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廬山出題”解謎</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復全國高考這件歷史大事,悠悠然過去48年。當年那屆時代幸運兒,27.3萬77級學子,迄今古稀上下,基本上退休殆盡,恰似大海嘩啦啦退潮,波濤轉眼都不見。如今大部份人或許更愿意思考“夕陽桑榆”,再說道“我的77高考” ,激情與熱度已不復當年,有如“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欲說還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林筱文校友,右、廈大計統77級畢業30周年紀念文集】</span></p> 換個視角,還有得說的是,回憶親歷1977年高考的無數記敘,由于時光消磨或記憶誤區,難免有記錯、混淆、遺漏、以至自相矛盾的地方,“頑固性錯記”以訛傳訛,造成不大不小疑惑。若趁眼下還沒到“阿爾茨海默”地步,發現一點,糾正一點,善莫大焉;尤其遇到撲朔迷離的重要謎團,能令人信服地解開更是大好。<br> 話說上個月,與廈大計統77級校友林筱文同在一個校友小群閑侃,他順口談到:零幾年,一次中學老師同學的聚會上,李聯明老師(原文化廳長),坐我隔座。他說,77級高考“語文卷”就是他們(時任師院中文系主任)出的,在廬山牯嶺。其它內容出了,“作文”出題費躊躇,要找一個廣大考生“眾知”的題材,較難。一天,恰好看到一本雜志中講了“大慶王進喜”故事,為社會“眾知”,遂采用。 <font color="#167efb">【廈大7701入學30周年紀念文集,提到“廬山出題”】</font>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立刻想到,這一說法跟我過去所聞,有共同處,即出題者偶見某報刊一文受啟發,想出作文題;有不同處,林筱文說是福師大李聯明老師出題,我印象是廈大中文系老師、7701班主任之一闕豐齡老師看到文章后建議借此出題。兩種說法撞車了。<br> 闕老師的親歷很有戲劇性,更由于涉及77年高考這樣一個“改變命運”的人生轉折點,具有史料意義,自然給予7701特別的印象,難以隨時間流逝被忽略、淡忘;這個細節甚至被載入7701紀念恢復高考、入學30周年的班級文集。現在出現兩種說法,分歧在于關鍵人物是誰——李老師?闕老師?或并列?這就引起我們對解開疑團的很大興趣。<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王元生在廈大宿舍留影,右、陳徒手網絡照】</span></p> 圍繞這個高考作文出題故事的要點是:<br> 1、《大慶見聞一則》原文是什么?作者是誰?在何處發表?也就是當時在廬山,出題者選用的是哪篇文章?怎么看到的?<br> 2、誰先看到的?誰提出作文考“讀后感”這個主意?<br> 7701同學知悉這故事,皆是在校時的印象。其來源有幾個說法。說者肯定是闕老師本人(已仙逝多年),但我們怎得知的?對此事津津樂道的王元生同學,已在2022年不幸去世,不可能提供證詞了。陳徒手同學回想,是上寫作課中闕老師親口說的。張紅同學記得,在校時曾當面問闕老師:“聽說我們的高考作文是您出的卷?”他笑著點點頭。我印象里一直有闕老師“廬山出題把咱考”,然而是上課聽到的,還是大家與闕老師私下交談聽到的?或聽王元生同學轉述的?記不清了。還有幾位同學說沒有上課聽到的印象,而是聽人轉述。<div> 這樣,似乎上課聽來的可能性不大。試想,參加高考并幸運入學,乃人生大事,如果課堂上聽老師提到有關作文題出題的內幕,那絕對是個令人大感興趣的信息,當會牢牢記下,就像好多位老師講課的生動神態、連珠妙語,縱使過了幾十年,依然記憶鮮明。但我卻想不起上課聽這故事的情景,那幾位同學也沒有(按說集體記憶更可靠),這就不好確定了。然而,這印象肯定非空穴來風,我們自己決不可能天馬行空地想出這種故事的。<br></div> <font color="#167efb">【2005春節,幾位7701學生與老師團拜。前排:左1鄭通濤老師、左3楊聰鳳老師,左4應錦襄老師,右1闕豐齡老師】</font> 為求證更多細節,我特地向7701第一位班主任楊聰鳳老師請教。咱就想,77年高考有時代意義,能受中文系派遣往廬山參加高考出題,那是多么重要而光榮的任務,闕老師歸來能不說說這段不平常經歷嗎?那么老師之間或有所耳聞。這滿合乎邏輯吧。<div> 楊老師雖年已八旬,思維、記憶一向很好,我曾請教她許多往事、人物,她總能清清楚楚給予指點。不過,這一次,她表示從未聽闕老師說過曾去廬山參加高考出題,這事還是第一次聽到。自然,她就不可能提供任何有關的佐證。<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周長楫老師晚年照,右、福建77高考優秀作文選】</span></p> 為慎重起見,楊老師再詢問廈大中文系當時的寫作教研室副主任周長楫老師(闕老師亦屬寫作教研室)。周老師對本系的老人舊事相當了解,認真回想后答復:沒有印象。作為當時教研室負責人,也沒有派闕老師去廬山參加高考出題的印象。他補充說,當時中文系許多教師下放外地,正陸續回系,闕老師是最遲回來的,時間上似乎不可能參與這項出題任務。<br> “山重水復疑無路”。本來我自信滿滿,對闕老師在廬山出作文題從無疑問。由于兩位老師無此印象,那么,闕老師到底去沒去廬山?冒出新疑問了。要是未曾去,那他言之鑿鑿的說法從何來? <font color="#167efb">【福建77高考優秀作文選目錄,其中,陳輝、黃鳴奮、張紅被廈大中文系錄取】</font> 戲劇性越發戲劇性了。由于中文系許多老師已故,知情人難找;我們不可能去查找當年廈大中文系的存檔(這種工作任務應該會留下記載的吧;或者財務會不會還存有出差車票、住宿的報銷單據?)翻《廈大中文系系志(1921—1993)》,沒見記載。對77年高考,僅有一句“錄取77級新生96名”。(順說,這數字也不精確,7701雖有96個學號,實際上始終95個同學。因有位新生,著名導演鄭君里的兒子鄭大里,已被錄取卻沒來報到。)<div> 再設想,福建省教育廳準有涉及77年高考前后的完備、詳細的原文件檔案,比如參加出題人員的名單。可如今上哪尋找這種已封存的重要檔案?漫無頭緒,只能想想而已。<br></div> <font color="#167efb">【1977年福建高考招生簡章,登載《福建日報》1977、11、05,規定考生報名時間為11月10日至11月20日】</font> 還有一條捷徑——直接向李聯明老師求證,當時有無廈大老師(最好有姓名)參加文科出題組?這是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而且最可靠。林筱文說那是十幾年前見的面,此后再無聯系。但他也很有探索干勁,抱著試試的念頭,輾轉打探,1月20日終于聯系上李老師的女婿。運氣相當好,得知李老師健在而且健朗,于是轉達請求,還鄭重其事寫了“訪談提綱”,準備上門拜會,了解詳細情況。 <font color="#167efb">【1977、06、05,人民日報副刊登載魏鋼焰《憶鐵人》】</font> 在這空當,閑著也是閑著,我敲鍵盤在網絡上“挖地三尺”,使勁搜求相關的蛛絲馬跡。<br> 闕老師何時看到何種報刊上的這篇參考文章?由于我記憶里沒有具體印象,遂先從這里入手。<br> 這篇文章已對上號了。十幾年前,7701針對福建高考文科卷有無默寫“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道題,爭論不休。這過程中,我順帶查到福建高考作文題的閱讀材料《大慶見聞一則》的出處。它來自老作家魏鋼焰的長篇報告文學《憶鐵人》(首發于1977年6月5日《人民日報》)。<br> 問題是,1977年福建高考是12月16日開始,出題當然得在此之前完成。那具體時間呢?依稀記得闕老師說,臨近高考,作文題猶未能確定,緊迫之際,忽發現這篇文章,終于解決了問題。那就設想,時間段約11月到12月初。不能遲于12月上旬,否則后面的審批、印刷等環節趕不上。 <font color="#167efb">【大慶鐵人王進喜照片。網絡圖】</font> 這時自網絡搜到一篇紀念舊文《我所知道的魏鋼焰》,其中提到,“1977年12月,魏鋼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憶鐵人》在人民日報以三個版面予以刊登”。這個時間點能與“臨近高考”對上,疑問在于,6月5日既已登載,何以12月又登載?這是另一個問題,不明底細,寧信其有吧。因出題組是全封閉式嚴格管理,他們只能看到賓館最新報紙(賓館不會放過期報紙的吧,也不大可能自帶舊報上山)。那么看到的是11月或12月初的報紙較順理成章。 <font color="#167efb">【1972、01、27,人民日報頭版刊載長篇通訊】</font> <p class="ql-block"> 按此思路,在網絡搜索1977年11月至12月初的《人民日報》。這查找純屬“盲人騎瞎馬”式。一來時間久遠加上未知具體日期,且網絡上出現的舊報信息不全,只能碰運氣;二來沒見第二個證據提到這情況,線索模糊。</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這是個錯誤信息,該作者粗心大意,張冠李戴。查來查去,魏鋼焰《憶鐵人》只有1977年6月5日《人民日報》副刊“戰地”整版刊載,至于“三個版面”的是另一篇高度頌揚大慶精神的長篇通訊(新華社通稿),分載于1972年1月27、28日《人民日報》,題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由大慶革委會報道組和新華社記者聯署,與魏鋼焰無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廈大7701張紅工作照,右、張紅在廈大教室中學習留影】</span></p> 搞清這烏龍,得益于7701張紅同學(曾任《福建日報》常務副總編)。我問她能否通過《福建日報》資料庫查找1977年12月初《人民日報》《福建日報》有無《憶鐵人》。熱心的張紅馬上請一位在職人員幫查找,那位受托者在《福建日報》電子檢索系統迅速查出此期間《福建日報》并無《憶鐵人》,但曾在1972年1月27日登載那篇“鐵人王進喜”(存有電子版)。順藤摸瓜,我查到《人民日報》1972年1月27、28日以前后三版方式刊登這篇通稿(全國大報、各省報都在27日同一天轉載此文,聲勢浩大),與那位馬大哈作者的“三個版面”說法吻合,但時間差遠了,最主要它并非《憶鐵人》,簡直誤導得南轅北轍。<br> 找不出1977年12月的“三個版面”,由此可排除《憶鐵人》在11月到12月初登載《人民日報》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出題者看到的不是報紙(要是自帶的6月報紙?除非特地或偶然帶著,又恰好看到,而這概率極小)。<br> 同時還查到《憶鐵人》收錄在魏鋼焰文集《綠葉贊》(1978年出版)、《新華月報》匯編《淚雨集》(1979年出版)等書中,但時間過了,可以排除。 <font color="#167efb">【人民文學1977年6月號。網絡圖】</font> <font color="#167efb">【該期人民文學發表魏鋼焰《憶鐵人》】</font> <p class="ql-block"> 不是報紙,不是書籍,那就是雜志了。據林筱文推測,李老師可能在書店看到或買來雜志。在搜索《人民日報》時,我恰好查到1977年6月號《人民文學》刊載《憶鐵人》全文。那么會不會看到的是這期雜志?</p><p class="ql-block"> 新問題是,在廬山的書店怎會看到過期雜志?(那年頭只有國營的新華書店,別說廬山那種山區旅游地,就是福州、南昌,也沒有個體戶的零售書報攤。)猶記得,1976年復刊的《人民文學》很搶手,讀者須訂閱(還得找關系),基本上沒零售;即使零售,這種熱門雜志不至于幾個月還未售出。</p> <font color="#167efb">【跨越兩代人,潘亮父女展示各自的高考準考證】</font> 書店看不到,自己帶一冊上山或是一種可能?此外,廈大生物系78級校友潘亮提出一個思路:也許賓館里擺著新舊期刊供翻閱,恰好就有這本當年6月號《人民文學》。這個思路更合情合理。<br><br> 林筱文還沒去拜訪李老師前,我們都搖身一變福爾摩斯,提出各種“哥德巴赫猜想”,討論來討論去。實際上,一去拜訪,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簡單而明確。 <font color="#167efb">【林筱文校友拜會李聯明老師】</font> 請教楊老師后,我信心已開始動搖,轉念闕老師大概沒上廬山(按兩位老師說法,一無此印象,二時間點似不對,三中文系一向不參與高考出題,只參加監考、判卷),他當年或許是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聽聞告訴我們。而我們要么聽差了,當他的親歷;要么時間久了,印象模糊且焦點轉移,把他當主角了。<br> 水落石出的時刻到了。1月25日下午,林筱文按約上門拜訪李聯明老師,大有收獲。事后他馬上轉告拜會情況。“否定之否定”又出現了。九旬的李老師精神矍鑠,聲音宏亮,思路非常清晰,親口證實廬山出題組有闕豐齡老師,“有圖有真相”,給他看了刊載回憶出題經過的一份舊報,以及出題組在廬山仙人洞的一張合影,一眼可認出后排左1就是闕老師。<div> 回憶文章提到,李老師等人專門去廬山圖書館找參考資料,恰好翻到《人民文學》1977年6月號刊登的《憶鐵人》,經出題組討論后,指定闕老師將相關內容縮寫整理為《大慶見聞一則》。費勁考證,一錘定音。</div>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師撰寫回憶文章,登載2019、01、02海峽都市報】</font> 這次拜會非常圓滿,順利解謎,還帶來許多“遲到的新信息”。李老師送林筱文一份2019年1月2日《海峽都市報》,A09版刊登李老師親撰的回憶文章《1977,廬山命題記》,詳細介紹他參加77年廬山出題的來龍去脈,難忘的一幕幕細節。所有我們關心的問題,這里都有解答。早知道有、早看到這一篇關鍵的重要文獻,何至于耗那么多時間、精神在網絡上東挖西掘做了許多無用功?<div> 話說回來,不經意的一段留言,引出最后清晰、詳盡的答案,由此體驗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周折、驚喜意境,豈不也很戲劇性,滿有“撥亂反正”意思,而且用不著去訂正我們的紀念文集了。</div>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師任教時期的一篇學術論文】</font> <font color="#167efb">【林筱文送上吉祥寓意見面禮】</font>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師親筆贈詩回禮】</font> 林筱文登門拜訪,特送上今年新上市的大米、茶葉,恭賀李聯明老師“怡然過米壽”,再祈登“茶壽”。李老師親切接待林筱文,相談甚歡,講述1977年高考之外,還介紹1983年省委任命他為省文化局(廳)副局長,及任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許懷中(曾任廈大中文系教授))兼任局長的細節;除了送林筱文那份特別報道的《海峽都市報》,在紀念文章后簽名,又贈親筆題感懷詩一首:<br> 古稀早不稀,耄耋莫稱奇。<div> 怡然過米壽,漫步登期頤。</div> <font color="#167efb">【文科出題組,前:包堃(漳州一中)、陳景漢(福師大)、XXX(不詳),后:闕豐齡(廈大)、李聯明(福師大)、黃春(省教育局)】</font> 作為1977年福建高考臺前幕后的親歷者、貢獻者,在時隔近48年之后,撩開舊時光重重薄紗,使鮮為人知的高考出題進程重現于昔日考生眼前,真個醍醐灌頂,柳暗花明。再回首,令人喟嘆,非常感謝李聯明老師執筆揭秘、留存歷史真相!我們清晰了解到1977年福建高考前夕緊張、慎重的出題內幕,此乃2025開年大有價值的意外之獲,欣喜之余,更應向這批苦心孤詣、不負重要使命的老前輩、老師們深深致敬!<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02、05</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邵东县|
肥西县|
洛阳市|
香港
|
芜湖县|
修文县|
馆陶县|
江陵县|
仁怀市|
永平县|
谢通门县|
富锦市|
梓潼县|
元江|
万全县|
建阳市|
夏邑县|
当阳市|
安化县|
漯河市|
新兴县|
蓬溪县|
湖南省|
聊城市|
汨罗市|
界首市|
咸丰县|
泰和县|
孝昌县|
呼玛县|
阿荣旗|
盐山县|
罗甸县|
六盘水市|
江陵县|
长子县|
山西省|
温泉县|
镇康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