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天離開商丘赴太昊陵,時間尚早,沿途參觀明道宮老君臺。</p><p class="ql-block">明道宮位于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始建于漢代,興盛于唐宋。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傳道講學的紀念性建筑群。明道宮坐落在升仙臺前,原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到了唐時,以升仙臺為中心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毀于戰火之中,宮殿大都為現代所建,各殿匾額是以以前的藍本復制的。</p><p class="ql-block">在明道宮景區的入口處有座牌坊,這座牌坊叫做“眾妙之門”。是明道宮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道宮山門。</p><p class="ql-block">“迎禧殿”三字為宋朝大書法家米芾題寫。殿門楹聯“經史子集根柢于道,釋儒伊耶宗旨歸德”,表明了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百家之根。</p> <p class="ql-block">迎禧殿,是北宋皇帝宋真宗到太清宮朝拜老子后“駐蹕明道宮”,在此殿內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朝政,決策大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蒞鹿朝老八位帝王名錄。</p> <p class="ql-block">問禮亭。里面塑有孔子問禮老子雕像。</p> <p class="ql-block">養生亭。老子養生密訣,可惜的是一個字也不認識。</p> <p class="ql-block">八卦臺,以青石為基,漢白玉為欄;圍欄上鐫刻暗八仙。臺中央地面上是陰陽魚太極圖形。</p> <p class="ql-block">正殿玄元殿。下方懸掛著四幅匾額:姜春云題寫的·重道貴德,李鵬題寫的·老子故里,喬石題寫的·道德真源,邵蘭澤題寫的·返璞還淳。</p> <p class="ql-block">玄元殿內供奉著老子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老子故事壁畫。</p> <p class="ql-block">享殿。</p> <p class="ql-block">老君臺原名升仙臺或拜仙臺,相傳老子修道成仙于此處飛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臺。</p> <p class="ql-block">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p> <p class="ql-block">升仙臺門樓。一名道士正在打電話,現代與歷史的交匯。</p> <p class="ql-block">皇祭殿。上香的人擠得水泄不通。大門對聯:執大象以還淳 滌玄覽而遣累。這對聯由唐高宗李治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書寫?。</p> <p class="ql-block">兩邊的靈官殿和財神殿也被上香的信眾擠滿了,隊伍排成了長龍。</p> <p class="ql-block">鐵柱,俗稱"趕山鞭",高七尺,徑七寸,古色默然,為唐時舊物。是老子曾任“柱下史”之柱,為紀念老子之物。</p> <p class="ql-block">老子制作仙藥的石碾,稱為好運石。</p><p class="ql-block">日軍轟炸老君臺的炮彈。1938年6月1日上午,侵華日軍炮轟老君臺,13發炮彈一發也沒有響。</p> <p class="ql-block">當日軍得知他們炮轟的目標原來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臺時,同樣信奉道教的日軍不禁驚呼:“中國的老祖宗顯靈了!”忙跪地磕頭謝罪。</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侵華日軍當時炮手梅川太郎立的“謝罪碑”。鹿邑縣人民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懷改為了“和平碑”,這表明了鹿邑人民對和平的熱愛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圣泉井,是老子率眾弟子所挖。當年老子無論是吃用,還是煉丹,均用該井之水。后來老子“仙蛻升天”,這口老井非但不枯不干,反而日漸旺盛,聚而成泉。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賜名曰“圣泉井”。不少信眾排隊接圣泉水洗臉洗手。</p> <p class="ql-block">鹿邑縣博物館,現有一個基本歷史陳列展《老子故里出土文物精品展》。</p> <p class="ql-block">中午巧掌柜辣椒炒肉解決午飯。</p> <p class="ql-block">“媽糊”為鹿邑縣獨有特色美食之一。色如乳,細膩無渣,滑潤如脂,猶如果凍,香甜爽口,飲時佐以咸面黃豆。</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廟,位于周口市淮陽區,始建于明正統年間,是為紀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的陵廟合一的大型古建筑群,是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太昊陵廟以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p><p class="ql-block">午朝門是太昊陵廟的第一道大門,依宮殿式建筑規制所建,是太昊陵廟的正門。午朝門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3間,紅門金釘,中門9排9路,兩側7排9路,屬帝王規制。</p> <p class="ql-block">門前有臺,臺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墻。東西兩側有兩掖門,分別叫東天門和西天門。古代,只有皇帝或手捧圣旨的欽差大臣朝拜人祖才走中間這道門,平時文官走東天門,武官走西天門。</p> <p class="ql-block">午朝門內外掛滿了名人牌題寫匾額。。</p> <p class="ql-block">進來后即是道儀門,即禮儀之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處,必須整冠彈塵,端莊儀表,恭恭敬敬地嚴肅前行。“真道道真”的匾額,由現代著名書法家兼詩人沈尹默精心題寫,其內容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回文。</p> <p class="ql-block">先天門,根據伏羲創制的八卦命名。匾額上兩字“濫觴”,意指江河源頭水量小得只能浮起一只微小的酒杯,用在這里引申為文化源頭的意思。先天門屬門洞式高臺建筑,明朝所建,原只可望而無梯可登。20世紀70年代,為了方便游客登臨,兩邊加砌了樓梯,可上登至閣。</p> <p class="ql-block">太極門,處在太昊陵的中心位置。太極門兩側各有一掖門,東邊是仰觀門,西邊是俯察門。象征太昊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日精、月華”匾額為書法家李中華題寫。中間的楹聯“庶績熙照九野,群生茂澤千秋”,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林岫女士題寫。</p> <p class="ql-block">統天殿,俗稱大殿,建于明代,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地。</p><p class="ql-block">里面供伏羲金身像。伏羲是我們的人文初祖,他統一了東方各部落,讓他們以自己崇拜的動物為姓氏,這就叫“萬姓同根”,他禁止部落之內通婚,相當于我國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他是有據可考的,統一華夏的第一位帝王,屬上古時期,比黃帝還早兩千多年。他創造了集蛇身,鹿角,鳳爪,魚鱗于一身的龍圖騰,因此,我們被稱為“龍的傳人”。</p> <p class="ql-block">檐下掛滿了李鵬、朱镕基等國家領導人的題寫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顯仁殿,俗稱“二殿”。</p> <p class="ql-block">殿里供奉著女媧氏的塑像,人們常來這里祈求家庭和睦、子女成才。</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有一棵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宋代古柏,被稱為“耳柏”。這棵樹的樹干上長出了一只酷似人耳的神奇“耳朵”,傳說這是人祖爺的耳朵,能夠傾聽游客的心聲。這個“耳朵”只進不出,為你保密,是游客們表達心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還有一種說法是,摸摸人祖爺的耳朵,自己的耳朵就不會生病。</p> <p class="ql-block">太始門又稱寢殿。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下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p> <p class="ql-block">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墓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也是中國唯一的上圓下方形制的陵墓。陵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鐫刻著“太昊伏羲氏之墓”七個蒼勁大字,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p> <p class="ql-block">蓍草園位于太昊陵墓的后面。傳說人祖伏羲就是用這種草的桿,結合白龜龜背紋理“揲蓍畫卦”,所以被稱為“神草”。我們來時冬天,沒有見到神草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墓的西側柏抱檀。三棵樹共生一體,其中兩棵是柏樹,而在這兩棵柏樹的樹杈中間竟然長著一棵檀樹,形成了罕見的“柏抱檀”現象,且三棵樹都存活至今。許多虔誠的人一直在向樹杈上投幣以期帶來好運。我們去時工作人員正在收集硬幣呢!</p> <p class="ql-block">陳州伏羲碑林占地十余畝,是以碑刻的形式傳頌伏羲功德,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歷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地。</p> <p class="ql-block">岳忠武祠。這座祠堂,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主殿對面,設置有陷害岳飛的秦檜死黨團體跪像,他們分別是秦檜、王氏、王俊、張俊、萬俟卨。游客排隊拍打秦檜等人跪像,甚至有人用鞋底扇。打秦檜的人太多,根本擠不進去。</p> <p class="ql-block">西四觀位于太昊陵西側,是太昊陵附屬建筑,原建筑因年久失修,后不存,《淮陽縣志》有載。2005年3月,斥資恢復,現成為太昊陵廟又一獨特景觀,往來游客、香客絡繹不絕。</p><p class="ql-block">玉皇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仙觀。</p> <p class="ql-block">三清觀、女媧觀。</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園林景觀,用自然生長的柏樹打造亭臺樓閣。</p> <p class="ql-block">廟外沿街招財虎,愿大家新的一年都能發大財。</p><p class="ql-block">大街上朝拜信眾絡繹不絕。太昊陵廟會曾在2008年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約82.5萬)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p> <p class="ql-block">淮陽特產壓縮饃外表酷似燒餅,但水分含量極低,不易變質。掰開后,層次分明,吃起來特別筋道有嚼勁。貌似我們這兒的香掉牙燒餅。“壓縮饃,壓縮饃,小孩吃了考大學……”這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壓縮饃在網上火了一把。別看它不起眼,在太昊陵廟會上,賣壓縮饃的攤位曾拍出了98萬的天價。</p> <p class="ql-block">我們買了幾個壓縮饃。到這家烤魚店吃晚飯。一開始還以為是老干代,其實是叫花千代。</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到安徽亳州。</p> <p class="ql-block">花戲樓,原名大關帝廟,亦稱山陜會館。由于戲樓的磚雕、木雕、彩繪多以地方戲曲折子戲為主要內容,所以俗稱花戲樓。花戲樓始建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為山西商人王璧、陜西商人朱孔領發起籌建,后經康熙、乾隆兩朝共百余年多次擴建。</p> <p class="ql-block">張飛廟。張飛廟的前身是蘇公祠,始建于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原為亳州人祀奉知州蘇灝的廟祠。</p> <p class="ql-block">在光緒九年(1883年),殺豬行業集資對蘇公祠進行修葺,因其行業以張飛為始祖,所以在殿內塑張飛像供奉,逐漸演變為張飛廟?。</p> <p class="ql-block">花戲樓大門為三層牌坊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墻上鑲滿磚雕,雕有人物、車馬、城池、山林、花卉、禽獸。花戲樓大殿為主體建筑,戲樓輔襯。</p> <p class="ql-block">花戲樓入口處左右兩側的鐵旗桿每根重15噸,高16米多,旗桿分五節每節分鑄八卦蟠龍等圖案,每根桿上還懸掛有24只玲瓏的鐵風鈴,每當有風吹過,便會發出悅耳的叮咚聲。這對旗桿其鑄造與豎立辦法至今仍是個迷。</p> <p class="ql-block">鐵旗桿座上鑄銘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歲次辛巳秋吉日鑄造旗桿一對,重二萬四千斤,陜西從藥材邦弟子敬獻鐵桿一對,永保四方平安吉慶有余。</p> <p class="ql-block">花戲樓的磚雕,屬晉派微雕藝術,場面宏大,人物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結構嚴謹、線條圓潤、題材豐富。</p><p class="ql-block">燕山教子、王質爛柯、三酸圖、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磚雕玲瓏剔透,琳瑯滿目。全部手工雕琢的磚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人,禽鳥33只,走獸67只。樓臺殿閣多處,花草樹木無數,戲文人物、民間典故、珍禽異獸、花鳥圖案、吉祥文字和織錦等,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戲樓正中書“演古風今”四個金字,臺前懸木對聯一副,右書“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左書“兩般面貌做盡忠奸情”。</p> <p class="ql-block">戲樓木雕的內容主要是三國戲文。</p> <p class="ql-block">雖歷經歲月風霜卻仍色彩艷麗,這得益于民間已經失傳的“一色三套平涂”的彩繪技法,因而一些失色的地方后人也不敢再貿然補色。</p> <p class="ql-block">大殿供奉關公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置鐵香爐,側立鐵鶴一只,頭部缺失,足蹬神龜,鑄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p> <p class="ql-block">岳武穆王廟即岳飛廟。位于花戲樓東側,創建年代不詳,是亳州人為紀念愛國將領岳飛而修建的廟祠。現存岳武穆王廟為康熙年間建筑。</p> <p class="ql-block">岳飛像。</p><p class="ql-block">院內正中放有秦檜夫婦石雕像,面對大殿岳飛等人,常年跪于露天之中。面部因被扇打而光亮。</p> <p class="ql-block">岳家將。</p> <p class="ql-block">朱公書院位于亳州市花戲樓東側,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亳州人為紀念康熙年間亳州知州朱之璉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亳州流行一句民謠“寧斷油錢,不斷朱公香火錢”。</p> <p class="ql-block">火神廟 ,清雍正三年修建,道光四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供奉火德真君,還供有財神和人祖像。</p> <p class="ql-block">跂鶴園,就是后花園。</p><p class="ql-block">咸寧寺,咸是“都”的意思,寧是“安寧”的意思,所以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寓意“天下安寧”。</p> <p class="ql-block">藥王殿、咸寧殿。</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中午思江南吃安徽菜。</p> <p class="ql-block">臭鱖魚、紅燒蟮魚。</p> <p class="ql-block">曹操運兵道又稱曹操藏兵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分別通達城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p> <p class="ql-block">譙望樓。</p><p class="ql-block">樓前袞雪二字是曹操唯一手跡。</p> <p class="ql-block">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布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布,結構復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已發現八千余米,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目前開放六七百米,不及十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障礙券是古地道內常見的障礙之一,主要設置在單行道內,采取突然降低券頂的方法,不熟悉道內環境的人,稍不留神,就會被碰得頭破血流。</p> <p class="ql-block">現存運兵道,因非一個朝代修筑使用,故結構不一,寬窄不同,高低不等。</p> <p class="ql-block">絆腿板設在大隅首東西走向的單行道內,在道壁下端將木板橫向卡在槽內,人走到此處不注意就會被絆倒。</p> <p class="ql-block">華祖庵,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是為祭祀中國東漢時期的醫藥學家華佗建立的廟祠。因廟的歷代住持皆為女僧,因此稱為庵。</p><p class="ql-block">華祖庵是傳統的“三廂兩廳正堂屋"結構,以挑檐式建筑為主;華祖庵總占地1.3萬平方米,有山門、耳房、大殿、東西殿、禪房、元化草堂、存珍齋、益壽軒、課徒館、自怡亭、五禽戲臺、藥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益壽軒”上方懸有清嘉慶二年(1797年)安徽巡撫朱圭題寫的“燮理通微”的匾額。殿內金柱上有朱圭題寫的楹聯:“五戲轉靈樞道本皇軒仙位業,四輪消劫運功參地釋佛菩提”。“益壽軒”內供奉著雕塑大師錢紹武為華佗雕塑的銅像。</p> <p class="ql-block">東殿正間上懸“永志哲人”木刻匾額,檐柱楹聯:“善德善言善行尤以善醫為善,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內部陳列有華佗行醫路線圖、神農氏同亳州的淵源及《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有關華佗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系上祈福紅帶,祝福家人和自己身體健康!</p> <p class="ql-block">西殿正間上懸“蒼生大醫”木刻匾額,檐柱楹聯:“操刀圭以濟萬民千年不朽,創五禽而治四體百世所宗”。內部陳列有華佗編創五禽戲及其研制麻沸散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院內西墻上鑲“人杰地靈”為羅丹所書。</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正在表演祭祀華佗。</p> <p class="ql-block">古藥園。</p> <p class="ql-block">中醫藥博物館是一座兩層仿古水榭式建筑,第一層,介紹了中國自神農氏以來中醫藥發展的歷程,展示了眾多古代名醫 ,二樓多為中醫藥樣本展示櫥柜,以及制藥方法和工具。</p> <p class="ql-block">華佗石。“華佗"奇石是一塊天然的壁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它酷似神醫華祖的圣像,神態超逸,思苦天下,心系蒼生。護譙藥業董事長顧振榮先生從古遺風,懷德如玉,感澤華祖之恩,解巨資購得“華佗”奇石。將它捐獻給華佗中醫藥文化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洗藥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天峨县|
鄂伦春自治旗|
蕉岭县|
九龙坡区|
安塞县|
天台县|
昌黎县|
綦江县|
屯门区|
咸阳市|
南丹县|
平陆县|
克什克腾旗|
镇康县|
甘南县|
光泽县|
常宁市|
武威市|
承德市|
青铜峡市|
镇原县|
冷水江市|
竹山县|
江川县|
宽甸|
凌云县|
唐海县|
张家川|
阳东县|
兰州市|
舞钢市|
绿春县|
澄江县|
龙海市|
博罗县|
滦南县|
宣恩县|
贵德县|
阿巴嘎旗|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