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識沈敏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探尋思想旅人的不凡軌跡</b></p><p class="ql-block"><b> 北國草</b></p><p class="ql-block"> 談及“再識”沈敏特先生,最初僅是源于網絡上的信息,畢竟沈先生并不知曉我。或者說,他已經早早把我遺忘。</p><p class="ql-block"> 初次謀面是在 1987年初冬,那時身為青年的我,求知欲望強烈,滿懷熱忱地前往安徽大學拜訪沈先生。沈先生極為熱情,在家中書房親切地接待了我。沈先生那時候大概40多歲,身形清瘦,帶著一副金絲眼鏡,鏡片后的眼睛閃爍著智慧而熱情的光芒。他的頭發略微有些凌亂,卻透著一種隨性的學者風范。他的書房不大,卻堆滿了各類書籍,書架上的書層層疊疊,有的還攤開著,說明主人正在與書中的思想熱烈交流。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桌上,桌上雜亂地放著一些手稿,字跡密密麻麻,見證著他學術思考的痕跡。空氣中彌漫著紙張和油墨的混合氣味,那是一種充滿知識氣息的獨特味道。</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一心渴望成為他門下的弟子,報考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因為沈先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成果斐然,獨具特色。在上世紀80 年代,沈先生已經聲名遠播,周身洋溢著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氣息。無奈我自身學識尚淺,最終未能考取,這成為我心中揮之不去的遺憾,此后我便轉向了其他專業,并延續至今。</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有幸在央視臺節目里觀賞了沈先生作為文學顧問指導的電視劇,從中領略到他多元的才華。只是在隨后漫長的歲月里,大學講壇上難尋他的蹤跡,關于他的消息也仿佛石沉大海。</p><p class="ql-block"> 直至網絡時代來臨,借助便捷的信息渠道,我得以深入了解沈先生那充滿波折而又精彩紛呈的人生。沈先生早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職。他的父親身為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卻被錯劃為“老右派”,這使得沈先生在北京處境艱難,于是他主動請纓,前往信息和交通相對閉塞、經濟比較落后的安徽,在合肥師范學院(今安徽師范大學的前身)中文系任教。</p><p class="ql-block"> 背負著“黑幫子弟”這一沉重的身份標簽,沈先生又被從省城發配到皖南山區新創辦的安徽勞動大學中文系。在那里,他遭遇了諸多不公與磨難。他在學校發言時,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會故意咳嗽或者發出冷笑,以此來表示對他的不屑。甚至有的人每天要檢查他的身上有沒有噴灑香水,以挖掘出他身上 “小資”情調的痕跡。每次去食堂打飯,總會有一些人在背后指指點點。在他接受課外的體力勞動改造時,組織叮囑紅衛兵在地里看守監督。在那樣的環境下,沈先生只能默默忍受著這些無形的壓力。但即使如此,在那昏暗的宿舍燈光下,他依然每晚堅持閱讀和寫作,他的身影在斑駁的墻上顯得孤獨而堅定。</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沈先生雖遭遇了諸多不公與磨難,飽受他人的歧視與監督,但復雜的人性在此刻也有溫情的一面,部分心懷善意的學生和食堂師傅,在暗中默默地給予他關心與幫助。即便身處如此困境,沈先生依然堅守內心的人文理想,矢志不渝。</p><p class="ql-block"> 1978 年,社會迎來重大變革。在信息相對封閉的皖南山區,沈先生舉辦的關于遇羅錦《一個冬天的童話》的講座,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吸引了包括南京在內的多個地區的大學生慕名前來旁聽。后來,安徽勞動大學撤并,沈先生調入安徽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自此踏入學術事業的輝煌階段。</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思想解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沈先生作為啟蒙思想的倡導者,踏響了歷史的足音,其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一樣熠熠生輝。他的觀點恰似三月春風,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以思想解放先鋒著稱的他,撰寫的學術論文頻繁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權威刊物上。在《民族心理大調整的報告》中,沈先生對中國民族心理的調整和變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這是當時從文學角度,對中國民族心理進行解剖的一篇雄文。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中國民族心理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對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篇文章對研究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化變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p><p class="ql-block"> 研究魯迅也是沈先生的專業特長,他對魯迅進行了全面研究與解讀,認為魯迅一生就在于致力于“五個字”——改造國民性。這是魯迅的核心文化貢獻。他深入地剖析魯迅作品,探討魯迅如何通過文學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如奴性、愚昧、麻木等,旨在喚起民眾的自我覺醒和對社會會的反思,以實現民族精神的重塑。沈先生對魯迅的研究深入到了作品的每一個角落。他會仔細分析魯迅筆下人物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背后隱藏的國民劣根性。例如,在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時,他不僅僅指出孔乙己的迂腐和麻木,還深入挖掘了當時社會環境對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影響,從孔乙己喝酒時的神態、與小伙計的對話等細節,剖析出封建科舉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將一個人扭曲成那樣的悲劇形象的,從而更深刻地揭示魯迅致力于‘改造國民性’這一核心文化貢獻。</p><p class="ql-block"> 在魯迅研究中,沈先生特別強調魯迅精神的當代文化價值,指出它是凝聚和激勵全民族的寶貴財富和有力思想武器,并且鼓舞人們繼承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開拓、改革、創新、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他的相似思想也表現在《愛情題材的歷史性突破——論<傷逝>中愛情悲劇的根源》、《春鬧集》等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沈先生將求真務實與人文理想完美交融,不僅學術造詣深厚,其授課藝術更是令人贊嘆不已。安大的一位教授曾在文章中風趣地評價他:沈先生的學術成就雖無法與學貫中西的老一輩學者完全相媲美,外貌也并非高大帥氣,但他的文章卻極具震撼力,每一篇都振聾發聵。他憑借著內在的學者氣質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蘊,在講臺上展現出超凡脫俗的授課魅力,堪稱一流水準。沈先生站在講臺上,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個字都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教室里激起層層思想的漣漪。他在講述那些深奧的學術知識時,常常會用生動的比喻,比如說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關系比喻成復雜的棋局。臺下的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那些情感細膩的女生,眼睛緊緊盯著先生,常常沉醉在他的思想魅力之中,不知不覺間眼眶濕潤,萌生出傾慕之情。當他講到精彩之處時,整個教室鴉雀無聲,只有他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隨后便是一陣熱烈的掌聲,不少學生的臉上還帶著被深深觸動后的激動神情。</p><p class="ql-block"> 然而,沈先生獨特的文人氣質和直言不諱的個性難免使他與少數有點官僚氣息的領導產生沖突。據說在一次公眾會議上,沈先生毫不留情地直言:“我就算在打瞌睡,寫出來的文章也比你強。”這話雖略顯尖刻,卻也展現了他的率真性情。那位領導頓時面紅耳赤,尷尬至極,無地自容。可想而知,在沾染私欲的權力面前,沈先生肯定遭到排擠,后調至工作相對清閑的安徽省文聯,專注于寫作。</p><p class="ql-block"> 1990 年代,市場經濟浪潮洶涌澎湃。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沈先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望著窗外不斷變化的世界,心中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不安。他想起自己一生對人文精神的追求,想起那些未實現的夢想。海南省委的邀請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使他在無數個夜晚輾轉反側,思考著離開熟悉的環境去開拓一片新天地的可能性。他與家人和朋友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大家有的支持,有的擔憂,但他心中那股開拓進取的火焰最終驅使他毅然南下,去書寫一段新的歷史篇章。</p><p class="ql-block"> 在海南,他創立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也就是如今的南方出版社,為當地填補了當時沒有出版社的空白。倘若沒有那份開拓進取的勇氣、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對人文精神的執著追求,那就絕對不是沈敏特先生。</p><p class="ql-block"> 步入暮年,沈先生離開南國海島,來到位于南京的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任教。此時的他雖不再專注于純學術論文的創作,但初心依舊熾熱。他轉身投入散文、詩歌、雜評、短篇政論等領域的寫作。或許他認為這些文體更能深刻、快捷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他的文字猶如陣陣驚雷,在網絡化時代,借助便捷的傳播途徑,廣泛地傳遞著。他的文風與魯迅先生頗為相似,犀利且富有內涵,令眾多年輕人由衷感嘆:沈先生才是真正擁有年輕靈魂的人。</p><p class="ql-block"> 據聞,在中傳南廣學院授課時,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南廣學院校長)親自到場聆聽,并且要求將沈先生的講課全程錄音,以便反復播放學習。在網絡上,他的一篇文章《文化的作用在于影響人改變人》,一經發表,引發強烈反響,文中所闡述的深刻哲理,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讓人不禁又聯想到當年的那場關于《一個冬天的童話》的講座所帶來的震撼。在文學與文化的關系上,沈先生始終認為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在于反映人性、揭示社會現實、影響和改變人的思想觀念。他在研究中始終注重從文化的角度解讀文學作品,挖掘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同樣的思想也表現在他的《敏特言》、《聯想、想象與<準風約談>》、《一本愛讀也怕讀的書——評<傅雷家書>》、《從<傅雷家書>看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等著作和文章中。他在多所大學講壇上的講座,如《現代文化與現代人》、《現代愛情與現代人》等均是現今很前衛、很普遍而又備受青年學子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他以深厚的人文素養和獨立的思考精神,從價值觀、審美觀、真理觀的角度出發,又以他多年從事社會文化事業的豐富閱歷和廣博視角,為青年學子透視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魂,直令滿堂學子拍案叫絕。</p><p class="ql-block"> 令人矚目的是,沈先生晚年還寫了大量筆鋒犀利的政論短文。《國歌精神與時代危機》、《孫中山民主方略的再解讀》、《何必“你死我活”》、《政治用語也要現代化》、《真理誰來掌管》,等等,這些文章見解之深刻,說理之透徹,道出了很多人心中一直納悶不解的問<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題</span>。雖然有不少人對他的這些文章觀點有不同看法,但是他的膽識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讓人從心底折服。</p><p class="ql-block"> 在思想逐漸多元化的時代,沈先生目睹了社會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誤解和教條化的運用。他看到一些人盲目跟從,而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追求真理和解放全人類的本質。于是,他懷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在大量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的基礎上,結合當今的社會現實,寫出了《我心中的馬克思》這篇文章。他坐在那張堆滿書籍和資料的書桌前,反復思考、推敲每一個觀點,筆鋒犀利地闡述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更科學的認識。沈先生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草根學者,他們的思想不應被神化或盲目跟從。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追求真理和解放全人類,而不是一種用來壓迫他人的工具。他還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在于“批判的武器”,即通過理性的論說和說服來推動社會變革,而不是依靠“武器的批判”,即暴力和強制。這篇文章對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和推動思想解放具有某些啟示。它提醒人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避免將其教條化和濫用。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不僅強調“批判的武器”,同時也強調“武器的批判”,但是沈先生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依靠“武器的批判”,這種大膽前衛的說法,肯定會遭到很多人的批駁。</p><p class="ql-block"> 總之,沈敏特先生始終保持著自我本色,離開了剖析、啟蒙與創新,便不再是那個獨一無二的沈敏特。</p><p class="ql-block"> 拜讀沈先生最新文章時,我在欽佩之余,也難免為他擔憂。從他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學者的反駁與論戰中,足以窺見他剛直的性格。但他擺事實、講道理,邏輯嚴謹,分析透徹入理,讓人難以辯駁。</p><p class="ql-block">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沈先生從中傳南廣學院退休,但并未停下探索求知的腳步。在合肥市圖書館內,常常能看到一位氣質非凡的老人,整日沉浸在書籍的世界里,伏案寫作。他曾說過的一句話發人深省:“有些人說退休是‘頤養天年’,我卻把它直白地理解為‘坐吃等死’。要知道,一個科學家 60 多歲以后才可能真正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這便是沈敏特先生,言語間依舊帶著那份獨特的犀利與幽默。</p><p class="ql-block"> 社會進步離不開啟蒙的力量,唯有啟蒙才能激發創新的活力。衷心祝愿沈敏特先生能夠一直作為社會的啟蒙者,在新時代的光輝下,在歲月的長河中持續綻放思想的光輝。</p><p class="ql-block">(文章下面的照片為沈敏特教授,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作者筆名:北國草、天清人安、南小塘 等</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青河县|
景宁|
麻江县|
大庆市|
芜湖市|
米脂县|
宣汉县|
天长市|
佛山市|
卢氏县|
收藏|
鲁山县|
肃北|
丹东市|
孝义市|
分宜县|
梅州市|
兴仁县|
沙坪坝区|
古浪县|
于田县|
友谊县|
韩城市|
白沙|
达孜县|
广州市|
南雄市|
河北区|
扶风县|
潍坊市|
娄烦县|
尼玛县|
辽源市|
淳安县|
临朐县|
克拉玛依市|
获嘉县|
曲水县|
阜平县|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