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岢嵐城墻在明洪武七年包磚石。《續修岢嵐州志》記載:</p><p class="ql-block">州城居蘆山之陽,初建于后漢,周圍五里。宋元豐八年,知州賀紹慶于城東增廣二里,明洪武七年,指揮張興因舊甃以磚石,周圍七里,墻高三丈八尺,池闊五丈,深二丈,門四。萬歷初,兵憲王學謨增修,改名東曰宜陽,南曰文明,西曰豐城,北曰戢寧,城樓十二。國朝乾隆三十三年,知州高自位重修”。</p><p class="ql-block">岢嵐古城有個特點,那就是城門洞高。如今還留有一句諺語:“走南京,逛北京,高不過岢嵐城門洞”。岢嵐縣的城門洞確實比其他地方的高許多,民間傳說是穆桂英喊高的。 據說三關元帥楊延昭帶著大隊人馬入駐岢嵐城,先鋒就是兒媳穆桂英。扛帥字大旗的士兵看到旗高城低,正要放倒大旗進城。穆桂英大喝一聲:“慢著,帥字大旗怎能倒,這城門再高些!”說也奇怪,那城門洞果然乖乖地長高一截,凱旋歸來的楊家將高高舉著帥旗昻首闊步進了岢嵐城。傳說不能代表歷史真實,但他佐證了岢嵐城門的高大。</p><p class="ql-block">城關城關,有城就有關。岢嵐城原有東西南北四關。北關即“天澗堡”。《續修岢嵐州志》記載∶</p><p class="ql-block">天澗堡在城北五里,俗名暗門子。明嘉靖四十二年,兵憲王遴建,修亭垣,今廢。考宋史興國五年筑長城于草城川口,沿天澗堡。</p><p class="ql-block">天澗堡左右兩山對峙,深狹如澗,位居草城川口,是岢嵐門戶,歷朝都有屯兵把守。明嘉靖四十二年兵憲王遴建亭垣,俗名暗門子。如今遺址無存,僅在溝口有兩座殘缺的烽燧向游人展示著歷史的滄桑。 </p><p class="ql-block">王遴筑天澗堡是用來屯兵的,明朝時岢嵐設鎮西衛,原設參將一員,募兵三千名。嘉靖二十六年后,參將移填利民,除隨帶官兵外,實在官軍八百三十九名,以守備統之,名新營。鎮西衛 原設官軍八千員,偏關、大同更番戌守。后改撥邊堡不等,止存官軍一千二十名,名舊營,以本衛指揮統之。岢嵐在草城川口,古時候北方民族經常沿草城川侵擾,故在此屯兵設防,以為門戶。宋長城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武經總要》記載∶“草城川川口闊里許,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長城控扼賊路。”</p><p class="ql-block">已故岢嵐老干部王慶華曾畫過一幅暗門城樓圖,有城門洞,上有城樓,說是民國年間在干河北面見過,想來是天澗堡的遺跡,岢嵐人很少有人見過。</p><p class="ql-block">“東關堡附坡而峙,為磚堡,渡河為土堡,今圮。”(《岢嵐州志》)這就是說當初的東關堡有兩座河西為磚堡,河東為土堡。</p><p class="ql-block">宋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為陜西安撫經略副使,親兼岢嵐軍務,駐守岢嵐時,看到岢嵐城池又小又矮,于是“公以岢嵐城小,將東關城筑作大城。檢計到土工五十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五工。”這次筑城正是范仲淹看到了岢嵐重要的軍事地位。</p><p class="ql-block">其實東關堡至今尚存,堡有磚拱門洞與岢嵐城東甕城隔河相對,堡內街道整齊,居民密集,堡墻斷續尚存。如今東關有現代橋梁跨嵐漪河與縣城相通,已與嵐漪鎮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西關堡屢遭兵燹,民舍盡圮。”(《岢嵐州志》)</p><p class="ql-block">西關 在明清時是有居民的,堡墻完整,街道井然。估計建筑年代與東關仿佛,是范仲淹視察岢嵐后,同時修筑了東西關堡。西關的衰落屢遭兵燹是一個原因,還有一種說法,西關街上有一妓院相當紅火,城里的士紳看不順眼,就商議在東南方向建了一座“雁塔”,日出東方,塔影正好落在西關,文昌之筆舔干了西關硯臺的墨汁,從此西關就敗落下去。</p><p class="ql-block">上世紀五十年代西關堡墻尚存斷壁殘垣,堡內已成園地,學大寨時把堡墻推倒墊地,城區擴建,整個西關坪已與城區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南關,舊有漪水橋,”“橋上有閣,居民夾岸,宛如畫圖,所謂迎門綠水也。明正德間,河水沖突,橋梁傾圮,迎門之勝概莫睹。”(《岢嵐州志》)</p><p class="ql-block">照《岢嵐州志》說,當時嵐漪河兩岸都有居民,形成一幅“迎門綠水”的畫圖,正德水災以后南關就沒有居民了。</p><p class="ql-block">岢嵐城區建筑經歷代建設到明朝已具一定規模。清時衙署有州治、縣衙、道署、訓導、衛治、守備治、察院、吏目廨、州獄、演武廳(教場)、城守司、迎賓館、廣盈倉等公署建筑。城內廟宇林立,總計有文廟、武廟、城皇廟、香巖寺、洪福寺、塔院寺、凌霄宮等近30處。標志性建筑有雁塔、鐘樓、鼓樓、北寺塔等。并建有書院、學宮、文場,主要街道建有“奕世重光”等6座牌坊。</p><p class="ql-block">雁塔在岢嵐縣城東南面的山頂,相傳岢嵐城垣東西長,南北窄,好像一只大船,后來修了這座塔用來固船,俗稱“羋船樁”。看其坐落東南,型園如筆,又名雁塔,應該是一座文昌塔,建筑年代當為明初城墻包磚時。</p><p class="ql-block">鼓樓在正街北口,明洪武十年指揮葛瓊建,萬歷九年謝明教重修,懸匾 “關河一覽”。該樓基石,磚拱洞口,在大洞頂端筑 有假三層高樓,造型雄偉壯麗,飛檐歇山頂式,磚木結構精湛,高聳縣城中央。登樓俯瞰,縣城全貌盡收眼底,其壯觀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岢嵐城舊時有許多牌坊,如大西街的鄉貢進士坊、勅旌節孝坊等。印象最深的是奕世重光坊。</p><p class="ql-block">奕世重光坊矗立在鼓樓前街口,牌坊系純木結構,四柱三間,頂覆瓦,夾桿石有一人多高,前后有戧桿,匾書“奕世重光”。奕世重光坊是明萬歷乙酉舉人李炳為慶祝中舉而建的。李炳岢嵐玉龍村人,萬歷壬辰進士,初授元城縣令,居官嚴明,胥吏凜凜,不敢骫法,治行籍甚,舉天下循吏第一,擢升陜西關內兵備道。李炳詩詞文藝下筆立成,有《塞寒篇》、《來雨亭記》等詩文傳世。有趣的是李炳的兒子棄文習武,死后追封驃騎將軍。如今玉龍村有李炳墓牌坊和驃騎將軍李達宇墓碑。</p><p class="ql-block">1958年縣政府拆了奕世重光坊,建了一個“躍進臺”,又過兩年,人們嫌躍進臺堵路,干脆拆除,只剩巍然屹立的鼓樓了。</p><p class="ql-block">1969 年明代原鼓樓被拆除,只留磚砌洞口,2004 年本縣廣大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人士踴躍捐資,加上縣、市兩級政府撥資總投入 220 萬元,依原樣式重建鼓樓,2005 年 9 月26 日新建的岢嵐鐘鼓樓落成剪彩,雄宏肅穆的鼓樓又巍然立在縣城中央,成為岢嵐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岢嵐有個鐘鼓樓,半截插在天里頭”,其實早以前鐘樓和鼓樓是分開的,現在舟城路和鼓樓街的交叉處過去叫鐘樓街,鐘樓就建在鐘樓街北口。《續修岢嵐州志》記載∶“鐘樓初在香巖寺,明正統十四年,知州魏邁移建州治前,匾曰“響凌霄漢”。國朝雍正三年,知州劉柏重修,道光三年又修。”樓基石砌臺座,飛檐歇山頂,純木斗拱結構,樓高三層,雄偉聳峙,凌空飛筑,頗為壯觀。鐘樓的可貴之處就在于那口萬斤重的鐵鐘,系金大定十一年生鐵所鑄。其鐘鑄造工藝精湛,銘文剛勁,紋飾精美,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尤其那鐘聲,宏厚深沉,一經撞擊,聲傳十里,振聾發聵,響凌霄漢。正是:“聞鐘悠遠聲 悟世事滄桑,臨樓極目處 察黎庶煙火。”</p><p class="ql-block">可惜,這樣一口有價值的古鐘,在抗日戰爭中為了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岢嵐人民忍痛割愛,1939年毀鐘鑄地雷。鐘去樓空,不多久鐘樓也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岢嵐城現在的街道都是光潔平整的柏油路,可過去大部分是晴天不平,雨天泥濘的土路,唯有大東街和正街是用石塊鋪成的石板街。</p><p class="ql-block"> 石板街用清一色的石灰巖鋪成,中軸線用同樣寬的條石砌出,街面用石也十分講究,鋪得平整光潔,非常漂亮。街的兩側用較小的石頭鋪成三尺多寬二寸多深的排水溝,再大的雨水也只在排水溝流動,街面上沒有一點積水。</p><p class="ql-block">石板街的來歷還得從汪縣長說起。民國初的1919年,岢嵐來了一位敢于革舊鼎新的好縣長,叫汪志翔。那時縣長叫知事。汪知事在任做了幾件有聲有色的好事。一是辦學育人,二是禁煙(鴉片)禁賭,三是推廣種棉花,四是筑壩修水利。單說這禁賭令下,好多鄉紳老板不以為然,照賭不誤。汪縣長下令把參賭的鄉紳老板抓起來,罰他們出錢修路,這才有了那兩條整潔的石板街。</p><p class="ql-block">石板街在晉西北是絕無僅有,好多人慕名而來,專看岢嵐的石板街。</p><p class="ql-block">岢嵐城內唯一現存的古跡是北寺塔,該塔建于明代,它實際是一座舍利塔,下面安放著明代得道高僧跇空禪師的舍利子。</p><p class="ql-block">跇空禪師俗姓張,名洪澗,祖籍河北槃陰,后移居岢嵐,中道出家,法號跇空。曾住持雙泉寺,在跇空管理下,不到一年寺院煥然一新。永樂年間,跇空先后住持大福寺,瑞云寺,他四處奔波化緣,不數載使兩寺重現壯觀。</p><p class="ql-block">跇空還主持過州城正街,云際寺輪藏閣等處的建設。</p><p class="ql-block">正統戊午(1438)年跇空化緣籌資添建了始建于宋代的岢嵐城內洪福寺中、東二殿和山門,使古寺重振雄姿。</p><p class="ql-block">正統壬戌(1442)年四月十五日, 跇空沐浴坐化,晶瑩剔透的舍利子熠熠生輝,門徒和廣大檀越及捕使張清等捐資建立塔銘。天順甲申(1464),其徒以念師之故,依塔作寺名為塔院寺,民間稱北寺。</p><p class="ql-block">北寺塔曾于康熙四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重修。該塔雄偉壯麗,造型嚴整,且具遼金時代的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2011年縣政府籌款在塔院寺廢址上建成北寺塔公園。配以石坊草坪,四時花木,,已成為市民休閑游覽的娛樂場所。</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岢嵐縣城區域僅局限于明代舊城廓內,城池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200米,周長3.5千米(俗稱九里十八步)。面積不足1平方千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方面致力于舊城區改造,擴寬路面,同時城廓逐步向城東城西拓展。改革開放后,機關、居民建筑大范圍向城東、城西、城北發展,到2008年,城區面積增加為3.35平方千米。“十二五”時期,隨著經濟發展,縣城建設“東延、西進、南控、北擴”,城區框架再度拉大,范圍擴大到東至牛家莊村高速公路大橋,西至坪后溝村北川河大橋,南至山腳,北至寧岢車站牌樓,城域形狀由原長方形變成三角形,面積由2008年3.35平方千米增加為2015年的4.39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2017年開始進行古城修復,到2020年10月,城墻斷處續接,外被城磚,內夯實土,角樓、城樓、箭樓、敵樓等十八城樓聳立城頭,展示著古郡雄姿。州署、察院、文廟、參將府、折家祠、忠義祠、永寧驛等一大批古建筑以舊式重建,并且在里面布設了相應的展覽內容。岢嵐古城煥發著新時代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下期請看續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高阳县|
通州区|
探索|
紫金县|
许昌县|
金华市|
江永县|
乃东县|
三都|
安溪县|
临猗县|
玛曲县|
汝阳县|
上林县|
河南省|
玉山县|
平凉市|
宿松县|
祥云县|
永和县|
丰顺县|
门源|
左贡县|
镇赉县|
宁陵县|
察雅县|
富锦市|
兴海县|
麦盖提县|
田东县|
曲麻莱县|
台南市|
甘孜县|
灵寿县|
襄垣县|
达拉特旗|
和硕县|
察哈|
喜德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