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乘坐郵輪去看世界·勒阿弗爾(Le Havre)街頭行

崇元

<p class="ql-block"><b>清晨七點鐘,我們的郵輪???停泊在法國著名的勒阿弗爾(Le Havre)港口,法國的第二大港口。這是從陽臺上看港口的景色。</b></p><p class="ql-block"><b>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法國。</b></p> <p class="ql-block"><b>依舊是先到餐廳就餐。</b></p> <p class="ql-block"><b>早餐完畢,我們又回到房間,此時還沒到游客下船的時間。陽臺外,天空已經(jīng)一片明亮。</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搭乘指定的旅游大巴,來到了勒阿弗爾的街頭。</b></p> <p class="ql-block"><b>面朝英吉利海峽的勒阿弗爾是法國諾曼底地區(qū)的港口城市,距離諾曼底登陸海灘約90英里。二戰(zhàn)期間,這座城市82%的區(qū)域遭受嚴重破壞,導(dǎo)致16萬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b></p><p class="ql-block"><b>1944至1945年冬季,滿目瘡痍的勒阿弗爾。歷史圖片來自”法國時刻”(French Moments)網(wǎng)站(Explore the Modernist city of Le Havre - French Moments)。</b></p> <p class="ql-block"><b>戰(zhàn)后的重建由被譽為”鋼筋混凝土之王”(King of Concrete)的法國建筑師奧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主導(dǎo)。從1945年到1964年,佩雷團隊遵循現(xiàn)代主義和功能主義的原則,重新設(shè)計了城市的中心區(qū)域。</b></p><p class="ql-block"><b>憑借“戰(zhàn)后時代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的杰出范例” (an exceptional example of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of the post-war era),這座城市于200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在這里,我們會有什么樣的遇見呢?</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法國時刻”(French Moments)網(wǎng)站(Explore the Modernist city of Le Havre - French Moments)。</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個遇見的景點 ——</b></p><p class="ql-block"><b>佩雷廣場(Place Perret)上的《陣亡將士紀(jì)念碑》(Monument aux Morts),亦稱“勝利紀(jì)念碑”。</b></p><p class="ql-block"><b>—— 1922年,雕塑家皮埃爾-瑪麗·普瓦松(Pierre-Marie Poisson,1876–1953)受委托負責(zé)紀(jì)念碑的建造,并于1924年完工。該紀(jì)念碑不僅是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中英勇犧牲士兵的致敬,同時也象征著法國的勝利。因此,它不僅是一座戰(zhàn)爭紀(jì)念碑,更是一座彰顯勝利與榮譽的紀(jì)念碑。</b></p><p class="ql-block"><b>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紀(jì)念碑是勒阿弗爾在1944年9月遭受慘烈轟炸后,少數(shù)幸存的歷史遺跡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二戰(zhàn)時期,勒阿弗爾的歷史圖片,幸存的 《陣亡將士紀(jì)念碑》。圖片來自”小蜜蜂官網(wǎng)“(Bee La Havre)。</b></p> <p class="ql-block"><b>照片的背景是巴西著名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1907–2012)設(shè)計的火山(Le Volcan)和佩雷設(shè)計的圣約瑟夫教堂(St Joseph’s Church)。</b></p><p class="ql-block"><b>—— 尼邁耶在勒阿弗爾參與設(shè)計的雕塑和建筑,融入了抽象與現(xiàn)代風(fēng)格。他最著名的作品在巴西,以設(shè)計了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聞名于世。</b></p><p class="ql-block"><b>而佩雷設(shè)計的杰作——圣約瑟夫教堂,高達107米,從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這座教堂于1951年至1959年間使用裸露的混凝土建成,作為二戰(zhàn)后重建工程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這時海風(fēng)開始有點狂妄了。天色也開始變得陰沉。歐洲冬季的天氣,真像孩子臉,說變就變呵!</b></p> <p class="ql-block"><b>尼邁耶設(shè)計的火山(Le Volcan)建筑于1982年開放。內(nèi)部設(shè)有文化場所,包括一個音樂廳和一座藝術(shù)影院。</b></p><p class="ql-block"><b>這些純白色的圓形建筑以坡道作為主要通道,與尼邁耶的大多數(shù)建筑風(fēng)格一致。狹窄的窗縫將光線引入室內(nèi),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孤獨星球官網(wǎng),Lonely Planet)。</b></p> <p class="ql-block"><b>就這么走著,我們來到建于1792年的碼頭,抬頭就看到了我們乘坐的郵輪。</b></p> <p class="ql-block"><b>對這艘郵輪感到既熟悉又親切,自然又多拍了幾照。</b></p> <p class="ql-block"><b>我們在郵輪房間陽臺上看到的色彩斑斕藝術(shù)品 —— 《集裝箱之鏈》(或譯“集裝箱拱門”,Catène de Containers)現(xiàn)在就近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這件藝術(shù)品由法國藝術(shù)家文森特·加尼維特(Vincent Ganivet) 于2017年為慶祝勒阿弗爾港口成立500周年而創(chuàng)作。</b></p><p class="ql-block"><b>作品由36個彩色集裝箱組成,以拱形鏈條的形式堆疊,展現(xiàn)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兩座拱門一高一低,寓意連接與開放,象征著勒阿弗爾作為港口城市的包容與交流精神。</b></p> <p class="ql-block"><b>繼續(xù)前行游覽 ——</b></p><p class="ql-block"><b>建于16世紀(jì)末至17世紀(jì)初的圣母大教堂(Le Havre Cathedral) —— 融合了哥特式的莊嚴、文藝復(fù)興式的優(yōu)雅和巴洛克式的華麗裝飾。二戰(zhàn)期間,這座教堂奇跡般地躲過了英國皇家空軍的猛烈轟炸,得以完好保存。</b></p><p class="ql-block"><b>與諾曼底地區(qū)的其他教堂相比,該教堂的高度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當(dāng)時的建筑師需要應(yīng)對不穩(wěn)定地基帶來的挑戰(zhàn)。</b></p> <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https://harmonizingthechaos.com/one-day-in-le-havre-with-kids/。</b></p> <p class="ql-block"><b>行人道上,擺放在圓桌上的鮮花,看似隨意,法式生活的精致與浪漫卻可見一斑。</b></p> <p class="ql-block"><b>巴黎街(Rue de Paris),走近佩雷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建造出的一系列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的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作為勒阿弗爾重建的首席建筑師,時年70歲的佩雷獲得了一個幾乎是所有法國建筑師夢寐以求的機會——從頭設(shè)計一座城市的空間布局。恰似一張白紙,正好寫字。</b></p> <p class="ql-block"><b>感受這座城市浴火重生后獨特的建筑魅力與歷史沉淀 —— 帶拱廊是這條街道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這條街另一方向的背景。依山傍水的城市,真是一片風(fēng)水寶地??!</b></p> <p class="ql-block"><b>路邊的花店。詩和遠方,浪漫與愛,幸福和快樂,都離不開鮮花的點綴。</b></p> <p class="ql-block"><b>芬芳彌漫的鮮花店。</b></p> <p class="ql-block"><b>后來發(fā)現(xiàn),浪漫的法國人,將鮮花店散布在街頭巷尾中,一周24小時全天候營業(yè)。</b></p> <p class="ql-block"><b>2017年,由建筑事務(wù)所 Hamonic+Masson & Associés 設(shè)計建造的 55 米高住宅塔樓——Alta Tower(阿爾塔塔)。其設(shè)計靈感源自佩雷的網(wǎng)格混凝土規(guī)劃,同時融入了巴西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現(xiàn)代建筑的曲線美學(xué)。</b></p><p class="ql-block"><b>—— 尼邁耶以大膽的曲線設(shè)計和創(chuàng)新的鋼筋混凝土應(yīng)用而聞名,其風(fēng)格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賦予了輕盈與流動感。</b></p> <p class="ql-block"><b>塔樓的螺旋幾何形態(tài),旋轉(zhuǎn)陽臺和傾斜的支柱 —— 新穎獨特的造型,使其更像一件藝術(shù)作品,而非傳統(tǒng)住宅建筑,完美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建筑技術(shù)與藝術(shù)表達的融合。</b></p><p class="ql-block"><b>該建筑所采用無柱的開放式空間設(shè)計,并配備大型旋轉(zhuǎn)陽臺,使居民在規(guī)劃階段即可自由定制住宅布局,甚至可將單套公寓合并為更大的居住空間,實現(xiàn)個性化需求。</b></p><p class="ql-block"><b>近照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b></p> <p class="ql-block"><b>阿爾塔塔包括 64 套公寓和一家托兒所。寬敞的連通陽臺使居民能夠盡覽城市與碼頭的全景。</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b></p> <p class="ql-block"><b>同樣是皮埃爾·瑪麗·普瓦松之作,這座雕像則用以紀(jì)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犧牲的勒阿弗爾人。</b></p> <p class="ql-block"><b>作為英吉利海峽渡輪重要港口的勒阿弗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也是法國最大的集裝箱港口。</b></p><p class="ql-block"><b>法國人民為紀(jì)念法國和美國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的聯(lián)盟而贈送給美國的禮物 —— 1878年由奧古斯特·巴托爾迪(Auguste Bartholdi)與法國歷史學(xué)家、廢奴主義者愛德華·德·拉布雷(édouard de Laboulaye)共同創(chuàng)作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于1885年就從這里啟航,前往紐約港的愛麗絲島(Ellis Island)。</b></p><p class="ql-block"><b>這座原名為《自由女神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的巨大銅像于1886年10月28日正式揭幕,并在100年前的1924年10月15日被指定為國家紀(jì)念碑。</b></p><p class="ql-block"><b>紐約愛麗絲島的《自由女神》,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b></p> <p class="ql-block"><b>法國巴黎有多座自由女神像的復(fù)制品,這些雕像作為法國與美國友誼的象征而創(chuàng)作。</b></p><p class="ql-block"><b>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埃菲爾鐵塔附近塞納河畔天鵝島(?le aux Cygnes)的自由女神像。這座雕像是美國于1889年贈送給法國的禮物,以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雕像面朝西方,象征對紐約原版自由女神像的致敬?;翔傆袃蓧K銘牌,分別刻有“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和“1789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的字樣,象征法美兩國的革命精神與歷史紐帶。</b></p><p class="ql-block"><b>它也是法國最大的一座,高達11.50米(37英尺9英寸),正好是紐約自由女神像的四分之一大小。</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源https://theearfultower.com/2024/07/01/did-you-know-there-are-five-statue-of-liberty-replicas-in-paris/。</b></p><p class="ql-block"><b>其它兩座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在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和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內(nèi)。</b></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爾的亮點除了佩雷獨特的城市建筑、風(fēng)景如畫的碼頭和海灘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應(yīng)該還有我們未能到達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安德烈·馬爾羅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André Malraux)。</b></p><p class="ql-block"><b>該博物館于1961年由時任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推動創(chuàng)建,以其名字命名,簡稱穆馬博物館(MuMa)。</b></p><p class="ql-block"><b>勒阿弗爾被譽為印象派的誕生地,孕育了眾多杰出的藝術(shù)家。除了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以下這些藝術(shù)家也是勒阿弗爾的土生土長者或在此成長。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關(guān)于勒阿弗爾的作品,生動展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與藝術(shù)風(fēng)貌。</b></p><p class="ql-block"><b>1. 奧通?弗里茲(Othon Friesz,1879-1949)—— 野獸派畫家,以其富有表現(xiàn)力的風(fēng)景畫和海洋場景聞名。</b></p><p class="ql-block"><b>2. 拉烏爾?杜菲(Raoul Dufy,1877-1953)—— 畫家兼設(shè)計師,以色彩鮮艷、充滿活力的海濱生活和城市風(fēng)景畫著稱。</b></p><p class="ql-block"><b>3. 正?杜布非(Jean Dubuttet, 1901-1985)-—— 原生藝術(shù)"(Art Brut) 的創(chuàng)始人,以其原始、不拘一格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聞名。</b></p><p class="ql-block"><b>4. 歐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 莫奈的導(dǎo)師,前印象派畫家,以擅長描繪海景和大氣光影效果而著稱。</b></p><p class="ql-block"><b>5.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 立體派的共同創(chuàng)始人,與畢加索齊名,盡管他是在勒阿弗爾長大,而非出生于此。</b></p><p class="ql-block"><b>6. 亨利?德?圣德利(Henride Saint-Delis,1878-1949)—— 后印象派和野獸派畫家,以風(fēng)景畫和肖像畫見長。</b></p><p class="ql-block"><b>7. 阿爾貝?科皮厄(Albert Copieux,1866-1952)—— 畫家和插畫家,與社會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相關(guān)聯(lián)。</b></p><p class="ql-block"><b>而穆馬博物館(MuMa)又是法國僅次于巴黎奧賽博物館(Musee d'Orsay)的第二大印象派藝術(shù)收藏館。</b></p><p class="ql-block"><b>為此,讓我們通過MuMa博物館的官網(wǎng),一覽這座知名藝術(shù)殿堂的“門面”—— 這座由玻璃結(jié)構(gòu)打造的博物館,外形宛如一艘迎風(fēng)航行、面朝大海的船只,與勒阿弗爾的港口景觀和海洋文化相得益彰。</b></p> <p class="ql-block"><b>亨利-喬治·亞當(dāng)(Henri-Georges Adam,1904-1967)的巨型混凝土雕塑《信號》(The Signal)更是提升了這一沉浸式體驗。雕塑的輪廓仿佛勾勒出一片抽象的海洋風(fēng)景,與博物館的海港背景相呼應(yīng)。而正是這樣的海洋意象,啟發(fā)了MuMa 博物館館藏中眾多藝術(shù)作品的創(chuàng)作。</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源:MuMa 博物館官網(wǎng)。</b></p> <p class="ql-block"><b>接下來,讓我們在此一瞥印象派大師莫奈及其他幾位勒阿弗爾藝術(shù)家的經(jīng)典之作,從中領(lǐng)略勒阿弗爾昔日的風(fēng)貌與獨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莫奈在1873年畫的勒阿弗爾博物館(The Museum at Le Havre)。畫作現(xiàn)藏于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The National Gallery)。</b></p> <p class="ql-block"><b>莫奈在勒阿弗爾附近的圣阿德雷斯創(chuàng)作了這幅畫 《圣阿德雷斯的花園》(Garden at Sainte-Adresse,1867)。并于1879年在第四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b></p><p class="ql-block"><b>作品展現(xiàn)了海濱別墅的陽臺上,幾位身著優(yōu)雅服飾的人們悠閑地享受夏日景色,遠處是大海與船只。</b></p> <p class="ql-block"><b>莫奈在勒阿弗爾生活了13年,對港口非常熟悉,即使日后離開勒阿弗爾后,還不時在節(jié)假日期間返回這里探望家人,由此創(chuàng)作了多幅描繪忙碌的勒阿弗爾港口的畫作。</b></p><p class="ql-block"><b>這幅標(biāo)志性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莫奈創(chuàng)作于1872年)于1874年的首次展覽中展出。</b></p><p class="ql-block"><b>其展現(xiàn)了勒阿弗爾港口的景象:太陽剛剛升起,溫暖的橙色和金色的陽光映照在海面上,漁船靜靜地停靠在港口。港口中有風(fēng)帆船、蒸汽船和劃槳船。</b></p><p class="ql-block"><b>當(dāng)時,藝術(shù)評論家路易·勒魯瓦(Louis Leroy)嘲諷地從這幅畫的標(biāo)題中提取“印象派”一詞,輕蔑地稱莫奈的畫風(fēng)為“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然而,這一術(shù)語很快被一群后來被稱為印象派的畫家接受,并最終成為當(dāng)今世界上最受喜愛的藝術(shù)流派之一的名稱,而那場展覽也因此被載入史冊,成為著名的“印象派展覽”(Impressionist Exhibition)。</b></p><p class="ql-block"><b>現(xiàn)收藏于巴黎奧賽博物館的這幅作品曾經(jīng)歷一段曲折的歷史。1985年,《印象·日出》從博物館被盜,一度下落不明。然而,幸運的是,這幅畫于1990年被完好無損地找回,并在1991年重新回到奧賽博物館展出,繼續(xù)向世人展示其藝術(sh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莫奈另一幅代表作《勒阿弗爾港口,夜景效應(yīng)》 (The Port of Le Havre, Night Effect,創(chuàng)作于1873年)。</b></p><p class="ql-block"><b>畫面中,海面上反射著燈光與船只的輪廓,黑色與藍色的調(diào)和呈現(xiàn)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氛圍。船只靜靜停靠在岸邊,水面上的光影變化使整幅畫顯得生動而富有表現(xiàn)力。</b></p> <p class="ql-block"><b>為了展示這一創(chuàng)作發(fā)展方向,穆馬博物館的收藏中展示了另外兩幅與《印象·日出》并列的莫奈作品。第一幅是《冬日陽光,拉瓦庫爾》(Winter Sun, Lavacourt),創(chuàng)作于1870年代末,由當(dāng)?shù)厥詹丶也闋査埂W古斯特·馬蘭德(Charles-Auguste Marande)捐贈給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幅作品《國會大廈,霧效》(Houses of Parliament, Fog Effect)創(chuàng)作于1903年,并由莫奈本人于1910年捐贈給勒阿弗爾博物館,連同另外兩幅作品。</b></p><p class="ql-block"><b>這兩幅作品同樣描繪了日落時的風(fēng)景,一幅展現(xiàn)了田園風(fēng)光,另一幅則呈現(xiàn)了城市景象。與《印象·日出》一樣,它們捕捉了一個特定地點的景色,并呈現(xiàn)了夜晚轉(zhuǎn)為白晝或白晝變?yōu)橐雇淼亩虝核查g。</b></p> <p class="ql-block"><b>野獸派弗里茲(Fauvism)的《勒阿弗爾,國王碼頭》(Le Havre, Bassin du Roy,1905)。</b></p><p class="ql-block"><b>—— 與馬蒂斯(Henri Matisse )和德蘭(André Derain)等野獸派畫家齊名。</b></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爾港》(The Harbour of Le Havre,1920s)。</b></p> <p class="ql-block"><b>拉烏爾?杜菲 (Raoul Dufy)最著名的勒阿弗爾主題畫作之一是《勒阿弗爾碼頭》(Le Quai de l’?le,約1906年)。</b></p><p class="ql-block"><b>這幅畫展現(xiàn)了勒阿弗爾港口的船只和水面反射的光影,運用明亮的色彩和富有韻律的筆觸,營造出輕快、歡快的氛圍。</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維基藝術(shù)官網(wǎng)(https://www.wikiart.org/en/raoul-dufy/the-port-of-le-havre-1906)。</b></p> <p class="ql-block"><b>莫奈的導(dǎo)師,歐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作品之一:《勒阿弗爾:港口入口》(Le Havre. Entrance to the Port)創(chuàng)作于1864年。</b></p><p class="ql-block"><b>布丹以其卓越的光影表現(xiàn)和對天空與水面的細膩刻畫而聞名,被譽為印象派的先驅(qū)之一。法國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稱之為“天空之王”(king of skies)。</b></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爾的雨云》(Le Havre with Rain Clouds)是法國點彩派畫家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于1922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作品。</b></p><p class="ql-block"><b>這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奧地利維也納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Albertina)。</b></p> <p class="ql-block"><b>好啦,我們淺嘗輒止地欣賞到此。讓我們繼續(xù)前行 ——</b></p><p class="ql-block"><b>很快,便近距離看到了先前提及的圣約瑟夫教堂(Saint Joseph's)。</b></p><p class="ql-block"><b>圣約瑟夫教堂(St. Joseph Church)建于1951年至1959年,作為佩雷重建的現(xiàn)代市中心的核心部分。教堂擁有13,000塊色彩斑斕的彩色玻璃窗。其八角形的鐘樓高達107米,是城市最高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正如佩雷所要求的那樣 —— 整座教堂由50,000噸混凝土和700噸鋼鐵建成,方形建筑穩(wěn)穩(wěn)地坐落在71根深入地下15米的樁基之上?;炷林庸P直挺立,直指天際。</b></p><p class="ql-block"><b>教堂外墻上鑲嵌著光滑的鵝卵石,這些石頭由佩雷的工匠從塞納河中打撈上來后嵌入其中。佩雷曾說:“我的混凝土比石頭更美,我精心雕琢,精雕細琢。”</b></p><p class="ql-block"><b>這座教堂同樣被列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b></p> <p class="ql-block"><b>教堂內(nèi)部由13,000塊手工吹制的彩色玻璃面板組成,不同于傳統(tǒng)敘事性圖案,它們呈現(xiàn)出對稱的幾何形狀。隨著光線的變化,這些玻璃投射出絢麗多彩的光影,在樸素的墻面上流動交織,為空間增添了獨特的精神與藝術(shù)氛圍。而其獨特的設(shè)計使得教堂從外部幾乎難以察覺其存在。</b></p><p class="ql-block"><b>這是佩雷的鋼筋混凝土和藝術(shù)家瑪格麗特·于爾(Marguerite Huré)的彩色玻璃的巧妙結(jié)合。</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https://harmonizingthechaos.com/one-day-in-le-havre-with-kids/。</b></p> <p class="ql-block"><b>繼續(xù)逛街 ——</b></p> <p class="ql-block"><b>我們朝市政廳廣場走去。</b></p><p class="ql-block"><b>映入眼簾的是由佩雷設(shè)計的17層的市政廳塔樓 (Town Hall Tower)。</b></p> <p class="ql-block"><b>這時,環(huán)保低碳的業(yè)余單車隊騎行經(jīng)過,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充滿活力的風(fēng)景。</b></p> <p class="ql-block"><b>被譽為歐洲最廣闊的市政廳廣場(Place de l’H?tel-de-Ville)廣場面積達五公頃。兩側(cè)矗立著宏偉建筑,并通過主要軸線形成視覺對稱。廣場向東敞開,連接巴黎街(Rue de Paris)和福煦大道(Avenue Foch),這兩條道路與西側(cè)的弗朗索瓦一世大道(Boulevard Fran?ois-Ier)共同構(gòu)成一個紀(jì)念性三角形。</b></p> <p class="ql-block"><b>為了紀(jì)念在二戰(zhàn)期間參與抵抗運動,以及被流放的法國人而建立的《抵抗與流放紀(jì)念碑》(Resistance Deportation Monument)及法國國旗。</b></p><p class="ql-block"><b>(這座紀(jì)念碑象征著犧牲、勇氣與自由的精神,旁邊常常可以看到飄揚的法國國旗,體現(xiàn)了對國家歷史的尊重與對自由的珍視。)</b></p><p class="ql-block"><b>此時天空又轉(zhuǎn)晴了!</b></p> <p class="ql-block"><b>距離紀(jì)念雕像兩步之遙的福煦大道(Avenue Foch),載客觀光的有軌電車沿著兩條平行軌道來回穿梭,成為這條大道上獨特而富有節(jié)奏感的風(fēng)景線。</b></p> <p class="ql-block"><b>被稱為”勒阿弗爾的香榭麗舍大道”的福煦大道,以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的名字命名。巴黎同樣有一條以他命名的街道,而勒阿弗爾的福煦大道則因其獨特的城市布局和佩雷標(biāo)志性的混凝土建筑風(fēng)格而聞名。這條大道寬闊而整齊,兩側(cè)分布著對稱的現(xiàn)代建筑,展現(xiàn)出戰(zhàn)后勒阿弗爾重建時期的城市規(guī)劃藝術(shù)。</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b></p> <p class="ql-block"><b>不同角度的市政廳廣場。</b></p> <p class="ql-block"><b>游覽至此,我們朝郵輪停泊的港口方向返回。下午,還有一場令人驚喜的游覽活動等待著我們。</b></p><p class="ql-block"><b>此時正是正午,海天一色。</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新丰县| 鹤壁市| 宿州市| 广平县| 江源县| 信阳市| 茶陵县| 偏关县| 南岸区| 北辰区| 哈尔滨市| 宜春市| 永兴县| 甘泉县| 治多县| 新津县| 珠海市| 塔河县| 两当县| 资兴市| 翼城县| 定安县| 祁阳县| 台南市| 陆丰市| 抚松县| 应用必备| 西安市| 缙云县| 临西县| 孝昌县| 运城市| 江孜县| 开原市| 仁怀市| 新河县| 阿巴嘎旗| 望城县| 福州市| 那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