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海 城 往 事

光*春

<p class="ql-block">【序言】明天是海城地震五十周年的日子。在這里,我要講述童年的《海城往事》,當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畫面便如潮水般涌來時;一陣陣歡聲笑語在大門洞里回蕩,一束束陽光照耀在窗外的鮮花上,一幕幕關懷備至的身影在辛勞,都讓我歷歷在目難以忘懷。長大后,我去了遠方,但那份對故鄉的眷戀從未消減。為了讓更多的親人了解老海城的魅力,我踏上了尋找記憶碎片的旅程。把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故事一段段縫補起來,把那些老一輩人的“禁言”話題重新放開。用最樸實的話語講述當年的故事,讓那些珍貴的回憶融入到《海城往事》之中。通過講述讓更多的人知道,在歲月的長河里,有一座充滿情懷的古城,那里有濃濃的親情,還有割舍不斷的血脈相連。即便她經歷了災難的洗禮,那些美好的過往,永遠在我的心中熠熠生輝,成為永恒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蛇年立春日 海南東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眼瞅著小外孫子一天天的長大,尤其他粘著姥姥的樣子,讓我這個當姥爺的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姥姥。小時候的我,跟姥姥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一是老人家她特別的喜歡我乖巧懂事又聽話;二是母親上班,并且還有夜班,父親又常年工作在外;三是我又有了個小我不到兩歲的弟弟,這樣我就自然而然的歸屬于姥姥所管理了。在那個年代里,一般家庭的老大基本上都有過這樣的命運和經歷。那時候的我也很粘人,甚至說超過了我的外孫,姥姥只要離開一會,我就像丟了魂是的大哭不止,這一點很是讓所有家人們討厭至極。在我的眼里,姥姥就是我的天。姥姥雖然長的瘦小,但我從來都喊她“大姥姥”。姥姥年少時依然興著女人裹腳,但她始終都不情愿,所以她的腳不是特別小的那種。由于家里相對比較富裕一些,又只有她一個女孩,所以姥姥的閨房生活一直都處于無憂無慮的狀態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姥姥娘家在當年的生活狀態還算是富足的。然而,這一切都取決于姥姥的父親,我的太姥爺。說他是個“江湖郎中”吧,他從不上門出診,更沒有什么“祖傳秘方,靈丹妙藥”。他靠的是一門“絕技”吃飯。那就是:專治斷骨和紅傷。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里,這門手藝,曾經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可以說是方圓幾百里的一位知名“神醫”。姥姥家姓鄭,祖籍是山東蓬萊,老一輩基本都是從山東過來的。因為在海城沙河沿一帶,姓鄭的是個小姓戶,所以沒有形成鄭家村。丁家橋在距離海城牛莊鎮東北二十幾里路的地方,處在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姥姥的童年就是在這里度過。她心中美好的經歷和幸福的記憶,都離不開這個魂牽夢繞的地方。直到姥姥離去前,嘴里叨咕最多的話,就是“丁家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姥姥的父親雖說是一位“名醫”,但他為人療傷從來都是分文不取。患者痊愈后,總會以各種方式來感恩鄭老先生的救命之恩。普通百姓自家的雞鴨魚肉、小商小販的煙酒糖茶、還有富商們送來綾羅綢緞等生活用品。患者們一片片真心實意的道謝,對姥姥家來說就是吃穿不愁了。太姥爺的那門神奇的“絕活”,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骨科和內外科同時診療,他以自身的功力和絕技,一個人熟練果斷的處理傷者患處。他無需麻藥和縫合術,無論多么復雜的傷口,只需幾支自制的香和兩碗白酒就能輕松搞定。用雙手沾酒反復在傷口處捏拿復位,三柱香燃盡了,傷口和骨頭也基本上愈合了,最后在用香灰包裹一下,就大功告成。這個過程的確相當的“神奇”,說起來還真的有點玄,很多人都不會相信,真正遇到麻煩事時,又沒有什么其它更好的辦法解決,也都不得不慕名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 (四) <span style="font-size:20px;">鄭老先生果然不負眾望,每次都能讓傷者神奇般的好起來,可以說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這時人們不但相信了,還會感激不盡,口口相傳。后來祖傳的這門絕活在太姥爺這輩就失傳了。原因很多,姥姥父親親口對她說:“你弟弟他不能學這個,也學不了。干這一行實在是太苦了,能堅持下來的人幾乎沒有多少。”姥姥還說過,打她記事起,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就沒有和父親一起吃過團圓飯。他總是一個人,在傍晚挑著擔子出去。擔子里面備有各種食物和煙酒,聽說是去墳地里喝守夜酒。一個晚上,一個人對天、對地與鬼神推杯換盞,喝的醉如爛泥。天亮了,一個人又晃晃悠悠的回了家。緊接著,睡上三天兩夜。這期間他什么話都沒有,好像過年與他毫無關系。所以凡是過年期間,他誰也不理,即使是痊愈的患者來道謝,他也都視而不見。</span></p> <p class="ql-block"> (五) <span style="font-size:20px;">姥姥剛滿十七歲就出嫁了,在當時她也算是大姑娘了。雖然生活在鄉鎮,她卻有著一個大家閨秀的品行。十歲起,她就大門不出,二門不入,整天呆在家里。她除了幫助父母做些接人待物,端茶倒水等事情外,其余精力全部用于畫圖和刺繡。奇怪的是秀是姥姥的小名,同時也是她的大名。姥姥用繡品充滿她的空間和時間,更是她的一種生活常態。每一個圖案都是自己打稿描繪、配色選線,在一針一線的精心繡做。從枕頭頂、繡花鞋、手帕、扇子等,樣樣繡品都有百十余件套。在我保留著姥姥那對繡品中看到:無論是精致的圖案設計,還是針法和配線都是完美的組合。從中可以看出姥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審美務實的精神追求,她把夢想及未來全都繡繪在閃亮的綢緞之上。那些讓人賞心悅目的繡品,不僅讓人們贊嘆,更讓她收獲滿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說起我姥爺,那就更加“神奇”了。姥爺的家在海城牛莊鎮。那可是不得了的地方,在百十年以前,那里不僅僅是遠近聞名的水旱碼頭重鎮,更是北方財富集中的商圈之一。在大明初年的版圖上,那時就連營口等許多地方都沒有標注,牛莊就很醒目了,而且一目了然。牛莊鎮位于渾河、太子河、海城河的三河交匯處的東岸,下游即是通向渤海灣的大遼河。水路以大遼河入海口,泊商貿海河進出形成四通;岸上承東北貿易之集散,可謂八達,可以說是人財兩旺之寶地。當時的商貿街更是熱鬧非凡,一片繁榮。這里還是“大帥”張作霖的老家發祥地,鎮子上許多商鋪都為張家所持有或占股。在日俄戰爭時期,牛莊還是兵家必爭之地要地,幾次都陰陽差錯而化險為夷,躲過戰亂,免遭不幸。這么看的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福地。后因受海水退去,河道船舶難渡;又因鐵路、馬路暢通,車速提升而影響,幾百年的老碼頭就這樣,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小時候我幾次跟著姥姥去過牛莊馬家老宅,對那耳熟能詳的地方有過點點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姥姥出嫁那天很是隆重,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過來恭賀相送。接送親的隊伍更是浩浩蕩蕩。抬著大花轎、推著成排的禮包車、挑著一對對嫁妝瓶、鼓樂成隊、騾馬成行,隊伍足足有七八里地之長。可見姥姥娘家陪嫁的嫁妝屬實不算少。收了多少彩禮沒人知道,陪送的東西卻一目了然。姥姥的父母就這么一個女兒,他們把能用的都毫不吝嗇的給女兒帶走了。鄰居們都說:這哪是結婚和搬家沒兩樣。這種情況即使是放在如今也實屬罕見。姥爺的老家在海城牛莊鎮的藍旗堡,他比姥姥大不到三歲,在家里排行老五。老馬家在當地雖不算是什么大戶,可人口卻比一般人家多了不少,三十多口人在一口大鍋里面吃飯。家庭主要以手工日用品批發作為收入來源;如紙牌、雞毛撣子、刷鍋刷子等等。大家分工明確,按勞分配,老老少少沒有吃閑飯的人。當年的姥爺也算是個聰明睿智的帥哥,他給“張大帥”家的商號打工。 婚后不久就跟著“大帥”的家人們去了奉天城(沈陽)。由于姥爺年輕,身手又好,還是老家來的人,于是就安排給“大帥做了馬弁(衛士)。身上挎著雙槍,腳上蹬著馬靴,十幾個弟兄整天瞪著眼睛跟在“大帥 ”身前馬后,寸步不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直奉大戰”后的那些年,關外的局勢也不太穩定,總是一波三折。在加上日本人來東北與俄國人的攪和,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也深感危機四伏,更讓姥爺他們不敢有半點的懈怠。“大帥”不僅外出活動應接不暇,自家的各種事物也沒完沒了。所以婚后的姥爺一直在外很多年,每年也回不了牛莊老家一趟,真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不過每年秋收的時節,無論他們有多忙,姥爺都要告假回牛莊老家一趟。原因很簡單,就是要在家門口露上一面,給當地的鄉親們看看。“老五回來了!”姥爺騎著高頭大馬,手提雙槍,他在老馬家的門前和田地邊轉上兩圈,并對天上放上幾槍,就完成任務了。最多兩天,趁晚上沒人看到,就偷偷地趕回奉天。那個年代,各地的“胡子”都很多。秋天的高粱紅了,他們就會紛紛出動,經常在夜里收割農戶已成熟的糧食。幾十匹馬組成一隊,駕著麻袋,眨眼功夫,一塊田地的高粱頭就一掃而光了。所以姥爺的歸來,不僅僅是看看家人,更重要的是要保護整個馬家人一年的飯碗。牛莊藍旗堡一帶的百姓也得助于姥爺的名聲,沒有一個“胡子”敢輕易靠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姥姥一生育有倆兒一女,兩個大的是兒子,后面小的是女兒。母親與兩個哥哥相差十歲之多,是姥姥、姥爺的寶貝疙瘩。姥爺年近五十的那個冬天,在外地因一場大疫奪去了性命。因而我從來就沒感覺到還有這個姥爺,也只是在老一輩人嘮嗑時,才隱約聽到關于姥爺的經歷和他的“傳奇人生”。姥爺的離去讓兩個舅舅瞬間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所有百姓的生活都是一樣,在沒有任何來源和保障中苦苦爭扎求生。兩個舅舅都是靠著自己的手藝養家糊口。母親雖然是家里最小的,八歲那年她也瞞著姥姥和小伙伴們一起報名進了紡織廠,做了童工。姥姥則是靠當年她那些所剩無幾的嫁妝和家底,一點一點的出賣和改裝,把三個孩子拉扯長大。一家人相依為命,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時刻。終于日本人跑了,國民黨也跑了,他們迎來了東北人民的解放!姥姥家總算是安穩下來,開始了新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海城一直都是姥姥的大本營。那是她的老家,也是我的姥姥家。姥姥她一輩子基本都是跟著二兒子家一起生活。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戰亂年代,他們也沒有長期分開過。解放后,他們搬離了海城火車站站前鐵路區域,在城中心醫院附近租住了“呂家大院”的兩間半瓦房。在這個大院里,姥姥、二舅一家人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直到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后,那些老房子全部倒塌,才搬出了呂家大院。小時候我把姥姥家看的極為重要,因為那是除了我自己的家外,唯一可以收留我的地方。其實我所謂的姥姥家,就是我的二舅家。我不記不得去過多少次,住過多久,反正對那里的印象極其深刻,就和自己家一樣清晰可見。對于呂家大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著我童年的歡快記憶和難以抹去的經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姥姥是屬雞的,生于一八九七年。她總是告訴別人她比毛主席小四歲。姥姥一生都非常崇敬毛主席,解放后她還一直稱呼毛主席“皇上”。她看著毛主席像經常自言自語,情不自禁地說道:愿老天保佑“皇上”萬福。在她老人家看來,新中國的老百姓真的很幸福,而給大家帶來幸福的人就是毛主席。姥姥的個子不高,體型偏瘦,說話從來都是輕聲細語。每頓飯無論好賴她吃的都很少,當有點好飯菜上桌時,她總要和舅舅來上兩杯白酒。姥姥吸煙的經歷應該是很久了。她也像其他老人一樣都有個不離手的煙袋鍋,銅頭玉嘴,煙桿不是很長,抽起來總是發出吧嗒吧嗒的聲音。善良和智慧是姥姥與生俱來的品德,她在講究十足的馬家親屬中始終有著極高的威望。這一切都原于姥姥做事明斷、通情達理、仁義厚道、不卑不亢的個人素質和家教的體現。由此她一直深受眾親們的愛戴和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呂家大院是個老宅,并不是個四合院。它只有東西門房而沒有廂房,在我的心目中那就是一座神圣的殿堂。上學時有一篇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文,每當我閱讀時,就不由得想起了姥姥家的那座呂家大院。魯迅先生那些生動的描寫仿佛一腳又把我踹回了童年,真真切切、時隱時現、毫不夸張。在呂家大院中居住的四戶人家里,二舅是個頂級的“勞模”,更是一個非常勤勞而顧家的好男人。每天數他起的最早,把院子打掃的干干凈凈。他每年還在院子中間的路邊種下各種花草,爭奇斗艷,競相開放;大院兩側的園子里,各種蔬菜茂盛竟生;墻角處還有雞窩和兔籠,生態趣味實足;正房門前的四盆柳桃花長開不敗,樹下的兩個大魚缸水草浮萍,金魚擺尾。魚腥味的大缸,是吸引我和花貓的地方。我常常會努力的把魚撈上來,玩一上會在放回去。這樣玩來玩去,缸里的魚漸漸的少了許多,氣的二舅怒發沖冠,滿臉通紅。房后是大院最“神秘”的地方,陰暗潮濕,林木茂密,一般沒人進去。兩棵高大的棗樹和低矮的櫻桃樹,把并不大的后院遮的不見天日,難以透氣。墻上的綠苔、地上的花草,散發著濕氣和清香。各種野生植物在樹陰下頑強的生長;彩蝶飛舞,蝸牛攀爬,翻開地上的磚頭和瓦片,隨處可見蜈蚣、蟋蟀、蚯蚓和螞蟻,還有尾巴上翹起來兩根礪劍可怕的剪刀蟲;樹上的麻雀,屋沿下的燕子飛來飛去,穿梭不停;更可怕的是不知從何處躥出來的野貓,屬實讓你心驚膽顫,頭皮發麻。這就是兒時印象極為深刻而好玩的地方,讓我開啟探索奧秘的空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舅在縣里的一家運輸公司上班。六十年代初的運輸公司基本都還沒有裝備上汽車,主要是以騾馬車為交通運輸工具。二舅帶我去過他單位兩次,我看見過成群的騾馬栓在一排排立柱上,稍微靠近一點,馬尿的臊味就撲面而來。別小看這些牲畜,它們就是當年國家建設的主力軍,短途搬運基本都是靠馬車完成。記得一次在大院里轉了兩圈后,一種少有的香氣飄來,頓時讓我興奮了起來。舅舅帶我來到了一個席棚子跟前,一口超大鐵鍋里煮著什么肉,香氣四溢。一位爺爺模樣的人,微笑的看著我們過來,用勾子挑上一塊肉,嫻熟地剁成小塊,裝在兩個紙兜里遞給我和舅舅。我一聲謝謝剛剛出口,肉就塞進了嘴里,那味道真是香極了,香的我至今難忘。雖然不知道那是種什么醬肉,反正以后就再也沒有吃到過那樣的美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姥姥的孫男孫女成群,大大小小有好幾十個之多,可外孫子和外孫女只有我們家的兄妹三人。在二舅家我始終都享受上賓的待遇,那時我還以為是姥姥在為我撐腰。其實二舅和舅媽也是真心喜歡我們,視我們為掌上明珠,寵著慣著。雖然他們收入不多,卻從來沒有虧待過我們。一看到大外甥來了,二舅他就樂的合不上嘴。有時對于我們的一些無理要求,他也是毫無辦法,只有答應。在呂家大院的日子里,左右鄰居也同樣喜歡我。讓我聽到最多的那句話就是:“外甥狗來了!外甥狗,吃飽飯就走”。他們總覺得,這樣的玩笑話只有對著我們說,才是最恰如其分的。小時候我不明白其含義,反而覺得小狗很好:忠誠聽話,比貓強多了。直到今天,我自己有了外孫子,才真正理解他們說這句話的特殊含義是什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五年的二月四日,遼寧海城地區發生了7.3級破壞性地震,整個遼南大地都在搖晃中度過了那個難忘的春節。在鐵路還不能客運時,我搭乘救災的軍車從大連趕到了海城。大半夜里下了車,一時分不清東南西北,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裸杵的空房架子,可以說沒有一棟完好的青磚瓦房。街道兩旁,堆積著大量的磚石瓦塊,污泥濁水到處橫流。路面坑坑洼洼,沒有路燈,漆黑一片。偶爾閃現的車燈,還是讓你無法分辨前行的道路。小白樓是我發現的第一個標地物,由于水泥樓體保持比較完整,目標高大清晰,一眼便可確定。它是海城市區內為數不多的立方體結構建筑。小樓雖然只是三層,在當年那可是鶴立雞群,在一片片青磚老瓦房的襯托下,讓人們對它別樣的關注。小白樓在姥姥家的東南幾百米的地方,位于市區最熱鬧的“火神廟街”的西側。小時候我只是記得那條街上熱鬧非凡,到處都能夠看到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各種名吃,名店的招牌林立,隨處可見。琳瑯滿目商品,香味實足的美食更讓你目不暇接,口水不斷。那種對美食的渴望和吸引,是現在孩子們無法想象的事情。記得姥姥帶我下過兩次館子,吃的都是吊爐餅雞蛋羹,那味道至今都難忘。家里人都知道,我的最愛一直都是吊爐餅雞蛋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確定了姥姥家的方位,我喜出望外。找到了!大門口的那對石獅子歪倒在墻根下,大門樓也塌的沒了模樣。我推開院門,只見大院內就剩下幾處東倒西歪的空房架子。院子中間多了幾處用篷布搭建的窩篷,有燈光、也有煙筒。當我掀開門簾時,二舅家所有的人都愣住了,緊接著就是一氣大叫。我看到了姥姥,她坐縮在被子里,用直勾勾的眼神看著我,在微微的笑意中伴隨著幾分驚喜。海城地震破壞性極強,損失也很大,好賴傷亡卻很小。那是因為當時預報的準確,政府又一直要求百姓住在外面預防的結果。后來才知道,海城地震是全國和世界上唯一一次成功的預報和避險案例。我見二舅的家人全都安全無恙,開心極了,那晚大家興奮的一夜沒有合眼。大難過后,地震的恐懼始終讓人們驚魂未定。姥姥的家就這樣沒了,成百上千個呂家大院也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就這么沒得干凈利落,好像一下子就從眼前抹去。往日的繁華景象,只能在童年的記憶中一點點提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和親人們最忙碌的事情就是去街道領取政府發放的救災物資,吃的、用的一應俱全。祖國各地發來的救災物資也源源不斷地運到了災區,百姓的基本生活逐漸的得到恢復和改善。離開舅舅家的地震棚,我拉著姥姥的手一直走到大門外很遠的地方。她望著我一步步漸漸的遠去,每次回頭相望,姥姥還是一動不動的站在那里。這一幕讓我記憶深刻,這一場景也是我和姥姥最后一面的送別。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的幾個月之后,姥姥她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今年是海城地震五十周年,同時也是姥姥誕辰一百二十八年的日子。對于別人來說,地震只是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不幸。然而在我看來,地震不僅僅是破壞了建筑,損失了財產 ,而是抹去了我心中最美好的時光印記,更是無情地撕碎了我心靈中一幅幅美好安祥的生活圖譜,毀掉了老一輩人崇高恩德的件件證物。有人會說:懷舊是倒退和僵化的情緒思維,甚至是抑郁難療的病態心結。我卻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不是我的無知和倔強,那是我有著與你不同的記憶和被寵愛的一段段經歷,是那些伴我成長而密切相關的親情與緣分。在我看來,他們看是平凡卻都不是平凡的人。就像熱播的諜戰劇一樣,你不去回顧挖掘,沒人知道他們人生中不平凡的經歷和足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含淚相擁的深情,那些念念不忘的人與事,都在回眸的路上影響著我一生的行為,即使是模模糊糊也不會褪色,并散發著燦暖的親情味道。那種“味道”現在越來越少了,即使有一點也變了味。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去忘記他們,也無法回報他們的付出。那些歲月雖然艱難卻留下美好和回憶,就像一首老歌悠揚而動聽,還像一幅“清明上河圖”有多少故事藏匿其中。唯有用時間來證明我們的那份真情不變的心,不曾辜負則是我對先輩們最大的慰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獻給那些有情有愛、無私奉獻平凡而高尚的所有親人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海城?話姥家</b></p><p class="ql-block"> 光?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思緒閘開意萬千,感恩相伴話童年。</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六十二載故園夢,姥舍街口戲鼓傳。</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馬戲雜陳添盛景,張燈結彩樂無邊。</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石獅傲立大門側,燈柱長街映舊檐。</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小院溫情融老少,繁花似錦若桃源。</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春回燕舞花香漫,翠影盈庭韻滿軒。</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夏至瓜蔬畦壟綠,黃瓜番茄沁心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秋來瓠果懸墻畔,蟋蟀蛩音鬧夜弦。</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冬雪悄臨覆瓦面,寒枝冰柱雀蹁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梨甜棗脆圍前后,綺夢常縈歲月綿。</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甥執燈燭尋舅影,至情厚意暖心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剎那地覆乾坤動,古城傾刻沒塵煙。</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巨劫難消驚魄苦,含悲忍淚幸周全。</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兒時歡事心中繞,今日霜華憶舊年。</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夢啟柴扉雙扇處,滿堂親故難盡言。</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i>星移斗轉山川闊,舊憶如詩續錦篇。</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為紀念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地震五十周年而題記 海南海口 </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平南县| 石狮市| 仲巴县| 乳源| 海阳市| 枣强县| 广德县| 南乐县| 蕉岭县| 禹城市| 汉川市| 东安县| 增城市| 新余市| 海阳市| 玉环县| 昆山市| 缙云县| 车险| 阿拉善右旗| 封开县| 临清市| 乾安县| 永清县| 阿勒泰市| 玉门市| 富源县| 遵化市| 扶风县| 浦北县| 慈溪市| 延庆县| 酒泉市| 上杭县| 涿鹿县| 营山县| 修武县| 江口县| 砀山县| 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