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感悟泉州古城的歷史文化

黑龍江竹柳林

<b>泉州市景</b> <h1><b>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農歷十月初二、泉州</b></h1><p class="ql-block">早飯后乘長途車離開了莆田,莆田到泉州的距離將近100公里、中午便來到了泉州。</p><p class="ql-block"><b>泉州</b>是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簡稱泉、鯉,別名鯉城、刺桐城,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臺灣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p><p class="ql-block"><b>泉州市</b>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p><p class="ql-block"><b>泉州市</b>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含金門)。閩南話為主要方言,并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方言。</p><p class="ql-block">這是我第一次來泉州,但是泉州這個地名卻經常聽到,在我沒下鄉當知青之前,住在我們家 二樓的一戶鄰居叫趙世通,我稱他趙叔,他就是泉州人,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調回到了泉州電業局,聽說還當了局長。他的兒子比我小有10歲,兵乓球打的不錯,后來聽說被解放軍八一隊招去了。</p> <b>泉州市景</b> <p class="ql-block"><b>泉州</b>位于福建省東南部,上古為百越地。</p><p class="ql-block">南朝陳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又于晉安郡置豐州。</p><p class="ql-block">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豐州為泉州。</p><p class="ql-block"><b>泉州</b>因山得名,在古城北郊的山上,時有清冽的泉水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山下的城市也被人們稱作“泉州”。</p><p class="ql-block"><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百姓們流離失所,但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地區,政局相對穩定,于是,大批中原移民南遷來閩,帶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促進了泉州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讓泉州成為魚米之鄉,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p><p class="ql-block"><b>泉州在宋代和元代是</b>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曾擁有<b>“東方第一大港”</b>的繁華盛景。700多年前,<b>馬可·波羅將這里稱作“光明之城”。</b></p><p class="ql-block"><b>泉州</b>先民開辟了<b>“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b>的航海史詩,宋代泉州設置市舶司,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見證了“冬遣舶、夏回舶”的美好祈愿,經貿往來在官方與民間的共同推動下逐步興起,從此以后,<b>泉州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b>絲綢、茶葉、瓷器、香料在這里堆積如山。時至元代,泉州日趨盛極,成為“世界上最大之港”,彼時的“中國制造”從這里源源不斷走向海絲沿線各地。</p><p class="ql-block"><b>泉州</b>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font class="meipian-red">“一帶一路”倡議</font>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p><p class="ql-block"><b>泉州</b>是著名僑鄉。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750多萬,港澳同胞76萬,分布在世界各地129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250多萬。在臺灣,有44.8%的漢族(約900萬)祖籍泉州。</p> <b>拍攝于開元寺內</b> <p class="ql-block">安排好住宿后,下午去<b>開元寺</b>。</p><p class="ql-block"><b>開元寺</b>位于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76號,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開元寺</b>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b>“蓮花寺”</b>。</p><p class="ql-block">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名為<b>開元寺</b>。</p><p class="ql-block">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開元寺發生火災,公元858年——904年,重修開元寺。</p><p class="ql-block">到了元代,開元寺內集合了佛教眾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況。 元末時期(約1357年),由于戰亂,開元寺再次被損毀。</p><p class="ql-block"> 自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陸續翻修了大殿、后殿、東西塔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現存的大殿為崇禎年間(1628-1644年)<b>鄭芝龍</b>重修。</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增建安養院,并將準提禪寺改建為泉州佛教博物館和<b>弘一大師紀念館</b>。</p> <b>泉州開元寺</b> <b>  開元寺內:鎮國塔、仁壽塔</b><br><br> <p class="ql-block">在<b>開元寺</b>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b>鎮國塔、仁壽塔,</b>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b>俗稱東西塔</b>。</p><p class="ql-block"><b>我覺得在開元寺這是一大看點。</b></p><p class="ql-block"><b>東塔</b>為“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的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為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p><p class="ql-block"><b>東塔</b>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 2米厚的塔壁和元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p><p class="ql-block"><b>東塔</b>于 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p><p class="ql-block"><b>西塔</b>為“仁壽塔”比東塔晚建了51年,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b>開元寺雙塔</b>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歷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臺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b>開元寺雙塔</b>塔身浮雕精美。</p><p class="ql-block">今天最大的收獲是在開元寺的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b>讓我對李叔同先生有了一個較深刻的了解。</b></p> <b>李叔同</b> <p class="ql-block"><b>李叔同</b>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p><p class="ql-block"><b>李叔同</b>(弘一法師、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生于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后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p><p class="ql-block"><b>李叔同</b>早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從<b>蔡元培</b>受業。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p><p class="ql-block">1905年留學日本,入東京美術學校從黑田清輝學西洋畫,旁及音樂、戲曲,造詣甚深。</p><p class="ql-block">1907年,他與<b>曾孝谷</b>等在東京創辦“春柳社”,主演“茶花女”,又主編《音樂小雜志》。</p><p class="ql-block">1910年回國,初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報》編輯,加入<b>柳亞子</b>發起的南社。繼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圖畫和音樂教師。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靈隱寺。常往來于嘉興、上海、溫州等地,并閉關著述。</p><p class="ql-block">1928年入閩,常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開元等寺。弘揚南山戒律,曾創設“南山律學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卒于泉州溫陵養老院。</p><p class="ql-block">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別建塔和設紀念堂。</p><p class="ql-block">1942年10月13日,李叔同圓寂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p> <b>李叔同</b> <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p> <b>李叔同</b> <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p><p class="ql-block">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并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禪院的藝術家,<b>“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b>,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p><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并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禪院的藝術家,<b>“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b>,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p><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b>律宗第十一代世祖</b>。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p><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曾獲<b>魯迅</b>先生贊:“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p><p class="ql-block"><b>弘一法師(李叔同)</b>曾獲<b>趙樸初</b>贊:</p><p class="ql-block"><b>“深悲早現茶花女,勝愿終成苦行僧,</b></p><p class="ql-block"><b>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b></p><p class="ql-block"><b>李叔同(弘一法師)</b>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及《佛學叢刊》《護生畫集》等。音樂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寶歌》《清涼歌》等。</p> <b>李叔同</b> <p class="ql-block">今天一個下午的收獲還是蠻大的,通過了解李叔同(弘一法師)的一生 ,正如一位自媒體的創作者所感悟的那樣:</p><p class="ql-block"><b>當一切歸于平淡,你的人生看似空無一物。然而,你卻不會活得糟糕,反而會變得通透。</b></p><p class="ql-block"><b>不必總是追問人生有何深遠意義,這樣的思考只會讓你陷入無盡的糾結。</b></p><p class="ql-block"><b>你所執著的,往往成為你的痛苦之源,</b></p><p class="ql-block"><b>你所釋然的,常常帶給你滿足感,如同春風拂面,了無痕跡。</b></p><p class="ql-block"><b>你所放下的,都是曾經拾起的,也是你最終無法擁有的。</b></p><p class="ql-block"><b>你能做到的,都是命運賦予你的,也是你無法擺脫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支出:住宿110元、汽車78元、餐飲70元、</p><p class="ql-block">門票20元、其他105元,共計:383元。</p> <b>泉州市清源山</b> <h1><b>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農歷十月初二、泉州</b></h1><p class="ql-block"><b>今天去游覽泉州市的清源山景區</b>。</p><p class="ql-block">在泉州市區有直接開往清源山的公交車,清源山是終點站,下車后向山上望去,清源山一派郁郁蔥蔥,沒走多遠就看見了一座造型很奇特的牌坊,上面寫著“清源山”三個大字。</p><p class="ql-block"><b>我和老伴來清源山的目的就是要親眼看看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老君巖像”。</b></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景區有四十平方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相依。</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是道教圣地,山上有著名的<b>“老君巖”</b>,一尊刻于宋代的<b>老子石雕坐像</b>,<b>是我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堪稱“老子天下第一”</b>。</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體侵入所形成的,巖體外部呈黑褐色,巖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游。年平均氣溫17~21.3℃,年平均降水量1202~1550毫米,全年無霜期358天。</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45科487屬750種,陸生脊椎動物有25目65科179種,昆蟲種類有21目155科592種,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而且,景區內的森林群落中有5種植被類型及淡水草本沼澤濕地,是沿海地區目前較難得的南亞熱帶生態景觀。</p><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有著<b>“北有武夷,南有清源”</b>之譽。</p> <b>老君巖山門</b> <p class="ql-block"><b>老君巖</b>位于“清源山”右側山麓,步入“老君巖”的山門,要踏上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這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一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b>“青牛西去,紫氣東來”</b>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b>“崇尚自然”</b>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p><p class="ql-block"><b>在民間曾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神話:</b></p><p class="ql-block"><b>老君</b>是個老頑童,活得十分快樂,他常常趁天庭無事時偷偷溜出去欣賞人間的風光 ,被玉皇大帝知道時便找了個借口蒙混過去。</p><p class="ql-block">一天,老君又偷偷溜到人間來到泉州清源山觀景。當他望著這如詩如畫的山景,聞著這沁人心脾的花香,完全陶醉在這一切中的時候,一陣刺耳的尖叫聲和驚天動地的響聲混合一起,擾亂了老君的心情。</p><p class="ql-block">老君怒氣沖沖地朝發出聲音的地方飛去。他看見 一個大火球朝驚慌失措的人們撲去,一時怒火沖天,與火球打斗了起來,由于兩人武功相差不大,一時難分高低。老君使出了絕招,猛打了一通,將火球打回原形,火精元氣有所大傷,自知打不過老君,便隨口叫了聲:“師傅!你終于來了!快救救我啊!”老君轉頭一看,心里納悶了:什么嘛,哪里有人啊?待老君轉過頭來時火精已經逃之夭夭了。</p><p class="ql-block">他為了火精不再來騷擾人民,便舍身化成一尊神像,守鎮清源山腳下,清源山的人們十分感謝、敬佩老君,<b>便將這座神像稱做老君巖</b>,也成為了著名的風景區!</p> <b>“孔子問禮于老子”的石雕</b> <p class="ql-block">進入了老君山的山門后、沿著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走,被稱為植物界巨人的榕樹分立在兩側。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b>“天長地久,無限生機”。</b></p><p class="ql-block">沿著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走,見到了<b>“孔子問禮于老子”</b>石雕,引起了我的極大地興趣。</p><p class="ql-block">再繼續往前走我們見到了一尊巨大的石雕,它那精悍的雕刻藝術、他那莊嚴的神態、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他那飄灑在胸前的栩栩如生的胡須、真的讓我感到震撼了。</p><p class="ql-block">原來這就是被稱為老君巖的中國現存的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b>世界上最大的老子石刻坐像之一</b>。</p><p class="ql-block"><b>老君巖雕像</b>刻于宋代,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b>“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b>說的是由一塊形狀酷似老翁的天然巨巖,經巧奪天工的民間石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p><p class="ql-block">在沒來老君巖以前只是在電視里見到過這尊石雕像,今天終于親眼見到老君造像,老君造像造型生動逼真,線條夸張又寫意,左手扶膝,右手憑幾,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睿智,雙眼含笑,眉目慈善,須眉皓然,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給人一種豁達大度,質樸淳厚,平易近人,充滿了溫馨的感覺,老君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很有佛教彌勒菩薩的風范,看了令人心生歡喜讓人感到可親、可近。</p><p class="ql-block">據說“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頗為壯觀,后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p><p class="ql-block"><b>老君石像</b>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雖然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由于它是中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b>“老子天下第一”</b>!</p><p class="ql-block"><b>老君造像</b>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p> <p class="ql-block"><b>老子</b>(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位于現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p><p class="ql-block"><b>老子</b>在周朝時期曾做過“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的是“無為”。</p><p class="ql-block"><b>在《老子》一書中:</b>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p><p class="ql-block"><b>在《老子》的書中包括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如:</b></p><p class="ql-block">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p><p class="ql-block">又認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p><p class="ql-block">老子關于民眾的格言有:</p><p class="ql-block">“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p><p class="ql-block">“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p><p class="ql-block">“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p><p class="ql-block">“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p><p class="ql-block">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b>孔子</b>(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p><p class="ql-block"><b>孔子主張</b>“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p><p class="ql-block"><b>孔子認為</b>,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p><p class="ql-block"><b>孔子</b>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p><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歷史上,有兩股力量共同促成了傳統文化的產生、傳承和繁衍。<b>這兩股力量正是道家和儒家。</b></p><p class="ql-block"><b>道家的鼻祖是"老子"、儒家的鼻祖是“孔子”。</b></p><p class="ql-block"><b>正如陰陽太極,道家和儒家以一陰一陽的方式共同成就了中國文化。</b></p><p class="ql-block">早在幾千年前,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兩位創始人之間,就已經留下了相互學習致敬的美談。<b>這便是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老子長于孔子近20歲,因此在孔子的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有記載的就有四次:</b></p><p class="ql-block"><b>孔子第一次見老子</b>,發生在孔子十七歲到二十歲的青年時期、即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地點在魯國的巷黨。</p><p class="ql-block">當時老子受到政治陷害而被免去職務。老子游歷到魯國,當地人聽說他精通周禮,于是邀請老子來主持一場喪事。</p><p class="ql-block">出殯這一天,孔子也去幫忙助喪。喪葬隊伍行進中遇到了日食,老子命人停下,等日食結束后再走。</p><p class="ql-block">孔子不解,事后問老子何故?</p><p class="ql-block">老子解釋說,一位懂禮制的君子,是不會讓剛去世的親人星夜出殯的,所以應該在日食的時候停下來。孔子自覺深受教會。</p><p class="ql-block">在這一次的問答中,老子說<b>“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b>,雖然談及了孔子所追求的“仁義”,卻并沒有把此作為追求的終點,而是提出了<b>“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b>的道家境界。</p><p class="ql-block">這一次孔子回去后,整整三日閉口不言。弟子問他與老聃的談話如何,孔子便以龍來做比老聃。</p><p class="ql-block">此后,孔子又自己在家獨獨悟了三個月,<b>才明白老子所言及的“道”是什么意思。</b></p><p class="ql-block">《莊子·知北游》中還記錄了一段孔子問道于老子的故事,并提出了<b>“道不可聞,聞不若塞”</b>的觀點,這其實又回歸到了“絕圣棄智”的層面上。</p><p class="ql-block">而在《天道》篇中,老子又告訴了孔子如何去實現“忘我”。老子與孔子的師徒關系,由此也可窺其一斑。</p> <p class="ql-block"><b>孔子第二次見老子</b>,即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p><p class="ql-block">當時孔子已經小有名氣,但自覺對周禮的認知尚淺,于是在南宮敬叔的陪同下前去洛邑請教老子。</p><p class="ql-block">這一次的問禮,多集中于喪禮方面。</p><p class="ql-block">老子在盡數告知后,卻也看到了名存實亡的周禮背后的隱憂。于是在臨別時,老子才把<b>“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b>的良言贈送給孔子,希望年輕的孔子能把身上的驕氣與傲氣隱藏起來,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慢慢成長為一個有德行的圣人之態。</p> <p class="ql-block"><b>孔子第三次拜訪老子時,</b>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點在一個叫沛的地方。那時老子已經隱退了。當時孔子想把自己收集整理的六經藏于周王室,因此希望老子能幫助牽橋搭線。沒想到老子卻拒絕了孔子的請求。</p><p class="ql-block">老子問孔子藏書中記載的都是什么內容,孔子言曰是<b>“中正而無邪,愿物和樂而無怨,泛愛眾人而不偏,利于萬民而無私”</b>的仁義之理。</p><p class="ql-block">沒想到老子直接反駁了孔子的回答,對他說,在當下的社會中講仁義實在太迂腐了,并且毫不留情地指出天底下所有把“無私”二字掛在嘴邊的人恰恰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私心。</p><p class="ql-block">這一次,兩位圣賢在世界觀上出現了根本性的分歧,孔子的拜訪以失敗而告終。</p> <p class="ql-block"><b>孔子第四次拜訪老子時是在他五十歲后,當時老子在沛地避亂隱居。</b></p><p class="ql-block">這一次的拜訪,則在《莊子·天運》篇中有詳細記載。</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都在探索這個社會的生存之人道,不想老子卻早已經與周禮決裂,轉身開始去追尋更為深遠的天道了。</p><p class="ql-block">孔子問老子如何才能得到天道,老子回答說:<b>天道雖然以陰陽來體現,但從萬物陰陽中卻難以探尋出天道的秘密,因為道是不可見、不可聽、不可言、不可贈的,需要每個人學會用心去覺悟,只有和光同塵才能明白道之微妙,而不是用仁義之名來重塑大道之實。</b></p><p class="ql-block">聽完老子一席話,孔子自覺已經和對方不在同一個層面,因此回去后“三日不談”。弟子們問他這一次的對談有什么結果,孔子喟嘆曰<b>“老子猶龍”</b>。</p> <p class="ql-block">孔子與老子雖然是同時代人,并且都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思想家,<b>但是孔子與老子的評價,卻總是沒有取得一致。</b></p><p class="ql-block"><b>老子的思想很難被人所接受</b>,是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卻能看到事物的本質;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卻同時能看到事物的反面。</p><p class="ql-block">比如孔子認為:<b>吃飯的事、男女的事,雖然是人生的大欲,但是要懂得節制;</b></p><p class="ql-block">孔子還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之類的;</p><p class="ql-block"><b>可是老子則是說得有點隱晦</b>,他說:<b> 鹽和糖吃多了,就分不出美味;音樂聽多了,耳朵就有問題;五顏六色地看多了,眼睛也得出毛病。</b></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b>,孔子更接近于人性,老子更貼近于神性。</b></p><p class="ql-block">據說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終認為:<b>老子是人中之龍,自己既看不懂,也學不到,只能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b></p> <p class="ql-block">在眾人熟知的版本中,孔子曾登門拜訪老子,并向其詢問周禮的相關事宜。</p><p class="ql-block">在跟隨老子參學了周朝的禮樂文化和教育體制后,孔子自覺受用無窮,遂起身告辭。</p><p class="ql-block">老子說:“吾聞之,<b>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b>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于是以<b>“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b>”八個字作為老師對學生的期待饋贈給孔子。</p><p class="ql-block">當二人行到黃河邊上時,孔子看到滾滾河水東流而去,發出了“逝者如斯”的感嘆,不想這一聲嘆息卻被老子醍醐灌頂。</p><p class="ql-block">老子以天地萬物皆是“法自然”的理念告訴孔子:<b>人生周而復始正如春夏秋冬的交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何須悲哉!</b></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說:<b>自己憂愁的是當今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是在憂國憂家。</b></p><p class="ql-block">老子則說,<b>“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b></p><p class="ql-block">老子曉于孔子“水之道”,曰<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b></p><p class="ql-block">孔子自覺受益匪淺。回到魯國后,眾弟子追問孔子對老子的印象,孔子不禁發出了“老子猶龍”的感慨,并贊嘆說“老聃,真吾師也!”</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泉州的清源山的老君巖景區,通過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故事,使我對中國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增添了一些淺薄的認識,使我感悟到泉州古城歷史文化的深邃和魅力,……。</p><p class="ql-block">今日支出:住宿110元、公交車8元、門票54元、餐飲66元、水果18元、其他50元,共計:306元</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偃师市| 宣武区| 漳州市| 卢龙县| 江川县| 自贡市| 全椒县| 昌平区| 敦化市| 沙雅县| 兴和县| 海南省| 开鲁县| 汝阳县| 桂阳县| 安岳县| 曲周县| 咸阳市| 辽中县| 宿迁市| 江门市| 营山县| 海淀区| 马龙县| 威宁| 广平县| 顺义区| 临沧市| 九龙坡区| 红河县| 仁化县| 茂名市| 通江县| 建湖县| 耒阳市| 莱芜市| 祁东县| 晋州市| 吴桥县| 吴忠市|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