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先后發表于2024年9月3日《紹興文史》和 9月</p><p class="ql-block">23 日《紹興日報》,今收入美篇系列,為原創之16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劍”爭議三題</p><p class="ql-block"> 孫可為</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是受“禁止出國展出”特別保護的中華瑰寶,也是古越人民對華夏文明的重大貢獻。對于它的研究,中外學者投入甚多,成果頗豐。但至今社會上,乃至學術界,對它仍存在一些誤讀、疑問和爭議。本文茲對其中三題進行分析和辨正。</p><p class="ql-block"> △ 面世的勾踐劍只有一把嗎?</p><p class="ql-block"> 人們熟知的"越王勾踐劍",是特指1965年在荊州望山戰國楚墓群一號墓出土的那一把,銘文鐫于劍體中心,兩行直排,每行4字,上書"越王鳩淺自作用劍",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這把劍當然是唯一的。但有人據此便認定已經面世的勾踐劍就此一把,別無他存。這種說法其實是不確切的。</p><p class="ql-block"> 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賽克拉美術館收藏到一把寬格箍莖的中國戰國青銅劍,其銘文中有"戊王之子旮欠"6字。有學者認為根據銘文,劍的主人是越王勾踐的兒子,名叫"旮欠"的。這一觀點在一個時期曾為學界普遍認同。</p><p class="ql-block"> 此后20年的1965年,越王勾踐劍出土。銘文中的"鳩淺"兩字,經全國頂尖古文字學家考證,一致認為是"勾踐"的通假字。這啟發人們重新審視1945年收藏在哈佛大學那把劍上的銘文。著名古文字學家張振林認為其銘文"旮欠"指的也是"勾踐",是鳥蟲形文字演變中的一個階段性形態,并進而論定此劍的主人是勾踐本人,而不是他的兒子。</p><p class="ql-block"> 據史書記載,越立國近2000年后傳至允常一代,允常于公元前510年以前稱王,擁有多把名劍。而此時勾踐也有用劍,但他尚未繼位,身份只是越王允常的兒子,因此銘文中據實鐫為"越王之子旮欠"。據傳類似的勾踐劍另外還有一把,目前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 綜上,目前已面世的勾踐劍應不少于3把,其中有的是勾踐未繼王位時鑄的,而1965年在湖北荊州出土的那把是繼王位后鑄的,即為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劍"。</p><p class="ql-block"> △千年不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踐劍經歷2000多年,出土時仍無銹跡,鋒利無比;有人試其鋒口即被劃破手指,用其擊刺紙疊一下劃穿25層。</p><p class="ql-block"> 那么此劍千年不銹的秘密何在呢?科研人員經深入研究,發現它的表面鍍著一層極薄的鉻化物。</p><p class="ql-block"> 鉻是一種特殊的金屬,它的氧化物具有極好的防腐功能,不銹鋼的主要成分就是鉻。但鉻的熔點高達4000℃度,鉻化技術極難,越人在那時已能運用,實為奇跡。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此驚嘆不已,說“比歐美早了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德國人和美國人先后開始掌握此項技術,并注冊了專利。越王勾踐劍出土后,人們發現原來中國人2000多年前就有了這項技術。這無形中動搖了歐美人對此項專利的自信,于是他們的研究人員便宣稱:經高倍電子顯微鏡觀察,越王勾踐劍表面的鉻化物沒有完整覆蓋,留有斷缺,說明此劍的鍍鉻技術并非自覺,而是一種無意中的"偶然"。</p><p class="ql-block"> 但"偶然"說不堪一擊。首先,勾踐劍上的鉻化物不是任意混雜于劍體,或作顆粒和疙瘩狀,而是以0.15毫米的厚度均勻地覆蓋于劍體表面,這豈能以偶然解釋?同時,更重要的是 ,考古界已經發現,與越王劍同時代的其他許多中國青銅器,也都使用了鍍鉻技術 ,如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中就有一把劍,原被重物壓成了彎曲狀,取出并清除表面雜垢后,自然恢復原狀,且光亮無銹。經鑒定,原來它的表面也鍍了鉻化物。類似的情況已發現近20個。</p><p class="ql-block"> 總之,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銹,就是因為那時的鑄劍匠掌握并自覺使用了鍍鉻技術。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p><p class="ql-block"> △越王劍為什么在楚國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踐劍,是在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根據墓中竹簡文字,墓主是楚國貴族"邵固"。他是楚悼王的曾孫,短壽,生活在公元前330前后。</p><p class="ql-block"> 那么此劍為何不在越地而在楚地出土呢?現在流行的解釋是"作為陪嫁品或戰利品而流入了楚國。"對此,筆者認為尚需探討。</p><p class="ql-block"> 首先,勾踐確曾將女兒嫁給楚昭王,當時也確已盛行"陪送嫁妝"。但陪嫁的多是婢女、金玉、絲綢、田產和女性用品,而不會選用兵器,尤其不會將"輩分"很高的勾踐"自作用劍"作為女兒的陪嫁品。</p><p class="ql-block"> 其次,楚國第一次打敗越國是在公元前333年,后來消滅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這兩個時間距勾踐離世(公元前465年)已有120年以上,他的劍作為戰利品而落入楚軍之手的途徑和概率極小,所以"戰利品"之說也比較勉強。</p><p class="ql-block"> 其三,會不會是勾踐敗于吳王夫差時,此劍落入夫差之手,后又輾轉落于楚國呢?筆者細查吳、楚兩國關系,在吳國滅亡之前也無這種可能。</p><p class="ql-block"> 其四,勾踐繼位越王后,于公元前494年敗于吳國稱臣,后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于公元前473年報仇雪恥而滅吳。在謀劃報仇期間,勾踐遠交近防,與吳國以外的各國交好,常贈送各種特產,尤其對于姻親的楚國更是熱絡,不惜以鐫有自己名號的佩劍饋贈于楚王(昭王或惠王,此兩王在位時間在公元前388年前后),倒是很自然的事。</p><p class="ql-block"><b> 因此,筆者傾向于認為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在楚國貴族墓中出土,是由于勾踐生前將它饋贈給了楚王,后楚王獎勵給了近臣邵固,而邵固死后則作了陪葬品。</b></p> <p class="ql-block">作者攝于清華園</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研究員、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先進教師。著有《紹興絲綢史綱要》《紹興絲綢史話》《魯迅婚姻的四個問題》《論魯迅的曲筆》《魯迅作品教材中的紹興風土人情》《中學課本魯迅作品注釋析疑》《魯迅收受國民黨津貼的鉤沉》《越王劍考證大觀》《抗日名將孫元良其人其事》等專著(論),另有2部合著。近年涉足文學創作。獲中國職工思政研究會第七屆年會(中宣部主管)個人最高獎優秀論文獎、全國第六屆藕花洲杯故事創作大賽(國家紀檢雜志社與各省文聯.作協主辦〉優秀作品獎、全國百字千金微小說大賽(翠苑雜志社承辦)并列一等獎、綠韻杯征文(浙江省宣傳部等主辦)一等獎、紹興市社科首屆魯迅獎等40余個獎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南县|
五华县|
合阳县|
昌宁县|
米泉市|
巴林右旗|
招远市|
赤峰市|
怀远县|
尉氏县|
临沂市|
都安|
钟祥市|
汝城县|
灵川县|
江川县|
河津市|
新建县|
壤塘县|
绥棱县|
万荣县|
绩溪县|
萍乡市|
闵行区|
砀山县|
奉化市|
磐安县|
丽水市|
喀什市|
锦屏县|
东平县|
蒙阴县|
齐河县|
广饶县|
海原县|
恩平市|
新干县|
济南市|
贵港市|
连平县|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