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專程從上海之蘇州寒山寺祈福。</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502年-519年),曾用名普明塔院,普明禪師圓寂后歸葬楓橋,佛門建造靈塔以志紀念。</p><p class="ql-block"> 普明禪師(534年-616年)是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大師的弟子,名聞朝野,曾跟隨師父往來于金陵、揚州,蘇州乃必經之地。唐代貞觀年間(627年-649年)浙江天臺寺僧寒山(自號寒山子)曾住于此,明代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記載:“寒山子者,……來此縛茆以居,暑渴則設茗飲,濟行旅之渴;挽舟志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唐代著名高僧希遷法師于此創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 </p><p class="ql-block"> 唐至德年間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寫下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寒山寺由此名聲大振 。明洪武年間僧昌崇重建。</p><p class="ql-block"> 現存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鐘閣等 。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其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墻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p> 寒山與拾得是唐代天臺山國清寺隱僧,佛教史上著名詩僧,并稱“寒拾”。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寒山拾得后被人傳說成心中的“和合二仙”。傳說他們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講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蓮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 “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寒山曾隱居在天臺山寒巖,因名寒山,他的詩寫得很美,但脾氣卻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灑笑而去。曾在天臺國清寺當過廚僧,與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見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臺山的高僧豐干和尚化緣經過,慈悲為懷,將其帶至寺中撫養,并起名“拾得”,在國清寺中將他受戒為僧。<div><br></div><div>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廚房干雜活,當時寒山還沒有到國清寺,但拾得常將一些余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們真謂貧賤之交。國清寺的豐干和尚見他們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后,他們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作對,后人曾將他們的詩匯編成《寒山子集》三卷。</div><div><br>這兩位繼豐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天臺山至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為寒山寺。</div><div><br></div><div>清代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div> 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寒山寺名聲大噪,流傳至今 鐘樓為六角形重檐亭閣,內有仿唐式的古銅鐘“天下第一佛鐘”,總重量為108噸,鐘高8.588米,鐘底裙邊最大直徑5.188米,鐘面主體銘文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銘文共七萬余字,大鐘六銑口裙邊上鑄有九幅精美飛天圖 鐘樓 大碑于2007年12月落成,詩碑主體的高度為15.9米,總重量為400噸,大碑正面鐫刻有清俞樾所書張繼的《楓橋夜泊》詩,背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共289個字 唐燈 新年祈福 和和美美 紅紅火火 人間煙火 四海一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徐州市|
东源县|
吉木乃县|
宁阳县|
上虞市|
津市市|
灌南县|
杭锦旗|
襄汾县|
舒兰市|
越西县|
谷城县|
玉田县|
富民县|
沛县|
平阳县|
中方县|
察雅县|
清河县|
寻乌县|
社旗县|
桑植县|
芦山县|
金山区|
浦城县|
高安市|
宁安市|
灯塔市|
临西县|
防城港市|
万宁市|
宝应县|
东台市|
赫章县|
阳信县|
阿荣旗|
郓城县|
大理市|
霍山县|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