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出行第109天),陰轉晴 今天的天氣預報跟昨天一樣,說10點開始下雨,然后就不了了之了。不過今早上真的很陰,但開車出城不到半小時,我就戴上墨鏡了! 普洱離版納不遠,中午前就到了。 <b>普洱市,</b>別稱思茅,地級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br>普洱市歷史悠久。在唐南詔國始設銀生節度,明時有“普茶”記述,雍正七年置普洱府。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源于普洱。具有“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獨特區位,有兩個國家一類口岸、一個國家二類口岸、18條通道,是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 有26個民族,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1%。有底蘊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和邊地文化。<br> 這里<div>是聯合國環境署贊譽的“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div>是法國探險家驚嘆的“東方的普羅旺斯”;</div><div>是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的“世界茶源”;</div><div>是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的“中國咖啡之都”;</div><div>是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起點;</div><div>是“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誕生地等。</div><div>因為茶,普洱聞名于世;因為咖啡,普洱生機盎然。</div></div> 入住酒店后,就去看博物館。 事先在網上查詢,去年秋季閉館升級,今年5月重新開館了。 到門口一看,不可思議,又閉館提升改造……,開幾個月,改造一次,再開,再改造……,挺好玩的哈! 好在對門的城市規劃與科技館在開放,進去參觀吧,館里除了我倆,還有一位中年男子在認真的看著。 普洱城市規劃與科技館布展面積5484平方米,于2013年12月正式動工建設。 一層為規劃分部,二、三層為科技分部。規劃分部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內容,硬件部分包括茶城客廳、城市印象、建設成就、總規沙盤、專項規劃、控詳規劃、區縣規劃、招商引資等7個布展區域。軟件部分包括頂面LED印象天幕、茶馬古道、畫里民族、建設成就、總規沙盤、生態家園、招商引資等7個影片。科技分部包括基礎科學,茶、林、礦、電、生物制藥等產業,地震知識等方面的科教布展。 大國茶匠。 坐落在文化中心的<b>普爾大劇院</b>。<div><br></div><div><b>普洱大劇院</b>2011年10月落成,建筑面積27200平方米,基本功能可承辦各種類型的演出和會議。左側設一個多功能新聞會議中心綜合廳,設有240個坐席,內設四聲道同步翻譯和投影設備,可滿足國際學術會議和新聞發布需要。右側設有450個坐席的標準音樂廳,可進行多種風格音樂會和個人演唱功能。劇院中部設有1256個席位的劇場。大劇院的舞臺燈光、音響設計先進,舞臺可升降、流動、旋轉。能滿足舞劇、歌劇、話劇、雜劇等多劇種演出,目前為云南省一流劇院。</div> <b>普洱市圖書館</b>(原思茅地區圖書館)成立于1979年1月。是集文化、教育、科研、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公共圖書館,是全國人文科學普及基地、云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國家級文明單位,二級圖書館。普洱市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文獻30萬余冊、電子文獻5萬余冊,館藏中有《四庫全書》、《二十五史》、《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廳志》等經典文獻。 <b>普洱美術館</b>建于2011年,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美術館致力于繁榮文化藝術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發揮典藏、研究、展覽等方面的功能,在打造“天賜普洱、世界茶源”文化大市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見不到游人,我們也只是在走馬觀花看看。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4f6939ba147e3d168be35ce44385f8fc&q=%E6%99%AE%E6%B4%B1%E5%8D%9A%E7%89%A9%E9%A6%86&src=result-video&srcg=tab_www&sid=17b35f07b7c57e6b1186ff89b7017b6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博物館是城市的文化標志和文化名片,普洱的博物館都有哪些人文?</a>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84476674362625281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走進普洱博物館,回味遙遠普洱茶</a> <a href="https://www.720yun.com/t/00ajvOefOm5?scene_id=2072927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普洱茶博物館</a> 離文化中心不遠,有一家咖啡營銷中心。想買一些咖啡豆,但還是看不見人,很蕭條。 普洱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穿境而過,與全球著名的咖啡產地牙買加、哥倫比亞等國家處于同一緯度區。是國內最早種植咖啡的地區之一,與咖啡結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已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咖啡主產區和咖啡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及氣候條件,造就了普洱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油脂豐厚、略帶果酸”的特點,在參加各級舉辦的咖啡生豆大賽上,普洱咖啡企業參賽豆精品率達90%以上。普洱咖啡被國際國內咖啡大師贊譽為“質量最好的咖啡”之一,被國際咖啡組織(ICO)認定為一類產品,成了世界咖啡巨頭重點采購的對象。 想找地方吃飯,但沿途附近都商戶都關著,還沒有走出口罩的影響的陰影,沒人氣啊! 還是回到酒店,在馬路對面吃了碗面,加冒了。 店家給我拿來他們(傣族)自己吃的“紅肉”,讓我們品嘗,并告訴我們“紅肉”是用鮮豬血腌制的肉,但肉已經吃完了,這是用生豬血腌的木耳,當然還有其他調料,味道不錯,但是最好不告訴你制作方法,你就沒有心理負擔了。 我們吃飯過程中,店家的二老(78歲的老夫婦),一邊擇樹花(樹上的苔蘚)一邊跟我們聊著,很健談的兩位老人,只是“傣味普通話”聽起來挺費勁。 他們告訴我們,明天是寧洱縣縣慶,活動三天,你們去吧,開車走高速一會兒就開到了。 二位老人身體真好,沒有三高等基礎病。他們知道“北大荒”,因為他們吃的是北大荒牌子的米和面,還有牛初乳。看看,日子過得不錯吧。告訴我們,明年四月份(沒搞清是誰)帶他們去北大荒,哈哈,他們要開啟旅游模式了! <div>我們又預定了晚餐吃的傣族“雞肉爛飯”(只有預定,現做來不及),兩人只能吃半只雞,預定晚上7點過來吃。</div> 我們七點準時到店吃晚餐,熱氣騰騰的傣族雞肉拌飯(簡單的說就是雞肉粥),二位老人又將“紅肉”端上來了!。 2023年12月14日(出行第110天),晴 早餐后,加油,洗車,上高速,來到磨黑古鎮。 <div><b>磨黑鎮</b>,隸屬于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茶馬古道從小鎮內經過,是解放前邊疆前往省城昆明乃至全國的十四個重要驛站之一。素有“滇南鹽都”“茶馬古鎮”“革命老區”“麗人故里”之稱。</div> <div>“磨黑”是傣語音譯地名,磨為“鹽”、黑為“井”,“磨黑”即鹽井之意,歷史上的磨黑,也因鹽而得名,與鹽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是云南的四大鹽礦區之一。</div> 隨著普洱茶和鹽交易的興盛,磨黑古鎮日趨繁榮,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進進出出,熱鬧非凡,他們在這里休整、銷售、采購,磨黑古鎮因此成為<b>茶馬古道的重鎮</b>。<br><br>馬店、商鋪、古宅、古橋、古道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仍保留得較為完整,故而贏得了“中國茶馬古道第一鎮”的稱號。 <b>阿詩瑪廣場</b>是磨黑人民為表達對勤勞、勇敢的“阿詩瑪”以及美麗、善良的“金花”的扮演者楊麗坤的懷念之情而建的,它與“走馬轉角樓”遙遙相對。 磨黑古鎮居住著哈尼、彝、傣、回等多個少數民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誕生了主演《五朵金花》和《阿詩瑪》電影的著名電影演員楊麗坤。很多人知道“五朵金花”、“阿詩瑪”的扮演者楊麗坤,卻鮮少知曉她的出處。在磨黑鎮上,有一個熬制鹽巴的“灶家”, 家中子女10人,最小的女兒排行第九,人稱小九妹。她就是楊麗坤。 <b>楊麗坤故居</b>。 <b>楊麗坤</b>,1942年4月27日出生于云南省寧洱縣,彝族,10歲遷居昆明的二姐家就讀。1954年,12歲的楊麗坤和二姐去看演出,被省歌舞團發現并選中入團。1960年因主演《五朵金花》而出名;同年,在埃及開羅舉辦的第二屆亞非國際電影節上,王家乙憑借《五朵金花》獲得了“最佳導演銀鷹獎”,楊麗坤獲得了“最佳女演員銀鷹獎”,埃及總統納塞爾點名請楊麗坤前往埃及領取大獎。自此,《五朵金花》先后輸往46個國家和地區放映,創下了當世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最高紀錄。1964年主演“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阿詩瑪》。十年動亂期間受迫害被定性為“現行反革命”導致其患精神分裂癥(抑郁型);1978年10月25日獲國家文化部和云南省文化局平反昭雪。1973年5月22日,與相識于患難時刻的唐鳳樓締結良緣。1974年5月25日生下雙胞胎兒子。2000年7月21日病逝于上海,年僅58歲。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 <div><br></div><div>2010年12月9日楊麗坤故居和紀念館在云南磨黑鎮落成。</div> 重建的<b>楊麗坤故居</b>為傳統的磚木結構,于2010年10月落成。總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積590.77平方米。 <b>走馬轉角樓,</b>始建于 1946 年,總建筑面積 1672 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 43 間,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四合院。但目前沒有對外開放。<br><br>整幢建筑為二層土本結構,分為正房、左右廂房,房屋中的樓道均有木雕花門聯,房檐門窗上布滿各種動物和花草浮雕,其前方照壁上寫有大紅“福”字,中間是石鋪天井。<br><div><br></div><div>二樓沿四合院設內向環形走廊,人馬可隨走廊環走一圈,房屋間間相通,可以走遍每一個房間,因此被稱為“走馬轉角樓”。</div><div><br></div><div>宅子的主人,是思普地區聞名的集多種角色為一身的大鹽商張孟希,他曾獨霸磨黑鹽井,被稱為“南霸天”。然而,他也興辦磨黑中學,請西南聯大的教師在此執教,奉國學大師劉文典為座上賓。</div> 磨黑古鎮臨街的建筑多為二層或者三層的“騎樓”式紅木小樓,一樓為商鋪,二樓有一長溜連在一起背向街道靠椅,它們是小鎮非常別致的一大景致,有著一個美艷又浪漫的名字——美人靠。“美人靠”是古建筑中走廊、涼亭的護欄,一般多為內陸中原文化興盛的地方采用的建筑形式。舊時女子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只能憑欄遙望外面的世界,或窺視樓下迎來送往的應酬,故雅稱此椅為“美人靠”。<br> 時至今日,我們難以再見到他們及老街子往昔的繁榮景象了,只有那窄窄的石板路,那些古老但絕不陳舊,威嚴但絕不單一的老屋,穿過一道道時光的門檻,敘說著昔日磨黑的繁榮與輝煌。 在這家墻外,這是什么東東? <a href="https://kzx.360kan.com/xxl-kzx-bj/3743dde4f381bf7d7ffe67b7978c7001-480-1612243287.mp4?sign=61f46fec3c1f93ac2d651d8830aafbf7&time=173850909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磨黑鎮</a> <a href="https://kzx.360kan.com/xxl-kzx-bj/3743dde4f381bf7d7ffe67b7978c7001-480-1612243287.mp4?sign=61f46fec3c1f93ac2d651d8830aafbf7&time=173850909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磨黑鎮</a> 從磨黑鎮出來,去寧洱縣參加縣慶活動吧! <b>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b>是普洱市下轄縣,原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2007年4月8日,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政府駐寧洱鎮。 寧洱曾是一片水灣,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稱為“水邊的寨子”,哈尼語發音為“普洱”。<div><br></div><div>寧洱人常說: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據《元江府志》記載,普洱山歷史上是出產普洱貢茶的名山,所產茶性溫味重,異于他產,名<b>普洱茶</b>,道府官員用以入貢,稱為“眾茶之冠”。</div><div><br></div><div>自唐宋時期“茶馬互市”始已形成,以古普洱府(今寧洱縣城)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以販運普洱茶為主的民間商貿通道(馬幫驛道),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面向國內外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所以又被譽為“<b>南方絲綢之路</b>”。在寧洱境內現存的茶馬古道遺址有三段:<b>茶庵塘茶馬古道</b>、<b>那柯里茶馬古道</b>和<b>孔雀屏茶馬古道</b>。</div> 滿大街掛紅燈籠,但不知道原由,只知道喜慶!到縣政府門前,也沒有任何慶祝活動的跡象。 去農貿市場吧,那里應該熱鬧些。到這里一看,一切如常,太詭異了吧? 邊上一家快餐店,吃飯吧!沒有什么是吃頓飯解決不了的。燉牛肉(當地叫牛扒呼)+有機菜花+豆腐渣+米飯。老板娘開朗善良、心直口快,一問就全都“招了”。她告訴我們,晚上6點開始,在農貿市場有夜市,我問她還有其他活動嗎?她說在茶源廣場(剛才我們路過)是主會場。 飯后,到茶源廣場。熱鬧了! <b>茶源廣場</b>建于2005年,是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成立20周年的獻禮工程。茶源廣場以普洱茶文化為軸線,體現出“文化寧洱、風情茶鄉、普洱茶都”的精神風貌。整個廣場投資1600萬元,占地82畝,是普洱市內最大的城市廣場。<div><br></div><div>縣慶活動應該是紀念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成立38周年吧。</div> 我們在這里買了些咖啡豆和茶葉,并加了廠(商)家的微信,便于今后網購。 之后,我們又參觀了民族團結誓詞碑紀念館。 <b>民族團結園</b>位于寧洱縣城北側,占地面積4437平方米,建有牌坊大門、古式六角碑亭、仿古彩繪主大樓、佛雕等建筑,是一座集觀賞、參觀、教育于一體的園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b>民族團結誓詞碑</b>立于民族團結園。碑體高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白色石灰巖石碑身。 1950年,中央從各地選派代表到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盛典,云南普洱組建了普洱區赴京觀禮民族代表團。代表團在北京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還赴天津、南京、上海、武漢等地參觀,開闊了眼界,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br><br>當時,普洱專區形勢比較緊張,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匪患和國民黨殘余勢力破壞的嚴峻局勢。代表團返回普洱后,專區領導為團結群眾、凝聚人心,決定召開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大會。<br><br>1950年12月27日,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大會召開,赴京觀禮代表和來自普洱各地的傣、佤、彝、拉祜等26種民族(含支系)的首領、頭人、群眾代表,以及專區黨政軍領導共300余人參加會議,共商民族團結大計。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用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形式,把跟共產黨走的誓言記錄下來。經過商議,主席團一致同意,按照佤族的傳統習俗,舉行剽牛、喝咒水儀式,盟誓建碑。<br><br>1951年元旦,佤族代表拉勐在寧洱紅場剽牛,參會的黨政軍領導和各族代表在紅紙上用本民族文字簽名,并起誓:“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此誓。”<br><br>后來,“民族團結誓詞”及簽名按原樣刻在石碑上,從此便有了被譽為“<b>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b>”和“<b>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b>”的民族團結誓詞碑。<br><br>為保護好誓詞碑,普洱市采取了許多措施。1985年,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成立,誓詞碑移立于縣人民政府院內;2000年,誓詞碑移入縣城西北側新建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并在園內修建了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紀念館。2006年,普洱縣(2007年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將每年的12月31日定為“<b>民族團結紀念日</b>”,期間全縣各族人民重溫民族團結誓詞,舉辦紀念活動,增進民族團結。 <b>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紀念館</b>位于普洱民族團結園內,重建于2015年5月,總投資3200余萬元,免費對公眾開放。展覽總名稱為《民族團結的豐碑》,展廳面積1475平方米,館藏文物520件,以圖文介紹、實物展示和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分別從《鑄就豐碑》《民族團結譜華章》《茶源道始》三個層面全方位、多角度,真實地再現了思普地區紅色革命文化、茶馬古道文化、民族團結文化和寧洱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所取得的成績。<div><br></div> 從民族團結園出來,又導航去<b>那柯里</b>。 <b>那柯里</b>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是唱響中央電視臺的《馬幫情歌》的誕生地,位于寧洱縣南部,在G213國道上,交通十分便利。<br> 那柯里取自傣語發音,“那”為田,“柯”為橋,“里”為好,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肥沃的土地,小橋流水,理想的家園。<br> 那柯里,原名“馬哭里”。相傳,無論從磨黑孔雀坪下來走夷方(到中緬邊境一帶及東南亞做生意),還是從思茅上來,經官府大道進京的<b>馬幫</b>,都須在那柯里“榮發馬店”歇腳過夜。進或出“榮發馬店”的馬幫須涉水淌過馬店前的一條小河,勞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馬兒面對清涼的河水,都流下傷心的淚,因而得名“馬哭里”。視馬為生命的<b>馬鍋頭</b>(馬幫的領隊)幾次上書官府,官府遂了馬鍋頭的心愿,修建了一座長20余米的“風雨橋”,從此,“馬哭里”更名為“那柯里” 。 <b>風雨橋</b>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的橋梁之一,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區,整體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因為行人過往能過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此外,風雨橋也寓意著人們對美好愛情和事物的紀念和向往。<div><br></div><div>在那柯里,也有一座風雨橋,和其他風雨橋不同的是,那柯里的風雨橋是古時官府為遂愿心疼馬兒的馬鍋頭所建造,也標志著“馬哭里”更名為“那柯里”的開始。</div><div><br></div><div>踏著青石板,走過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橋,廊上有匾額曰“風雨橋”,又有楹聯云:“崎嶇古道行程經歷跋山涉水,浩蕩馬幫到此暫時避風棲雨”。</div> <a href="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224729215529912299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茶馬古道那柯里八景之一“風雨聽音”——風雨橋</a> 風雨橋這邊,是驛站的<b>馬掌鋪</b>,昔日馬幫在這里給馬匹替換馬掌。仔細看看,煉鐵爐、鐵釘、鐵錘都還在。它們都在無聲記錄著當年的故事。 那柯里歷史最久遠的“<b>榮發馬店</b>”。古道興盛的年代,南來北往的馬幫會到這里休整體力、喂養馬匹。店門口一副“關山難越誰為主,萍水相逢我做東”的對聯,展現出趕馬人豪放不羈的性情。店中陳設著過去開馬店時用過的石頭水缸、油燈、鍘刀,還有院子里的一塊石板棋盤。 2008年11月18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親臨踏訪那柯里茶馬古道遺址,在榮發驛站與當地群眾座談,仔細了解去年6月3日寧洱地震后那柯里村受災群眾住房重建、小孩上學等情況。 <b>“那柯里驛道”</b>是思茅至普洱之間,穿過那柯里村的一條古茶馬驛道。清光緒時,稱那柯里塘,設兵6名,歸中營左哨頭司把總管轄。今還可見用人工打制的條石和礫石鋪就的石道,路面寬1.4公尺,有石臺階盤旋而上,全長斷續30公里。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以茶馬貿易為主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它在崇山峻嶺和雪域高原之間穿梭延伸,1000多年商賈馬幫南來北往、川流不息。 作為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從唐代開始,古普洱府(寧洱)就因普洱茶和磨黑鹽的產銷成為商賈云集、馬幫絡繹不絕的重鎮。茶馬古道的拓展帶來茶業的興盛,馬幫也成了促進普洱茶名揚天下的傳遞者。茶馬古道沿途的地域風光、民風民俗、文化差異,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旅游黃金線路。那柯里就是這條黃金旅游線路上的一顆珍珠。 “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裊裊炊煙舍,綿綿風雨橋,悠悠古道風,濃濃民族情”,就是那柯里的真實寫照。 漫步那柯里,茶馬古道陳列館、水車、驛站廣場、洗馬臺、馬跳石等一批馬幫元素景點設施進一步完善。那柯里至普洱坡腳段4.3公里的茶馬古道已清理修復完成,可以徒步,近距離感受馬幫歷史。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317660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柯里,茶馬古道,普洱茶,一個使我難忘的地方。</a>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3182532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柯里古鎮</a>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70073392123294567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柯里是一個到了就不想走的驛站</a> 2023年12月15日(出行第111天),晴 早餐后,發幾個順豐快遞,把昨天買的茶葉和咖啡分別寄給了幾位老哥兒們。<div><br></div><div>然后,驅車到茶馬古道旅游景區。 導航指引著我們,經過狹窄的小村莊和兩面長著茂盛農作物的令人懷疑的小路,來到這里。路邊有幾位保安,問他們這里是茶馬古道旅游景區嗎?他們說,是的。并指引我們停車,告訴我們在哪里買門票。</div> 看到這個“景區入口”(在一公路的橋洞下),又令人生疑,難到這里“藏著”保存最完整的一段茶馬古道的景區嗎? <b>茶馬古道的源頭</b>思茅(今稱:普洱)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為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莽莽蒼蒼,悠悠漫漫,讓世人深深感受到開拓者的艱辛與無畏。<br> 據《普洱府志》記載,以普洱府為源頭出境的茶馬古道有五條:進京官馬大道、普洱西藏茶馬大道、普洱江城茶馬道、普洱瀾滄茶馬道和普洱易武茶馬道。 進京官馬大道由思茅至昆明,途經15個驛站。由于人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由原來的土路改為石鑲路,并延伸到六大茶山,<b>斑鳩坡茶馬古道</b>是南北走向的重要一段,她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里程最長、茶馬古道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態最好的一段,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條流淌的茶馬文化長河”、“一段可以觸摸的歷史”。 斑鳩坡段茶馬古道從思茅城臘梅坡出發向北到坡腳全長14.5公里,根據其地域、民族、生態等文化的不同特點又分為六段十八景。 茶技漸長,茶韻悠長,明朝萬歷年間,“普茶”正式定名為“普洱茶”。明朝是茶產業與茶政的昌盛時期,是茶文化的發展傳播的搖籃。清代是普洱茶成為皇家貢茶的開始,眾多茶號應運而生。 <b>貢茶院</b>。最初的茶膏是云南土司自行熬制并進貢清廷;清乾隆年間,清宮內建立貢茶院,開始自行御制茶膏。 貢茶院所產茶膏全部供皇帝及皇宮內享用,同時貢茶院在生產過程中也全面改進了茶膏的生產工藝,使其功用、口感均有了顯著提高。御制茶膏品質優,用開水沖泡或煮飲即可。湯色紅濃艷麗,滋味濃郁厚重,口感鮮醇潤滑。乾隆《烹雪》詩句里面是這樣形容茶膏口感的 "金莖露"、"寒香",說的是茶膏滋味濃郁厚重,口感鮮醇潤滑。<div><br></div><div>清宮貢茶院制作茶膏是在借鑒民間制作茶膏的工藝基礎上,再加上選料精細,加工考究,精確控溫等多方面的工序,熬制成茶膏。<br></div> 清朝道光年間,車順來參加科舉鄉試、會試,取得了貢生學位。是年,為報知遇之恩,即向朝廷敬獻車順號茶莊自制的茶。道光(綿寧)帝品后,大悅,連贊此茶“湯清醇,味厚釅,回甘久,清心脾,乃銘中之瑞品也”!即書“<b>瑞貢天朝</b>”四字賜譽易武車順號茶莊,“貢茶院”則見證了“瑞貢天朝”“皇家御用”等榮譽加身的普洱茶歷史。 <b>馬鍋頭故居</b>。 <b>元驛宮</b>則展示了交匯于普洱、縱橫在崇山峻嶺間的五條古道及<div>滇南民族的風俗等。述說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行走的艱辛與勇氣。</div> <b>古道長亭</b>。 下圖:右側是聞名于世的茶馬古道;左側是“茶馬新道”(我給起的名字,我想是為保護茶馬古道而建的吧,游人走新道觀古道),兩條道相伴而行。<div><br></div><div>看到歷經千年時光打磨的古道,端詳著那些被馬蹄和前人們的腳底板磨得光滑的鋪路石板,真的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和信念!</div> <b>宋茗閣</b>,宋朝期間,戰云密布、戰馬稀缺。在大理國的步日部(今普洱)開設了茶馬互市,以茶葉交換少數名族的馬匹。《普洱府秋集圖》長卷展示“夢回熙熙攘攘的茶馬互市,腳踏延綿千里的茶馬古道”,講述了茶馬古道及馬幫的故事。 <b>土地壇</b>——茶馬古道祭祀圣地,土地壇以土地公,神樹,孔明井,招財寶鼎、霸下馱碑等內容構建信仰回歸的圣地。 <b>唐茶殿</b>引領大家追溯歷史的源頭,以茶易馬,始于唐代,揭示茶與馬的進化,描繪茶馬古道初的印跡。 <b>忠義驛站</b>。馬幫行路安全第一,曉行夜宿,茶馬古道沿途驛站林立,南來北往的馬幫在此打尖住店。 <b>馬幫博物館</b>。 <b>山頂茶園</b>。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662993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徒步爬山游覽普洱茶馬古道遺址</a> <br><br>待續。<br><br><br><br>更多的內容<br><br>請關注我的美篇號:61079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利川市|
江源县|
汝州市|
长岛县|
蒙自县|
乐陵市|
新巴尔虎左旗|
抚松县|
开远市|
拜泉县|
安宁市|
土默特左旗|
英吉沙县|
乌审旗|
湘乡市|
阿克苏市|
平和县|
荔波县|
静海县|
登封市|
雷波县|
于田县|
渑池县|
西昌市|
房山区|
黄浦区|
灵武市|
武邑县|
靖江市|
扶绥县|
武穴市|
略阳县|
文化|
乌兰察布市|
阳信县|
合江县|
开江县|
静宁县|
积石山|
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