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攝 沙中金</p><p class="ql-block">時間 2025年1月24日</p><p class="ql-block">手機 華為pura70rpo+</p><p class="ql-block">篇號 75932243</p> <p class="ql-block">覺生寺</p><p class="ql-block"> 又稱大鐘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31號,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成為皇家祈雨活動場所之一,1985年10月4日被辟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覺生寺坐北朝南,前后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現已無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藏經樓、大鐘樓與東西翼樓。此外,還有鐘鼓樓和六座配廡分布在兩側。</p> <p class="ql-block"> 山門位于覺生寺最南面,面闊三間,進深五檁,歇山頂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明間六攢,次間五攢,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間石券門上臥匾書“敕建覺生寺”,次間石券窗。兩側有撇山影壁,上身中心、四個岔角有卷草寶相花紋磚雕,石質須彌座。山門前左右各有一石獅子。山門兩側各有一旁門。</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為第一進院的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檁,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檐障日板設壺門、窗,后檐明間開四扇五抹槅扇門。</p> <p class="ql-block"> 鐘樓、鼓樓位于山門內的第一進院,分列兩側,建筑形制相同,歇山頂,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上下檐均為六攢,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層四面障日板設四個壺門式窗,下層前檐開石券門一座。</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為第二進院的正殿,面闊五間,硬山頂調大脊,簡瓦屋面,前檐出三間卷棚頂抱廈,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殿前月臺三面出陛,垂帶踏跺五級。院內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前出廊,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額枋繪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畫。配殿南側均帶一間耳房。</p> <p class="ql-block">殿內展覽著古代的編鐘,磬等打擊樂器。</p> <p class="ql-block"> 磬是古代石制打擊樂器,起源于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它常用于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族祭祀及朝聘禮儀中。唐宋以后,磬主要用于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p> <p class="ql-block"> 編鐘是古代打擊樂器,常用于青銅時代。它不僅是樂器,還象征著地位和權力。編鐘在王公貴族的儀典、宴饗及日常燕樂中使用廣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 觀音殿內懸掛著五口大鐘,分別是乾隆朝鐘、太監鑄道教鐘、三十五佛名鐘、嘉靖地壇鐘和元代更鐘。</p> <p class="ql-block"> 大鐘寺藏經樓不僅是一座佛教寺廟,還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意義。藏經樓內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和文物,包括國內外古代鐘器400多件,展示了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東配殿</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大鐘樓,里面懸掛著明代永樂大鐘。</p> <p class="ql-block"> 永樂大鐘鑄造于明代永樂年間,由北京鼓樓西鑄鐘胡同內的京師鑄鐘廠鑄造。高6.75米,直徑3.7米,重46.5噸,鐘唇厚18.5厘米,有“鐘王五絕”的美譽。鐘體內外鑄有佛教漢、梵經文一百多種共230184字,經文字體工整,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鐘體上窄下寬,鐘聲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尾音長達兩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20千米以外。永樂大鐘是現存銘文字數最多的大鐘,同時也是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珍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城市|
商丘市|
藁城市|
黄陵县|
莲花县|
康保县|
五台县|
晋中市|
富源县|
象州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阿荣旗|
乡城县|
定远县|
葵青区|
洪湖市|
长顺县|
乐业县|
治多县|
容城县|
襄城县|
永胜县|
昭苏县|
漳州市|
阳东县|
怀集县|
东源县|
滨海县|
拜泉县|
鄂尔多斯市|
郯城县|
海盐县|
乌兰察布市|
江源县|
鄂尔多斯市|
磴口县|
白银市|
吕梁市|
江城|
甘肃省|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