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了一條從未走過的古驛道(新村至賓川),認(rèn)定了《徐霞客游記》里的地名“松子哨”,看到兩塊石碑“賓川南界”“賓水云山”,很有收獲。[太陽]???</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9日,也就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日,徐霞客386年前首次進(jìn)入祥云賓川的特殊日子,于是兩個縣組織開展了尋找“賓水云山”,重走“霞客古道”,傳承“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重走霞客路”徒步活動,紀(jì)念偉大的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p> <p class="ql-block">和“賓川南界”比個耶?</p> <p class="ql-block">祥云縣梁王山周圍的箐、村、宮、殿、泉、河,均以“梁王”命名。梁王山下的村莊叫梁王村,村邊的宮殿叫梁王行宮、梁王殿,自“梁王殿”北山巖間噴涌而出,清澈見底,周年不涸的小河叫梁王山河、梁王泉……</p><p class="ql-block">成書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云南縣志》記載:梁王山“原稱梁荒山,因元朝宗裔振寨戍守于此,改稱梁王山”。梁王山村在梁王山腳,村舍依山臨河而建,過去,古驛道呈南北向穿村而過,街面由石板鋪砌,過去兩旁有客棧、馬店、飯館、雜貨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王行宮,即現(xiàn)在的“大興寺”。梁王行宮在村西的梁王山下,建于元宋,火毀于明代?!对颇峡h志》稱:“元梁王行宮在縣北三十里梁王山,今掘地有琉璃瓦。”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重修梁王行宮并改名為大興寺,寺的南院定為梁王殿,曾供奉有梁王、梁王妻子、兒子的塑像。《云南縣志》稱其“噴吐如珠,為一縣水源”。李樹華先生在《徐霞客游記中的梁王山》一文中認(rèn)為:元代的梁王山箐是昆明經(jīng)楚雄通向大理、賓川的必經(jīng)之地,梁王在風(fēng)光秀美、地勢險的梁王山建立行宮,供從昆明去大理巡視路經(jīng)時居住使用,是完全有可能的。民間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梁王”的傳說。</p><p class="ql-block">相傳 當(dāng)年梁王出巡來到時,前有“肅靜”“回避”警示牌和龍頭、金瓜、金矛、斧鉞、方天畫戟各一對開道,住下后分列于行宮大殿兩側(cè),十分莊嚴(yán)、氣派和威武。元朝滅亡時,梁王行宮遭大火,那套“儀仗執(zhí)事”隨之焚毀。清嘉慶二十五年修復(fù)梁王行宮時,人們又仿制了一套,陳列于梁王殿兩側(cè),后又被毀,現(xiàn)在保存在梁王殿的“儀仗執(zhí)事”是后人仿制的。神秘的梁王山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之謎,有關(guān)梁王的傳說更是世代相傳,其中隱含的歷史信息,值得深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八里,松子哨。行半里,溪西去,路北上,半里,逾嶺。又東北下者五里,則溪復(fù)自西來,又有一小溪,自幕山北麓來與之合,乃涉其交會處,是為云、賓之界。”(中華書局 朱惠榮《徐霞客游記校注》<下>第1006頁)。</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徐霞客從梁王山以東過山岡,從現(xiàn)在的新村下關(guān)坡,到松子哨,進(jìn)入賓川的永福哨。與梁王山相對的是帽山,因地方口音等因素,徐霞客在游記中記成了“幕山”。帽山從祥云一直綿延到賓川,是賓川祥云相連的主要山脈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jù)《紅映賓川》記載:1936年4月19日清晨,紅二軍團(tuán)六師十八團(tuán)占領(lǐng)祥云縣城后,進(jìn)駐祥云縣城等待賀龍率領(lǐng)的主力部隊入城。緊跟在紅六師后的紅四師沒有進(jìn)入祥云縣城,而是作為先頭部隊,在師長盧冬生的率領(lǐng)下,馬不停蹄地繼續(xù)向北前進(jìn),經(jīng)祥云的海溝頭、小官村、象鼻,越過梁王山進(jìn)入賓川。從關(guān)坡到永福哨,過響水河,沿途沒有遇到任何敵人,于當(dāng)日傍晚進(jìn)入賓川縣的上川壩。當(dāng)年徐霞客從祥云到賓川走過的線路,也是紅軍長征過祥云賓川北上抗日的紅色路線,是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歷史遺跡。我們從新村出發(fā),沿關(guān)坡往下前行,一路對古驛道狀況進(jìn)行考察,并探尋了古驛道哨所遺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過松子哨坡,就進(jìn)入賓川帽山半山腰的永福哨。386年前徐霞客從松子哨山嶺東北方向往下,行五里,看到溪水又自西而來,又有一條小溪,從幕山(今帽山)北麓而來,與之匯合,徐霞客在兩條溪水交匯處涉水而過,到了埡口,此處便是云南縣和賓川縣的交界。我們沿古驛道往賓川方向徒步前行,尋找祥云賓川和鄧川交界的界碑。</p><p class="ql-block">在祥云賓川鄧川交界的哨口,大家終于找到了賓川鄧川和祥云交界的“南界碑”和小石崖上“賓水云山”的石刻。</p><p class="ql-block">此前,賓川徐霞客文化研究者君師獨立考察了賓川南界碑,完成了考察文獻(xiàn)《尋碑記》,其中記載:界碑上段從右向左橫書大字“界止”二字。下段居中豎書大字“賓川南界”,右第一行豎書小字“置賓川州事題陞文山縣正堂加三級紀(jì)錄六囗王……(下字不清)”;右第二行豎書小字“云南永北營右軍駐防賓川州汎左部廳李……(下字不清)”;左起第一行豎書小字“賓東鄉(xiāng)湯囗立石”。在《界碑》右邊小石崖上書刻“賓水云山”四個大字,清晰可見。賓川文化名家黃向?qū)嵗蠋熍c大家一起詳細(xì)考證了碑文和石刻,除確實看不清了的部分外,確認(rèn)了君師此前的考證內(nèi)容。但關(guān)于“賓水云山”的意思各抒己見,賓川響水河源頭在祥云境內(nèi)的松子哨、關(guān)坡,“山分梁子水分箐”,最后大家總體認(rèn)為“賓水”是水的源頭,“云山”是山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劉瑞升先生(左)</p><p class="ql-block">當(dāng)?shù)叵驅(qū)Ю顕料壬ㄏ蟊谴甯敝?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楊建軍,李雪,劉瑞升,李國亮</p> <p class="ql-block">崇禎十一年(1638)臘月二十,徐霞客離開洱海衛(wèi)城(今祥云城),他在洱海衛(wèi)城吃過早飯后,經(jīng)西門往北,沿西山前行。“飯而行,猶寒甚而天復(fù)霽。由西門北向循西山行,五里,抵一村,其北有水自西峽出,遂隨之入。一里余,稍陟坡,一里余,有村在澗西,曰四平坡。北轉(zhuǎn)五里,渡溪橋,又北上三里,為九鼎山寺。又二里陟其巔,飯?!保ㄖ腥A書局 朱惠榮《徐霞客游記校注》<下>第1006頁)。在游記中,徐霞客十分詳細(xì)地記錄了離開洱海衛(wèi)城后,經(jīng)九鼎山到達(dá)云南縣和賓川縣交界的山川地貌。這段“流水賬”般的文字,就是徐霞客在386年前寫下的祥云、賓川山川地貌,雖然枯燥,卻有獨特的地理學(xué)價值。離開洱海衛(wèi)城五里后,徐霞客到達(dá)一個小村子,看到村北有一條河,自西邊的峽谷中流出來,于是就隨此河進(jìn)入山谷。走了一里多,稍微有點山坡,眼前出現(xiàn)一個村子叫四平坡。北轉(zhuǎn)五里,渡過小溪上橋,又北上三里,到達(dá)九鼎山寺,登上九鼎山頂,在上面吃飯。</p> <p class="ql-block">松子哨</p> <p class="ql-block">祥云賓川古驛道旁合影(起點:新村)</p> <p class="ql-block">賓川南界</p> <p class="ql-block">寶泉宮山上的玉皇閣</p> <p class="ql-block">八十五歲的看管寺廟大媽</p> <p class="ql-block">寶泉宮的會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寿阳县|
扎兰屯市|
康马县|
湖北省|
乌拉特前旗|
霍城县|
田林县|
措勤县|
民乐县|
阿图什市|
稷山县|
信丰县|
长垣县|
山阳县|
轮台县|
安康市|
彝良县|
宣汉县|
普宁市|
安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老河口市|
惠安县|
麻栗坡县|
祁门县|
信宜市|
古蔺县|
麟游县|
兴隆县|
枣强县|
固原市|
来宾市|
无为县|
内江市|
新蔡县|
尉氏县|
乌拉特后旗|
江孜县|
黄浦区|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