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谷深的美篇

谷深

<p class="ql-block">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人,原籍安徽鳳陽(與朱重八同志同鄉)。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優秀的內閣首輔。</p><p class="ql-block"> 兩百年前,朱重八同志率軍在老家征戰時,一個叫張關保的同鄉加入了他的隊伍。雖然這位老兄能力有限,沒什么豐功偉績,但畢竟混了個臉熟,革命成功后被封千戶,去了湖廣,這位張關保就是張居正同志的先祖。</p><p class="ql-block"> 張白圭小朋友五歲進私塾,他在讀書方面的天賦顯現出來,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幾年后私塾先生告訴小朋友的父親張文明:“這孩子我教不了了,你帶他去考試吧。”。於是父親帶著張白圭小朋友去了考場,一不留神十二歲的小白圭考了個第一名。這是個比較轟動的大事情,整個荊州都議論紛紛,而荊州知府李士翱翻閱著白圭小朋友的卷子,嘴里感嘆著同一個詞:“國器!國器!真乃國器也!”。李知府約見了父子倆人,對父親說:“你的兒子前途不可限量,但白圭之名不妥,我給他改名叫張居正吧。”,此后白圭小朋的名字便成了張居正。</p><p class="ql-block"> 秀才考上了,應該就是考舉人了。張居正小朋破格第二年就參加了鄉試,正是在這次破格考試中,張居正遇上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鄉試開考前,考官向領導介紹這一科的考生情況,湖廣第一號人物顧磷得知這科有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應試,不敢怠慢,決定見一下這個孩子。因為六十多年前,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曾在鄉試中一舉中第,他就是鬧騰三朝、權傾天下的楊廷和先生。當張居正小朋友來到顧大人面前時,顧巡撫先看相貌,再考文化,問了幾個問題,還出了幾個對聯,張居正對答如流,顧大人十分驚訝,贊賞有加。兩人越說越高興,越說越投機。會見結束前,顧大人解下自己的犀帶送個張居正小朋友,并說:“你將來是要系玉帶的,我這一條配不上你,只能暫時委屈你了。”。張居正小朋友前腳剛走,顧巡撫隨即叫來今科鄉試主考官下了一道命令:“這科無論張居正答卷如何,都絕不能讓他中第!”,在場人都目瞪口呆。於是張秀才費盡心血寫的答卷成了廢紙,打破楊廷和先生記錄的機會就此失去。</p><p class="ql-block"> 顧璘實在是一個難得的愛才的好人,他曾親眼見過許多像張居正這樣的青年才俊,卻因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最終淪落為平庸之輩。所以當他看到張居正時,便決定不讓這一悲劇再次上演,只有經歷過磨難的人,才能夠走的更遠。張居正,你的未來很遠大,努力吧。多年以后張居正得知鄉試未中的原因后,不僅沒有怨恨,反而感動得一塌糊涂,痛哭流涕。</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再次赴京參加會試,終於考中進士,名列二甲前幾名,之后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庶吉士培訓班,開始他輝煌的仕途之旅。</p><p class="ql-block"> 此后兩年,張居正目睹夏言被冤殺、班主任徐階被惡整,他只能一言不發,因為他還很渺小很渺小。三年后,“庚戌之變”爆發,張居正終於看清了嚴嵩的嘴臉。他幾次給徐階進言勸老師與嚴嵩作斗爭,徐階總是笑而不答。張居正日復一日郁悶,終於有一天無法忍受,請假返鄉。行前給徐老師留下一信,其中有一段極為醒目:“古之匹夫尚有高論於天子之前者,今之宰相(指徐階)竟不敢出一言,何哉?!”,徐階看后卻仍是笑了笑,小子,你還太嫩。</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三年,帶著一腔憤懣,三十歲的張憤青回到了老家。不搞政治,又沒有其它娛樂,只好游山玩水了。</p><p class="ql-block"> 其實這次離京回家,對張居正來說太重要了,也可以說是他人生的轉折。一是躲開了朝廷血雨腥風的政治斗爭,以張居正的性格,想不卷進去都難。二是使張居正真正認識了社會真實黑暗殘酷的一面,再次激發確立了他的志向一一以天下為己任。所謂以天下為己任,通俗說就是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辦,地球人都知道,卻似乎只有外星人才辦得到。</p><p class="ql-block"> 幾百年前,亞當?斯密寫了一本書《國富論》,在書中亞當同志給我們指出這樣一個真理一一人天生,并將永遠,是自私的動物。</p><p class="ql-block"> 但從古至今,不論中國還是外國,總有一些人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只是為了別人的利益。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一一偉人!了解世界的黑暗與絕望,卻從不放棄,并以悲天憫人之心去關懷所有不幸的人。這才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真正原因,這才是人類最為崇高的道德與情感!張居正心中的目標就是做這樣一個偉人,他接過前人的火把,毅然走向黑暗,他相信希望是不會死去的。</p> <p class="ql-block">  三年后,張居正結束“社會考察”回到北京,此時他已脫胎換骨。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該如何去做,這就是他和海瑞同志的根本不同之處,因為海瑞同志沒有真正看懂“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單以智商而論,嘉靖朝最為聰明的六個人陸炳(錦衣衛都指揮使)、楊博(兵部尚書、吏部尚書、薊遼總督)、嚴世蕃、高拱(內閣首輔)、徐階等高人都還輪不上,因為從實際表現上看,張居正比他們都厲害。</p><p class="ql-block"> 自嘉靖二十七年起,在嘉靖英明怠工下,大明王朝最優秀的六位天才開始角逐,除一旁看熱鬧的楊博外,大家都赤膊上陣近身肉搏。徐階等死了陸炳,除掉了嚴世蕃,把持了朝政,卻被高拱“拱走”,一竿子打翻,家破人亡。之后高拱上臺,風光無限。然而一向低調的張居正在暗處一記黑槍結果了高拱,成了這場游戲的終結者。</p><p class="ql-block"> 徐階裝了二十多年的孫子,還要想方設法討好嚴嵩,徐、嚴公開對立后大臣們不敢與徐階公開接觸。張居正卻高調與徐階接觸,大白天去徐家不僅坐官轎,還要高聲通報。甚至在朝堂上公開與徐階交頭接耳,唯恐天下人不知。明明是徐黨,精得腦袋冒煙的嚴嵩父子都認為張翰林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從不結黨,坦坦蕩蕩。所以在那幾年里,外面斗的你死我活血流成河,張居正卻穩如泰山安然無恙。</p><p class="ql-block"> 而徐階對張居正實在是太好了,嘉靖三十九年,徐、嚴斗爭已到生死關頭,雙方各出奇招,傾巢出動,無論局勢多么緊張,徐階卻一直沒用張居正這顆閑棋子。這一切張居正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他知道徐階對自己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嚴嵩終究倒了,倒在了比他更聰明的徐階腳下,於是張居正同志的春天到了,前途更加光明。</p><p class="ql-block"> 斗轉星移,物是人非。萬歷初年張居正斗倒了昔日戰友兼同志的高拱,成為內閣首輔終於一統天下。他上有李太后支持,下有眾大臣捧場,外有親信戚繼光守邊界,內有死黨馮保(司禮監掌印太監)保管公章,張居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了大明帝國的實際掌權者。他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可以大刀闊斧地施展胸中抱負。</p><p class="ql-block"> “萬歷新政”從張居正改革開始,一是“一條鞭法”,二是“考成法”。什么是改革?通俗點解釋就是一臺機器使用久了,運行不暢。你琢磨后用錘子搬手上去鼓搗鼓搗,東敲一下,西擰一下,把這臺舊機器整好了,這就是改革。看起來不錯,實行起來那就麻煩了。歷史證明,但凡改革的人基本都沒有好下場,前有商鞅、王莽變法,近有王安石變法為證。但張居正改革可以說是成功了,王安石之所以失敗,是他自以為聰明;張居正之所以成功,是他自以為愚蠢。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東西,必有其合理性。具體說,張居正從改革一開始,他就抱定一個原則一一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我不砸別人飯碗,大家也別造我的反,我搞改革,只是為了讓大家少貪點多干些而已,這就是史書大書特書的“張居正改革”,真是聰明人啊。</p><p class="ql-block"> “一條鞭法”,改變了自唐以來延續八百年的稅制,是中國賦稅史上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變。</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收稅繳稅天經地義,稅種也不外乎三類,田稅、人頭稅和徭役,稅率一般是5%或10%,20%就是重稅了。但在實際執行中,因是實物繳稅,地方官大都是些不地道的人,他們巧立名目,花樣繁多,什么“白銀火耗”,什么“淋尖踢斛”的,老百姓的稅負大大高於稅率。朝廷沒有好處,全被地方包干。“一條鞭法”簡而言之,全國稅收由貨物稅變為貨幣稅,不收東西了,統一改收錢了。著似簡單,一點也不簡單,一刀斬斷了地方官員在收稅中的灰色收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這就是能耐就是水平。</p><p class="ql-block"> “一條鞭法”是稅制改革,目的是讓貪官少貪點。</p><p class="ql-block"> “考成法”即“月有考,歲有稽,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如果你不知道考成法那很正常,但如果你沒有被考成法整過,那就不正常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成法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工作計劃和考勤,具體說就是記帳。比如一個知府每年年初就要把今年一年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錄成冊,自己留一份,張居正那里留一份。到年底一核對,如果發現哪件事情沒做,那就恭喜你,收拾東西去縣城吧。如果到了縣城后依然如此,處分也依然如此,直到捆被子滾蛋為止。“考成法”范圍近似於無窮大,從中央六部到地方偏遠山區,一概照章處理。</p><p class="ql-block"> “考成法”是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為的是讓大明官員為朝廷多干點事。</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以他深不可測的心機,精明無比的手段,大力推行新政,使國家財政收入不斷上升,官員們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為明朝迎來了新的生機,大明自正德朝以來走下坡路后,又開始爬坡上升。張居正無愧於最杰出的政治家稱號,堪稱國家之棟梁,民族之驕傲。</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殫心竭慮處理朝政,大刀闊斧推行新政的同時,對萬歷小皇帝朱翊鈞小朋友的教育一刻也沒放松。</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視朱翊鈞小朋友為自己的學生,親力親為利用一切時間對他教授學業,對朱翊鈞寄予厚望:他希望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他希望經他之手,成就一位千古明君。為此,這位首輔大人還親自編了一本書,叫《帝鑒圖說》。在這本書中,張先生特意挑選了一百一十七個歷史事件,其中好事八十一件,壞事三十六件,每件事情都配有插圖,類似今天的小人書。講明白為什么好,為什么壞。為了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他不但編書,還親自授課,每天跑來給小皇帝講故事,指著書上的插圖,告訴萬歷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可謂“嘔心瀝血”啊!</p><p class="ql-block"> 為了把小皇帝培養成一代明君,張先生對他的學習和行為管束也非常嚴厲,似乎完全不把皇帝當干部,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想怎么訓就怎么訓,真是比爹還爹。一次萬歷讀《論語》,張先生在一旁聽,讀到其中一句“色勃如也”的時候,小朋友一時大意,把勃讀成“背”音,這實在不算什么大事,可張先生一聲大吼:“這個字應該讀勃!”,當時小萬歷嚇得發抖,趕緊修正。在封建社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張居正的行為都是大逆不道,拉出去剮一千遍都不過分,真是欺負朱重八同志不在了。再加上小萬歷他媽李太后,頓不頓就拿張居正嚇唬小朋友如果張先生知道了的話要如何如何,要怎么怎么,如同今天農村大嫂嚇唬孩子“狼來了”一樣,在萬歷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陰影,為張居正后來的下場也留下了隱患。</p> <p class="ql-block">  張居正同志在日理萬機處理國政、輔導萬歷小朋友學習的同時,也稍帶著辦了一些個人的“私事”。</p><p class="ql-block"> 一是報仇雪恨。第一個對象是高拱,欲置死地而后快,因楊博出面勸說并設謀營救,未遂,高拱躲過一劫。第二個對象是他家鄉的遼王朱某某,小時候遼王喜歡玩,於是玩死了張居正的爺爺(王府門衛)張鎮。結果:遼王被廢除王位,余生將在皇室專用監獄里度過,君子報仇,三十年不晚。第三個對象,不是他的仇人,而是徐階徐老師的死敵一一邵大俠,正是這個二流子混混幫助高拱害的徐老師家破人亡。結果:邵大俠最終不明不白被人干掉了。第四個對象是他的學生,一個叫劉臺的人,原因是劉臺寫了一份奏折彈劾張居正。全天下的人都可以罵我張居正,唯獨你劉臺不行,因為他破了一個先例,一個兩百多年都沒人破的先例一一罵自己的老師。結果,劉臺免去官職,打一百棍充軍。第五個對象,是一個叫何心隱的飄來飄去的神秘人物,也是他當年的盟友:一群人或準確說是一個群體一一王守仁同志“心學”的弟子們。萬歷七年張居正下令關閉天下書院共計六十四處;而何心隱同志不幸被當作典型被湖廣巡撫王之垣抓捕關進監獄打了兩棍一命嗚呼了。這位明代第一神秘人物平日來無影去無蹤,東一榔頭西一棒的,上到大學士,下到街頭混混,都是他的朋友,可謂神通廣大。而“心學”發展到萬歷朝時,其主流學派泰州派偏偏喜歡搞思想解放人性解放什么的,還經常抨擊朝政,實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隱患。何心隱作為泰州學派領軍人物雖然通曉黑白,但張大人卻是黑白通吃。雖然何心隱是他老師徐階的同門,雖然何心隱曾與他并肩作戰,共同解決了嚴嵩,張居正仍然毫不手軟干掉了昔日的盟友。而何心隱多年前曾預言:興滅心學者,只在張居正。現在他的預言卻以這一不幸的方式,終於得到實現。</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大權獨攬后的張居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p><p class="ql-block"> 二是享受。當然了,作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做了那么多工作,受了那么多苦,享受亨受也是應該的。於是張首輔的許多幸福生活也隨之而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那頂轎子。</p> <p class="ql-block">  張先生的交通工具是轎子,一般人坐一般轎子,張大人不是一般人,轎子自然也不一般。別人的轎子四個人抬,張大人的轎子嘛……下面詳細介紹張大人的轎子:此轎是真定(清改為正定)地方知府監制,面積大致不低於五十平方米,分會客室和臥室兩部分,還設有衛生間。轎子兩旁還設有景觀走廊,以供張大人工作之余憑欄遠眺或寫詩作賦。轎內還有兩個仆人伺候,充分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此外全轎乘坐舒適,操作便利,語音控制,說走就走,讓停就停,決不含糊。同時避免水箱缺水,油箱缺油,更換輪胎,機械故障等之類的煩人事情。說這么熱鬧,多少人抬呢?三十二人,少一人你都抬不起來。相比之下,什么奔馳、寶馬、勞斯萊斯,什么加長型、豪華型,什么沙發吧臺,省省吧,也好意思說,丟人!在張居正這頂轎子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此時的張居正同志,志得意滿,風光無限,感覺良好,曾說了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我不是宰相,我是攝政。并在家里掛上了一個黃金打造十分氣派的對聯:</p><p class="ql-block"> 上聯:日月共明,萬國仰大明天子</p><p class="ql-block"> 下聯: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大人字叔大,號太岳,</p><p class="ql-block">口氣那叫真大呀。當年廢除宰相的朱重八同志地下有知,恐怕會氣得活過來再死一次。</p><p class="ql-block"> 俗語:虧則盈,滿則溢。如此高調張揚,看來居正居正,卻也是居而不正啊。</p> <p class="ql-block">  萬歷五年,張居正一生最為嚴峻的考驗來了,他老爹死了。</p><p class="ql-block"> 張文明先生一輩子沒啥出息,卻有一個如此出息的兒子。他沒給兒子幫啥忙,反倒添了很多亂(此人在地方上飛掦跋扈,名聲很差),但他沒想到,自己的死,將會讓兒子張居正生不如死。</p><p class="ql-block"> 按照祖制,朝廷官員父母親如若死去,必須回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擾。到期之后可回朝為官,這叫起復。也有例外的,一是軍隊軍官,總不能仗正打得難解難分你喊一聲停,我要回家守孝去,三年后再開打,不見不散,可能嗎!。二是工作離不開,皇帝不批準回家守孝,這叫奪情。</p><p class="ql-block"> 而張居正同志面臨的情況是:新政改革剛見成效,還不穩固,他一走可能荒廢,他不想讓新政付之東流。當然,馮保不想讓他走,皇帝不想讓他走,皇帝他媽也不想讓他走,張首輔別無選擇,只能奪情。但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於是悲痛不堪的張居正上書要求回家守制,兩天后皇帝回復,不行。一天后張居正再上書,表示一定要回去。而皇帝再次回復,一定不行。戲已演完,該干啥干啥。</p><p class="ql-block"> 陰謀在策劃,暗流在湧動。很快,翰林院編修吳中行、翰林院檢討趙用賢上書彈劾張居正奪情,這兩人也是張居正的學生,更巧的是和劉臺是同班同學。當年一個二愣子劉臺已經搞得張大人狼狽不堪,現在出了兩個二愣子,是二愣子的平方,張大人慘了。緊接著,刑部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也上書彈劾張居正,希望他早點滾蛋回家去盡孝。</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很清楚,這幫人從來都不是實干家,唯一的專長就是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滿口仁義道德,唾沫橫飛攻擊別人。張居正的改革,還是牽涉到了一些人的利益,他們認為張居正是一個破壞規則的人,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獨裁者,因此借“丁擾守制”之名,群起而攻之。還是那句老話,奪情問題也好,作風問題也罷,都是假的,只有權力問題利益問題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先生,你為什么要折騰呢?你已爬上最高寶座,只要你不找大家的麻煩,沒有人會反抗你。但你偏要搞一條鞭法,我們不能再隨意魚肉百姓;你偏要丈量土地,我們不能再隨意逃避賦稅;你偏要搞什么考成法,我們不能再隨意偷懶。大家都是官員,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死活與我們無關,你為什么要幫助他們折騰我們呢!</p><p class="ql-block"> 更有甚者,翰林院掌院學士王錫爵(后任內閣首輔)竟然直接找上門來,當面勸諫張居正遵循丁擾祖制,回鄉守孝。逼得高傲無比的張居正竟然抽出一把劍,撲通一聲跪在他面前,把劍架在自己脖子上:“皇帝要留我,你們要趕我走,到底想要我怎么樣?你殺了我吧!”,王錫爵同志懵了,他是一個厚道人,見此情景,只好行個禮走了。</p><p class="ql-block"> 萬歷皇帝十分生氣,下令對上書四人執行廷扙打屁股。打完四人屁股,卻打不完是非。此后攻擊張居正的人有增無減,什么不回家奔喪就禽獸不如之類的話也罵了出來,罵來罵去,終於把皇帝罵火了。雖然萬歷才十五歲,但已經是個明白人了,他很清楚那些破口大罵的家伙除了用大帽子壓人,平時什么也不干,而勤勤懇懇干活的張居正卻被群起而攻之,天理何在!敢跟我的張先生過不去,廢了你們。隨即頒布了自繼位以來最為嚴厲的一道命令:膽敢再攻擊張居正奪情者,格殺勿論!事實證明,一擁而上的那些人中,好漢是少數,孬種是多數,本來罵人就是為了個人利益,既然再罵要賠本(殺頭掉腦袋),那就消停了吧,這個世界終於清靜了。</p><p class="ql-block"> 而張居正同志卻因“奪情”一事心力交瘁,身體健康也是每況愈下。於是萬歷八年他向萬歷皇帝提出辭職,早晨打上去報告,一頓飯工夫回復就來了一一不行。兩天后張居正再次上書,堅決要求走人。他不是虛情假意,常言說見好就收,現在是收的時候了。萬歷本想批準張居正的退休報告,如果事情就怎么發展下去,大團圓結局可以期待。然而關鍵時刻,鬧事的又出場了。李太后是山西人,而山西人是善於做生意、善於算帳的。她沒有好聚好散、細水長流的覺悟,既然好用,那就用廢為止。於是她開了尊口對兒子說:“張先生不能走,現在你還年輕,等張先生輔佐你到三十歲,再說!”。壞了,想走的走不了,想干的干不上,張居正最后一個機會就此失去。</p><p class="ql-block"> 從萬歷八年到萬歷十年,張居正進入一種近乎瘋狂的狀態,他日以繼夜地工作,貫徹新政,懲治腐敗,大明帝國再次煥發生機活力,國庫收入極為豐厚,財政支出消除赤字……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完美。與蒸蒸日上的帝國相反,是張居正蒸蒸日下的身體,他經常暈倒、吐血……張居正每一天都相信國家的前途會更加光輝燦爛;相信平民百姓的生活會愈來愈好;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跡及自己偉大抱負將會實現。</p><p class="ql-block"> 萬歷十年六月二十日,帝國內閣首輔、上柱國、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謚文忠。張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師太傅的文官。</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死了,萬歷十分悲痛,僅十分鐘而已。短暫悼念之后,長期清算開始,六月份死十二月份就動手了。</p><p class="ql-block"> 萬歷皇帝與張居正關系及感情十分復雜奇特,一方面他視張居正如父親如先生(老師),充滿尊敬和依賴。另一方面他對張居正充滿了恐懼和怨恨,恐懼是來自張居正平時對他的嚴厲管教,包括那次他讀書把“勃”讀成“背”音后那一聲斷喝聲以及他媽經常用張居正如何如何來嚇唬他;怨恨則是因為一次他喝醉酒后耍酒瘋責打太監一事,李太后知道后拿出一本書,翻到其中一篇讓他看。那本書叫《漢書》,而打開的那篇是《霍光傳》,萬歷頓時如五雷轟頂。因為他知道霍光干過一件事一一廢過皇帝,而且他還知道今天的霍光是誰,一顆仇恨的種子就此種在他那還不是很健全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萬歷十一年,陜西道御史楊四知突然發難,上書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清算由此始。原先忠心耿耿的眾大臣一擁而上,把張居正從五六歲到五十六歲的壞事都翻出來,天天罵日日吵。於是萬歷皇帝自然也不客氣,立刻剝奪張居正的太師等一切職務、撤銷他“文忠”謚號、抄家餓死十幾個人(地方官落井下石提前封鎖張府大門家中斷糧)、充軍(張居正次子)、自殺(張居正長子張敬修不堪忍受酷刑自殺,死前發現那個潛伏的幕后仇人張四維首輔,在遺書中發出血淚控訴:“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張鳳盤,今張家事已結,愿他輔佐圣明天子於億萬年也!”)。張敬修一死,事情鬧大了,抄家抄出人命。此刻張四維首輔已丁擾守制回山西了,現任內閣首輔申時行大怒,連夜上書要求嚴查此事,萬歷也感覺事情做得有點過了,隨即下令不再追究張居正,并發放土地,供養張居正的母親和家人。</p><p class="ql-block"> 張四維仇已報(個中原因復雜),守制期將滿回朝之際,卻突然暴病身亡。厚道人說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說他干了缺德事,被張居正索了命。無論如何,仇恨與痛苦,快樂與悲傷,都已結束。</p><p class="ql-block"> 明天啟二年,張居正平反昭雪,恢復名譽。</p><p class="ql-block"> 張居正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復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儒生闖蕩江湖二十多年,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不少缺點,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個道德并不高尚的人。話說回來,有明一代,德才兼備者唯有兩人,于謙是一個,卻寃死小人之手;王守仁是一個,卻始終不在朝廷中樞任重要職務,減少了很多人事糾紛。張居正仕途基本一直處在政治斗爭旋渦中心,身邊嚴嵩父子、徐階、高拱等高手那個不是精得腦袋冒煙,奸得兩面三刀心狠手辣,張居正如果厚道老實,不要說推行改革新政,恐怕連命也保不住。一句話,張居正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復雜的人,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正常的人。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正常的人,千回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活著,他已死了。</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p><p class="ql-block"> 世間已無張居正,千古,唯此一人。</p> <p class="ql-block">  未完,請看下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华宁县| 宝丰县| 菏泽市| 陇南市| 屏东市| 泰宁县| 北流市| 龙井市| 邹平县| 高雄县| 本溪| 南皮县| 陆丰市| 巨野县| 海林市| 开远市| 三江| 商都县| 天津市| 纳雍县| 略阳县| 沅陵县| 库车县| 锦屏县| 司法| 宜阳县| 瓦房店市| 中卫市| 惠州市| 高州市| 永州市| 湖北省| 西平县| 犍为县| 吉林市| 佛学| 久治县| 新乐市| 巩义市|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