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求解放抗美帝真巾幗堪稱人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戍邊陲育桃李是慈母更為良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題記</b><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母親辭世時,學生們寫的挽聯,概括了母親的一生。春節過年,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它既體現著闔家團圓的歡樂喜慶、盛宴盛景,又承載著慎終追遠、紀念先輩的莊重儀式,展現了華夏民族對家國情懷的深刻理解和執著追求。父母在還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在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里,更加思懷父母雙親!今天將回顧母親文稿的《前言》發于此,以茲表達對革命一生、奉獻一生、辛勞一生的母親深深的紀懷和由衷的敬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3日立春春節初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愛的母親陳明,曾用名陳家奩,出生于舊式大戶家庭(外祖父早年畢業于四川法政學堂,即當時的高等學府,如今是四川大學法學院,是當時一位開明的舊知識分子,是具有一定進步思想的愛國民主人士),四川省安岳縣人,中共黨員。于1937年“七七事變”后,至1938年童年時期,就參加了安岳縣成立的第一支“安岳抗日救亡歌詠隊”,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是抗日救亡運動積極分子。在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上大學時,曾受到女師學院院長勞君展先生的諄諄教誨,在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培養下,由愛國熱血青年,成長為學運骨干、學生領袖、堅定革命者,參加、策動、領導了1946年12月至1949年11月,在重慶地下黨領導下的,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重慶市“我黨第二條戰線”的斗爭——可歌可泣的愛國學運斗爭(在地下黨領導下,曾先后通過江竹筠,賴松、楊蜀翹、劉志堅、羅玉清等傳達上級指示或單線聯系,接受上級任務并肩斗爭)。還曾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因地下黨及時通知轉移,才免遭敵手,可謂驚心動魄!</span></p> <p class="ql-block">↑在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上大學時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軍后,參加了西南平叛剿匪和氣壯山河偉大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戰爭結束后,放棄分配到中央部委機關工作機會,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保送上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后,再次主動放棄留京、留校、分配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懷著一腔熱血,多次主動申請支援邊疆建設,到新疆支邊,被批準分配到新疆學院(即新疆大學)任教。是第一代援疆知識分子,也就是人們統稱的“疆一代”。后又響應號召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高等教育事業,成為“兵一代”,歷經跌宕……。1978年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新疆大學和新疆師大(此時正在建校,急需人才)多次來函回調,但伊犁本地也正在籌建高校,人才奇缺。為此組織上領導親自幾次談話,誠懇地希望她能留下來,為籌備和建設本地高校貢獻力量。她表示:“本是黨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聽從組織調遣,服從組織安排。”放棄返回省會高校機會,留在邊遠地區,又將個人命運與當地高等教育事業需要聯系在一起。是伊犁師范學院(現伊犁師范大學)高等教育事業最早的開拓者、開創者、建設者、奠基者之一。是該校第一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在離退休年齡嚴格一刀切的年代,是該校唯一一位工作到60歲才批準退下來的女干部女教師,是該校建校至今唯一一位向黨組織提出,離世時請組織上準予給她覆蓋黨旗,并實現心愿的中共黨員!在她心里總有一種信念和一股力量支撐著她,無論遇到怎樣的坎坷曲折、艱難險阻、狂風巨浪,都一心向黨、初心不改、信仰如磐、從不動搖、從不回避,而是迎難而上、勇敢向前。在新疆絕大多數時間奮戰在教育戰線上,直至為黨的邊疆教育事業奮斗終生。是一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忠誠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捍衛者、教育者、研究者、傳播者。她平凡卻不平庸,用行動踐行了“從參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就將一切交給了黨。”的錚錚諾言。</span></p> <p class="ql-block">↑參軍時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做人低調,做事高調”融貫一生。無論是她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個人經歷,還是為黨和人民堅持平凡、默默奉獻。對她的個人經歷從不掛在嘴邊,也從未曾向他人述說過,更沒有張揚炫耀過。她的修為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一心向黨、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無私無畏、為黨和人民奮斗到底的崇高品質和光榮傳統。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風范,而她一心向黨的堅定信念、永葆初心的思想生平、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奮斗畢生的堅強意志、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母親上海出差,拍攝于外灘。</p> <p class="ql-block">↑母親去上海出差期間,老戰友平昌喜伯伯(時任上海市警備區政委)、林茂欽阿姨多次設家宴,招待在上海的第12軍老戰友共聚餐敘。</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80年代,母親上海出差與部分第12軍老戰友在林茂欽阿姨家合影。左起:母親、詹述仕、孫靜、林茂欽、楊阿姨(名字想不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兩位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老同學、三位第12軍老戰友,于1998年上海。右起:林茂欽、詹述仕、范道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甘愿平凡默默奉獻了一輩子,因為她總認為“想想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友,看看自己還能活到今天,參加和目睹祖國的建設和發展,這是多么大的幸運啊,還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這是她退下來后,跟我回憶過往時常說的一句話。我總覺得她經歷過生死考驗和鐵血烽煙戰火的淬煉,她心念最多的是并肩戰斗的戰友和英勇犧牲的烈士,對個人的一切她看的很淡。她過去一直是通過言傳身教影響教育著我們,很少跟我們提及她自己的經歷與過往,講的最多是革命的艱苦卓絕、戰爭的殘酷慘烈和英勇無畏的戰友、為國捐軀英烈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工作的高校校園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的出生、成長、革命、奮斗等經歷,均以她退下來后留下的文字和她退下來之后曾跟我陸續一些講述,以及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感進行敘述。我感到總有一種信念和一股力量支撐著她,無論遇到怎樣的坎坷曲折、艱難險阻、狂風巨浪,都初心不改、信仰如一、從不動搖、從不回避,而是迎難而上、勇敢向前。她畢生忠誠于黨,忠誠于黨的事業,一生高舉馬列主義大旗,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如一,一心撲在工作上,工作永遠放在首位,干起工作來非常拼,整日忙碌無暇顧及家里和回顧自己的過往。這又何尚不是偉大的平凡?!</span></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工作的高校校園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退下來后,與一些曾在解放前重慶“國統區”[ 國統區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對國民黨統治區域的簡稱,也稱“白區”。]并肩從事愛國學運斗爭的老同學、老戰友經常通信和電話聯系,除了相互問候,回憶往事故舊是最多的話題,那是這些革命前輩曾經戰斗的青春歲月。為了把曾經的革命歷史保存下來,她想在自己還清醒的時候,把留在記憶中的過往記錄下來,她聯系上當時的地下黨員一起回顧。因為,當時這些地下黨員同學都知道她在黨的領導下,作為骨干力量在為黨工作,并出色地承擔完成了黨交付的許多任務,其中也有一些是她們共同協作完成的任務。另外,為了安全和保密,地下黨組織專人與她單線聯系,領受黨組織指示和任務,不為其他人完全知曉。因此,這些并肩戰斗的戰友和同學,都希望她將曾經的革命經歷用文字的形式梳理記述下來。于是她給解放前曾經并肩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戰友、同學(當時的地下黨員)去信,征詢大家的建議,希望協助回憶。戰友、同學紛紛來信(有的信件往來還比較頻繁),都對母親曾經在重慶“國統區”白色恐怖下,接受地下黨組織的指示、完成黨的任務給予充分肯定和確認。還來信一塊幫著回憶,提及具體事件和發生時間,提供證明文字材料,都真誠希望能幫母親更好地回憶和記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1994年至2001年,母親陸陸續續撰寫了一些回念的文字,加上我的好奇心,也想對母親的過往有更多了解,經常和母親交流詢問,她年紀大了,有閑余時間了,也愿意跟我談及往事了,才不時跟我談及她許多塵封心底許久的不平往事和人生經歷。而這些過往尤為難能可貴的在于,她從親歷者的視角對我們未知的或一些比較籠統的革命經歷做了具體細致的回顧,這是我完成寫作的堅實基礎。前輩謙虛、低調,之前從不提及自己的革命經歷,不以曾經的光榮歷史自居、為傲,從不拿不凡的經歷作為炫耀的資本。作為第二代對母親的革命經歷還知道一些,如果再不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保存,恐將永遠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我們回顧歷史、緬懷前輩、致敬英烈,正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因為開創未來,需要傳承革命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年邁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母親留下的文字外,整理母親遺物時,在母親寫字臺的抽屜里,發現了部分當時的地下黨員楊蜀翹、雷毅若(原名雷永奎)、陳懋華、朱平(原名朱葉瓊)、張雪琳等革命前輩的多封珍貴的來信,而這些來信中無一不對母親在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上大學期間,曾經在解放前重慶“國統區”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始終站在愛國學運斗爭最前列,完成了大量黨交付的艱巨任務,無畏無懼、英勇斗爭的表現,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span></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江姐)。</p> <p class="ql-block">↑母親收到曾經并肩從事學運斗爭同學來信寄來的賴松遺照,遺照背面是母親題字:“賴松同志千古,逝世于一九八零、十一、十。”</p> <p class="ql-block">↑雷毅若(原名雷永奎)1956年秋來信時,隨信寄來的她與賴松在北京拍的合影。左是雷毅若,右是賴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947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委派的與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從事聯絡工作的蘭健同志(化名劉敏)不幸被捕后(蘭健與女師學院的聯系人是賴松),中共重慶地下市委委派江竹筠(江姐)于1947年3月至10月,接替蘭健的聯絡工作,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女師學院,江姐在女師學院的聯系人依然是賴松。母親于1947年1月“抗暴運動”后至1948年暑假,主要接受賴松的指示進行愛國學運斗爭(有時賴松也通過雷毅若或劉志堅傳達任務)。之后,1948年秋至1949年暑假,主要先后接受女師學院第二任地下黨支部書記楊蜀翹、第三任地下黨支部書記劉志堅等的指示進行愛國學運斗爭等。1949年秋至11月30日,主要由第四任黨支部書記羅玉清授意任務,開展護校工作,迎接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1949年12月,母親在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上大學時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5月30日,毛主席在親自撰寫的題為《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的新華社評論一文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學生運動的口號是要飯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為風起云涌的愛國學生運動確定了性質、指明了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在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培養、引領、指示下,由愛國熱血青年,成長為大學生領袖、堅定革命者,參與、組織、發動、領導了1946年12月至1949年11月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和重慶市所有的愛國學運斗爭,還曾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因地下黨及時通知轉移,才免遭敵手。母親曾跟我說:“當時如果轉移不及時,落入敵手,那很可能也會被關押在渣滓洞里。”真是提著腦袋干革命,可謂驚心動魄!截取一些信件的部分內容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雷毅若(即雷永奎)1994年12月12日來信寫道:“院還保持這種聯系,直到1947年2月28日省委(中共四川省委)及《新華日報》的同志撤退到延安。在校我與賴松同志在抗暴運動中我們就有了聯系。她是組織上專門派到我校的做學運工作的,省委負責我校聯絡工作的是蘭健同志(1947年2月,不幸被捕),當時化名劉敏,47(1947)年省委新華日報撤退,我校聯絡是江竹筠(江姐)同志,當時化(名)江英,一直到47(1947)年年底。”母親同班同宿舍同學雷永奎(后改名雷毅若),上高中前,就與《新華日報》地下黨組織有了聯系。1947年2月28日,《新華日報》撤離重慶前,已與賴松取得聯系,她和賴松的關系就是組織上的關系。1947年“六一”大逮捕后,加入黨的外圍組織“六一社”,1948年暑假撤離學校后到涪陵做地下工作,由當時的涪陵地委書記吸收入黨,成為中共黨員。1949年先后在重慶巴縣青木鄉、興隆鄉等多地任支部書記,直到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雷毅若(即雷永奎)1994年12月12日來信寫道:“院還保持這種聯系,直到1947年2月28日省委(中共四川省委)及《新華日報》的同志撤退到延安。在校我與賴松同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的地下黨員同學陳懋華1994年10月14日的信中寫道:解放前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您做了那么多工作,有那么多貢獻。”1994年12月5日來信寫道:“家奩:我前信中所寫你46年(1946年)——48年(1948年)參加的一系列活動,比較詳細。當時地下黨負責人是賴松,她和毅若與你聯系,你在她們指示下做了那么多工作,你完成了黨交給你那么多任務。47年(1947年)以前絕對是她們和你……。”在1995年1月4日的信中寫道:“您是實實在在接受黨的任務的,而且充分完成的。”在1995年1月19日的來信寫到:“你當上國文系系主席(即國文系聯席會主席),系科班代表聯席會付主席(即全校系科班代表聯席會副主席),是賴松、毅若給你做的工作,就是黨交給你的任務,讓你擔任這項工作的。爭溫飽委員會的活動是49年(1949年)上半年,當時地下黨的負責人是楊蜀翹,你是爭溫飽委員會秘書長,這個工作任務是蜀翹交給你的,是黨交給你的任務,黨把你作為骨干來使用,來給你布置工作,交給任務的。”</span></p> <p class="ql-block">↑陳懋華1994年10月14日的信中寫道:“您做了那么多工作,有那么多貢獻!”</p> <p class="ql-block">↑陳懋華1994年12月5日來信寫道:“家奩:我前信中所寫你46年(1946年)——48年(1948年)參加的一系列活動,比較詳細。當時地下黨負責人是賴松,……”</p> <p class="ql-block">↑陳懋華1995年1月4日來信:“您是實實在在接受黨的任務的,而且充分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陳懋華在1995年1月19日的來信寫到:“⑧你當上國文系系主席(即國文系聯席會主席),系科班代表聯席會付主席(即全校系科班代表聯席會副主席),是賴松、毅若給你做的工作,就是黨交給你的任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女師學院第二任地下黨支部書記楊蜀翹(江竹筠的表妹,1948年暑假第一任地下黨支部書記賴松撤離學校后的繼任黨支部書記)于1994年12月6日的來信:1947年“‘六一后援會’是賴松讓你去的,你就要明確的說是賴松讓你去的。又如你當國文系系主席(即國文系聯席會主席)和系科班代表聯席會副主席(即全校系科班代表聯席會副主席),那是組織上支持你去競選的。(這我記不得是賴松或是陳志堅來做你的工作,同時在同學中為你活動的),又如爭溫飽委員會的秘書長一職的事這些重大問題都是經過組織研究確定的人選。”</span></p> <p class="ql-block">↑當時女師學院第二任地下黨支部書記員楊蜀翹(江竹筠的表妹,1948年暑假第一任地下黨支部書記賴松撤離學校后的繼任黨支部書記)于1994年12月6日的來信:1947年“‘六一后援會’是賴松讓你去的,你就要明確的說是賴松讓你去的。又如你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的同班同學朱平(原名朱葉瓊)于1994年12月6日寫的證明材料中寫到:“1947年‘六一’大逮捕案,我院學生自治會主席汪盛榮被捕(被捕的還有其他學生會成員)同學們群情激憤,這時多么需要一個有識之士來把學生組織起來進行斗爭。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經過醞釀討論,決定成立系科班聯系會,代行學生自治會工作。陳明在以往的學生運動中(如抗議美軍暴行的沈崇事件等)表現立場堅定、是非分明,具有一定組織和宣傳能力,于是被選為國文系主席、聯席會副主席。從此,她更加積極熱情、廢寢忘食地公開出面工作,寫宣言、發傳單、貼標語,與外單位聯絡等。在白色恐怖下,她沒有畏懼、堅定意志、勇往直前,走自己選擇的路。在這期間,除組織聲援被捕同學外,還組織參加了‘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爭溫飽、爭生存’運動、‘驅張運動’和迎接解放等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朱平(原名朱葉瓊)于1994年12月6日寫的證明材料中寫到:“1947年‘六一’大逮捕案,我院學生自治會主席汪盛榮被捕(被捕的還有其他學生會成員)同學們群情激憤,這時多么需要一個有識之士來把學生組織起來進行斗爭。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經過醞釀討論,決定成立系科班聯系會,代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的地下黨員張雪林1995年3月4日的來信中寫道:“張伯華、楊蜀翹和我三人(均是當時的地下黨員)的意見是一致的,我們都認為解放前你為革命做了許多工作,是學運中的骨干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張雪林1995年3月4日的來信中寫道:“張伯華、楊蜀翹和我三人(均是當時的地下黨員)的意見是一致的,我們都認為解放前你為革命做了許多工作,是學運中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懋華在2002年4月16日的信中寫道:“您的革命經歷,是真正的革命者的可歌可泣、令人欽佩不已的經歷。沒有個人,只有對革命的赤誠和勇猛的慷慨犧牲。您是一個我國優秀文化哺育出來的現代革命的知識分子。……唯有您心潔如玉,無私奉獻!女師學院的同學,無論黨內黨外,都對您欽佩有加。……賴松是您的見證,毅若是您的見證,我們都是您的見證,歷史也是您的見證!您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等等。當時的革命前輩和地下黨員楊蜀翹、雷毅若、陳懋華、朱平、張雪林等的信中,對許多重大事項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提示和寶貴的時間線索。這些都為我撰寫母親這段歷史經歷提供了扎實的依據。</span></p> <p class="ql-block">↑陳懋華在2002年4月16日的信中寫道:“您的革命經歷,是真正的革命者的可歌可泣、令人欽佩不已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親1949年12月15日,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12軍,在軍文工團工作不足一個月,于1950年初調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簡稱:二野軍政大學或二野軍大,后為:西南軍政大學)學習了近7個月。期間,在二野軍大三分校二期四大隊17中隊任班長,參與完成了西南(合川縣)守備警戒、維護穩定、平叛除暴、剿匪安民、解放大西南等艱巨任務。軍大學習結束,被評為模范學員,她們班榮獲模范班級稱號。她被分配到第12軍政治部秘書科任秘書,不久又兼任軍政治部宣傳處政教助理員、軍政治部團支部組織委員、學習組長等職。</span></p> <p class="ql-block">↑1990年西南師范大學(其前身之一為國立女子師范學院,現為西南大學)建校四十周年校慶時,校史展展出的1949年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大學生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合影照片,此照片現收藏在西南大學校史館。后排左三是母親。</p> <p class="ql-block">↑母親剛參軍時。</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二野軍大學習期間(第二排左二是母親)</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二野軍大學習期間(左是母親)</p> <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4日青年節,二野軍政大學三分校學習時,母親(右)與詹述仕阿姨身著部隊新發的夏裝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奉命接受抗美援朝任務,整建制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3月隨第12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氣吞山河的“開國第一戰”——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經歷鐵血烽煙血與火的洗禮,她隨軍參加了1951年4月20日-6月10日,第五次戰役;1951年秋季局部戰術反擊作戰、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1951年10月-1952年10月,歷時一年的金城前線陣地作戰,也稱之為金城防御戰);1952年2月-10月,反細菌戰;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第12軍參加上甘嶺戰役時間為11月1日-11月25日,并從11月5日起奉命完全接替換下第15軍,擔負上甘嶺戰役作戰任務,第12軍最后撤出上甘嶺陣地的時間是12月15日,第12軍在上甘嶺作戰共歷時45天,是參加上甘嶺戰役作戰時間最長的部隊,為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功不可沒!);1952年12月,隨軍移至元山西北地區,擔負朝鮮東海岸防御任務;1953年春,東海岸反登陸防御戰等第12軍抗美援朝期間所有的戰役戰斗。戰時,多次被抽調到軍部擔任作戰參謀,直到朝鮮戰爭停戰。1953年7月停戰后至12月,被抽調到軍部,主要參與承擔撰寫整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抗美援朝總結》(即第12軍抗美援朝軍史)、《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抗美援朝政治工作總結》等大量文字工作,以及其他多項工作等,圓滿完成了軍首長、軍部和軍政治部交付的所有艱巨任務。</span></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拍攝于1951年4月底5月初,此時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轄第31、第34、第35三個師共5萬4千余人)在第12軍曾紹山軍長、肖永銀副軍長兼參謀長、李震副政委、李開湘政治部主任的率領下揮師南進,已經打過了“三八線”。照片中的地點在“三八線”以南的一處山崖旁,是抗美援朝戰爭真實戰場的最前線,是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即將打響之時,第12軍政治部主任李開湘主持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母親陳明(照片右上第二位正在做會議記錄的是母親)時任第12軍政治部秘書、宣傳處政教助理員到會做會議記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政治工作一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第12軍軍政治部繼承和發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立足抗美援朝戰爭實際,以極大的創造性,卓有成效地開展政治工作,為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發揮了巨大威力。母親參與了第12軍政治部抗美援朝期間所有的思政宣教動員等政治工作,并多次主動請纓深入軍、師、團、野戰醫院,直到第一線的營、連、排、班、戰斗小組等部隊最基層,奔赴戰場最前線的“貓耳洞”、坑道、戰壕等開展政治工作。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前線部隊、野戰醫院等完成任務,把政治工作延伸到部隊最前沿。根據母親的親身經歷,以母親一位政治工作者的視角,講述抗美援朝戰爭和志愿軍英雄的故事,宣揚“抗美援朝精神”“上甘嶺精神”,以她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政治部的戰爭經歷為主線,以她留下的文字和跟我的講述為基礎,努力加以真實地還原和再現。</span></p> <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在抗美援朝戰爭前線,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政治部(金城防御戰期間)金城前線駐地,四位同住一個防空洞的戰友在親手修建的十分簡陋的掩蔽部住處門口合影。前排右起:母親、范道衡;后排:右起:陸彬良、邱沛玲四位戰友合照。</p> <p class="ql-block">↑在冰天雪地的抗美援朝戰爭前線。右一是母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力求客觀、真實、確切地還原歷史,我查閱、參考、引用了許多反應當時史實的各種軍史資料,將那些看似平凡而久遠,實則珍貴而跌宕的人生閱歷、歷史真實整理出來,盡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前輩的故事,以此紀念和告慰敬愛的母親、革命前輩和英雄先烈。這是老人家留給我們的珍貴精神財富,重溫母親的回憶、講述,革命前輩不畏風險、不懼艱難、英勇斗爭、忘我奉獻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質,常常令我感動不已、深為震撼!整理撰寫的過程不僅是一次重溫歷史、回顧先人、接受教育的過程,而且是一次學習前輩、致敬英雄、精神洗禮的過程。</span></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后,母親在朝鮮谷山志愿軍第12軍軍政治部駐地辦公室辦公。</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后,在朝鮮谷山志愿軍第12軍軍部駐地,右一是母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秋,組織上跟母親談話,動員她轉業,并分配到中央部委機關工作(當時,黨和國家機關還處于黨政不分階段,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部隊是其選調干部的重要來源),母親希望繼續深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政治部根據她的學歷、經歷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勇表現,1954年秋保送她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她于8月轉業,雖然脫下了軍裝,離開了部隊,但退伍不褪色,革命軍人的本色保持了一生。老一輩革命者無私無畏、舍身忘我的家國情懷、革命精神不應忘卻,值得我們永遠緬懷、永遠學習!這些真實的史實無疑是對今天的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教育生動而鮮活的教材。對革命歷史、紅色資源進行搶救性挖掘,就是為了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革命老區和紅色圣地考察調研,并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span></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中國人民大學上研究生時。</p> <p class="ql-block">↑母親(左三)與戰友同學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里。</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母親,左三是花木蘭式的(女扮男裝)戰斗英雄郭俊卿。英雄郭俊卿的事跡曾在1959年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電影《戰火中的青春》而家喻戶曉廣為世人傳頌!(拍攝于中國人民大學校園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紅色基因是紅色文化世代傳承的密碼。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紅色基因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鼓舞和激勵著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2019年9月16日,習總書記在參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時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母親離世前的半年多時間里,回憶和囑咐成了主要話題!現在想來,其實就是一種囑托、一種叮嚀、一種告誡,希望我們牢記革命歷史、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為民、矢志不渝、永不忘本、絕不動搖、接過火炬、堅定理想、堅守信仰、永跟黨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8月7日星期日立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自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正常工作后,有很多因公出差、開會的機會,無論到哪里出差、開會,在不影響公干的前提下,都會抽時間參謁參訪當地的烈士陵園、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新華書店、名勝古跡等,尤其是烈士陵園總是首選,沒有組織、沒有號召,是二老始終堅持不變自覺自愿的行動,因為在他們心里,永遠忘不掉那些為祖國、為人民英勇犧牲的英雄先烈!</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母親參加革命離家40多年后,才有機會第一次返回故里,和父親一起去重慶渣滓洞紀念館,祭奠曾領導、授意、指示賴松、母親并肩戰斗,一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江姐)烈士和所有犧牲的革命烈士!看著那些罪惡的刑具和牢房,二老悲憤難抑!</p> <p class="ql-block">↑父母內地出差參謁解放戰爭烈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母親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出差內地時,到解放戰爭烈士陵園祭奠烈士,由于戰爭年代造成腿疾,此時腿疾復發,實在站不住,母親對戰友們說:“戰友們,今天我來看你們了,由于腿疾,實在站不住,就坐著陪陪你們,跟你們合個影吧。”(這也是母親唯一一張坐著與烈士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出差時,拜謁民族英雄岳飛。</p> <p class="ql-block">↑母親上海出差,拍攝于上海豫園。</p> <p class="ql-block">↑父母河南出差,參訪河南安陽甲骨文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父母山東內地出差,參訪名勝古跡。</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自己親手種植的花卉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普洱|
丹凤县|
巩留县|
砚山县|
色达县|
临澧县|
乌兰县|
布拖县|
鸡东县|
北川|
宁化县|
曲松县|
龙游县|
曲麻莱县|
邢台市|
隆子县|
永德县|
疏附县|
阜平县|
电白县|
友谊县|
常德市|
江陵县|
宁远县|
东兰县|
江安县|
施甸县|
剑川县|
通海县|
古丈县|
通山县|
白河县|
湟源县|
临夏市|
台中县|
吉木乃县|
太湖县|
滁州市|
托克托县|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