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很難說得清楚的。</p><p class="ql-block">例如,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說譚嗣同曾在一些場合,甚至在書信和奏折上主張:“盡賣新疆于俄羅斯,盡賣西藏于英吉利,以償清二萬萬之欠款。以二境方數萬里之大,我之力終不能守,徒為我之累贅,而賣之則不止值二萬萬,仍可多取值為變法之用,兼請英俄保護中國十年”。不僅僅只是新疆、西藏,他還主張將東北和蒙古的土地賣掉。</p><p class="ql-block">依照譚嗣同的主張,這新疆、西藏和東北、蒙古皆棄之于國門之外,既可賣出數萬萬銀錢來,又少了“累贅”之苦痛,豈不快哉!便想,假若當年戍戌變法成功,慈禧下臺,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得以號令天下,大行變法之道,又譚嗣同依然能得光緒寵信,那如今的新疆和西藏,便早就成了人家的疆土,哪還有什么“自古”便是我華夏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從這件事情上看,譚嗣同在政治上是何等的幼稚!其眼界、胸襟、抱負、謀略,都遠遜于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格局。充其量,算是書生之見,與治國理政謀天下距離太遠。當然,這些絲毫都不會影響他作為一個曠世大英雄的偉大形象。他確實是一個大英雄!大難臨頭,不懼、不逃,以一人之頭顱,喚醒昏聵之天下!以一人之熱血,澆灌我泱泱之大中華!</p><p class="ql-block">這樣的英雄,世界上并不多見!</p><p class="ql-block">孫中山的主張則是將新疆、西藏、東三省割讓不要,以實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韃虜即清朝廷,驅除即回老家,老家即東北、漠北,中華即明朝疆域。按照孫中山的主張,中國的疆域自然比現在更小!當然,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發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提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此為民族之統一”。但這一宣言,是在武昌辛亥革命的“五色旗”出現之后。五色,即代表滿漢蒙回藏。五色旗,即以代表五族的五色為旗幟。這五色旗,在武昌的炮火中誕生,又在辛亥革命的硝煙中獵獵飄揚。這說明,五族共和的偉大理念,是當時的有志之士的偉大主張。所以,孫中山在《宣言》中之所提“五族共和”,并非其個人的一貫主張,而是順應時勢之結果。</p><p class="ql-block">中國現存的疆域,其實功在袁世凱。袁世凱在《清帝退位詔書》上增加了關鍵內容,即:“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此即五族共和。清帝退位發生在1912年2月,晚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日,但袁世凱在此《詔書》中增加的這段文字,其意義在于新舊兩個政權法理上的傳承,這是任何別的文件和宣言都無法代替的。</p><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詔書》的起草人一般認為是晚清狀元張謇。袁世凱在看到詔書草稿后,認為有不妥之處,便加上了上述內容。這一內容的表述,從法律和法理上明確了中華民國的領土范圍涵蓋滿、漢、蒙、回、藏等各民族聚居地,強調了各民族在中華民國中的平等地位和共同構成國家的重要意義,對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從這一意義上說,袁世凱的政治謀略、胸襟和遠見,實為常人之所不逮,不得不令后人贊嘆和感慨!</p><p class="ql-block">五族,即漢滿蒙回藏。這五族共和的國土,即包括東三省、外蒙、新疆、西藏等。這就從法理上讓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疆域。只可惜后來有內奸作崇,讓斯大林將外蒙分裂出去了。</p><p class="ql-block">如此說來,譚、孫、袁三人,誰的功勛更卓著?誰才能真正稱得上功在千秋?如今,時己過百年,當年的多少舊人舊事,也不得不一任后人評說!亦如現世的今人今事,我們的后人自會評說一樣。(2025.2.8.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孜县|
钦州市|
原阳县|
海城市|
涞水县|
景德镇市|
西畴县|
滦南县|
孝昌县|
绥德县|
离岛区|
深圳市|
宜州市|
八宿县|
乃东县|
三门峡市|
个旧市|
宜黄县|
武穴市|
娄烦县|
深泽县|
外汇|
灵寿县|
攀枝花市|
扶绥县|
桐乡市|
左权县|
怀柔区|
子洲县|
诏安县|
翁牛特旗|
天镇县|
临湘市|
莱阳市|
秦安县|
年辖:市辖区|
太和县|
多伦县|
宁乡县|
祁门县|
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