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簡介 <p class="ql-block"> 除夕指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被稱為大晦日和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也就是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顧名思義,除夕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就另換新年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要擊鼓驅逐疫疬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到除夕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周秦時期,在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也就是小年夜,那么除夕為大除,也就是大年夜。如果正巧碰上臘月是農歷小月,為了不讓大年三十缺席,臘月二十九就會自然填缺,升級為除夕。</p> <p class="ql-block"> 除夕因為常在農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所以,又被民間親切地稱為大年三十。古語說“歲窮月盡,挨年近晚。”除夕是除舊布新、另換新歲、闔家團圓和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同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與新歲首尾相連,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都會提前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彩、迎接家人都回家過年,并用餃子、年糕、元宵、雞鴨魚肉等豐盛的飯菜和三茶五酒奉祀祖宗,款待親朋;除夕在我國人民心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是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要想盡辦法趕回來與家人團聚,一起歡歡喜喜辭舊歲迎新春。</p> <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又稱大年夜、年三十夜、除夜和歲除等,是年尾的最后一個夜晚,也是春節前一天晚上。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就叫年,它以百獸為食,到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便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使得百姓可不堪言,惶惶不可終日。多少年來,人和年斗爭了很久,在這個艱難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年最怕紅顏色、火光和響聲三種東西。于是,到了冬天,人們便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在門口燒起火堆,整夜敲敲打打,甚至通宵不睡。有一天夜里,年又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被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了。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上張貼紅紙對聯,點起紅燈籠,敲鑼打鼓和燃放鞭炮煙花。這一天就是臘月三十除夕夜。</p> <p class="ql-block">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豐富多彩的民俗經久流傳,延延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p> 歷史沿革 除夕起源于我國四千年前的祭祀活動。傳說公元前2000年,舜為天子,帶領部下去祭拜天地,以感謝豐碩收成之恩,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祭祀天地的日子。夏朝時,人民使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為正月。 先秦時期,春節被稱為上日和元日。人們在春節期間會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時已有相聚飲酒、宰殺羔羊等慶祝活動。 漢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使春節的日期逐漸被固定下來,相應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此后我國就一直沿用夏歷,也就是陰歷或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夕和春節習俗在繼承秦漢傳統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人們開始在除夕前后貼春聯和掛桃符,以驅邪避災,還會互相拜賀、飲宴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隋唐時期,除夕和春節的慶祝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唐朝時,除夕之夜開始有了守歲的習俗,人們整夜不睡,等待新年的到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宋朝時,過年吃餃子和放爆竹的習俗開始流行。人們稱餃子為角子,爆竹也在此時開始普及。 明清時期,這些習俗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豐富、發展和普及,除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家庭團聚時刻,許多傳統習俗不僅是對古代慶祝活動的繼承,也是對家庭團聚和新年美好祝愿的表達。 1912年,民國政府推行公歷,一度將除夕定義為公歷12月31日,但民間依然沿用農歷慶祝除夕。1913年7月,袁世凱批準以臘月三十為除夕,并在次年起開始實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因此,把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農歷臘月三十為除夕。2008年1月1日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3號,除夕被正式定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2014年1月1日起,依據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決定除夕不再作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2023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鼓勵各單位結合帶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實,安排職工在除夕休息。2024年11月12日,根據廣大人民的強烈要求,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明確農歷除夕至正月三為春節假期。 除夕習俗 拜神祭祖。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是過年的重要時刻之一,人們會擺上菜肴、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不僅涵蓋了所有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民俗節日永恒的主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家庭會選擇到宗祠拜祖,大多數家庭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照長幼順序上香跪拜。祭祖時通常準備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象征豐饒和尊敬。雖然各地祭祖形式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至親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 置天地桌。傳說除夕夜為天上諸神下界的時候,所以民間有置天地桌的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專門為除夕設立。對于沒有大佛堂的家庭來說,天地桌尤為重要,因為它不僅是年終歲盡時對神佛的一次大酬勞,也用于接神。桌子上的內容也與常年佛堂不同,除了掛錢、香燭、五供和大供外,還有百分、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的畫像以及福祿壽三星的畫像等許多臨時性偶像。這些偶像有的在接神后立即被焚化,有的需等到破五或燈節才焚燒。天地桌的位置不固定,取決于堂屋的空間大小,可以在屋中,也可以在院中。 貼年紅。貼年紅就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和窗花等物品的統稱,因為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并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傳說中的神荼和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都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和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和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春聯也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聯對和桃符等。一種說法是春聯來源于桃符;另一個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逐漸發展為春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在除夕前夕,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和斗方等。門心貼在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在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它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滿足了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三個年畫重要產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國年畫三大流派。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副《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春節貼年畫在城鄉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它具有祈福和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窗花是新春佳節必備之物,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把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把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在貼春聯的同時,許多地方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和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和福氣已到。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主要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和龍鳳呈祥等。 貼吊錢的歷史由來已久,因為名稱中帶有錢字,所以,把它掛在門前檐下,預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和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它源自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后進行團圓聚餐,它是年前的重頭戲,既豐富多彩又講究意頭。在孩子們玩耍放鞭炮的時候,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就基本準備好了,年夜飯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 吃年夜飯是過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和點心,有的地方還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二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蘿卜俗稱菜頭,寓意新年都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示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飯的席面上要有雞,寓意生活有計劃;有魚,寓意年年有余;有蠔豉,寓意好市;有發菜,寓意發財;有腐竹,寓意富足;有蓮藕,寓意聰明;有生菜,寓意生財;有生蒜,寓意會計算等等多種食物,目的是追求吉利。年夜飯是中國家庭團圓的重要時刻,這頓晚餐是一年中最豐盛和最重要的一餐。 除夕夜即使不會喝酒的,也會多少喝一點。自古以來,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酒、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都在忙著剁肉和切菜,包餃子還講究全家無論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動手,寓意合家團圓,和睦齊心,共同把今后的日子過好。<br> 在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在除夕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年夜飯對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充分表現出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讓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響,小店鋪子里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炮仗聲,期間夾雜著爽朗的說笑聲,真是此起彼伏,洋洋盈耳,共同交織成除夕歡快的節日樂章。 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壓歲錢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然后伸手要紅包;更有甚者,是兒孫們追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都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真是好不熱鬧。除夕給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它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發展到后來,更側重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放爆竹。爆竹是中國特產,也稱爆仗、炮仗和鞭炮。爆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漸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婚嫁、建房和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每當除夕午夜子時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刻,整個中華大地上空就會爆竹聲震響天宇。這是歲之元、月之元和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是舊的一年結束,新一年開始的重要時刻。放爆竹不僅是辭舊迎新的標志,也是人們表達喜慶心情的方式。在這一刻,爆竹聲響徹云霄,象征著對過去一年的告別和對未來一年的美好期待。屋內燈火通明,庭前火花燦爛,屋外爆竹震天,空氣中飄散著濃濃的火藥味兒,讓人們周身充盈著一片濃郁祥和的過年氛圍。 守歲。除夕夜守歲又稱照虛耗、守歲火和照歲等,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是我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和守歲火。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全家團聚,迎接新歲的到來。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叫照虛耗或照歲,據說照歲之后,來年家中就會財富充實。守歲南北風俗各異,有的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就是通宵守夜;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送財神和接財神。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活動。送財神的人們手拿著一張印著財神的紙在門外高聲喊:“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會給來人賞錢,口中要說些吉利話。送財神的人口中也要說“金銀財寶滾進來”和“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還有人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散發放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于口,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一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后,再起勁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接神后,主人家要把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響,稱為踩歲或踩祟。由于碎與祟同音,寓意新春開始,驅除邪祟。 送年食。我國部分地區有除夕上墳的風俗,民間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日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提前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寄托全家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壘旺火。壘旺火又叫燒旺火,是內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傳統春節習俗,它象征著紅紅火火、旺氣沖天,寓意著新的一年里家庭和事業都能興旺發達。這一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當地的民俗風情。除夕時人們在自家院落門前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稱為旺火。旺火內部放置柴火等易燃物以便點燃。除夕夜十二點鞭炮齊鳴時,各家將旺火點燃,點燃后火苗會從煤炭的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御寒又壯觀。全家男女老少圍成一圈來烤火,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誰家的火堆大,誰家的旺,誰家的旺氣就大。 飲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多種藥材配制而成。飲用屠蘇酒的方法很特別,一般是從最年少的開始飲用,這大概是因為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后飲以示挽留。 隔年飯。在我國北方地區,有的人家會在年前燒好一盆飯供過年吃,被稱為隔年飯,寓意年年有剩飯,今年還吃昔年糧,一年到頭吃不完。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北京俗話叫二米飯或金銀飯,寓意有黃有白、有金有銀、金銀滿盆。 各地特色 除夕全國各地的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北京除夕這天人們非常忙碌,要祭祖、接神和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12點后卡著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后吃團圓餃子,無論多少都要吃。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陜北除夕要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和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個角落進行,寓意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當除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會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后立個搟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要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的。有些老人除夕夜睡不著覺,會一個人靜靜地摸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兇。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要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叫作掘元寶,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叫元寶茶。除夕守歲時,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鐘。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早在唐朝,寒山寺鐘聲就已經出現在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那“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動人詩情畫意,是歷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然遵循著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人們擊鐘以分歲迎春。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后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道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征。 湛江年三十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和男女老少齊出動趕年晚圩。傍晚家家戶戶要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團圓飯后要分壓歲錢。午夜12點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海南除夕至今保持著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獲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和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安徽九華山居民吃過除夕團圓飯后,或看電視守歲、或娛樂,到了新年零點鐘聲敲響后,有的全家出動,有的家主代表,先洗臉漱口、燃放鞭炮和煙花,謂之出行;再將事先準備好的香、鞭炮和煙花帶到肉身寶殿進香。進香途中,即使遇見熟人也不言不語,進香完畢回家時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進香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據說若燒得第一柱香最為吉祥。 除夕在臺灣叫過年日。午后要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除夕禮儀 除夕守歲始于南北朝,是人們吃喝玩樂的好日子。北方人風俗比較一致,都會包過年餃子;南方各地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不同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所以,既是過年必備的美味佳肴,于是節日禮儀的具體寄托。 除夕不論士庶,各家都要灑掃庭院、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據《萬歷嘉興府志》描述:“臘月,鄉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儺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共內人夜坐守歲》詩寫到:“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燕京歲時記》記述:“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都說明除夕的禮儀習俗是非常講究的。 有些地方講究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和幸運,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貴州等地桌上的魚不是不能吃,而是較久一定要剩一些,寓意年年有余。這是一種因地而異的特殊除夕禮儀。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這是除夕必不可少的尊老愛幼的關愛禮儀。 除夕夜的燈火講究通宵不熄,這一習俗在民間被形象地稱為光年。這一稱呼既形象地描繪了除夕夜燈火通明的景象,又寓意新的一年前途光明和希望。人們相信,燈火不滅能夠照亮前行的道路,帶來好運和吉祥。燈火通明寄托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和期盼。人們希望新的一年能紅紅火火、順順利利。因此,通過保持燈火不滅來表達這一心愿。這一習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在古代,人們通過點燈來驅邪避害、迎接新年。如今,雖然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一傳統習俗仍然被保留下來,成為春節期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一些地方,還要舉行跳火群活動。具體儀式為:吃過年夜飯后,在神案上燃好香燭,庭院里準備好用來點火堆的春草,也就是稻秸稈和番薯藤。先用春草點火引燃番薯藤,燒起大火后,等候在庭院里的家中男丁由輩分最高的帶頭最先跳過火堆,其他人按長幼順序跳過。跳過火堆,拾階而上,從正門進入厝內,一直走到神廳內的天公燈下,就算完成了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點處接著跳。跳幾趟都無所謂。待到火勢漸歇,家中婦女會手持火鉗和瓦片,從火堆里夾出一些帶火星的番薯藤條放在瓦片上,放到夫妻住的房內眠床下面。輩分最高的男丁,要手持扁擔,將火堆往大門方向一打,讓火星灰燼散開。最后燃放鞭炮,如果把鞭炮扔進火堆,炸起四散的火星才最為吉利。火歷來是驅邪的工具,跳火群的目的是為了驅逐邪魔、祛除舊年晦氣舉行的宗教儀式。夾火星置于床底是保留火種的意思。打火堆可以讓庭院火星四濺,象征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所以,燈火是除夕非常重要的禮儀載體。 除夕禁忌 除夕夜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誰也不希望被外人打擾。除了送福隊伍,亂串門都會破壞一家人的喜氣。更不能去別人家過夜。 除夕不要穿黑色衣服,以免來年前途陰暗晦氣。 除夕夜不要熄燈,寓意來年一片光明。 年夜飯上的魚不能吃完,寓意連年有余。 大年夜不能掃地擦地,以免把財氣掃沒了。 煙花爆竹紙屑不要馬上扔掉,最好保留一段時間,寓意財富不斷積累。 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任何人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吃年夜飯時忌諱說鬼、死、殺等不吉字眼;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能說沒有了。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這些吉利話是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 吃完年夜飯后守歲時,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到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到地上,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味著這年會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在神案上放數天可化解災難。 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因此,除夕禁忌是源于傳統對年的特殊認識。除夕的禁忌極多,也極其重要,集中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兇、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與時俱進的年代,人們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朝著科學健康和諧的方向不斷修繕。 除夕傳說 惡獸夕的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四角四足的兇猛怪獸叫夕,每隔365天就會在夜晚出現,因冬季大雪覆蓋短缺食物,它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它身體龐大、脾氣暴躁、異常兇猛,吃掉牲畜甚至人類。它總是天黑后出現,破曉前返回山林,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為了抵御它的侵害,每到臘月底,人們都要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br> 有一年,村里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并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里的人來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惡獸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說:“我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里躲避,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里伐竹燒火,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對大家說:“我有辦法除掉惡獸,讓大家從今以后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了。”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回家,然后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惡獸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地按照孩子的話做好準備,然后各自回家了。<br>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于害怕夕會來,沒人敢睡覺。人們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后,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碎竹節,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吃些帶出來的東西。到了子夜,忽然聽到一聲震天巨吼,惡獸夕來了。可它看到家家門墻都掛著紅布條就沒敢進,于是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時孩子讓大家往火里扔碎竹節。由于竹節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聲讓夕嚇得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但那個孩子卻因被惡獸夕用角挑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摔死了。這個聰明的孩子叫年,為了讓子孫后代記住這個救了整村子人的孩子,人們就把天亮后的那天早晨改叫年,因為這一天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br> 因為夕并沒有死,所以每年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希望早日除掉夕,為年報仇。這也是把這一天稱為除夕的原因。每到除夕夜,百姓們會提前準備好豐盛的年夜飯供祭祖先祈求保佑,全家圍坐在一起表示團圓。過去躲避時從家里拿東西出來吃的做法,被演變成了齊聚一趟歡聲笑語如今的年夜飯。吃過年夜飯后,大家會聚在一起聊天壯膽,共同度過這個被認為是危險的夜晚。<br> 但一年又一年過去了,誰都沒有再見過夕,民間卻留下了為防止夕的到來,在除夕夜守歲、燃放爆竹和門前掛紅布條色,迎接新年的習俗。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齊聚一堂吃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等到正月初一天亮后,彼此走訪鄰里相互拜年與祝福,希望來年臘月夕不再來。后來人們過年的很多俗語與習慣都來源于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行為已經演變成除夕守歲、初一拜年的習俗,象征著驅走邪瘟病疫,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br> 七郎射夕。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罷手。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到處找夕。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所以,也沒人知道它住在哪里。七郎找了一年,到了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這樣能把夕嚇出來除掉。<br> 到了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與七郎和狗打起來了。人們聽到外面打起來了,都把東西敲得震天響。七郎越戰越勇,夕越來越招架不住了,想逃跑了事,但它的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和放鞭炮,表示驅除兇煞,迎接祥瑞。<br> 創建歷法。古時有一位叫萬年的青年發現當時的節令混亂,決心制定準確的日歷。通過觀察樹影和利用滴泉的靈感,他發明了日晷和五層漏壺來測量時間,并發現四季輪回周期約為365天。國君祖乙對天氣變化感到困擾,萬年解釋日月運行規律后被留在宮廷,負責創建歷法。在天壇邊的日月閣,萬年成功制定了太陽歷,建議設立一個節日以慶祝新春的到來,祖乙采納了他的建議并命名為春節。多年以后,萬年將完成的太陽歷獻給繼任的國君,國君為紀念他的貢獻,將此歷法稱為《萬年歷》,并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后來這個傳說就成了春節掛壽星圖習俗的起源。 貼春聯和門神。史料記載,貼春聯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據《玉燭寶典》和《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在我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世界,鬼域世界里有一座山和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懼他們倆,人們也受到了民間的敬重。于是,人們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后來這種桃木板演變成寫有對聯的桃符,用于新年裝飾,表達美好愿望。到了宋代,紅紙上的對聯取代了桃木板,成為新春時節門窗兩邊的裝飾,象征著祈福迎祥。<br>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大門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于是,唐太宗便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br> 除夕詩詞 作為一年中的重要節日,記述除夕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游子在除夕之夜身處異鄉旅館,孤獨難眠的情景,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和對時光流逝的無奈感慨。 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創作于貞觀年間,他說:“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這一時期國家繁榮強大,皇宮內外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在除夕守歲之際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描繪皇宮內守歲景象的詩。詩中表達了對國家繁榮強大的自豪和對皇宮內守歲景象的熱愛之情。通過描繪君臣歡聚、梅花綻放、蠟燭閃爍等場景,流露出一種溫馨而充滿希望的節日氣氛,讓人們深刻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蘇軾的《守歲》“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詩句以蛇比歲,細致地描述了人們守歲的情景與心情,把守歲時的情景寫得很逼真。表明應該愛惜將逝的時光,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無疑是一首富含哲理、表達真摯情感的佳作。 陸游的《除夜雪》“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主題思想,展現了一位偉大詩人的才情與匠心,反映了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感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春節習俗和節日文化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和傳承,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生動描繪了除夕和春節期間的典型場景和習俗,勾勒出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使人們如臨其境,感受到新年的熱鬧與歡樂。 文天祥的《除夜》“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這是文天祥平生度過的最后一個除夕夜。文天祥抗元失敗,在五坡嶺被俘,并拒絕元將誘降,于次年被囚在燕京。在除夕夜特別時刻,他深感悲戚,寫下了這首詩。它是文天祥在生命最后時刻的真實寫照,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和思想,既有壯志未酬的遺憾,階下之囚的凄涼和思念家人的孤獨,又有舍生就義的決絕。其簡潔凝練的語言、深沉悲壯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狀態,感染和鼓舞著后世的讀者,不僅是文天祥個人的絕命詩,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忠孝節義人格的偉大圖騰。 黃景仁的《癸已除夕偶成》“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此時正處于乾隆中期,社會貧富懸殊,矛盾交織。詩人在除夕之夜歸家過年,從千家萬戶的歡聲笑語中預感到了未來的憂患。他獨自站在市橋上,無人相識,只能久久地凝視著夜空中的星星,內心充滿了孤獨和苦悶。不僅表達了對現實的憂慮和感憤,而且展現了眾人皆醉吾獨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憤多思的性格。 錢鐘書的《辛巳除夕》“不容燈火盡情明,禁絕千家爆竹聲。幾見世能隨歷換,都來歲尚賺人迎。老饑驅去無南北,永夜思存遍死生。好辦杯盤歌拊缶,更知何日是升平。”這是錢鐘書在特定歷史時期所作,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知識分子對時局的憂慮與無奈,通過描繪除夕夜的景象和氛圍,表達了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和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無奈,展現了知識分子在逆境中不失樂觀和期待的精神風貌。 鞭炮炸響辭舊歲,年味最濃是除夕。作為我國農歷年中的最后一個夜晚,除夕的意義遠遠超越了簡單的時間節點,它是家庭團聚、表達親情、文化傳承和寄托希望的最佳落點。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無論身處何地的人們都會跨越千山萬水趕回家相聚,不為別的,只為那一份家的溫暖與親情的牽掛。在熱鬧溫馨的除夕之夜,從黃河兩岸到大江南北,從東海漁舟到西域高原,家家戶戶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笑語歡顏。那頓熱騰騰的年夜飯,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每一道精心準備的菜肴都蘊含著對過往歲月的感恩與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老的守歲習俗,不僅是對時間的尊重,更是對生命延續與家族興旺的深切祈愿。在這一夜,家人圍坐一堂,既傾心分享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又共同展望未來的無限期望,這份溫情與力量成為了每個人心中最寶貴的財富。<br> 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除夕,更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與精神力量,那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等傳統活動,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更讓年輕一代在參與中,親身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br> 在現代社會,除夕還成為了人們表達情感、增進社交的重要時刻。通過社交媒體,人們可以跨越地理界限,向所有的親朋好友傳遞祝福與思念。除夕,以其獨特的意義,成為了中華民族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讓每一個華夏子孫都能在歲月的更迭中尋找到歸屬感、前行的動力和社會的情感連接。除夕,是任何東西不可替代的民族瑰寶。<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2月7日 西山腳下)</h5><br><h5> <font color="#ed2308">【注】文字參考了網上資料,插圖在網路基礎上編輯制作。侵權必刪,特此致謝。</font></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思茅市|
全南县|
广州市|
石城县|
息烽县|
崇州市|
江源县|
泽库县|
车致|
绥宁县|
平阳县|
浪卡子县|
延边|
三门县|
自治县|
富裕县|
东兰县|
双江|
乐至县|
高清|
石台县|
冕宁县|
岳池县|
乐都县|
平乡县|
蛟河市|
靖安县|
天门市|
皮山县|
香河县|
永靖县|
中卫市|
吉木萨尔县|
台北市|
桑日县|
嘉义市|
普洱|
城市|
翼城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