有等水流盡,再進入隧道施工。群山峻嶺檔不往鐵道兵的鋼鐵意志,鐵軌一點一點地向前延伸。</p><p class="ql-block"> 時間到了1969年,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勝利后,蘇聯覺得丟了面子,于是在中蒙邊界屯兵百萬,大有對中國發動“閃電戰”的趨勢,國際形勢高度緊張。中共高層進行謀劃,一致認為,反修,防俢勢在眉睫。唯有加快修成昆線,建成戰略大后方,才能保證打得贏。</p> <p class="ql-block"> 中南海菊香書房的燈光晝夜通明,毛主席點著的香煙忽明忽暗,在急流險灘的局勢中,英明領袖來掌航,才能讓中國這只航船乘風破浪,駛向勝利的前方。毛主席在加快大三線建設的文件上批閱到:“成昆線一定要修好,不然我睡不著覺。如果沒有錢,把我的工資拿出來;沒有鐵軌,就把沿海鐵路拆下來;如果沒有路,我騎著毛驢下西昌,一條要打通這條經濟和戰略命脈。”</p><p class="ql-block"> 在當時,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鐵道兵指戰員熱血沸騰,再苦再累,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一定不辜負毛主席的期望,一定要讓毛主席睡好覺的呼聲傳遍了奮戰在建設成昆線的鐵道兵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昆明軍區某師抽調A團到宣威縣配合鐵五師修貴昆線。A團是由戰斗部隊轉為工程部隊,擔任貴昆線且烏隧道工程任務。</p><p class="ql-block"> 接到任務之前,A團在云南省的寧蒗縣和四川省鹽源交界處擔任剿匪任務,接到任務后立即撤回軍營等待命令。當時全團上下連鐵道兵這個兵種都沒有聽說過,更不用說對鐵道兵性質和任務的了解,只知道是配合鐵道兵修鐵路。他們接到命令后,馬不停蹄一路行軍趕到目的地——云南宣威縣且烏隧道施工現場。</p> <p class="ql-block"> 鐵道兵五師調了韓雯雯等6名鐵道學院的女大學畢業生,到A團進行技術指導,教指戰員們打風鎬,打炮眼,用水平儀等技術。當戰士們熟悉這些技術后,師部立即下達命令,打通且烏隧道,要在1959年10月1日貫通。擔任主坑道施工的是在解放戰爭中被授于“老虎連”的指戰員,由于地質堅硬,需竭盡全力。第一個月只掘進坑道70米,只完成了月任務的三分之一。全連戰士總結經驗以勇猛頑強和大無畏的精神向頑石開戰,最后掘進速度每月達到了300米,喜迅傳到北京,鐵道兵總部發來嘉獎令。并讓該連派三名代表到北京,參加鐵道兵積極分子代表大會。韓雯雯和連長還有一名班長到北京接受了中央領導的接見。</p> <p class="ql-block"> 與韓雯雯一道去A團工作的技術員張曉華戰友,在一次塌方中因來不及躲讓落石,不幸犧牲。她入殮時,韓雯雯親自給她擦去臉上的塵土和血跡,給她穿上新的軍裝和領章、帽徽,鳴槍為她送別。她是我的好戰友、好姐妹,我永遠懷念她。至今她去世了半個世紀,陵墓仍然在且烏隧道進口處的右山坡上,遙望著南來北往的列車。</p><p class="ql-block"> 韓雯雯退休后在北京生活,當她寫完《我教野戰部隊打隧道》一文后,于2011年病逝。當年修成昆鐵路的年青人如今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對那一段艱苦的日子都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 來自大巴山的王大虎,王二虎參軍來到鐵道兵五師某團,在一次坑道作業中。隧道主洞已打的很深了,王大虎所在的二排在下導坑作業,正值大會戰期間,各工班都在搶進度,戰友們都各司其職緊張地工作著。我們將最后一車石渣裝上斗車,石渣車剛推離開掌子面,風槍手就架起風槍,“噠噠噠”風槍聲快速響起。還沒過幾分鐘就聽見傳來幾下沉悶的炮聲,隧道似乎都隨著晃動,排架上落下碎石渣,電燈突然熄滅,風槍也不響了,掌子面漆黑一片。推渣車的徐瑞濤、鞠清會兩人摸黑大喊“塌方了!外面塌方了!把我們堵在里面了!”我們這才知道不是停電,而是洞口方向的大塌方壓斷了電線。安全員張誠軍讓大家別慌,然后檢查風管,聽到風管里有風吹出,說明風管還通著,我們不會因空氣短缺被憋死。</p><p class="ql-block"> 大家互相安慰著說,外面肯定會有人救我們,連長肯定很快就趕來了,接班的進不來肯定就會發現我們被堵在里面的,大家摸黑坐在潮濕的坑道地面上,靠在排架立柱邊,七嘴八舌議論著。“誰有煙?給一支?”黑暗里接過不知誰遞過來的煙,掏出火柴點著抽著,再往后就誰都沒煙了。時間不知過去多久,大家開始沉不住氣了,就商量著往外試著看看情況,于是我們摸索著往出走。走到走不通的地方,劃根火柴,才發現塌方碎石堆高不見頂。但從位置判斷,塌方應該是在隧道已打好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王大虎劃火柴照亮讓大家都閃到一邊,張誠軍拿著根鋼釬爬上石堆,撬動一大塊巖石后,發現有一縷光線透了進來,順著透進來光的石縫隙再繼續撬動,漸漸在雜亂疊錯的落石中掏出個洞來,順著洞看出去,發現我們是處在隧道拱頂下,距塌方頂很近,再繼續努力撬動落石,直到把那個洞擴大到可以容人爬出。大家連鉆帶爬地魚貫出洞,終于從塌方石堆里成功自救,逃出死亡!</p><p class="ql-block"> 王大虎站在塌下的渣石堆上,看到下面隧道口方向,七團趙副團長正在指揮很多部隊戰士進行救援,連長、指導員也心急火燎地站在趙副團長、營長旁邊,二虎兄弟流著大汗在拚命的揮鎬鑿石。這時王大虎興奮的學著電影里的臺詞, 揮手對著首長們大喊:“老鄉們!我們在這兒哪!”然后哈哈大笑。首長們抬頭看見我們脫險出來,也非常高興,連忙招呼這群赤身露體臟兮兮的二排戰友趕快下來。</p><p class="ql-block"> 王大虎與他的兄弟二虎含淚緊緊擁抱,王大虎終于從死神口中逃了出來。</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成昆線時,塌方,管涌是常事。每修一段路都充滿了艱辛和不確定的變數。</p> <p class="ql-block"> 鐵10師某團在修建金沙江遂道時,忽然聽到連續不斷地震天巨響,緊接著塵土彌漫,遮做了大家的視線。</p><p class="ql-block"> 過了好一會兒,人們才看到一個規模非常大的塌方。據當時的鐵道兵戰友蔡方明回憶,缺口有一個藍球場大小。官兵們只有先清除掉碎石,再用混凝土堵住缺口。山地上無法使用運輸工具,只能從山腳下背上水泥,再一點點攀登到半山腰,體力消耗之大,不可估量,稍有不慎,就會滾下山涯,命喪黃泉。</p><p class="ql-block"> 然而,當大家在努力彌補時塌方帶來的后果時,忽然又是一陣嘈雜巨響交錯炸開,塌方和地陷同時撲來。近處的戰友看到在地陷泥潭中掙扎的戰友,立即撲了下去試圖救出戰友。但是地陷的拉扯力巨大,這些撲下去的戰友不但沒有救出戰友,自身也難保了。泥漿淹沒了戰士的頭頂,只剩下掙扎的手在晃動。又下去幾波營救的戰友都被地險扯了進去。當蔡方明趕到時,營長已經攔做了所有的戰士,不能去做無謂的犧牲。在這樣的自然災害面前,人的生命顯得極度的脆弱。</p><p class="ql-block"> 成昆線是一條振興西南經濟的大通道,一條戰略大后方的生命線,也是一段落后時代不得已而為之的鐵道兵的辛酸史,英雄們就鑄魂在了這條全線1000公里的冷冰冰的鐵軌上。</p> <p class="ql-block"> 1969年5月12日,周總理召開調整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指示,成昆鐵路務必在1970年7月1日全線通車。</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開通運營,在西昌舉行了通車典禮大會。</p><p class="ql-block"> 據統計為修這條全長1096公里的鐵路,鐵道兵犧牲了2200個鮮活的年輕的生命,成為和平年代各軍兵種犧牲人數最多的部隊。這條鐵路相當于每前進一公里就有2名戰士倒下。為了紀念這些為國獻身的烈士們,相關部門在成昆線附近修了22個烈士陵園。還有1000多座散落的烈士墓碑就在成昆線的隧道口佇立著,看著列車在叢山峻嶺著飛奔。這些陵園和墳瑩穿插在427座隧道,和991座橋梁之間,既是所有鐵道兵的勛章也是2200名烈士的墓志銘。</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成昆鐵路建成后,偉人毛澤東以四兩撥千斤的智慧,以小球(兵乓球)撬動大球(地球)改變了世界格局。</p><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訪華,中美交往的大門重新打開。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上海公報”) ,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p><p class="ql-block"> 美蘇稱霸的局面迎來了破冰期,中美關系的交好,使蘇聯的囂張氣焰得以收斂。由此,中國贏來了今后幾十年和平建設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成昆鐵路打破了外國專家們稱作“鐵路禁區”的神話,用鐵軍的軍魂和血肉之軀筑造了震驚世界的偉大鐵路工程。被聯合國稱之為“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8日,成昆鐵路榮獲“中國科學技術特等獎”</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國經濟建設和軍改的需要,1982年12月,鐵道兵部隊被決定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四十萬鐵道兵將士集體脫下軍裝。1983年2月在鐵道兵建設指揮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鐵道建設指揮部負責組織指揮鐵道兵承擔的全部施工任務。</p><p class="ql-block"> 最終,鐵道兵于1984年1月1日徹底脫離解放軍序列,并入鐵道部,繼續發揚著“鐵軍精神”。成昆線就是鐵軍精神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譚學偉,西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從重慶理工大學退休。1974年在空11軍美術創作訓練班學習。曾任《重慶理工大學報》美術編輯。作品多次在國內漫畫大賽中獲獎,云南省鋼筆畫家聯盟會員。其作品入選《云南首屆鋼筆畫展》《云南鋼筆畫精品展》。發表文學作品400余篇,多次在全國舉辦的各類文學大賽中榮獲大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营市|
东兰县|
綦江县|
岐山县|
九寨沟县|
平南县|
白朗县|
鹿邑县|
昌图县|
犍为县|
文水县|
抚顺县|
阜平县|
洛隆县|
井冈山市|
沙洋县|
大荔县|
进贤县|
明星|
垦利县|
聂拉木县|
军事|
鹿泉市|
烟台市|
沭阳县|
来宾市|
阳春市|
华阴市|
启东市|
防城港市|
常山县|
当雄县|
海晏县|
博客|
洛南县|
邻水|
衡山县|
攀枝花市|
吉首市|
罗田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