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新春打卡姑蘇門 <br>楹聯輝映詩韻長</h3> <h3> 相門古作干將門、將門、匠門,位于蘇州古城東。吳王闔閭曾命鑄劍師干將于此設爐鑄劍,故得名干將門、將門。</h3> <h3> 相 門<br><br>一曲悠揚,昆腔唱出東方韻;<br>千年砥礪,劍氣凝成中國春。<br><br>吳進文 撰 言恭達 題</h3> <h3> 蘇州城墻博物館<br> <br> 城紀千年戰國時,灰坑漢土宋朝碑。<br> 吳山歷代多風雨,今日怡然唱新詩。</h3> <h3>百年印象江南夢,雪泥鴻爪難忘之。</h3> <h3>舉世古城無可比,春秋戰國興邦時。</h3> <h3> 胥 門<br><br>古邑迎新,正福字萬張,貼紅梓里;<br>胥堤攬勝,看春風一棹,搖綠江南。<br><br> 謝鵬主 撰 華人德 題</h3> <h3> 胥門位于蘇州城西萬年橋南,坐東西向,為春秋吳國建造都城時所辟古門之一,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得名。<br> 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br> 胥門與盤門同為蘇州幸存的古城門。</h3> <h3> 伍子胥<br><br>春秋之末吳大夫,相土嘗水筑姑蘇。</h3> <h3>忠言極諫起君猜,嚭宰讒行賜劍來。</h3> <h3>飛梁跨水萬年橋,達者風流永不朽。</h3> <h3> 平 門<br><br>長三角聚焦,高鐵福隨,春與姑蘇齊出彩;<br>新百年加速,平臺夢展,我和祖國再登程。<br><br> 趙瑞剛 撰 方軍 題</h3> <h3> 平門<br><br>子胥平齊此門出,得勝回朝此門入,稱平門。</h3> <h3>隔河車站往來客,遙看范公盛世名。</h3> <h3> 閶 門<br><br>盛世看姑蘇,依然閶匯五龍,云蒸五色;<br>新春開玉局,正是門迎萬國,福到萬家。<br><br> 孔軍 撰 謝少承 題</h3> <h3> 閶門乃蘇州古城西門,通往虎丘。 閶門,從清代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中可看出,閶門內城門臨閶門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樓,類似盤門城樓。外城門靠吊橋,甕城為長方形,甕城內另有套城,并還有南、北兩個童梓門。南童梓門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門通北碼頭。<br> “閶”是通天氣之意,表示吳國將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強盛。又因吳欲滅楚,該門方位朝對楚國,故亦名破楚門。</h3> <h3> 夜游宮.七里山塘(欽譜)<br> <br> 燈燦紅欄綠水,閶門外、畫舟錦轡。四海游人夢中地。古橋邊,戲樓上,琴聲起。<br> 千載開河系,白樂天、心懷民意。自古山塘多故事。說五人,話南社,英杰士。</h3> <h3>斜髻嬌娥倚水岸,梨花何怕冷風吹?</h3> <h3>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h3> <h3> 蛇 門<br><br>紫燕舞熏風,喜錦色初裁,吳中在望;<br>金蛇攜瑞氣,看福門乍啟,天下皆春。<br> <br> 張樹路 撰 黃正明 題</h3> <h3> 《吳越春秋》記載:欲東并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吳在辰,其位龍也,故小城南門上反羽為兩鯢鱙,以象龍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門上有木蛇,北向首內,示越屬吳也。<br> 古代陰陽五行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及方位相配,越在南方偏東,對應巳、蛇,故曰“蛇門”。吳在越西北,故曰“北向首內,示越屬吳也”,可見蛇首向內而非向外。<br> 傳說是戰國時期春申君在吳地所造。 唐·陸廣微《吳地記》:“ 蛇門南面有陸無水,春申君造以御越軍,在巳地以屬蛇,因號“蛇門”。</h3> <h3>翠條初萌迎風長,只等銀花玉雪香。</h3> <h3> 盤 門<br><br>船往車來,水陸呈祥,路似小龍盤福字;<br>梅紅柳綠,風光臻美,門招新燕讀春聯。<br><br> 陳自如 撰 仇高馳 題</h3> <h3> 盤門,古稱蟠門,蘇州姑蘇區東大街。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春秋吳國都城,盤門為吳都八門之一。因門上曾懸有木制蟠龍,以示鎮懾越國,又因其“水陸相半,沿洄屈曲”,得名。<br> 盤門布局和建筑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并列,總平面呈曲尺形。 盤門是元明清三代陸續修建的遺構,是中國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陸并列古城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有“北看長城之雄,南看盤門之秀”的說法。</h3> <h3> 盤門<br><br>縈回煙水繞,蟠峙享盛名。<br>烽火春秋事,祥光佑太平。</h3> <h3> 渡江云. 盤門即景<br> 紅魚浮綠水,苑香鳥語,夕照玉亭斜。瑞光流梵韻,殿閣生輝,俊侶美嬌娃。亭臺曲徑,古盤門、鳶系輕紗。攜手共、登樓遙看,鷗鳥落平沙。<br> 堪嗟。長河東去,百舸爭流,越城關直下。追往昔、金戈鐵馬,激戰爭差。今宵畫舫承明月,錦繡岸、歌舞俱佳。游客樂、城頭喜看燈花。</h3> <h3><br>盤門最是風流地,吹拉彈唱頌太平。</h3> <h3> 伍相祠<br><br>孝當竭力忠則盡命,生為相國死作濤神。</h3> <h3>敬拜子胥翁,筑城相土功。<br>姑蘇多美譽,南北客人融。</h3> <h3>萬木寒無色,盤門獨有花。<br>香聞流水處,影共瑞光斜。</h3> <h3><br> 婁 門<br><br>云流越韻,風送吳歌,春波浣出姑蘇碧;<br>十里張燈,一城披彩,年味融于煙火紅。<br><br> 張云燕 撰 王偉林 題</h3> <h3> 婁門位于城東北。 《吳地記》載:"婁門,本號疁門,東南,秦時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 "門遂改稱婁門。城門分外城、中城、內城三重。內城筑有城樓,三重陸城門之間有空地和閘門裝置,十分堅固。城門南面還有三道水城門,也備有閘門裝置。城里和城外以外城河為界,通過吊橋與城外貫通。并有水陸通婁江,向外跨塘延伸。</h3> <h3> 齊門位于蘇州城北。因門朝向當時的齊國,故名。相傳闔閭十年(公元前505),吳破齊,齊以女質,配與吳世子波。齊女思鄉,日夜號泣成病,闔閭乃造此門,名“望齊門”,令齊女往游其上,后稱齊門。又傳,當時吳強齊弱,年老的齊景公懾于吳王聲威,將女配與吳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齊女思鄉,吳王在齊門造九層飛閣,讓齊女登閣望鄉,故又名望齊門。</h3> <h3> 這兩張齊門照片是1958年前的留影,如今城樓已蕩然無存。</h3> <h3>唯有城墻一段。</h3> <h3> 金門位于城西,閶門之南,1922年始辟,城門系羅馬式,設三門。中間大門為車道,闊7.3米,兩盤兩個小門為人行通道,各2.5米。門上“金門”二字由當年吳縣縣長王引才所寫。<br>“金門”二字含有財富集中之意,這是因為它地處閶門外商業鬧區,瀕臨大運河,各類船舶和倉庫集中之地。</h3> <h3> 2025年的春節,從初二到初八我們走遍了姑蘇九大城門,仿佛穿越了歷史,踏在歲月的痕跡上行走。從相門的干將鑄劍、蛇門的烽火硝煙,到閶門的富貴繁華、齊門的哀怨思鄉,胥門的渾厚悲涼……古運河和環城河水悠悠流淌,帶著往昔的喧囂和故事輕輕拍打著岸邊,訴說著古城的興衰更迭,百姓的喜怒哀樂。<br> </h3> <h3> 穿過一個個城門,仿佛能聽到從前商旅的車馬聲在時空的交錯中回響。<br> 站在城樓遠眺,心中涌起一股對古代工匠智慧與勇氣的敬仰,他們用最質樸的材料,構筑了城市的防線。這里的每一塊磚石,每一道縫隙,都隱藏著歷史,等待著人們的聆聽。<br> <br> <br></h3> <h3> 城門自古以來進出著百姓、官員,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出城遠游的通道,那些身著長袍,手持折扇的士子,帶著對遠方的好奇與向往走出城門,留下一串串悠長的足跡和一首首美妙的詩篇。</h3> <h3> 我能想象,從前的古城與自然共生的美妙,城門外,水田與湖泊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田園畫,猶如童年時代的故鄉——這里從來是漁米之鄉。<br> 城門之下是百姓日常生活之地,沒有太多的華麗裝飾,卻充滿了生活氣息。</h3> <h3> 當我重又站在相門下,回望這一路走來的風景,心中充滿了感慨:九大城門,不僅是蘇州古城的門戶,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們見證了蘇州從一個小城成長為國際知名城市的輝煌,也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br> 我深愛這座城!</h3> <h3>祝您新春幸福安康!前程似錦!</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玉林市|
东兰县|
潼南县|
蒲城县|
澄迈县|
阿拉善左旗|
龙州县|
金华市|
新闻|
乐至县|
浑源县|
丰顺县|
东城区|
崇阳县|
叶城县|
师宗县|
出国|
金溪县|
小金县|
昌江|
龙门县|
内江市|
聂荣县|
治多县|
峨山|
靖江市|
上林县|
青神县|
聂荣县|
长宁县|
恩平市|
潮安县|
潮州市|
高密市|
五莲县|
周宁县|
武穴市|
三门县|
沭阳县|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