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芷人[1]先生不僅是陳文宣[2]先生的摯友,捐出銀圓10000元、租谷700石,一起興辦大道中學(即今天的巴蜀名校忠縣拔山中學),更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富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以及對政治氣候有著敏銳嗅覺的天才。</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遨游在信息時代,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恩惠時,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70多年前的重慶,連無線電臺都沒有。那時,發送電報需要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再用木船運到宜昌進行“批發”,接收電報也是一樣,外地的新聞往往要一個月后才能傳到重慶。1927年,沈芷人帶著滿腦袋的科學知識回到了祖國。在重慶,他從報紙上讀到一條有關京滬的專電通訊,不禁大笑。原來這條新聞,他一個月前在上海就已經見過,而重慶直到一個月后還當成新鮮消息在報道。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沿江的電報線路早已損毀,電報局為了維持門面,仍然接受電報業務,但必須等電報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再用木船運到宜昌轉發。而外地來電也是如此,從宜昌用木船運來,時人譏諷此法為“郵送電報”。如此一來,重慶的“京滬專電”實際上已是一個月前的舊聞,根本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沈芷人深感巴蜀內地與世隔絕,如同化外之地,這樣的環境下談發展建設簡直是空談。當晚,他寫了一篇文章,建議在重慶成立無線電臺。他指出,歐美已經發明短波無線電報,每臺設備僅需數千元,便可與千里之外即時通訊,既迅速又經濟。如果要發展重慶,就必須建設無線電臺。</p><p class="ql-block">次日,這篇文章刊登在《大中華日報》上,因其內容新穎,很快被各大報紙轉載,引發廣泛關注。駐重慶的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劉湘也注意到了這篇文章。他隨即邀請當時年僅27歲的沈芷人到軍部,請教無線電臺的相關事宜。</p><p class="ql-block">面對劉湘的詢問,沈芷人侃侃而談,縱論天下科技大勢。他提到,上海法租界徐家匯電臺的短波設備早已能與歐洲各地通電,中央政府也開始采用無線電技術。如今軍隊的軍事機密甚多,重慶地處內陸,更應配備自己的無線電臺,以確保通訊暢通和安全。</p><p class="ql-block">劉湘聽得心潮澎湃,興奮不已,當即決定興建無線電臺,并誠邀沈芷人留在軍部主持此事。就這樣,沈芷人親自從海外采購設備,在當時重慶城的最高點——打槍壩桂香閣,建立了歷史上重慶第一座無線電臺,并親自擔任工程師。</p><p class="ql-block">無線電臺建成后,沈芷人進一步向劉湘建議,開辦無線電報訓練班,培養專業人才,并親自授課。經過系統培訓,這些學員后來成為四川無線電事業的骨干力量。與此同時,劉湘也迅速擴建無線通訊網絡,不久便增設了30多個流動電臺,極大提升了軍隊的信息傳輸能力。</p><p class="ql-block">無線電臺的建成,不僅讓重慶的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各大商場紛紛前來委托無線電臺代發商業通訊至上海的商號。沈芷人建議劉湘對此類業務照價收費,結果最多的一天就收入3000多元大洋。劉湘聽后大笑道:“不僅成本收回了,而且軍商互利,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從“郵送電報”到無線通訊,從科技孤島到現代化通訊樞紐,沈芷人以他的遠見與才華,讓重慶在信息傳輸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這不僅為四川的無線電事業奠定了基礎,也讓現代科技真正開始影響中國內陸的經濟發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2025年春晚重慶分會會場的無人機秀首先呈現的無線電電波,可能就是紀念中國無線電的先驅,沈芷人從海外購進設備,在當時重慶城的最高點打槍壩桂香閣建成的重慶歷史上第一個無線電臺。</span></p> <p class="ql-block">后來,他又擔任四川省第一家兵工廠的總工程師,成為四川軍事工業的主要奠基人。1948年,他遠赴海外,開發北婆羅洲,被當地人尊稱為“開發沙巴洲的巨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11日,秋風乍起,上海黃浦江畔波光微漾。一群來自四川的年輕人肩扛行囊,緩緩登上停泊在碼頭的法國“盎特萊蓬”號海輪。他們的眼中既有對未知世界的向往,也帶著離別故土的惆悵。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響起,濃黑的煙霧自煙囪升騰而出,輪船緩緩駛離港口,踏上通往法蘭西的漫漫航程。</p><p class="ql-block">在這群青年之中,有一位16歲的小個子少年,他身材瘦小,神情卻堅定而沉穩。他的名字,日后將載入史冊——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在他身旁,還有一位年長他四歲的四川同鄉,名叫沈芷人(又名沈默士,字士靈、士林)。兩人早在上海相識,在這漫長的海上旅途中,他們促膝長談,探討國家前途,也憧憬著即將展開的留法勤工儉學生活。</p><p class="ql-block">當輪船抵達法國港口時,迎接他們的,是異國他鄉的嶄新世界。鄧小平、沈芷人與先期到達的聶榮臻、李富春等人一同入學,結成深厚的友誼。未來,他們的人生軌跡雖各不相同,但都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p><p class="ql-block">或許,當年那艘緩緩駛向遠方的輪船,不僅承載著一群年輕人的夢想,也悄然開啟了中國命運的一頁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920年6月,中國勤工儉學生抵達法國馬賽</p> <p class="ql-block">1920年,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留學</p><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11日清晨</p><p class="ql-block">16歲的鄧小平和同學們</p><p class="ql-block">從上海黃浦碼頭出發</p><p class="ql-block">乘坐郵船“盎特萊蓬”號奔向法國</p><p class="ql-block">“盎特萊蓬”號是法國往來于</p><p class="ql-block">歐洲、亞洲和美洲的</p><p class="ql-block">一艘萬噸級巨型郵船</p> <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已經離開祖國整整25年的沈芷人懷揣著激動與期待,從馬來西亞飛抵香港,準備踏上歸途。他在給兒子的信中曾寫道:“祖國建設,我每到香港都留心觀察,有很多感想,深覺建國大問題是創造性問題……如能與老同學鄧小平、聶榮臻、李富春等晤面,當試向他們提供一些意見。”他計劃回到北京,與昔日留法勤工儉學的同窗共話國家發展大計。然而,命運卻在最后關頭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9月12日清晨,隨行人員前去喚他啟程入境時,卻發現他已經悄然辭世,未能跨過那道通往故土的羅湖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這位誕生于1900年四川忠縣花橋鄉的傳奇人物,自幼生長于書香門第,父輩皆為清末舉人,家學淵源深厚。14歲時,他跋涉150里山路,考入忠縣縣立中學(今忠州中學),最初志在法政。然而,1918年秋,一次東下的旅程徹底改變了他的志向。當他搭乘“蜀亨”號輪船駛向上海,目睹現代工業的奇跡,感受到蒸汽動力的震撼時,他深知科技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擋,毅然決定改學工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1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留法資格,踏上前往歐洲的旅程。從貧瘠的川東山鄉到繁華的巴黎,沈芷人親歷了東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在里昂大學,他選擇了化工與機械專業,刻苦攻讀,結識了日后成為中國元帥的聶榮臻,并與鄧小平、李富春等人有著深厚交情。他的求學之路并未止步于此,隨后又赴比利時沙洛華大學深造,最終取得機械博士學位、化工碩士學位和電機碩士學位,并成為比利時化學學會會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的才華不僅體現在科技領域,他還精通漢語、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五種語言。一次酒宴上,一位法國博士帶著傲慢口吻用英語質問他是否為中國勤工儉學的學生,他淡然作答。隨后,法國博士改用德語、法語、拉丁語試探,沈芷人一一對答如流,最終反問道:“您是一位有修養的法國先生嗎?”對方頓時語塞,無地自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歲月流轉,沈芷人的名字雖未如鄧小平、聶榮臻般廣為人知,但在歷史的洪流中,他始終扮演著推動中國科技與教育進步的重要角色。他的歸國夢,最終未能實現,但他曾經點燃的科學救國之志,依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先生不僅是精明的商人,更是富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還是對政治氣候有著敏銳嗅覺的天才。他沒有選擇留在大陸等待被“打土豪分田地”,也沒有前往那個每天高喊“反攻大陸”、實則備受煎熬的臺灣,而是遠赴馬來西亞,成為一位愛國的海外華僑。1975年,他決定回國,與鄧小平等老同學會面,為祖國發展建言獻策,甚至考慮投資大陸。天時、地利、人和盡占,若非意外去世,他本可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為中國建設和外資引進作出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掙錢三步曲”:“開始時用血汗來找錢,然后用錢來找錢,最后用名譽來找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停留在血汗錢的,永遠是窮人。</p><p class="ql-block">能用錢找錢的,一定是富人。</p><p class="ql-block">用名譽來找錢的,定會大富大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先生的思想和遠見,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注[1]沈士林(又名沈芷人)先生,生于1898年9月。1920年9月赴法,在法國未參加政治活動,入里昂大學學化工、機械,獲化學碩士、機械博士,后又到比利時沙洛瓦大學學電機,獲碩士學位。1926年學成歸國,被聘為重慶第一家電臺臺長。1931年任四川省武器修理所總工程師,改革了馬克辛機槍,是四川軍事工業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抗戰爆發后,他謝絕了國民政府委以四川兵工局副局長之職,改辦實業,興教育,曾與人合資開辦了私立大道中學,同時在重慶資助九三學社創辦重華學院。</p><p class="ql-block">抗戰勝利后,沈士林在重慶創辦為民國際貿易公司和三有輪船公司。1948年,輪船公司遷往香港。1951年,沈士林遷居馬來西亞沙巴州,創辦中國建設公司,親自設計指揮許多現代化建筑,《華人日報》稱他為“開發沙巴州的巨人”。20世紀60年代,他受聘為香港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先后著有《中國基本民生工程》《中國財經概論》《黃河拓邊大建設》等10多本著述,用多種文字出版。</p><p class="ql-block">1974年,沈士林與大陸的子女取得了聯系。他十分關心祖國,在寫給兒子沈聯森的信上說:“祖國建設,我每到香港都留心觀察,有很多感想……明年回到北京時,如能與老同學鄧小平、聶榮臻、李富春晤面,當試向他們提供一些意見。”在另一封信上還說,他珍藏有一些祖國尚未發現的礦產資源資料,準備帶回來獻給祖國。當時,馬來西亞限制重要華人訪華,沈士林經過一年策劃,才在香港中國旅行社的幫助下,辦好了回國的入境手續,定于1975年9月12日回國。這時,他已77歲高齡。9月12日早上,沈士林卻與世長辭。</p> <p class="ql-block">注[2] 陳文宣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為忠縣乃至重慶的教育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二年(1923年)畢業于四川省省立高等師范學校文史系。在那個時代,全縣每年能考入大學的人不過十人左右,可見其才學之卓越。</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三年(1924年)他受聘為忠縣中學(忠中)的史地教員,不久后便因才學出眾,被推選為忠縣教育會會長,開始投身地方教育改革。</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五年(1926年)和忠縣鄉賢張序初、張化初等人在拔山鎮東南三公里的朝陽寺創辦了忠縣私立行知中學。次年(1927年),陳文宣攜手毛亞藩、黃興、唐世假等有志之士,共同加入行知中學,致力于改進教學質量和擴大教育資源。</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年(1941年)決意進一步推動教育發展,以行知中學為基礎,聯合當地工商界朋友,共同出資捐助,在行知中學舊址興辦忠縣私立大道中學(即如今的重慶市忠縣拔山中學)。其中,忠縣花橋鄉的實業家沈芷人先生鼎力相助,捐獻田租400石、現金1萬元,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p><p class="ql-block">大道中學的創辦,使得更多忠縣學子得以接受優質教育。時至今日,拔山中學已成為重慶市重點高中,桃李滿天下,而陳文宣先生的教育精神與奉獻精神,也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新县|
商河县|
英山县|
吉木乃县|
滕州市|
翁源县|
呼图壁县|
溧阳市|
钟山县|
通州区|
吉安市|
海口市|
温宿县|
泾阳县|
安图县|
德令哈市|
辽阳县|
东源县|
岗巴县|
南宫市|
南汇区|
阳新县|
华蓥市|
扶余县|
金寨县|
驻马店市|
鄯善县|
苏尼特右旗|
望城县|
峨山|
松阳县|
罗江县|
饶河县|
瑞昌市|
宜良县|
宁德市|
南川市|
绥滨县|
万荣县|
萨嘎县|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