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暮春四月,風和日麗,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離退休干部處組織“春游古城健步走”活動。當天上午九時,50余名老同志精神抖擻,在古城西集慶門集合登上城墻,然后沿著古城墻一路南行,直奔舉世聞名的南京中華門城堡而去。一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鳥語花香,歡聲笑語。新冠疫情兩年多來,許多老同志第一次走出家門參加健步走活動,多時不見的老同事邊走邊互致問候,心情輕松輸快,不知不覺中已走完3000米,到達“迎春古城健步行活動”終點。在南京中華門城堡上合影留念后是自由活動,大伙三五結伴,參觀舉世聞名的明代古甕城堡和剛開展不久的《南京城墻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中華門城堡是明代京城的十三座城門之一,原名聚寶門。城堡始建于十朝楊、吳時期,曾是南唐國都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南門。內、外秦淮河橫貫古城堡東西,此處南連長干橋,北接鎮淮橋,為老南京城南的交通咽喉所在。中華門是中國和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代甕城式堡壘,素有“天下第一甕城”譽稱。中華門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甕城建筑群由中華門主樓城門、三道甕城、二至四道輔助城門共同構成。中華主城門分上、中、下三層,高21.45米,以巨型條石為城門基礎,采用大塊的城墻磚砌筑,粘合劑為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入,結構非常堅固。城門主樓牌匾上題“中華門”三個字糸蔣介石所題。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進攻南京時的炮轟中華門城堡,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層原有汩歇山式三重檐筒瓦頂的鏑樓炸毀,</span>現僅存臺基遺跡;中華門城堡內甕城和券門相互貫通,各門均配有千斤閘門和雙扇木門,甕城東西兩側筑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陡峻壯闊,將領可策馬直達主城門頂部,為戰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速通道;甕城和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27個,可屯兵3000余人并儲藏戰時士兵所需物資,故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然后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別殲滅,即成語所謂“甕中捉鱉”。因為中華門的甕城在城墻內側,所以被稱為“中華門內甕城”。</p><p class="ql-block"> 1931年,國民政府改聚寶門為中華門,并在東西兩側分別增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以滿足車輛通行。1988年1月,中華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后采納重臣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建都的建議,三年后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南京明城墻正式拉開建造序幕。明初建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都城。南京明城西連石頭城,南貫秦淮河,北攜玄武湖,古城周長35.267公里,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為世界第一大城垣。</p><p class="ql-block"> 1366年8月朱元璋改筑應天府城,并在鐘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為南京明城的一期工程,明太祖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第二期工程自1369年至1373年,明城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江邊;第三期工程進行至1386年12月“新筑后湖城”為止,先后建造了聚寶門、三山門、通濟門各主要城門以及后湖城及街道。為完成此浩瀚工程,明太祖朱元璋耗時二十多年,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余萬工匠修筑明城墻,同時在五省燒制調運城墻磚,最終筑成包括皇城、宮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明初京城,城墻全長35.267公里,高14-26米,上寬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總<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積約43平方公里。</span>南京現存都城城門尚有十三座,俗稱“里十三門”,即:朝陽門(中山門)、正陽門(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中華門)、三山門(水西門)、石城門(漢西門)、清涼門(清江門)、懷遠門(定淮門)、儀鳳門(興中門)、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和平門)、太平門。民間俗稱:“神策金川儀鳳門,懷遠清涼到石城。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定太平” 。</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帶著他股肱大臣和皇子登紫金山觀察城的形勢,皇四子朱棣擔憂:“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準紫禁城”的潛在危險。認為,城南雨花臺和城北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于是朱元璋下令,利用應天府城外圍的黃土丘嶺,建造護衛應天府的廓城墻,廓城長180里,其中各段用磚砌的部分約40里,先后開了十八座城門。廓城又稱為“外十八門”,有: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鳳臺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等。之后在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之后,為了便民和交通流暢,又增辟草場門、豐潤門、挹江門、武定門、漢中門、集慶門、解放門等。</p><p class="ql-block"> 剛開展不久的《南京城墻博物館》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館藏物品圍繞“曠世城垣”主題,從設計思想、筑城技術、皇都威儀、軍事防御、遺產傳承5個方面,展示各類文物2000多件(套),并通過場景復原、數字沙盤、多媒體展示等方式,讓觀眾深入了解古老南京城墻的歷史和深遠的政治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和考古發掘:參與南京明城墻磚燒造的地區共有37府、近160多個縣,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5省。博物館內有一座從江西黎川易地保護搬遷來的饅頭窯,直徑3米余,高度超2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上方還有3支短煙囪。</span>開窯時要破開窯門取磚,窯內出土磚坯上印有“建昌府”、“新城縣”字樣,與南京明城墻上印有“建昌府”的城磚相互吻合,證實了此窯即為明代燒造南京城墻磚的遺址之一。當時,朝廷為保證城墻磚的質量,采取了嚴密的檢驗制度,每塊磚上都在側面印有制磚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一旦發現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責任,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質量追蹤制度”,據說,歐洲等西方世界二三百年后的工業革命時代才產生類似制度。當時,用于明城的墻磚要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泥料必須選擇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經堆放和日曬雨淋,使其中的顆粒分解,再過篩使之更細膩,然后用曝曬過的水,去浸泡除掉酸、堿成分,再經人或牛的反復踩踏去除氣泡,最后才能在城磚模具中制成磚坯;入窯燒制是制城磚的關鍵環節,待磚坯火候燒足后,窯工必須堵住煙道,在缺氧環境下,將磚坯中的紅色高價鐵還原成淡綠色低價鐵,加上柴薪的黑炭粒子滲入,城磚就變成青灰色,硬度比紅磚更高;這時還有叫做“窨水”重要步驟,即在熱窯頂大量澆水,水滲入窯內既降溫又隔絕空氣,避免磚氧化變紅,使城墻磚始終保持青灰色。由此可見,是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制造出的高質量城磚,才能砌筑起屹立數百載的南京城墻。</p><p class="ql-block"> 軍事防御是南京城墻博物館的又一特色板塊。據考: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在珠江口擊敗葡萄牙艦船,繳獲20多門佛朗機炮。這種先進火炮的巨大威力促使朝下令工部,在南京兵仗局進行仿制。館藏展品中有一件明萬歷六年(1578年)制造的銅質佛朗機炮,長約1.5米,可架在城墻垛口調整射擊角度。其后部有一個長方形凹槽,用來裝填子銃和彈藥,發射后即可更換。首批試制成功的26門佛朗機成為守衛南京城墻的利器。 博物館內展出了一批抗戰有關的城墻文物:“中華東門”、“中華西門”兩匾額上,彈孔痕跡清晰可見;武定門機槍暗堡內發現的水煙壺、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彈等,正是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時,中國人民英勇抗戰,抵抗侵華日軍的鐵證。 </p><p class="ql-block"> 南京中華門以東俗稱“老門東”,是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古代江南商賈云集、人文薈萃,為世家大族居住之地。早在三國時期,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就有民居聚落。清末以后,老門東、老門西等老城南地區逐漸成為南京傳統民居風貌區。南京古城文化遺產如:金陵刻經、南京白局、手制風箏、布畫、竹刻、剪紙、提線木偶一類民俗工藝和傳統美食小吃集聚此地,如今已成為南京的旅游熱點。位于中華門、武定門北側的白鷺洲公園,以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園內建有煙雨軒、春在閣、小蓬萊等景點。白鷺洲公園曾經是明朝永樂年間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墅。明天順年間,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明正德年間,徐達后裔擴建改名為東園,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 </p><p class="ql-block"> 南京市玄武區北極閣北麓的一段明城墻叫作臺城,城墻下設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筑應天府城時,原計劃將這段城墻向西修至鼓樓崗與石頭城相接。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筑后湖城”,這一段城墻便遭廢棄;始筑于楚威王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span>,東漢建安十六年,吳國孫權遷都至秣陵(南京)后,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諸葛亮到石頭山觀察時,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于東南方,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濱,于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贊嘆;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墻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洼洼,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巖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在鬼臉城西側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平滑如鏡的水面可以看到鬼臉石清晰的倒影,老南京人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span style="font-size:18px;">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坡積礫巖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浦口組地層。</span></p><p class="ql-block"> 挹江門舊稱 海陵門,位于南京城西北定淮門至儀鳳門古城墻的包山墻處,1914年南京政府為舒緩明清老儀鳳門和新起下關大馬路的交通擁擠問題,將此開辟為單孔劵門。1928年夏,因孫中山靈柩沿著中山大道從此進入城內,遂改名挹江門(通達長江之意,由戴季陶書寫匾額)。挹江門有著“近代第一門”之稱,1937年末南京失陷,許多難民欲從這里逃往浦口,因秩序混亂,造成了踩踏,很多難民的尸身堵住了劵門的門洞。南京大屠殺也在這里發生,為此1985年,南京市特地在挹江門旁邊的繡球公園里面新建了一個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視《南京城墻博物館》筆者拍攝制作</p> <p class="ql-block">彩視《古城健步夕陽紅》筆者拍攝制作</p> <p class="ql-block">中華門外觀</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步道</p> <p class="ql-block">中華門三字糸蔣介石先生所題</p> <p class="ql-block">中華城門洞</p> <p class="ql-block">城堡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最寬處設有炮臺</p> <p class="ql-block">中華門城堡的騎馬道斜坡</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甕城</p> <p class="ql-block">進入甕城的城門</p> <p class="ql-block">甕城下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深不可測的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藏兵洞口</p> <p class="ql-block">城堡上下磚階</p> <p class="ql-block">古炮臺</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墻博物餅館</p> <p class="ql-block">城磚展示館</p> <p class="ql-block">雄閣</p> <p class="ql-block">東門</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p> <p class="ql-block">圓形磚窯</p> <p class="ql-block">城磚土坯</p> <p class="ql-block">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玄武門</p> <p class="ql-block">挹江門</p> <p class="ql-block">侵華日軍攻占南京中華門</p> <p class="ql-block">日軍攻占光華門</p> <p class="ql-block">南京臺城</p> <p class="ql-block">臺城登城階</p> <p class="ql-block">臺城墻外雞鳴古寺</p> <p class="ql-block">從臺城墻上俯瞰玄武湖</p> <p class="ql-block">南京石頭城墻</p> <p class="ql-block">鬼臉城</p> <p class="ql-block">晚白堊糸浦囗組坡積礫巖</p> <p class="ql-block">礫石大小不一,成份復雜,應為坡積礫巖。</p> <p class="ql-block">石頭城墻與磚城墻交互結構。</p> <p class="ql-block">石頭城鬼臉照鏡景點</p> <p class="ql-block">玄武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從玄武門城墻走到臺城,距離1.5公里</p> <p class="ql-block">古城墻上步行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城樓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香格里拉县|
确山县|
大足县|
富锦市|
湘西|
鹤壁市|
花莲市|
都昌县|
东乡|
壶关县|
胶南市|
津市市|
小金县|
锦屏县|
剑河县|
五指山市|
芒康县|
清水县|
安康市|
皮山县|
苍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乐市|
昭苏县|
灌阳县|
汝城县|
定南县|
木兰县|
宁蒗|
班玛县|
忻城县|
天等县|
霞浦县|
故城县|
凤翔县|
潢川县|
方正县|
灌阳县|
襄垣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