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從沙溪古鎮出來后直奔石寶山,按守卡人員的指導打開百度地圖,導航至石龍水庫并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走了13公里左右山路后到達石龍水庫,然后又重新導航石寶山景區繼續前行,經過寶相寺后走了3公里左右便到達景區停車場。停好車買了門票和往返觀光車票(2個半票的門票44元和往返的觀光車程票80元,共計124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坐上觀光車往回程方向3公里左右后左上盤山公路往山上行駛,一邊欣賞路邊風景一邊期待著遇見震撼的美麗文化遺存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了觀光車,從牌坊沿著石臺階往下走,通過“曲徑通幽”處。可見一只“護山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護山虎: 石壁線刻一虎像,長100厘米、寬75厘米,虎身蜷縮,虎背高拱,雙爪平伸,頭枕爪上,兩眼圓睜,雙耳豎起,額斑清晰,頸佩佛珠,兩足彎屈,虎尾拖地。虎頭左上方刻“護山虎”三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對面的山形,有點像一只靜臥的雄獅。應該就是“獅子關”了。獅子關與“石鐘寺”遙相呼應,隔箐相望,似在默默守護著石鐘寺的“石寶”。順著通幽的曲徑石坎,一臺臺下到箐底之后,向北則可攀登獅子關險峻的懸崖陡壁,領略峰回路轉的奇趣。獅子關區有三處極為重要的石窟。石鐘山第九號石窟:南詔第一代國王全家造像;石鐘山第十號石窟:阿嵯耶觀音化現梵僧造像;石鐘山十一號石窟:波斯國人造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向南可攀登至石鐘寺參觀最為集中的石窟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往獅子關望去的石鐘寺全貌(下圖來自網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鐘寺石窟簡介和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鐘寺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劍川縣城西南約25公里處的石鐘山麓,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寶山景區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關于石鐘寺石窟的歷史沿革、建筑特點和文物遺存的詳細介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歷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鐘山石窟始鑿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南詔天啟十一年,公元850年),歷經五代十國、兩宋,直至南宋淳熙六年,前后相續320余年陸續開鑿而成。它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約649—1253年)的歷史見證者,見證了這一時期的輝煌與變遷。1961年,石鐘山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建筑特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依山開鑿,分布在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三區,共有17窟,造像總數達139軀(也有說法為233軀造像),巖畫1處,碑碣5通,造像題記40則。窟龕形制可分為佛殿窟、方形或圓拱形淺龕和摩崖造像三類。這些雕像內容豐富,既有表現南詔王的“全家福”和諸大臣議政群像,也有大日遍照佛、明王、大黑天、毗沙門天王等佛教造像,地方特色濃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文物遺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鐘寺石窟中的文物遺存豐富多樣。例如,第八窟內的“阿央白”雕像,是一尊獨特的女性生殖器雕像,高0.52米,立于仰蓮臺上,被認為是研究白族生殖崇拜文化的重要資料。此外,石窟內還有表現南詔王議政、出巡時的宏大場面的雕像,以及具有濃厚大理地方民族特色的阿嵯耶觀音造像等。這些文物遺存不僅展示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藝術和本土信仰,還反映了中外文明在此交匯碰撞的歷史痕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綜上所述,石鐘寺石窟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時期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上簡介和歷史來源于網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拾級而上便到了第一石窟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紹第六代國王異牟尋議政圖: 《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議政圖》為外方內圓拱屋形龕,龕檐刻為三重,弧頂,平面呈方形,內龕門楣刻雙層聯珠紋,底部鑿低壇。壇上正中刻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頭戴金剛寶塔蓮花頭囊,展腳上翹,身著圓領寬袖錦繡,袖手端坐于龍頭椅上。王者左右兩側各刻侍立羽儀長,左右側壁各刻一清平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龕為宮殿式窟,正中頭戴蓮花金剛寶頂、身著圓領寬袖長袍、面目慈祥端坐于龍椅的是南詔第六代國王異牟尋(公元779年﹣公元808年在位)。《新唐書》說異牟尋“有才智、頗知書、善撫眾”。在南詔十三代國王中“文治”貢獻最突出,公元794年的“蒼山會盟”和“貞元冊封”,標志著南詔與大唐重歸于好,得益于和唐朝的友好往來,南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本窟真實再現了南詔國宮廷生活中的一個場景,生動地刻畫出南詔王者、將相和侍從的衣冠相貌及禮儀用物器具,是研究南詔國歷史的珍貴資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詔第五代國王閣羅鳳出巡圖: 《南詔第五世王閣羅鳳議政圖》為方形弧頂屋形龕,龕檐刻為三重,壇上正中刻南詔第五世王閣羅鳳,頭戴橢圓形豪華頭囊,身著圓領寬袖錦繡袍,袖手端坐于龍頭椅上。腳前榻上蹲伏二獅。王者右側刻閣陂和尚,身后右側刻一站立侍者,執曲柄傘遮于閣陂和尚頭上。王者身后左側刻侍立武士,羽儀長和女侍。左右側壁各刻一清平官,均身著寬袖錦袍,袖手倚坐于椅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窟龕檐結構為行宮式窟,富麗堂皇的宮殿式雕刻正中頭戴塔頂珠冠,身著圓領寬袖長錦袍,袖手端坐于龍椅上的是南詔第五代國王閣羅鳳(公元748年一公元778年在位),他在位期間基本完成了南詔統一大業,但由于諸多因素的交織,唐王朝分別于公元751年和公元754年兩次發兵攻打南詔,史稱天寶之戰,閣羅鳳在《南詔德化碑》中詳記了天寶戰爭的起因經過,一再表明了南詔不得不與唐作戰的苦衷。本窟雕刻精致,16軀人物造像高低相間,場面宏大,錯落有致,布局嚴謹,刻畫人物性格突出,是石鐘山石窟中歷史文物價值和雕刻價值極高的一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藏王菩薩: 拱形龕壇正中端坐于束腰方形仰蓮上,面目豐圓,頭戴披風寶冠,雙耳墜鐺,身著低領長衣,項圈綴鈴,右手執錫杖(已損),左手當胸托摩尼珠,褲膝飾瓔珞,跳足踏兩朵仰蓮上者乃幽冥地獄的總管地藏王菩薩,背后刻有圓形身光,身光內飾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紋,用其司善惡,主兇吉。佛經中說他是釋迦佛祖冥度后至彌勒佛誕生前現身六道,救度上天至地獄一切眾生方能成佛的菩薩,因而美名“大愿地藏”,和文殊、普賢、觀音合稱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當地民眾所喜愛的菩薩之一,直至今日,大理地區仍有很多供奉其像的“地藏寺”和一年一度的“地藏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華嚴三圣: 圓拱形龕,底部鑿低壇。壇上正中刻毗盧佛,右手當胸施說法印,左手撫膝,結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跣足踏二仰蓮,項后刻圓形頭光、身光。身光左右浮雕并墨繪二弟子雙手合十而立。佛像左側刻文殊菩薩,結跏趺坐于青獅承托之仰蓮座上。青獅左旁刻一獅奴。佛像右側刻普賢菩薩,雙手持如意,結跏趺坐于白象承托之仰蓮座上,白象右側刻一象奴雙手持鉤。 此商造像七軀,即:一佛二口子二菩薩、象奴和獅奴,其中華嚴三圣為釋迦、騎青獅的文所菩薩和魯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二弟子左為迦葉,右為阿難。此不管是佛、菩薩還是動物,造像比例協調,方正豐腴,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技藝精湛。菩薩頭上花冠精致,身上衣裙柔薄,飾帶飄垂,雙耳圓鐺下墜,項圈、綴鈴、手鐲皆飾有精美的瓔珞;六牙白象眼眸傳神,牽象的昆侖奴矮壯粗獷,深目隆鼻,雙耳穿環,充滿異域特征,這些栩栩如生的場面賦予了佛龕人間生活的氣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維摩詰經變: 此窟由左中右三組合而成。中龕是仿屋形斗拱結構的雕刻,龕正中雕的是維摩詰居士,龕門兩側對坐的左為舍利佛,右為文殊師利。左右拱形淺龕是阿嵯耶觀音和楊枝觀音為主的雕刻。中間基座雕二力士托龕,中坐維摩詰大士身軀微向前傾,右手結印,左手持羽扇,面帶憂愁,出關后體態虛弱,目光俯視,雙目微蹙,眉宇間的憂郁,似是在凝視悲苦人間,表現了他對人世間的悲苦和苦難眾生憐憫的心理,本地居民稱他為“愁面觀音”、“生病觀音”。維摩詰大士坐盤于巖窟變經的場面、左右雕刻觀音菩薩的壇龕在中國石窟中是絕無僅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王堂: 此殿堂寓雕六根花立柱托斗拱,將窟分為五龕,正中龕雕刻一佛二弟子(即大日遍照佛、阿難、迦葉),其余四龕并列二明王像,合成八大明王。最外兩側:左為多聞天王(毗沙門天),右為大黑天神(摩訶迦羅)。八大明王造像面目猙獰、青面獠牙,身掛骷髏、蛇纏手足、手持法器,頭發如火焰,呈怒吼之狀,取材于南詔、大理國佛教密宗題材,是慈悲的菩薩受教令化現怒身像,體現了佛教的感化力和威懾力,懲惡與揚善的雙重功能,是研究佛教密宗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是中國石窟佛教密宗雕刻藝術之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七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甘露觀音: 甘露觀音是佛殿窟,窟檐刻雙弧形垂帳,底部鑿高壇。壇上正中刻觀音菩薩倚坐于方形束腰仰蓮座上,觀音像高1.62米,面相豐圓,頭戴化佛高花冠,右手曲肘上舉楊枝,左手曲肘至腹前捧缽;項后刻圓形頭光,頭光頂上刻寶珠火焰紋,身后刻雙重身光。觀音左右側各刻一站立女侍,右者雙手當胸捧經篋,左者雙手當胸捧凈瓶。該窟存有元、明、清、民國游人題記、題詩多則。于觀音像右上角粉書橫寫藏文偈頌。這尊甘露觀音中間腹部為空,據說原本腹內掏空藏滿了七寶和經書,后來里面的寶物被盜竊就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空腹”觀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八號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阿央白: “阿央白”窟,整個窟龕高0.9米,寬0.6米,中間原本雕刻著觀音造像,后來改成了女性特殊部位,白族人稱其為“阿央白”。此龕分上下兩層,上層正中雕刻阿央白(或白尼,是白族語對女陰的隱晦稱呼)立于束腰仰蓮上,龕內兩側壁線刻左為東方阿陽佛及明王,右側為西方阿彌陀佛及菩薩,外側左右兩邊龕分別雕刻天王和佛。下層雕刻文人、官員、佛、和尚、小彌沙以及飛禽走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妙香佛國的朝山圣地雕刻女陰與佛、菩薩、國王并排崇拜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石窟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跡。學術界對其爭議頗多,有的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歷史遺跡,有的認為是西南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有的認為是佛教密宗的創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阿央白自從雕刻(公元1179年)至今,一直是本地善男信女來求子、求順產、求健康而頂禮膜拜的對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八號石窟出來再往上便是“玉皇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觀此石窟,雖然規模不大,且只是部分,但是我真被震撼到了,這些石窟寶貝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珍品,是南詔國時期珍貴的遺產。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劍川石寶山石窟的獨特魅力與歷史的厚重,必須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海宁市|
松潘县|
盐源县|
榆中县|
定南县|
游戏|
增城市|
康保县|
陈巴尔虎旗|
宁武县|
唐河县|
五指山市|
高雄县|
郧西县|
自治县|
托克逊县|
清河县|
大同县|
高碑店市|
花莲市|
资阳市|
雷波县|
罗山县|
临沭县|
永城市|
依兰县|
扎鲁特旗|
宁化县|
建湖县|
牙克石市|
凤翔县|
雷州市|
荣成市|
宝清县|
昭苏县|
册亨县|
海盐县|
和田市|
九龙坡区|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