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古城商丘

華英雄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節,旅游依舊火爆。為避開車流人流,選擇了附近相對不太著名的景點旅行。雖然人也不少,但是不至于水泄不通,也沒被堵在高速上,一路順利。再加上行程安排比較輕松,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悠哉悠哉逛吃逛吃,旅行體驗尚好。</p><p class="ql-block"> 1、初三(1月31):蘭陵一一徐州戶部山(138km,2小時)一一商丘H水晶酒店(174km,2.5小時)</p><p class="ql-block"> 2、初四(2月1):酒店一一商丘古城(3km,10分鐘)一一火神臺、燧皇陵(4.5km,10分鐘)一一H水晶酒店</p><p class="ql-block"> 3、初五(2月2):酒店一一老君臺(110km,1.5小時)一一太昊陵(87km,1小時20分)住如家華驛太昊陵店</p><p class="ql-block">4、初六(2月3):酒店一一花戲樓、曹操運兵道、華祖庵(110km,1.5小時住格林豪泰亳州魏武大道店</p><p class="ql-block"> 5、初七(2月3):亳州一一木蘭祠(39km,40分鐘)一一蘭陵(313,3.5小時)</p><p class="ql-block">早上九點出發,先到徐州。戶部山是位于徐州市云龍區的4A級景點,又稱南山。徐州古代水患頻繁,宋代以來,黃河泛濫,淹沒州城,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戶部山因地勢較高而免遭覆頂之災。1624年,徐州戶部分司署主事張璇為避水患遷往戶部山上。于是有錢有勢的官宦之家和富賈豪門紛至沓來,久之,在戶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貴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窮北關,富南關,有錢人住戶部山”之說。</p> <p class="ql-block">一座戶部山,半部徐州史。</p><p class="ql-block">入口即是劉家大院,是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劉向后人聚居的地方,建于明末清初。</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拓片,和我們常見的圣人像不大一樣。</p> <p class="ql-block">劉家大院的祖先——劉向。</p> <p class="ql-block">權謹牌坊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奉旨建孝子牌坊,也稱“權氏祠堂”。權謹牌坊是徐州市區唯一的皇家欽建建筑,懸掛明仁宗手書的“天朝元輔、忠孝名臣、中原文獻”十二個大字。門頭高懸“圣旨”匾額,門前還有“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權謹,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陽,明洪武初年隨父遷居徐州,十歲喪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訓誨下,刻苦讀書,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被薦授為青州樂安知縣。</p> <p class="ql-block">鄭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鄭家祖籍蘇州,遷徐始祖為鄭茂芳,初居南關下街,以賣醬菜為生。辛勤勞作,樂善好施,人稱“鄭善人”。鄭家人施財積德,勤儉持家的家風世代相傳,鄭家人用積累的財富在戶部山購置了房產,此后定居戶部山。</p> <p class="ql-block">鄭谷。</p> <p class="ql-block">鄭家是書香門第,這個家族每代人中讀書人都很多,家藏書畫、碑帖、石刻、古玩等,滋養了鄭氏幾代人,文化名士、書畫名家輩出。</p> <p class="ql-block">吳昌碩手書四條屏。</p><p class="ql-block">下面這個木架是掛字畫的嗎?</p> <p class="ql-block">五百多年的古銀杏樹。枝椏四蔓,枝葉覆蓋了整個院落,每到秋天,滿地金黃,與古香古色的建筑相映,成為一處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怡人風景。</p> <p class="ql-block">翟家大院。翟家祖居山西,明朝末年遷來徐州,后落戶戶部山。</p> <p class="ql-block">繡樓。</p> <p class="ql-block">伴云亭。民間相傳乾隆皇帝曾帶愛妃南巡路過徐州,在翟家亭中小住,登臨此亭眺望美景,因亭建在山頂,仿佛與云相伴,揮筆題寫了“伴云亭”三字。</p> <p class="ql-block">龜葉池。水池似葉,臥石如龜。</p> <p class="ql-block">余家大院。康熙末年,余家作為安徽歙縣茶業商人來到徐州,開鋪經營茶葉,家境逐漸殷富。從戶部山衰落的巨富“尚半山”手中購得大院,即今日的余家大院。第八代傳人余朋,繼承父業攻研醫術,開設“積善堂”藥店,坐堂行醫,懸壺濟世,常常免費為社鄰街坊治病,把“積善堂”定為余家的堂號。</p> <p class="ql-block">房膽。方形建筑,中央空心,四周有窗。建在院落風水有缺陷的地方,能夠驅邪震煞,平臺還可以逢節日擺供祭祀。</p><p class="ql-block">戲園。</p> <p class="ql-block">戲園子的群貓和獨貓。</p> <p class="ql-block">出囗掛徐州民俗博物館牌子。</p> <p class="ql-block">出門右轉就是戲馬臺。戲馬臺是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一,是“徐州第一勝跡”“城南第一大觀”。</p><p class="ql-block">山門額書“戲馬臺”,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李可染書寫。背面則額書“楚都勝跡”,為原徐州市委書記何賦碩題寫。</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因山為臺,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戲馬臺。</p><p class="ql-block">山門東側高臺基上,置有銅鑄巨鼎一座,上鐫“霸業雄風”。</p> <p class="ql-block">山門照壁上有“拔山蓋世”篆刻大字。</p><p class="ql-block">東院楚室生春。</p> <p class="ql-block">東院西楚霸王項羽的石雕像,高2.85米,頂盔貫甲,足踏巖石,迎風而立。</p> <p class="ql-block">雄風殿前卷棚抱廈的兩根蟠龍柱,系珍貴文物,是戲馬臺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構件,雕工粗獷,造型生動。</p><p class="ql-block">殿內匾額“吞秦衛漢"。</p> <p class="ql-block">蟠龍石柱為明代前古建筑遺存,石柱上的圖案古樸生動、雕刻技法嫻熟,想象力豐富,其上的人物、飛龍、太陽、怪獸等色彩鮮艷,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壁畫。</p> <p class="ql-block">風云閣。又稱戲馬臺碑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翹然立于臺中,頗具風采。南檐下有四字篆額:“從此風云”,抱柱上有楹聯“風吼雷鳴,拔山除暴;云飛旗舞,戲馬興戎”。</p><p class="ql-block">遠看匾額,貌似“風干肉”……</p> <p class="ql-block">閣內石碑是明神宗萬歷十一年(1583)監司姜士昌所立,碑上“戲馬臺”為徐州兵備右參政莫與齊所書,字跡渾厚、蒼勁。</p> <p class="ql-block">西院秋風戲馬。</p> <p class="ql-block">霸王別姬。</p> <p class="ql-block">秋風戲馬池。</p><p class="ql-block">大鼎,重5.44噸,高2.24米,象征著項羽的霸業雄風。鼎腹鑄有《戲馬臺鼎銘》銘文。</p> <p class="ql-block">離開徐州,晚上趕到商丘住宿。</p><p class="ql-block">春節期間,各大飯店爆滿。好不容易找到這家小油饃飯店。小油饃類似咱這薄單餅,卷上芝麻鹽烙制而成。很好吃,我們連吃了兩頓。</p> <p class="ql-block">老八魚頭是特色。</p><p class="ql-block">合菜,用未加芝麻鹽的小油饃卷著吃,很下飯。</p> <p class="ql-block">應天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三面臨湖,環境幽靜,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山書院)之一。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并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之一,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2001年10月,根據時任河南省省長的李克強指示復建。</p><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喪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應天府書院。</p><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應天府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他們二人創造了歷史上“一榜雙魁”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狀元橋。</p><p class="ql-block">鐵制影壁上“以天下為己任”五個大字,是范仲淹在執掌應天書院時,確立的人才培育機制,推動了北宋應天書院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坐北朝南,殿內供奉孔子及弟子像。</p> <p class="ql-block">孔門弟子。</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東西配殿,東配殿是范文正公紀念館,以圖文的形式,展示的范仲淹的經歷和政績,西配殿是至圣先師紀念堂。</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書院大講堂。</p><p class="ql-block">相對而言,應天書院的看點不多,與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相差很多,畢竟,那三處書院,都是遺留的古代建筑,歷史韻味十足。而應天書院,是重建的,厚重感差了些。</p> <p class="ql-block">書院對過范仲淹像。</p> <p class="ql-block">張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門外,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于1990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公元757年,安史之亂叛軍派大將尹子奇率兵13萬奪取睢陽。 睢陽太守許遠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張巡。張巡立即帶兵3000進駐睢陽,與許遠守軍3800人合兵抗戰。 張巡善謀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勝多,抗擊了安史叛軍。許遠自知軍事上不如張巡,戰守事宜全由張巡指揮。 張巡等堅守了十個月,大小戰斗400多次,殺敵12萬多。其間,城中的戰馬、麻雀、老鼠、樹皮、草根、紙、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兵士僅余400人,終因饑餓、疲憊至極,無力再戰,城池淪陷。張巡、許遠及南霽云等將士被俘后罵敵不絕,英勇殉國。 睢陽之戰以少勝多,阻住了安史叛軍的南下,保全了江淮,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大功。</p> <p class="ql-block">大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頂層檐下高懸藍底金字豎匾 “功昭日月",門楣之上置篆字橫匾“忠烈千秋”,進入忠烈大殿門額上的橫匾,有“威震華夷"與“忠烈千秋”。</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供奉著的張巡彩色坐像,身穿盔甲,手握寶劍,形姿威嚴。</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的內墻之上,有八幅巨型彩繪,從中形象地記錄了睢陽之戰的經過。</p><p class="ql-block">印象比較深的是在睢陽保衛戰中彈盡糧絕,張巡殺妾享士,是個狠人。</p> <p class="ql-block">忠烈亭內有唐忠烈祠銘石碑,是明代天啟四年的石碑,石碑記述了睢陽之戰的功績。</p> <p class="ql-block">張巡墓在大殿后面,墓前矗立著巨大的唐忠烈侯張巡之墓墓碑。</p> <p class="ql-block">張巡祠對面即為八關齋。所謂八關亦稱八戒,為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涂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后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p> <p class="ql-block">顏真卿像。</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因平叛有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后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睢陽人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其解救睢陽危難的恩德的事情。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應邀而來,撰文并親筆書寫了這篇文章。題為《有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刻于八面幢。此中書法藝術為中外書法愛好者所傾倒,是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院內造型優美的八角亭內,新樹八棱石幢。為1993年仿制。</p> <p class="ql-block">石幢高2.7米,每面寬0.5米,上面有顏真卿晚年撰并書寫的《有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p> <p class="ql-block">現存八關齋石幢兩截為唐代原石,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被毀前石幢通高約2.7米,八面寬度略有偏差,西邊那塊石碑,字跡清晰可見,東邊石碑顯得模糊不清,兩截斷殘的八關齋碑,能親眼欣賞到顏真卿楷書真跡,更能看到歷史的滄桑痕跡。</p><p class="ql-block">碑文記載,田神功在安史之亂中解了宋洲之圍,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 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開元寺設八關齋會, 邀請一千僧人赴齋。石碑初稱顏 魯公碑,因碑文所記是八關齋會的佛事,后人便逐漸將此碑叫成八關齋了。</p> <p class="ql-block">燧皇陵,即燧人氏陵。燧皇陵為第十屆全國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種的采集地。</p> <p class="ql-block">各級領導題詞。</p> <p class="ql-block">神道兩側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燧人氏像。</p><p class="ql-block">燧人氏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氏族首領,他“鉆木取火,以化腥臊”,從而開創了人類走向文明的新紀元,在《尚書大傳》、《三字經》等著作增補的“三皇五帝”中被列為三皇之首,奉為“天皇”,歷代敬仰。</p> <p class="ql-block">燧人氏墓冢。這里香火不旺,我在里面轉了一圈,總共遇到兩三個人。</p> <p class="ql-block">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現存歸德府城之下同時疊壓著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之前元朝時期修建的歸德府城、北宋時期的應天府南京城、</p><p class="ql-block">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漢時期的梁國國都睢陽城、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門樓。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的文物本體為外城墻(土城墻、又稱城郭)和磚城墻。</p> <p class="ql-block">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摞城三大特點,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九十三條街道形如棋盤,內城地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現為中國保存完好古城之一。從空中看古城像建在水中一樣,這種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保存完好的古城,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陳家大院。“一門五翰林,四代詞館家”(所謂詞館,即翰林院的雅稱)。陳家歸德古城清代“七大戶”之首,耕讀傳家,望族名門。</p> <p class="ql-block">陳家大院,明末文豪商丘古城名士侯方域的門婿、清初詩人陳宗石及其后人的府邸。陳家大院以四合院為主,青磚灰瓦,深邃幽靜、典雅厚重,是研究豫東建筑史和陳宗石及后人的重要歷史遺跡,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歷史人文價值。</p> <p class="ql-block">歸德府文廟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廟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狀元府。</p> <p class="ql-block">泮池。在大殿前,距大成殿20米。半圓形,原中間有一座小橋。每逢重大祭日,官員和有功名者從橋經過,無功名者從橋兩邊通過,可以說它是一個等級標志。</p> <p class="ql-block">文廟古井該并于2021年8月4日修建文廟排水系統時發現,開掘年代不詳,曾作為祭祀活動和日常生活取水之用。撈出斷為兩截刻有冉耕、宰予、冉求名字的石碑。經考證,均為侍奉孔子的十二哲。后因歷史原因,被有識之士投入井中加以保護才得以延續傳承(現已修復重新立于大成殿內)。</p><p class="ql-block">傲嬌的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十二哲石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明倫堂。</p><p class="ql-block">歸德府文廟與全國其他各地文廟前殿后學(堂)布局不同的是,歸德府文廟是唯一一座學堂建在大殿右側的文廟,形成了左殿右學的獨特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千年皂角樹。</p> <p class="ql-block">內已中空,只存樹皮,猶自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廠房。</p> <p class="ql-block">歸德府衙,為新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閼伯臺,民間稱火星臺、火神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p><p class="ql-block">閼伯臺是帝嚳之子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于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后,人們就按他的遺愿,將他葬于臺下,因其封號為“商”,此臺又被稱為“商丘”。</p><p class="ql-block">1996年,應當時的商丘縣人民政府之邀,來自北京、南京天文臺和全國的文物考古專家,通過研討論證,確認這里是全國現存最早的觀星臺遺址。</p><p class="ql-block">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臺會”,當地老百姓則習慣叫它為“朝臺”。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為閼伯添土圓墳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p> <p class="ql-block">火神臺廟會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作為一種漢族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活動。商丘火神臺春節廟會文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火神臺現分為兩個閼伯臺與商祖祠兩大景點組成。</p><p class="ql-block">商祖王亥像。在夏朝中期,商國諸侯王亥在這里發明牛拉車,馴服牛,并把牛馬用于農耕,王亥便用牛車馬車,拉著剩余的產品,到其他部落進行物資交換,其他部落的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就是從王亥開始的,王亥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商業貿易,被尊為華商始祖。</p> <p class="ql-block">商祖祠,紀念祭祀華商始祖王亥的地方。照壁是王亥經商圖。</p> <p class="ql-block">商祖像。</p> <p class="ql-block">戲樓。始建于元代,后毀于戰火,現在看到的戲樓是重建于90年代。</p> <p class="ql-block">火神臺正門。</p><p class="ql-block">需要攀登去往火神臺。</p> <p class="ql-block">玉皇宮,香客非常多,主殿是靈霄寶殿,旁邊是觀音殿和月老祠,分別供奉著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觀音菩薩和月老的神位。</p> <p class="ql-block">閼伯殿,正中位置是塑有金身的閼伯像,閼伯在唐堯時任火正,火正是掌火官,有兩大任務一是祭祀,觀測火星,二是管火用火,當年閼伯曾在這高臺上觀星計時,掌握四時變化,指導農牧業生產。</p> <p class="ql-block">左右分別為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臺后仁德法師靈塔。也沒見具體的介紹,詳情不明。</p> <p class="ql-block">火神臺前有銷售香灰燒雞蛋的,也不知道好吃不好吃。</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運河展廳貨幣展覽。</p> <p class="ql-block">晚上燈展。</p> <p class="ql-block">木蘭祠,原稱“木蘭廟”,又名“孝烈將軍祠”,俗稱“孝兒祠”,位于花木蘭故里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今木蘭鎮),是紀念花木蘭的祠堂。匾額“木蘭祠”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先生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虞城縣木蘭祠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后經戰火,祠堂被毀,幸存祠碑兩通,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績及歷代修祠情況。</p> <p class="ql-block">木蘭祠又名孝烈將軍祠。</p> <p class="ql-block">木蘭戎裝出征像。</p><p class="ql-block">隋恭帝義寧年間(617-618年),突厥犯邊,朝廷募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建功勛。回來后,天子封尚書,木蘭不受,懇請省親。她帶領軍士返家后,脫去戰袍,換上閨裝,跟去的士兵大為驚訝,認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贈她為“孝烈將軍”。</p> <p class="ql-block">大殿左側是一組“木蘭出征”塑像。右側則是“木蘭還鄉”塑像</p> <p class="ql-block">木蘭祠對面有花木蘭陵園,內有花木蘭墓以及其父母墓。</p> <p class="ql-block">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此地花木蘭父母墓碑上寫姓魏,還有說姓花、姓朱、姓韓的,眾說紛紜。</p> <p class="ql-block">回來路上曹縣下高速吃的小燒餅,皮脆瓤軟,香甜可口。吃完飯安全到家,結束行程。</p><p class="ql-block">要吐槽一下木蘭祠附近的環境,極其臟亂。攤販不仁,買糖炒栗子,一鏟子下去,壞得占了一大半,除了最頂上幾個外,余下的皆只有拇指蓋大小,也不怕壞了木蘭家鄉人的名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县| 璧山县| 张家港市| 台北市| 绥阳县| 伊宁县| 武功县| 广昌县| 天峻县| 牡丹江市| 横山县| 宣恩县| 濮阳市| 深水埗区| 金乡县| 伊吾县| 葫芦岛市| 眉山市| 平果县| 嘉义县| 建水县| 延庆县| 庄河市| 邳州市| 繁昌县| 宜宾市| 临清市| 乐陵市| 榕江县| 香港| 东方市| 海原县| 长治县| 和林格尔县| 莫力| 靖州| 清水县| 黑水县| 凤庆县| 广昌县|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