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寫在前面的話</u><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人的欲望似乎有點貶義的味道,于是我們在心理學的教學中通常講的是人的需要。仔細思量,兩者還是有些不同,「欲望」可以作為子集納入到更寬泛的「需要」之中。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其自覺的、不自覺的在與外界交互過程中,他的需要(欲望)隨著社會的變化和引導,也發生著變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法國思想家勒內·吉拉爾(Rene Girard)的“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理論指出,欲望不是簡單的主體到對象的單向投射,而是一個主體-他人-對象的“三角”關系。你的欲望為什么不一定屬于你?當你欲望的滿足只是為了向別人證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吉拉德的理論,源于一個看似平常的觀察:模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吉拉德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在進化上與類人猿表親分道揚鑣,關鍵不在于“理性”或“真理”,而在于模仿,我們逐漸增強的模仿能力和傾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要解釋模仿的原理,我能想到的最佳比喻,是小提琴弦的共振。當你把兩根小提琴放在一起,撥動其中一根時,另一根琴弦也會產生類似頻率的振動。我認為,基于類似的原理,吉拉德提出了一種解釋人類行為的理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這里,我用“行為”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詞,它可以泛指更多的方面:行動、經歷、判斷、意圖。這一切來源于我們復制模仿別人的“行為”。人類是徹頭徹尾的社會動物,天然傾向于這種“共振”效應。就像提琴弦之間不會完全獨立,我們人類也是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模仿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傾向,讓我們能進入到他人的主觀世界,并復制生產客觀的文化形式。換句話說,模仿是構成我們作為社會存在的東西,也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所在。正是因為模仿,這種攝取他人行為和價值觀的傾向(從我們周圍的人身上)人類才會對聲望和認可如此執著。當你身處一個社群時,如果大多數人認為某件事物是好的、美的,或某種行為方式是正確的,我們往往會慢慢地接受,并通過模仿來接受這些觀點。這種對聲望的日常認知事實上已經隱含了模仿的概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當我們稱某個東西“有聲望“時,我們其實也在暗示,那件物品本身未必完全配得上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對吧?比如說,我們說勞力士、哈佛、賓利、康奈爾?好吧,康奈爾可能不算(笑)。但當我們說一個東西有聲望,我們實際上是在說,這些事物的價值部分來自于我們周圍人對它們的推崇,而不完全是復本身的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也就是說,它們存在“溢價”。吉拉德認為,這種“溢價"并不來自于物品本身而是來自于我們的同伴對它的認同,以及我們通過模仿內化了他們的觀點。對吉拉德來說,模仿并不是“無處不在",但任何事物或現象多少都帶有模仿的成分。在一個沸騰的體育場里,那種激動人心的腎上腺素涌動,就是模仿的感染效應。政治上的部落主義。各種邪教的狂熱與自我欺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們的口音通過模仿而代代相傳。即便是像喝水這樣看似“本能"的行為,也可能受到模仿的影響,你可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最喜歡的運動員喝佳得樂的樣子,這就是那些廣告的作用,目的是在你的腦海中種下這種聯想。由此可見,模仿的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全方位的。對于吉拉德來說,沒有模仿,人類社會將完全無法辨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喬納森:吉拉德最"concern”的一類模仿是“欲望”,這里“concern"有兩個含義,既是他關注的,也是他所擔憂的。模仿如果僅僅傳播口音或文化符號那沒什么問題。但當模仿行為將人們的欲望引向相同的目標時,就會導致競爭、沖突,甚至暴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吉拉德把人類所有的欲望分成兩種:一種是成為的欲望,即"形而上的欲望”(metaphysical desire),一種是”體本驗的欲望”,即物質的欲望(physical desire)。形而上的欲望指的是人們追求某種物品所象征的身份認同。物質的欲望則是指人們追求從物品中獲得某種體驗,它是由物體的本質屬性賦予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讓我舉幾個例子來幫助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比方說,我們追求性愛可以是出于體驗的欲望,追求的是快感或親密的體驗,那種當下的感受。但我也可以因為形而上的欲望而追求性愛,和某類人發生關系能反映我是什么樣的人。這類心理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情圣”(Don Juan) 或”媚惑者”(Coquette)的心態。對這些人來說,性愛早已不是一種體驗,而是自我身份的證明。他們不是為了體驗,而是為了證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再舉一個更平凡的例子。買車一一我可以因為體驗的欲望買車,目的是為了減少步行的麻煩,提高出行便利性。但我也可以因為形而上的欲望買車,只是想擁有街區里最酷的車,獲得他人的羨慕。就拿你來說,David,我必須稱贊你,因為很明顯從你的車里,因為從你的車來看,你顯然是個超脫于“形而上欲望”的人。顯然,你完全不在意別人對你車子的評價,恭喜你在這一領域解脫了。</span></p> <ul><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David Perell: 少來了,我的豐田很漂亮,喬納森。</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Johnathan Bi: 哈哈哈,對對對,我以后還得蹭你的車呢。</span></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用一句簡單明了的話總結來說就是:體驗的欲望關注物品的實用性,而形而上的欲望關注身份認同。當然,這種”體驗“和“形而上”之間的界限、效用和身份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分明的。我們的自我認知會影響我們對體驗的感受,而我們的體驗也會反過來微妙地塑造我們的自我認知。但不妨想想這些截然不同的情境,你追求一個職業,是因為工作本身讓你覺得有趣,還是因為它是一個“體面“的職業?你和某個人約會,是因為你喜歡和她相處,還是因為你喜歡和她在一起時被別人看到的感覺?你去一個地方旅游,是因為你對那里的文化感興趣,是因為你想炫耀自己去了一個“網紅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顯然,盡管這種區分可能有點模糊,但在極端情況下,它是有意義的。形而上的欲望的核心,是對”全然存在”的追求。吉拉爾認為,人類渴望在更大的尺度上“存在”。這種形而上的欲望表現為追求某種“物品”(object),這里的“物品”涵蓋廣義上的目標。比如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創辦一家獨角獸公司,考上常春藤名校。或者更平凡一些:買某一款車,和Sally約會,而不是Susan去一家高級餐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但吉拉爾指出,在這些追求中人們真正渴望的從來都不是物品本身。這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在我們這個追求成就、注重消費的現代社會,我們希望通過獲得某些物品來強化我們的身份認同。而我們選擇追求哪些物品,吉拉爾認為,是模仿我們所崇拜的人,我們已經認為他們尼經擁有這種完整的存在,比如名人、父母、企業家、優秀的同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們把這些”榜樣”的欲望當作自己的欲望,他們看重的物品,變成了我們渴望追求的目標。這種錯誤的邏輯在于,一定是對這些物品的獲取,我們認為正是這些物品讓他們的存在變得“完整”。</span></p><ul><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大衛?佩雷爾:這讓我想起了明星代言廣告。</span></li><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喬納森:沒錯,就是這樣。</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你看到一個明星,你就想要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也是這些廣告的核心邏輯。而我認為明星代言廣告里最直白揭示這一點的,這就是邁克爾?喬丹運動鞋的廣告語,"Be Like Mike 像邁克一樣)”。這句廣告語承諾的不是產品的實用性,而是邁克爾喬丹的存在感和聲望,讓你也能分得一杯羹。不是“像邁克一樣跳得高,也不是“像邁克一樣得分”。這個籃球鞋廣告根本沒提鞋子的功能,籃球鞋最重要的一些屬性,比如輕便、抓地カ、弾跳性能等。它承諾的是你渴望已久的東西,存在感!"像邁克一樣(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吉拉爾的核心論點是,表面上看,一個人被某個物品吸引,似乎是因為物品本身的價值,但實際上.這個人想要的是獲得那種“存在狀態”。和榜樣一樣的存在狀態。我們真正追求的不是某物品,而是成為那個人。在傳統觀念中,我們認為欲望是單向的,從主體到客體。但吉拉爾認為,欲望是三角關系,從主體到榜樣,再到客體。因為形而上欲望涉及我們的身份認同,所以它是人類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被這種欲望驅動時的表現,那種執念和強迫。我們以為實現自標、獲得這些物品后,我們的身份會發生徹底的轉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往往會對特定的物品產生強烈的“形而上的欲望”。對我而言,小時候是某個玩具,后來是《魔獸世界》里的某個武器,再后來是和某一個人約會,然后是考上常春藤名校……等等。我們總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盯上某個目標。而這些目標都源于“形而上的欲望”。它們占據了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顯得“相當重要”,這樣你就可以把接近目標當作進步。而每當目標落空時,哪怕再細微,也會讓我們內心感到一陣沉重的失落和深深的存在焦慮。</span></p> <ul><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大衛·佩雷爾:愛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多時候,你對一個女人并不感興趣,但是,突然之間又來了一個追求者,他對這個女人很感興趣,然后你也開始對她心動了。正是在這種競爭中,我們被“模仿之欲”點燃了。</span></li></ul> <ul><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還有一個例子是關于存在的焦慮,在戀愛中感受到的。比如你的情緒高低起伏可能會非常明顯,在剛并始和一個女生聊天時,當她回你消息時,你心花怒放,高興到在走廊里跳舞。但如果她突然不回消息,你就開始崩潰,瘋狂給朋友發消息,“這是怎么回事?”那一晚你可能失眠。但第二天早上,鬧鐘響了,你一看手機,她終于回了消息。你瞬間從床上跳起來,滿血復活,比兩杯濃縮咖啡還管用!</span></li></ul> <ul><li><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喬納森:正是這樣。</span></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事實上,這正是吉拉爾用來解釋“形而上欲望”的經典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你提到的兩點非常重要,首先,追求的目標物本身并不增加多少吸引力。其次,那種情緒的兩極波動。這兩者戀愛里面都有,正如你所描述的,它們都是教科書式的“形而上欲望”的表現。而吉拉爾想說的是,即便在愛情這種私人領域,我們的愿望,請原諒我雙關一下,也會被別人無情地刺破。甚至我們對伴侶的欲望,也往往不是完全來自伴侶本身,而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吉拉爾的觀點是,如果連這么私密的欲望,都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那么其他領域的欲望更是如此,比如職業選擇、政治傾向、美學品味、哲學觀點。這實際上是對現代個人觀念的全面挑戰,我們自以為自己可以通過理性獨立決策,擁有內在真實欲望。其實并非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注:本文摘自于自媒體《向楊Alan君》的視頻</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山|
虹口区|
灌南县|
田阳县|
礼泉县|
靖宇县|
佳木斯市|
天气|
桃园市|
丰台区|
三台县|
尚志市|
开江县|
霸州市|
搜索|
藁城市|
浠水县|
曲周县|
犍为县|
河东区|
修水县|
乐至县|
西宁市|
静乐县|
耒阳市|
英超|
北辰区|
家居|
洛隆县|
吉水县|
乡城县|
萨迦县|
盐津县|
平塘县|
麻江县|
丹棱县|
乐平市|
全椒县|
石狮市|
聂拉木县|
红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