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是“申遺”后的首個春節今年新春,鎮江各大景區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精彩活動熱鬧的節日氛圍別出心裁的活動體驗</p><p class="ql-block">貼心的服務等</p><p class="ql-block">給來訪游客們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那么咱鎮江的年俗年味到底隱藏著什么“密碼”小布整理了部分精彩年俗</p><p class="ql-block">一起來云賞</p><p class="ql-block">打醬油</p> <p class="ql-block">恒順“打醬油”的習俗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每年年前,為回饋市民,恒順會以低于平時的價格供應醬油,這一做便是48年。一瓶濃香的醬油既是市民們對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恒順對用戶的年味祝福。</p> <p class="ql-block">今年1月18日至20日,為期3天的第48屆恒順醬醋文化嘉年華暨年貨大集落下帷幕。期間,多個活動精彩紛呈、亮點不斷、其樂融融,讓歲末年味變得日益漸濃,也讓一年一度的“打醬油”再次成為全城焦點。3天時間,接待市民8萬余人,其中最大者103歲,最小的3歲。48年來,恒順醬醋文化嘉年華已成為我市獨特的年俗,一句“不打醬油不過年,打了醬油過好年”溫暖了醋都人。</p><p class="ql-block">水晶肴蹄</p> <p class="ql-block">制作一塊地道的肴肉需要選蹄、剔骨、去毛、灑硝鹽水、腌制、翻缸、浸泡、預煮等十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2009年,“鎮江肴肉制作技藝”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p> <p class="ql-block">水晶肴蹄精選豬前蹄的前肘,全程使用低溫庫,腌制過程中控制溫度為5—10攝氏度,增加了去脂肪工藝,使肴蹄精肉緋紅,雖涼但酥嫩易化,食不塞牙,膠凍透明晶亮,柔韌不拗口,不肥不膩,具有香、酥、鮮、嫩四大特點。</p><p class="ql-block">太平泥叫叫</p> <p class="ql-block">太平泥叫叫是鎮江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玩具,源于南朝(公元420年),其傳說可追溯至遠古時代。據說禹王手下的大將張渤率兵駐扎華山村,見當地百姓飲水不干凈,遂令眾將士掘井為民解憂。井成后張將軍親自試嘗,不料中毒身亡,面呈黑色。民眾深感恩德,為其塑像建廟祭祀,尊之張王。為了永久紀念,華山先民選取當地粘土,仿塑張王形象。爾后又隨形就意,捏塑各類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并用發簪鉆上哨孔,晾干焙燒。成品俱成黑色,竟與張王臉同顏;然后點上顏料,涂復松香;吹之聲音響亮清越。為招張王魂魄,祈頌太平。太平泥叫叫從此播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小小一枚太平泥叫叫,承載了千余年的傳統文化,集民間藝術和風俗趣味為一體,是人們感恩太平的美好具象。據太平泥叫叫省級非遺傳承人周寶康介紹,傳統的制作太平泥叫叫,需要經過選泥、煉泥、捏塑、刻畫、刺吹孔等10余道工序。</p><p class="ql-block">揚中剪紙</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節,揚中剪紙非遺傳承人孫永青帶著剪紙社團的學生剪出了可以穿在身上的剪紙,將牡丹、鳳凰、江豚等元素融入剪紙,整個造型立體靈動,讓我們看到古城鎮江文化傳承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馬燈陣舞</p> <p class="ql-block">嶂山馬燈源于清朝嘉慶年間,相傳清代嶂山人逢年過節愛跳馬燈,后因山林中的松毛蟲泛濫,松樹成片枯萎,村民請來蘇北的邵伯戲班前來唱戲,擺陣驅邪,為山林除害,同時嶂山人與其交流經驗,切磋技藝,至此,嶂山馬燈正式登上舞臺。</p> <p class="ql-block">該項目從清代開始延續至今,先后有七代傳人,主要是因為“跳馬燈”舞蹈脫胎于嶂山村,村中的男女老幼均喜愛這種村民自發的民間娛樂活動,它與這里的山林環境、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美好愿望關聯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當然了像這樣亮點滿滿的年俗鎮江數不勝數新的一年小布依然期待與您在鎮江的山水、古跡之中相逢攜手踏上新一年的美好旅程共同書寫新年的精彩篇章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桑植县|
梅州市|
祁门县|
临西县|
桂林市|
抚松县|
柘荣县|
稻城县|
南投县|
罗田县|
达日县|
新乐市|
贵南县|
敦煌市|
安泽县|
肇东市|
绥化市|
读书|
巴林左旗|
巴彦县|
盘山县|
铁岭县|
阿瓦提县|
桓仁|
江川县|
灌云县|
大关县|
昌宁县|
云南省|
温宿县|
大港区|
龙井市|
汪清县|
乌拉特后旗|
徐汇区|
石城县|
柘荣县|
天台县|
昔阳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