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炎帝陵,我們踏上了早已向往的井岡山之旅。<br> 車子在群山間穿行,車窗外的景色一晃而逝,遠處的山巒若隱若現,連綿不絕。100余公里的行程,一個多小時后便已抵達。<br> 過了高速收費站就是井岡山的標志性建筑,一座高大的紅旗雕塑。獵獵飄揚的紅旗中間是金色的黨徽,“井岡山”三個大字高懸在紅旗上方,石塊砌成的基座上刻有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的“天下第一山”,字體剛健清秀,氣格高古。 車子在山道上盤旋,兩邊群山逶迤,茂密的森林郁郁蔥蔥。過一座大橋時,忽見遠處山崗上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古銅色紅軍群雕,五位凝視遠方的紅軍塑像,再現了紅軍戰士錚錚鐵骨、勇于勝利的偉大氣概。 隨著海拔的升高,霧氣漸漸濃重,車子沿著蜿蜒的山道在大霧中緩緩而行。轉過幾個彎后,我們從霧氣中慢慢穿出,翻上一個山坡,路邊一座手握軍號的雕塑立于山坡頂上,霎時,仿佛勝利的號角正響徹山間云端。 抵達茨坪鎮時已是正午。這是一座群山環繞的小鎮,曾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中心,如今依然安靜地躺在井岡山的懷抱之中。我們在小鎮上一家“老兵飯店”簡單地用過午餐后便前往井岡山當年五大哨口之一的黃洋界。<br> 黃洋界距離茨坪小鎮約17公里,海拔1343米。車子在曲折的山路上行使,滿山霧氣繚繞,松濤陣陣,云海翻滾。 登上黃洋界,俯瞰四周,但見哨口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地勢險要,當年的哨口工事與炮臺依稀可見,紅軍哨口營房保存完好。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在此打響,中國工農紅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首個戰績,毛澤東欣喜之余揮毫寫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不朽詩篇。<br> 立于哨口之上,一時仿佛又聽到了山間傳來陣陣隆隆炮聲。 如今,一座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高高矗立于黃洋界上,碑的正面鐫刻著毛澤東同志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是朱德同志題寫的碑文。碑前立有一塊民族風格的大理石屏風,上刻“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 離開黃洋界,我們接著前往坐落于茨坪鎮紅軍南路上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br>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重建于2005年,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呈階梯型依山而筑,正面下方為朱德所題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八個大字,上方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名為“勝利的起點”的巨型雕塑,雕塑的中心為毛澤東與朱德圓雕,刻畫出井岡山會師的偉大一幕。整座雕塑宛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象征著和平與勝利。 走進博物館,我們在大量的歷史文物、圖片與場景中靜靜地緩步而行,不時會駐足久久凝視,黃洋界保衛戰、紅軍洞、挑糧上山、八角樓的燈光……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戰火紛飛的歷史畫卷中。 翌日清晨,我們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br> 烈士陵園坐落于茨坪鎮北面,由紀念堂、碑林、雕塑園與紀念碑四部分組成。<br> 進入陵園大門,沿著兩組臺階順山而上便是紀念堂。紀念堂正門上方是彭真題寫的“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幾個金色大字,紀念堂內莊嚴肅穆,大理石墻面上鐫刻著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15744名革命先烈英名錄。<br> 走出紀念堂,沿著邊上一條翠竹相映的小道拾階而上至山頂,便是碑林、紀念碑與安放有二十尊革命先輩和革命烈士雕像的雕塑園。 從烈士陵園下來,我們繼續前往距離不遠的茨坪革命舊址群。<br> 茨坪革命舊址群位于風景如畫的挹翠湖畔。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這里,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茨坪也成為了革命根據地黨政軍的最高指揮中心。<br> 站在毛澤東同志舊居前,望著桌上那盞小油燈,眼前遽然出現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奮筆疾書的身影,《井岡山的斗爭》那光輝著作由此誕生。 當我們離開井岡山,回望再次經過的紅軍群雕,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但愿由井岡山這片紅色土地孕育出的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世代激勵著中華民族, 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泾川县|
沧源|
翼城县|
尖扎县|
泗阳县|
扎兰屯市|
噶尔县|
浠水县|
司法|
广丰县|
邻水|
图木舒克市|
黔西县|
崇州市|
乐亭县|
东乌珠穆沁旗|
那曲县|
青海省|
河津市|
侯马市|
阿城市|
泸溪县|
邛崃市|
弋阳县|
汤原县|
吕梁市|
当雄县|
安乡县|
韶山市|
泰安市|
阜宁县|
运城市|
稻城县|
建始县|
浙江省|
丰台区|
增城市|
大宁县|
潮州市|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