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十三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干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后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因地址位于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白鶴崗炮臺、大坡地炮臺等史跡。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軍校舊址成為反映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有關歷史的重要史跡,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黃埔軍校舊址的文物建筑,為研究了解有關軍校歷史提供了實地研究的場所,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大門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門前有兩個哨崗,后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正門風格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闿所書。校門于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墻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后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舊址西南面,建有劇場式的俱樂部,其西側設有游泳室。大門西側有一幢2層磚木結構樓房,原是教職員宿舍,孫中山逝世后,改建為“總理紀念室”;1984年又改為“黃埔軍校紀念館”,陳列黃埔軍校校史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呈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四排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墻,建筑面積1060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樓底層當時稱大花廳,辦校初期用作禮堂,師生集會在此舉行。</p> <p class="ql-block">校本部樓上設校長室和總理室。校長室是蔣介石辦公和休息的地方,里面的擺設是按原貌恢復的。墻上貼著第一期學生的名錄,包括姓名、籍貫、年齡、評語等項。</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紀念碑的造型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及銅像,構成“文”字,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軍校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7級代表軍校在此辦了7期,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也指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中國大陸共辦了12期。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為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有孫中山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字“和平、奮斗、救中國”。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是孫中山一生的寫照。西面刻有總理訓詞,后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軍校舊址成為反映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有關歷史的重要史跡,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第一,它真正反映了黃埔軍校的歷史,代表和反映了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是真實的歷史原材料。第二,軍校舊址文物建筑有幸保存下來,不僅是前人留下來的歷史遺產,也是留給后人的珍貴財富。第三,黃埔軍校舊址是一個文化遺跡,也是一個旅游景點,既可使人們了解到軍校的歷史,也可領略到軍校的風采和建筑藝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上林县|
东丽区|
化德县|
宜兰市|
光泽县|
清水县|
阿克苏市|
年辖:市辖区|
阿鲁科尔沁旗|
商丘市|
东安县|
铜鼓县|
察雅县|
屏东市|
永清县|
平陆县|
公主岭市|
新民市|
固原市|
青川县|
七台河市|
正蓝旗|
雷山县|
电白县|
云安县|
高要市|
偏关县|
自贡市|
南溪县|
宜宾县|
邵武市|
沛县|
房产|
永胜县|
南川市|
泰安市|
惠安县|
普兰店市|
达孜县|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