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我也玩上了最近很火的<b>DEEPSEEK</b>:問:請簡要談談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在杭州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的意義。嗨,不到5秒鐘,電腦屏幕就送來了對方答復如下:</p><p class="ql-block">《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在杭州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展出的意義:</p><p class="ql-block">1. 促進文化交流,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p><p class="ql-block">該展覽將晉國文物帶到浙江,跨越地域限制,促進了兩地文化交流,讓浙江觀眾近距離感受晉文化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晉國作為周代重要諸侯國,其文物展現了黃河流域的文明特色,與跨湖橋遺址代表的錢塘江流域文明形成對比,共同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p><p class="ql-block">2. 提升展覽水平,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珍藏的晉國文物精品首次大規模來杭展出,為杭州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提升了杭州的文化品位和展覽水平。</p><p class="ql-block">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作為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引進高水平展覽,豐富了展覽內容,提升了自身影響力,推動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p><p class="ql-block">3. 傳承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展覽通過珍貴文物,生動再現了晉國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成就,讓觀眾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p><p class="ql-block">通過感受晉文化的魅力,觀眾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p><p class="ql-block">4. 推動文旅融合,促進經濟發展:</p><p class="ql-block">該展覽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了杭州的文化旅游市場,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p><p class="ql-block">展覽的成功舉辦也為杭州打造文化高地、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有力支撐。</p><p class="ql-block">總之,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在杭州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展出,不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歷史的對話,對于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展覽水平、傳承歷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都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樣?可以說回答得面面俱到了吧。不得不贊嘆我們的高科技高水平,更令人開心的是如我一平頭百姓也能免費享受這份高科技成果的福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年正月初二,好天氣,就近去了湘湖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這里的臨展“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正在繼續中。</p><p class="ql-block">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位于杭州湘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內,擁有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曾獲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優勝獎和兩項國家級大獎。</p><p class="ql-block">這座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區建在水下,就在被發現的文物遺址原處。博物館建筑整體以船為造型,仿佛沉湎歷史的一葉小舟正欲劃向遠方。篇尾將作簡略介紹。</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合作舉辦,展品以山西地區出土的兩周時期(西周和東周)晉國青銅禮樂器、車馬器、兵器等為主,64件(套)精品文物,通過“河汾驕子”“爭霸春秋”“余烈三晉”三個單元,集中展示從“銅葉封弟”到“三家分晉”,晉國六百多年的歷史。許多展品來自山西曲沃晉侯墓地、侯馬晉國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典型文物的介紹。</p><p class="ql-block">楊姞壺(西周)</p><p class="ql-block">一級文物</p><p class="ql-block">高35.8厘米,口徑12.4厘米</p><p class="ql-block">蓋子口外壁和壺頸內壁鑄有銘文9字:“楊姞作羞醴壺永寶用”。有學者認為是姞姓楊國女子嫁到晉國用以陪嫁的媵器,墓主即楊姞;也有人認為是姞姓國女子嫁到楊國,稱為楊姞,此壺是晉滅楊時所得。古楊國位于今山西省洪洞縣。楊國銅器存世極少。</p> <p class="ql-block">欣賞細節</p> 晉叔家父壺(西周)<div>二級文物</div><div>高50.8厘米,腹徑26.5厘米,口徑18.5厘米</div><div>壺蓋內刻有銘文:“晉叔家父乍(作)尊壺,其萬年子子孫永寶用”。據考證,“晉叔家父”可能指晉穆侯的弟弟、晉文侯的叔父殤叔。這件器物出土于晉侯墓地93號墓,該墓墓主身份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是晉文侯或殤叔。</div> 波曲紋虎足方盒(西周)<div>高8.5、口縱7.7、口橫12厘米<br>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2號墓出土,墓主人為晉穆侯夫人。<br></div><div>此盒設計精巧,器型較小,紋飾精美,頂部有立體的虎形捉手,兩扇小蓋可以開啟,盒下有四虎為四足,虎首朝外。盒四壁上部飾鱗紋,下部飾波曲紋。此盒設計精巧,紋飾精美,應是古代貴族女性用來珍藏小型物件的容器。<br></div> 立鳥蓋壺(西周)<div>二級文物</div><div>高21厘米,口徑6厘米</div><div>1993年出土于曲沃晉侯墓地62號墓晉穆侯夫人墓,是一件罕見的青銅器,也是西周侯夫人獨特用器。蓋沿和壺頸兩側各有上下對稱的貫耳,用繩穿系,既可固定器蓋,又可提拎。<br></div> 放大看,蓋上的一圓雕鳳鳥為鈕 休簋(西周)<div>二級文物<br><div>高37.2厘米、口徑24.5厘米、底徑26厘米</div><div>一套四件,形制、紋飾均相同。</div><div><div>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4號墓<br></div></div></div><div>簋,讀作 詭 (Guǐ), 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br></div> 銅簋(西周)<div>二級文物</div><div>通高14厘米,口徑20.2厘米,耳距24厘米</div><div>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出土</div> 局部細節 恒父旅簋(西周)<div>一級文物</div><div>高13.5厘米,口徑18厘米,耳距25.5厘米</div><div>山西省洪洞縣永寧堡出土 </div>永凝堡,據專家認為,這里就是一個文獻失載的“姞”姓楊國所在地。 欣賞精美細節 竊曲紋垂腹鼎(西周)<div>一級文物</div><div>口徑30.2厘米,通高34厘米</div><div>鼎,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br></div> 側面來一張 鼎的局部細節 這個鼎很小。<div>淺腹高駐足銅鼎(西周)<div>三級文物</div><div>長15厘米,寬14厘米,高15厘米</div><div>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出土</div></div> 蟠螭紋鼎(春秋)<div>一級文物</div><div>口徑35.8厘米,腹徑39厘米,腹深24.5厘米,腹底高8.6厘米,通高42.4厘米<br><div>山西省侯馬市上馬村13號墓出土</div></div> 蟠螭紋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螭,拼音:[chī ],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蟠螭紋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應用。盛行于戰國時期。<div>下圖為放大的蟠螭紋鼎上面的蟠螭紋細節。非常精美。</div> <p class="ql-block">蟠螭紋雙耳蓮蓋壺(春秋)</p><p class="ql-block">二級文物</p><p class="ql-block">高43.5厘米,口徑15.3厘米,腹徑26.5厘米,足徑17.3厘米</p><p class="ql-block">蓮瓣花蓋,束頸,回首虎形雙耳造型生動。</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p> 細節部分 <p class="ql-block">壺壁上的回首虎形耳</p> 雙首蟠螭紋銅扁壺(春秋)<div>二級文物</div><div>高30.5厘米,口徑9-12厘米</div><div>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div> 凸弦紋垂腹銅鼎(西周)<div>通高23.3厘米,耳距21.2厘米,口徑20.6厘米</div><div>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出土</div> 大鼎(帶蓋)(春秋)<div>三級文物</div><div>高42厘米,口徑33厘米</div><div>山西省侯馬市上馬村13號墓出土</div> 春秋卷云紋銅蓋鼎(春秋)<div>三級文物</div><div>高26厘米,口徑21.2厘米,耳距25.5厘米</div><div>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div> 細節部分(卷云紋) 回首龍紋四足盉<div>一級文物</div><div>長7厘米,高23厘米</div><div>溫酒的器皿</div><div>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出土</div> 竊曲紋罍(春秋)<div>二級文物</div><div>高9.1厘米,口徑6.6厘米,耳距10厘米</div><div>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br></div><div>罍,拼音:[léi ],一種盛酒器。</div> 竊曲紋銅豆(春秋)<div>二級文物</div><div>高11厘米,口徑15厘米,圈足底徑10.4厘米</div><div>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br></div><div>這是用來盛放肉醬腌菜之類的調味品。</div> 夔龍紋扁銅盒(春秋)<div>二級文物</div><div>長6厘米,寬3厘米,高4.5厘米</div><div>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br></div><div>這又是什么用途的呢?未知的謎待解。</div> 銅甗(春秋)<div>三級文物</div><div>高53厘米,口徑26厘米</div><div>山西省侯馬市上馬村13號墓出土 <div>甗 ,拼音:[yǎn ] ,中國古代蒸食物用的一種炊具,它相當于我們現在用的蒸鍋。這個銅甗是上下兩部分聯體的,上面部分叫“釜”,也就是一個鍋;下面部分叫“鬲”拼音:[lì],可以煮水。兩部分之間有穿孔的箅子,便于蒸汽通過。<br></div></div> 古代人有了糧食水果之后,就開始釀酒。于是便有了種類繁多的青銅酒器。 獸面紋傘狀拄銅爵(西周)<div>二級文物</div><div>長18厘米,寬8.2厘米,高19.1厘米</div><div>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出土</div> 銅爵(西周)<div>高22.7厘米</div><div>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出土<br></div> 竊曲紋敞口流銅匜(春秋)<div>一級文物</div><div>通長31厘米,通寬14厘米,通高15厘米 形如橢圓瓢形,鼓腹弧收,平底,置四個蹄形足。</div><div>山西省曲沃縣羊舌墓地出土</div><div>匜,拼音:[yí ],盥洗器,餐前洗手用的器皿。<br></div> 虎頭銅匜(春秋)<div>長14.4厘米,寬5.6厘米,高6.6厘米</div><div>山西省聞喜縣上郭村出土</div> 晉叔家父盤(西周)<div>二級文物</div><div>耳徑24厘米</div><div>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93號墓出土</div><div>原來古代貴族使用的洗手盤也可以長這樣子的。<br></div> 石編磬(西周)<div>石質樂器,幾何形,上均有一懸掛小孔。</div><div>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 </div> 子犯編鐘 饕餮銜紋銅鐘(春秋)<div><div>二級文物</div><div>長45.5厘米,銑徑45.5厘米</div><div>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一電廠出土</div></div><div>饕餮 拼音:(tāo tiè)</div><div>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中期??鋸埖谋憩F手法,裝飾性很強。<br></div> 銅鑒(春秋)<div>二級文物</div><div>通高50.5厘米,口徑60厘米</div><div>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div><div>猜猜看,古代人拿這個大家伙作甚用?</div> 王子于戈(春秋)<div>一級文物</div><div>通長24.5厘米,高9.5厘米</div><div>山西省萬榮縣廟前村出土</div> 戈直內三穿,有闌。一面錯金鳥書銘文一字,未識,另一面錯金鳥書銘文 “王子于之用戈”。王子于,據考證是吳王僚即位前之稱謂?!保ㄙY料)<div>銅戈是商周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兵器,古代稱之為“勾兵”,用于鉤殺。由銅制的戈頭、木或竹柲,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銅鐏四部分構成。戈頭每一部分都有專名:主要刃部稱“援”;援末轉折而下的部分稱“胡”;嵌入木柲的部分稱“內”;援末和胡上穿繩纏柲的小孔稱“穿”。<br></div> <p class="ql-block">晉國貴族墓葬中出土的車馬器,反映了晉國貴族出行的奢華場面和車馬文化的發達。</p><p class="ql-block">下圖:獸首面飾(西周)</p><p class="ql-block">?三級文物</p><p class="ql-block">通長28.4厘米,通高22.5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縣永凝堡出土</p><p class="ql-block">這個面飾是給戰馬佩戴的,沒想到吧?</p> 橢圓乳丁紋銅鑾鈴(西周)<div>三級文物</div><div>高15.8厘米</div><div>山西省洪洞縣永凝堡出土<br><div>猜想這或許是掛在車上的。</div></div> 蕉葉紋銅車軎 <div>軎,拼音:(wèi)</div><div>山西省洪洞縣永凝堡出土<br></div> 晉公盤仿制品(春秋)<div>通高11.7厘米,口徑45厘米<br><div>晉公盤是晉文公給他大女兒的嫁妝之一,裝飾的浮雕龍、立體水鳥等圓雕動物,都能在裝置原處作360度轉動。"晉公盤"除了器物雄渾多姿,呈現了我國春秋時期青銅器的最高工藝水平。<br></div></div><div>這件晉國重器曾被盜流失,2019年終于由山西公安部門追回。</div> 錯金臥虎形飾(春秋)<div>三級文物</div><div>長5厘米,高2.3厘米,重35克</div><div>山西省太原市趙卿墓出土</div> 蟠螭紋模(春秋)<div>二級文物</div><div>長19.3厘米,寬7.7厘米,厚3.6厘米</div><div>山西省侯馬鑄銅遺址出土</div> 鐘鼓范<div>山西省侯馬鑄銅遺址出土<br></div> 龍紋范<div>山西省侯馬鑄銅遺址出土<br></div> 羽翎紋陶模(東周)<div>山西省侯馬市白店鑄銅遺址出土<br></div> 還有花朵紋模、鳳鳥紋模、星云紋范等等,均出土于山西省侯馬市白店鑄銅遺址出土 “楚才晉用”“唇亡齒寒”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均出自晉國歷史。逛博物館真是長了知識。 展覽時間: 2024.12.06-2025.02.24<br>展覽地點: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br>展覽門票:免費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跨湖橋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專題性博物館,建筑面積6800多平方米,投資一億元。于2009年9月28日建成開館。 跨湖橋博物館是浙江省省繼河姆渡良渚之后的又一家史前遺址博物館。2002年出土了世界上迄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對世界舟楫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力證據。 2004年12月“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2006年5月跨湖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湖橋遺址自1990年6月首次發掘以來,經過三次考古發掘,其中2002年發掘出土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十四測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 “中華第一舟”如今靜靜地安臥在恒溫恒濕的玻璃房內,供世人參觀。8000年前,人們造此舟的時候,可曾想過有今天。再往遠處想,8000年后,我們的地球又會變得怎樣?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次龐大的考古發掘,也是考古史上一段為人稱道的傳奇,它將浙江文明史從河姆渡文化的距今7000年向前推進了1000年。</p> 考古中發現遺址上海洋和陸地生物的骨骼化石,有梅花鹿角(下圖上)、梅花鹿右下頜骨(下圖下) 梅花鹿頭骨 還有龜甲 海豚上頜骨(下圖左)、鱷右上頜骨(下圖右) 犀牛右下頜骨 太陽紋彩陶片 這種形象又奇特的天梯紋,常見于盤的內壁,與太陽紋并存或交替出現。 <p class="ql-block">縹緲湘湖,曾是海之陳跡,浪潮褪去,復又襲來,智慧的先民選擇了退卻,留下種種遺存,給后人以遐想......</p> 也許這就是我喜歡去博物館的原因吧,私以為,那里是獲取知識、探索歷史以及欣賞藝術的最高殿堂。 全文涉及文物有關介紹均摘自博物館介紹和網絡資料。<div>感謝觀看。乙巳年新春快樂!</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明星|
定结县|
增城市|
南汇区|
谷城县|
宁德市|
七台河市|
侯马市|
壤塘县|
石嘴山市|
从江县|
忻城县|
周至县|
长顺县|
新乡县|
鹿邑县|
潢川县|
平江县|
兴宁市|
木兰县|
日喀则市|
万州区|
泊头市|
昌乐县|
岢岚县|
米脂县|
新宁县|
瓮安县|
惠水县|
资源县|
嘉黎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东兰县|
安新县|
鹤壁市|
台江县|
中牟县|
长宁区|
晋宁县|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