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天津碳素廠在水上公園南岸的廠區完成歷史使命,將承載著工業記憶的土地移交給了新時代的求知者——天津建材學校。歷經兩載春秋的夯土筑基,當1981年第一縷秋陽掠過海河時,C樓與1號宿舍樓已巍然矗立。九月金風里,81級新生懷揣憧憬踏入校門,80級四班學子亦攜書卷自南開舊巷遷來,至此,這座"工地上的校園"開啟了邊建設邊育人的特殊征程。</p><p class="ql-block"> 那些見證過工業榮光的碳素廠舊筑并未驟然消逝,在勤儉辦學的理念下,食堂的煙囪依舊飄散人間煙火,茶爐房的鍋爐仍在燃燒歲月激情,木工房里的刨花甚至飄零了二十三載春秋。而最令人動容的,是數株古榆以守護者之姿駐留原地——這些根系深扎津門沃土的綠色長者,用年輪記載著鋼鐵與書香的時空更迭。</p><p class="ql-block"> 在維修組斑駁的院墻內,兩株百年老榆堪稱活著的雕塑。春來新芽初綻如翡翠綴枝,夏至綠蔭如蓋篩金碎玉,秋深榆錢紛飛似金箔漫舞,冬臨虬枝映雪若水墨丹青。多少晨昏交替間,樹下曾憩息過沾滿粉筆灰的先生,勞作過滿手老繭的匠人,徘徊過懷抱書本的學子。這些跨世紀的綠色長者何止是樹木,分明是扎根大地的編年史家,以婆娑枝葉書寫著雙甲子的滄桑。</p><p class="ql-block"> 榆者,余也。其錢串狀果實自古便被賦予"余錢"的祥瑞寓意,《齊民要術》載"其白榆、刺榆、枌榆,材皆中車器",更在《救荒本草》中留下活人無數的記載。饑饉歲月里,榆錢是串串救命銅錢,榆葉是片片翡翠珍饈,榆皮是捆捆生命絹帛,榆根是道道大地血脈。這般承載著文明密碼的靈木,本應作為活文物永續守護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然2004年盛夏,推土機的轟鳴驚破百年安寧。那些曾蔭庇過三代津門兒女的古榆,在鋼齒鐵爪下碎作紛揚木屑。取而代之的"春華""秋實"兩棟新廈,未及檐角棲燕便又遭拆除,徒留水泥殘垣與記憶中的綠蔭相對無言。當最后一粒榆錢籽隨風逝去,帶走的不僅是二十四節氣輪回的詩意見證,更是土地與生命締結的古老契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弥渡县|
突泉县|
三台县|
凌源市|
崇信县|
柞水县|
吉木萨尔县|
五常市|
赣州市|
额敏县|
赤城县|
雷波县|
双桥区|
正定县|
山西省|
绥棱县|
邳州市|
繁昌县|
长兴县|
敦化市|
奉新县|
永嘉县|
通化市|
阿拉善右旗|
北辰区|
临洮县|
蓬安县|
临湘市|
崇左市|
江永县|
射阳县|
印江|
景洪市|
凭祥市|
普定县|
台中县|
蒲江县|
滕州市|
邢台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