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河南?洛陽】白馬寺——佛教入華第一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廟

阿狼故事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日 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自治區</p> 洛陽行第二站我們去了白馬寺。白馬寺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極高,有多高呢?它是佛教入華第一寺,是中國佛教外傳第一寺,是佛教國際化第一寺。<div>  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從那時開始,佛教迅速傳遍中國,成為中國各宗教之首,佛教寺廟如雨后春筍般扎根中國大地。另外,著名的唐玄奘西行取經發生在公元629年,比白馬寺始建晚了整整560年。</div><div>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后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白馬寺成為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div><div> 20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并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 ,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div> 山門<div>  山門即寺院的大門。為牌坊式拱券三門洞,中門洞高3.08米,寬2.35米,深3.60米,兩側門洞較小。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愿門”的“三解脫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曾重建。<br></div> <p class="ql-block">山門石馬</p><p class="ql-block">  山門外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石馬高1.8米,長2.2米,頭戴轡絡,身置鞍韉,性情溫順,雕工精細,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在漢朝時佛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用了一匹白馬馱經,建造了白馬寺紀念這匹白馬。這兩匹石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于山門前。</p> <p class="ql-block">山門石獅</p><p class="ql-block"> 獅子原產于西域,正是在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獅子文化也一同傳入中原。白馬寺作為中國第一座官辦佛寺,其門口的石獅是早期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在佛教中,獅子被視為護法神獸,具有辟邪驅災、守護佛法的寓意。白馬寺門口的石獅守護著寺院,象征著佛法的威嚴和神圣,庇佑著寺院的安寧和信眾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廣場</p><p class="ql-block">  白馬寺分為中國古建區、齊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進入山門,首先當然是中國古建區,古建區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云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寺內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頂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飾圓形"佛光","佛光"兩旁塑龍頭,兩端飾鴉尾。脊正面字為</p><p class="ql-block">"風調雨順" ,背面字為"國泰民安"。殿內正中置木雕佛龕,貼金雕龍,富麗堂皇。龕頂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條不同姿態的龍,雕工精細,活靈活現,為清代的上乘木雕藝術品。佛龕內供奉彌勒佛,像高約1米,面帶笑容,赤腳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夾纻干漆"造像。按照佛教的說法彌勒為大乘菩薩之一,他居于兜率天,在釋迦牟尼滅度之后,彌勒由兜率天降臨世間,在龍華樹下成佛,代替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統御諸神惡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軀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的泥塑造像。</p><p class="ql-block"> 在天王殿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時下深冬,真假有待求證。</p> 天王殿香火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香火</p><p class="ql-block">  毫無意外,白馬寺游客極多,擠都擠不動。在中國人內心深處,彌勒佛是非常受人喜愛和尊重的佛,同時天王殿也是第一重佛殿,所以這里燒香的香客也是尤其的多,香煙彌漫,香氣撲鼻,香火極為旺盛。</p> <p class="ql-block">韋馱天將泥塑像</p><p class="ql-block">  被稱作“護法神”,著武將裝,立彌勒佛后,面北正對大佛殿的釋迦牟尼佛,執行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為清代泥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門內東側,為元代所遺存,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鐘華文才后來到了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p><p class="ql-block"> 另外,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1.7米,寬1.4米,相傳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此碑被我們大意錯過了,未前去觀摩。</p> <p class="ql-block">鐘樓</p><p class="ql-block">  鐘鼓樓分別位于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鐘樓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現今的鐘樓建于1991年,為方形歇山頂雙重檐兩層樓閣式建筑。鐘樓原有的大鐘是由明代太監黃錦等鑄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據史載: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杵擊,鐘聲四野傳響,遠聞數里,經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鐘可與遠在25里外的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形成共鳴,使得"洛陽兩古鐘,東西相和鳴",故"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攝摩騰墓</p><p class="ql-block">  鐘樓以東有攝摩騰墓,鼓樓以西有竺法蘭墓。攝摩騰,中天竺人,生年不詳,卒73年,全稱迦攝摩騰,或稱竺攝摩騰,竺指國名,迦攝即迦葉(迦葉波),為印度婆羅門之大姓,擅長禮儀,解大小乘經典,常以游化為己任。</p><p class="ql-block"> 竺法蘭,中印度人。諷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據梁高僧傳卷一載,東漢明帝派遣蔡愔至西域求取佛經,竺法蘭遂于永平十年(67)與大月氏僧迦葉摩騰結伴前來中國,居于洛陽白馬寺,與迦葉摩騰合譯四十二章經。所譯之經另有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佛本行經、法海藏等。后圓寂于洛陽,世壽六十余。竺法蘭墓所在處及鼓樓被我們忽略了,未前去游覽祭拜。</p><p class="ql-block"> 白馬寺興建那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圣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并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第一頁。</p> <p class="ql-block">佛說四十二章經</p><p class="ql-block">  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合譯四十二章經,一般認為此經典是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p> 大佛殿 <p class="ql-block">大佛殿</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現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內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天人共七尊。主佛釋迦牟尼佛,坐須彌座上,像高2.4米,據說這是他不語說法時的樣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無量"。釋迦牟尼左側為大弟子摩湯咖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右側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識,被稱"多聞第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咖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手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陽行圓滿,功過天地,以"行愿"著稱。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釋迦三圣"。東西待立的兩位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大佛殿東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鐘,殿西南角為大法鼓。</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香火</p> <p class="ql-block">六祖殿</p><p class="ql-block">  六祖殿位于中軸線西側,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內供有佛教禪宗的六位祖師。中間的是初祖達摩,左右排列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  本為元代所建,明清重修。佛龕內的三尊圣佛,皆盤雙膝于蓮花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尊稱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給人以莊嚴圣潔之感,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對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值得一提的是: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24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官大佛堂調入的,采用夾干漆遙像工藝,為傳世文物瑰寶。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一套。</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  殿內天相月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的兩側,還各有三條龍,大鵬鳥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祖告狀,如來從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如來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的傷害了。如來又運用神道,讓貢品變化無限多,讓貢品代替龍,滿足了大鵬鳥的要求,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是這個故事。</p> <p class="ql-block">韋力天將泥塑像</p><p class="ql-block"> 左手執戟,右手握拳,站立在通高2.55米的須彌座上,威武無比,護持道場。大雄<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span></p> 接引殿 接引殿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內須彌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彌陀佛,為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像高約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眾生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側為其脅侍觀世音菩薩,手執凈瓶;右側為其脅侍大勢至菩薩,手托蓮花。這里的一佛二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清涼臺</p><p class="ql-block">  清涼臺在白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磚砌的高臺,東西長42.80米,南北寬32.40米,高約6米,雄渾古樸,蔚為壯觀。由于清涼臺最壯觀,登臺梯道最狹窄,臺上空間最小,這里也是最為擁擠的地方,需要長時間排隊登臺。</p> <p class="ql-block">毗盧閣</p><p class="ql-block">  高聳豎立于清涼臺上,是白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長17.03米,寬11.7米,高約15.5米,殿頂為重檐歇山式,內供毗盧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毗盧閣</p><p class="ql-block">  相傳漢明帝劉莊小時候曾在此避暑,后來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譯經傳教,《四十二章經》就在此譯出。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配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院落,為明代重修。殿內佛壇上中間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大日佛",象征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兩側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華嚴三圣"。</p> <p class="ql-block">藏經閣</p><p class="ql-block">  清涼臺兩側建有藏經閣和法寶閣,兩閣建于1995年,大小形制一樣,重檐歇山式,閣的臺基高5米,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臺基為鋼筋水泥構架,形成閣的下室。臺基上建五開間的重檐歇山式大殿,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p><p class="ql-block">  </p> 藏經閣下室 免費領福 藏經閣望清涼臺 <p class="ql-block">藏經閣</p><p class="ql-block">  藏經閣內正中供奉有泰國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藏經閣還收藏有《龍藏》、《中華大藏經》、《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十余種藏經,是白馬寺僧人閱藏修學的地方。去的時候已禁止游人進入。</p> 藏經閣 法寶閣 <p class="ql-block">永平求法</p><p class="ql-block"> 法寶閣的下室主要講述了佛教進入中國以及由中國向世界傳播的歷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東漢永平七年(64年),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八年(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p> <p class="ql-block">  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后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于雍門外別建住所。</p><p class="ql-block">  永平十一年(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永平十一年(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里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p> <p class="ql-block">貝葉經</p><p class="ql-block">  貝葉經,是用貝多羅樹(梵文Pattra)葉子刻寫成的佛教經書,源于古印度。在造紙技術還沒有傳到印度之前,佛教徒們就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貝葉經的名字由此而來。據傳,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帶來白馬寺的即為貝葉經。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后字跡仍可清晰辨認。在印度,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在中國同樣已相當稀少,具有極高的文物、文獻價值。</p> <p class="ql-block">佛教傳播路線圖</p><p class="ql-block">  佛教傳入中國后,以白馬寺為起點,先后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和歐美,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并與各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白馬寺也成為世界佛教的“釋源”和“祖庭”。</p> <p class="ql-block">  法寶閣</p><p class="ql-block">  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并收藏有數十種“法寶”。</p> <p class="ql-block">泰國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從法寶閣出,向西望去,仿佛到了國界,異國風情的建筑撲面而來。白馬寺作為印度佛教的傳播者、東南亞佛教的“釋源”和“祖庭”,設置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將其國際化的佛教氛圍展現的淋漓盡致。</p> 泰國佛殿苑 <p class="ql-block">泰國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1992年,泰國善信瓦塔納·阿薩瓦先生詣白馬寺朝拜后,為增進中泰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向白馬寺敬贈了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質鍍金大佛,后又出資與白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國佛殿,1995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31日,白馬寺舉行盛大的佛像開光法會。2009年,泰國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及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參訪白馬寺后,為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泰國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風格,擬對佛殿進行翻修,并進行擴建。2010年5月,泰國風格佛殿擴建工程正式實施,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經閣、四面佛、鐘樓、鼓樓及相關附屬設施。</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于9月26日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國風格佛殿苑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泰國副僧王帕蓬迪樂,泰國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哌婁哈德蓋,泰國佛教管理局局長納歐帕拉本咋洼吶南等722名泰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相關佛事活動。</p> <p class="ql-block">  泰國佛殿苑位于洛陽白馬寺古建區西側,長寬各108米,有四座苑門,東西南北各一座,其中東門為正門。苑內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館、流通處、鐘鼓樓、涼亭等,建筑錯落有致、張弛有度。</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二層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這枚舍利是英國考古學家在迦毗羅衛國發現的釋迦牟尼佛骨舍利,曾在泰國曼谷金山寺的金山塔安放一百多年。2014年9月22日,泰國曼谷金山寺高僧一行人來到洛陽,將該佛骨舍利贈送給白馬寺。洛陽白馬寺于9月26日舉行泰國風格佛殿苑落成慶典,將舍利安放于泰國佛殿苑的舍利塔上。</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泰國佛殿苑,濃縮了以曼谷大皇宮、金山寺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華,是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緬甸佛塔苑大金塔</p><p class="ql-block">  緬甸佛塔苑位于白馬寺院古建區西側,與泰國佛殿苑相鄰。由緬甸政府出資修建,是緬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個項目。 2012年工程奠基,其四道主門及圍墻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宮樣式直接移植到白馬寺,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殿主體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以及博物館三部分。其中大金塔為整個佛殿的標志性建筑,塔高32.9米,以緬甸仰光的瑞德貢大金塔為原型縮建而成,是整個緬甸風格佛殿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金塔塔內供奉的4尊佛像均為釋迦牟尼佛,東起順時針依次為佛陀成道相、說法相、布施相、禪定相。璧上4塊大玉雕表現了佛陀降生、成道、說法、涅槃四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風動石佛塔</p><p class="ql-block">  大金塔西北角是風動石佛塔。在距離仰光市200公里的一處海拔1100米的懸崖邊上,有一塊形狀不規則的風動石。它高約7.6米,重約611噸,風吹過的時候,巨石隨風微晃,卻千年不墜。這塊風動石被緬甸人奉為神石,并為之貼上層層金箔,故又稱作“大金石”。石上海建有一座高約7.3米的貼金佛塔。</p><p class="ql-block"> 據說,風動石是一位隱士蒂薩供奉佛陀頭發的所在地,在國王的幫助下,佛陀的三根頭發被安放在一個鑲嵌紅寶石的黃金匣子里,放置在風動石中心孔內。緬甸人堅信,朝拜佛發就是朝拜佛陀真身。因此,風動石成為緬甸著名的朝拜圣地。</p> <p class="ql-block">  為保持緬甸建筑的原汁原味,佛殿的規劃、設計、材料、造像等全部由緬方完成。 2014年6月竣工,舉行了盛大的“緬甸風格佛塔苑落成慶典暨安奉開光法會”,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抵達白馬寺出席落成儀式。</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位于白馬寺古建區西側、泰國佛殿苑之南,由印度政府出資設計、中國政府提供土地建造。該項目由印度總理瓦杰帕伊于2003年發起,2006年開工建設。印度政府選擇桑奇大塔作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馬寺按1∶1的比例進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樓等,成為中印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出席佛殿落成儀式,為佛殿剪彩揭碑。</p> 大佛殿上下兩層塔身及殿門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與佛本生故事。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說法像,表現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說四圣諦度五比丘的情景。頂部安裝有玻璃天窗,陽光從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圍。</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方正嚴謹,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缽式穹窿頂,佛殿下水流往來,噴涌不斷,清澈圣潔;佛殿外回廊環繞,靜謐整齊。整個佛殿苑裝修精工,格調高雅,雕刻美妙,縝密細致,好似西方天國。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風格的佛教建筑,與中國傳統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p> 大佛殿底部設計有水系,俯瞰大佛殿及水系,猶如盛開的蓮花。 <p class="ql-block">  回廊有印度工匠雕刻的佛教故事壁畫十六幅,講述的大概也是佛本行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對這些故事,我充滿了好奇,然而查閱資料,也查不出一二。</p> <p class="ql-block">  佛教雖起源于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后,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岳樹塔,“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于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白馬寺,其佛學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是中國最為神奇的寺廟之一,回顧這次白馬寺之行,更覺行色匆匆,對其文化的理解不及蜻蜓點水,不足九牛一毛。或許,理解了白馬寺,便理解了中國佛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庆元县| 青海省| 建湖县| 安吉县| 寻乌县| 南丹县| 焦作市| 汾阳市| 类乌齐县| 临潭县| 若尔盖县| 峨眉山市| 平邑县| 永和县| 大理市| 鹰潭市| 南投市| 平舆县| 辽阳县| 卢湾区| 迁安市| 炎陵县| 博客| 应城市| 蛟河市| 枣庄市| 利津县| 广西| 马龙县| 台江县| 青河县| 墨江| 霍城县| 英吉沙县| 南平市| 大方县| 宁南县| 古丈县| 青冈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