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鳥瞰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日不經意間讀到一篇文章:《2280余歲的都江堰仍在不遺余力造福一方》,文章說:</span>都江堰灌區面積從五六十萬畝增長為1154.8萬畝,覆蓋8市41縣,肩負2800萬人的用水重任。吸引全球游客,助力天府之國從生活之都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都江堰的惠及面已超越灌區范圍。在再<span style="font-size:18px;">次驚嘆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的同時,也勾起了我對都江堰的回憶。</span> </p><p class="ql-block"> 20世紀80年代末,我出差成都,我廠駐《成都經營部》的同事熱情陪我一同“拜水都江堰,問道青成山”。都江堰的“智慧”,青成山的“幽”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岷江,發源于川西雪山之巔,是長江上游一條較大支流。古時每當春夏之際山洪暴發,江水攜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奔騰而下,進入成都平原,總會帶來一片“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的凄慘景象。</p> 拜水都江堰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總結前人治水經驗,帶領成都百姓,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巧妙地設計并修建了都江堰。 </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組成,它巧妙地利用岷江的水勢,實現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和自動控制流量。它能夠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得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的綜合效益。 </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不僅消除了水患,還變害為利。自此,成都平原實現了“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的灌溉和防洪體系,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p> 魚嘴分水堤 <p class="ql-block"> 魚嘴分水堤,因形如魚嘴而得名,是李冰父子在岷江江心的彎道處修建的一道分水堤,它將洶涌的岷江在此一分為二,分成內江和外江。</p><p class="ql-block"> 彎道外側為內江,流向成都平原,河床深且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將水引入灌區。彎道</span>內側為外江,外江是岷江主流,直接流向長江,河床寬且淺,豐水時節水流湍急,多數水會從外江排出,枯水時節水流平緩,多數水流向內江,這樣既保證了汎期泄洪,又保證了旱時用水。</p><p class="ql-block"> 魚嘴的神奇之處在于利用內外江的寬度和河床高低的不同,可以根據水的流量,按比例實現“四六分水”,即外江四成內江六成,以保證灌區用水。在洪水期間,魚嘴將比例自動顛倒,內江變四成外江變六成,將多余的江水導入外江,避免灌區發生水患。而在干旱時,魚嘴則將盡量多的江水導入內江,用于灌溉。</p> <p class="ql-block">魚嘴</p> 飛沙堰溢洪道 <p class="ql-block"> 飛沙堰溢洪道,位于內外江之間,它的功能是枯水季節導水入堰,保證灌區的用水需求。豐水季節排泄進入內江的多余水量,防止洪水倒灌,自動“泄洪”。第三個功能是利用彎道環流引水原理,將水底的泥沙揚起帶過堰頂流入外江,故而得名“飛沙堰”。</p><p class="ql-block"> 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的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會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巧妙地利用水流的離心力和重力作用,同時將挾帶的沙石拋入外江。使得大部分泥沙能夠隨著多余水分一起被排出,從而保證了內江的水流清澈和通暢。據古籍記載,飛沙堰的設計使得流入內江的水有二成是泥沙,而八成是清水,這就是“二八分沙”。</p><p class="ql-block"> 飛沙堰高2.15米,當流入內江的水位超過這個高度時,江水會自動漫過飛沙堰被排往外江。當特大洪水來時,飛沙堰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水流入外江。飛沙堰這道低矮堰壩,加上離堆的頂托作用,水流在這里形成漩渦,將沙石甩出,起到“飛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飛沙堰</p> 寶瓶口進水口 <p class="ql-block"> 李冰父子為了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他們利用熱脹冷縮原理,采用“火燒水澆”的方法,在玉壘山山脊上開鑿了一道寬約20.4米、高約18.8米、長約36米的山口,形狀如同一只瓶子的瓶頸,因此被稱為“寶瓶口”。 </p><p class="ql-block"> 寶瓶口是內江進水的咽喉,也是控制內江水量的關鍵。寶瓶口的作用一是引水,保證內江有足夠的水量進行灌溉;第二個作用是限流,由于瓶口口徑的限制,過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只能在瓶口前產生壅水,從飛沙堰上流回外江,避免洪水進入灌區造成水患;第三個作用是排沙,通過寶瓶口的限制,進一步減少進入灌區的泥沙量。</p><p class="ql-block"> 數據顯示,都江堰每年向成都市提供生態環境用水30億方,在枯水期也達11億方。2000年11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水利工程。以獨特水利智慧書寫歷史的都江堰,正在以每年數十億方穩定、科學、高效的品質好水,續寫都江堰不朽水利之功。</p> <p class="ql-block">寶瓶口</p> 二王廟 <p class="ql-block"> 百姓為了感謝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建造了一座宏偉的祀廟供奉他們。原名望帝祠,后因百姓緬懷和敬仰更名為崇德廟。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崇德廟亦改稱為二王廟。</p><p class="ql-block"> 二王廟依山而建,建筑風格獨特,不強調中軸對稱,而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形成廟臺疊起、曲廊連環,體現了古代建筑的藝術魅力。廟內有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規模宏大。主殿供奉有李冰及其兒子的生動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父子的治水格言,如“深淘灘,低作堰”,被稱為“治水三字經”。祀廟里刻著修堰的秘訣: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p><p class="ql-block"> 廟內古木參天,名貴花木爭奇斗艷,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優美的游覽環境。此外,都江堰景區內還有眾多古跡如玉壘閣、伏龍觀、安瀾索橋等,每一處都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二王廟是祭祀李冰父子的圣地,也是感受李冰父子的治水智慧和古代水利文化的好去處。讓我們銘記歷史,傳承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一塵</p><p class="ql-block"> 圖/網絡 謝謝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5-02-06</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资阳市|
永登县|
南投市|
思茅市|
元氏县|
珲春市|
唐海县|
梓潼县|
丹凤县|
靖州|
桂平市|
石柱|
卓资县|
浦县|
永胜县|
九龙坡区|
乐亭县|
庆阳市|
襄垣县|
磐石市|
本溪市|
永新县|
金溪县|
利辛县|
苏尼特右旗|
白银市|
罗江县|
滨海县|
河北区|
镇坪县|
彭州市|
普兰店市|
任丘市|
定远县|
宣城市|
海淀区|
金阳县|
宁都县|
敦煌市|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