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大年初十,春節作為節假日,基本上算是過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和家長聊起我小時候過年的習俗,說來自己也感到奇怪,記憶里居然對過年沒太多特好印象,反而是吃年飯的負擔和拜年的累,印象極為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先,從預熱年味說起,一到臘月初一,說話做事就有很多禁忌。比如:說話的時候不能用“死”字,哪怕說“笑死我了”“疼死我了”,出現了“死”字。即便有的老人去世了,不能說死了,要說“老”了!再比如,過年殺豬不能說“殺”豬,要說“覆豬”,不知道這個字是“福”“覆”還是“伏”,就是這么個音。還有很多語言禁忌已忘了。可是我們小孩經常管不住嘴犯忌而受到懲罰,輕則挨罵,重則挨打。而我天生反骨,覺得這些都是迷信,有時候還故意犯忌,氣得母親大人指著我腦袋直跺腳。所以,一到臘月,大多數小孩說話變慢,生怕說錯了,膽戰心驚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真正的年味也是從臘月初一開始,各家開始殺自己家養的豬,做臘魚臘肉。一般臘月二十四后,便開啟磨豆腐,做腐乳和炸豆腐,做肉糕、魚丸子和魚面,打糍粑等模式,家家戶戶都做,互相幫忙,或者幾家聯合一起做,整個村子搞得熱火朝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道程序,就是打揚塵。臘月二十三,母親就會起個大早,吃過早飯后,便將家里的所有家具用塑料布蓋起來,然后用大長竹棍子綁上大竹掃把,開始打揚塵。從屋頂到屋里各個墻面再到地面,打掃灰塵擦得干干凈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而我們的任務便是清灶灰和洗碗。先將土灶里的柴火灰清空掏出來,要么撒在漚肥的垃圾堆里,要么放到籮筐里,留著來年種花生種芝麻作底肥。帶上一大勺與將鍋碗瓢盆瓢盆一起,挑到河邊,用柴火灰蘸點河水,對鍋碗瓢盆進行擦拭,不得不說,柴火灰擦鍋碗,再重的油污也能擦下,放到流動的河水里沖涮,干凈透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個程序是吃年飯。年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吃到除夕的晚上,其中還包括臘月二十四的小年。吃年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道親朋好友聚餐程序。一個村子里的左鄰右舍、兄弟叔伯、姑舅姨表、公婆岳父母等一眾親屬親戚,還有嫁出去正月不能回娘家的女兒們,都要請回來一起吃個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說這吃年飯,簡直就是我記憶里的夢魘,鄰里親戚互相請來請去,去吃的都是臘魚臘肉、肉糕、魚丸子、炸豆腐、海帶、蜜棗等那些東西,家家戶戶大同小異。因為每一頓飯都有多家在請,所以一家人必須安排至少一人到場,否則就是失禮。因此我們也有吃年飯的任務,我經常吃得拉肚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拉肚子還是小事,關鍵是很多人家喜歡將年飯放在早上吃,就是越早越好,至今不知是要討什么彩頭。有的人家甚至一過夜里12:00就放鞭炮開始吃年飯了。記得經常在夜里睡得正香,突然被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驚醒,緊接著便是挨家挨戶喊人起來到他們家吃年飯的叫喊聲,夾雜著食物的香味以及半夜雞叫,使得整夜根本無法入睡,而那請吃年飯的人家,要準備年飯,更是徹夜無眠。這樣的情況一直要持續到大年初一早上。所以一旦進入吃年飯的程序,每天夜里根本就睡不好,這也是我印象不太好的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吃年飯平行的程序,還有各家各戶炸爆米花、炒紅薯干、做雜粿等過年零食和填裝拜年小孩口袋的食物,有的家長甚至故意把孩子的口袋縫得大大的,出去拜年可以裝更多的零食回來。這些情形,本人以前以前在有關年俗山文章中提及,今在此不贅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個程序,是除夕三環節。一是請祖人回來過年。除夕,要祭拜祖人,準備一大桌魚肉酒菜,凈手上香,請家里已經去世的祖先(一般是往上三代人)回來過年。祖人回來過年要到正月十五之后才送走。所以這段時間要注意,家里人不能吵架,要讓祖人看到一個和睦的大家庭。還不能動剪刀、用針,說是怕扎著主人的眼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除夕沐浴更衣。除夕之夜,全家老少要從頭到腳洗得干干凈凈,條件好的人家要換上新衣服,條件一般的也要換干凈的衣服,不過絕大多數孩子鞋子都有新布鞋穿。因為每個媽媽都會納千層底,媽媽們一碗水端平,所以能保證除夕之夜,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新布鞋能換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和樹兜子一起守歲。除夕年夜飯的重要程度之前提到過,不再細說,總而言之就是飯菜要多多的,體現年年有余糧!而守歲,據說守的時間越長,第二年過年就會有新衣服穿,再不劑的話也會一條新褲子穿!所以為此,有的孩子甚至守個通宵。而陪伴守歲的,便是火塘里的火,除夕家家戶戶為守歲,都會用至少晾曬了一年的大樹兜子來燒火烤火,樹兜子多孔洞,燃燒過程中火苗隨風隨洞亂穿,火苗像是邊跳舞邊哈哈笑的精靈,我們稱之為火笑了,大人小孩看到火笑也會跟著微笑,心里暗自高興,表示火會越燒越旺,預示著來年人丁興旺,五谷豐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五個程序,終于到拜年程序了!大年初一,是村子里男主人和小孩們,來到家家戶戶,互相拜年,每到一戶,主人要按來客的人數或波數,一人或一波人放一掛鞭炮,以示熱情迎接,之后便是倒茶、散煙、裝零食。倘若誰家上一年娶了新媳婦,大年初一也要帶著新媳婦兒到各家去拜年,主人還要弄一碗堆得高高的肉和肉糕給新媳婦吃,名曰“管點心”,這個習俗對于新上門的女婿也是如此。一般來說新媳婦兒只是象征性的吃一塊肉或者肉糕就退回,有比較講究面子的,還會在碗底壓一兩塊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初二開始,便開始親戚間的拜年。至少拜三代人的年,所以每家每戶拜年任務也很重。我們家拜年都要進行了排班,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山區,翻山越嶺拜年,全部是用腳步行。因為都非常累,所以有時候父母為了平衡情緒,每年能換著排班,今年去翻大山的親戚家,明年就去翻小山的親戚家。現在想想,那個時候也真勇敢,七八歲的小女孩,獨自一人,拿著臘肉、紅糖,翻山越嶺跑到爺爺奶奶那一代的親戚家去拜年,這個任務就算完成了。而去外婆家拜年,才是最累的。要翻越四五座大山,山上還沒有路,只有人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還有幾段路,只有純粹的掛壁石板山崖,石板上被人踩出了斜斜的一道磨損的印子,就算是路了。每次從外婆家拜年回來,將近四十多公里的山路,雙腿就再也站不起來了。所以拜年對我來說,總是有些恐怖感揮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然去外婆家拜年,也有特別美好的記憶,那就是五歲之前,父親用窩籃把我和我三姐一邊一個,挑著去外婆家拜年,父親在山間穿梭,前后換肩膀,而我和三姐坐在窩籃里,看到兩邊的樅樹里長滿了樅糖,就隨手摘下樅葉放在嘴里吸!有時父親帶我一個人去,就把我扛在雙肩上,隨著父親一步步登山,看著他發根滲出的汗水,便將樅糖塞到父親嘴里!現在想想我們空手走山路都氣喘吁吁,父親又是怎么把我們從灌木叢生狹窄的小道上帶到外婆家的!這段記憶,也是記憶深處,關于過年最美好的記憶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六個程序,正月十五掃墓!一直可以拜到正月十五,都是靠雙腿走著去拜年,所以老親老戚多的話,還真有人到正月十五才拜完所有親戚的年!而我們正月十五不是過元宵節,而是上墳掃墓,一般是早上上香送走祖人后,上午便去上墳,清除墳上的雜草,燒紙掛紙,這道程序也非常隆重,孫輩晚輩到場跪拜,并放鞭炮。正月十五上墳后,到清明節,家里有一個人作為代表,上墳鋤雜草就可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月十五過后,嫁出去的姑娘就可以回娘家了,這樣年才算是真正過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是記憶中的過年習俗,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多元變化和提升,很多可俗沒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細算起來,我已經有32年沒在老家過過年了,年前,我三姐帶著我父親去她女兒家吃年飯,給我發視頻,讓我看看外甥女家的年飯大餐和老爸的精神狀態。看到外甥女家樓上樓下設了三個大餐桌,三十多道菜,雞鴨魚肉海鮮應有盡有,這比當年家家戶戶千篇一律的年飯豐富多了,吃完飯可以看在前后院曬太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便與三姐聊起這些年俗,她說,現在過年沒有那么復雜,殺豬、磨豆腐、做魚面肉糕,都由機器代替了,而村村通工程,使得再高大的山也通了公路,大多家庭都買了小轎車,開車就可以去拜年。去外婆家原來走的那條荊棘灌木小路,早已荒蕪在大山深處找不著了,唯獨這吃年飯么習俗保留至今,形式越來越豐富,食品越來越多樣豐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不僅感慨,那些消失的年俗年味,是那個溫飽還沒解決時代,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們的消逝,印證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和思想的轉變,對物質和文化生活有了更高需求,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绵竹市|
丰顺县|
赫章县|
芦山县|
凌海市|
罗江县|
乌鲁木齐县|
连州市|
泊头市|
社会|
蕲春县|
丰宁|
漳州市|
都匀市|
徐州市|
荔波县|
云林县|
芮城县|
郓城县|
拉萨市|
武城县|
姚安县|
遵化市|
辉南县|
长丰县|
香格里拉县|
墨玉县|
扎赉特旗|
张家界市|
辽宁省|
莲花县|
上饶县|
丹江口市|
皋兰县|
关岭|
房产|
育儿|
弥渡县|
麻城市|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