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蘭如許</p><p class="ql-block">圖:網絡 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號:7084615</p> 古城等來了小客人 <p class="ql-block"> “媽媽,初四咱們去邯鄲玩吧”!這是女兒清脆的聲音,話音剛落,還沒有等到我的回答,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講起了和邯鄲有關的諸多往事。什么邯鄲是三千多年來從沒有改過名字的古城啦,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國都啦,是成語典故之都啦等等。聽著女兒的滔滔不絕,想必她已做足了功課,那我只有不拂美意啦??!</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一行五人,開啟了為期兩天的邯鄲之旅。一路上,侄女負責開車,女兒協助侄女料理食宿及預約訂票,<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和大嫂“坐享其成”,</span>一向難以駕馭的外孫子則專職調皮搗蛋、惹是生非。</p><p class="ql-block"> 外出游玩對于我來說是最開心的事情,我喜歡“到此一游”的感覺,不管踏上何方寶地,看到了什么或沒有看到什么對于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不用再操心買菜做飯洗衣之瑣事,就是我最大的收獲了。</p> 邯鄲圖書館 <p class="ql-block"> 要出去了,那就來個“臨陣磨槍”到度娘那里查閱一下有關邯鄲的資料吧。</p><p class="ql-block"> 原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邯鄲離我們所在的城市(河南新鄉)只有170多公里,開車大約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原來只知道邯鄲在我們的北邊,具體多遠還真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外,度娘說“</span>邯鄲這座城市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殷商時期,戰國時作為趙國都城長達150多年,西漢時期與洛陽、臨淄(現淄博市)、宛城(現南陽市)、成都齊名。</span>它還是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北宋時期更是被稱為‘北京’的大名府。正因為如此,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歷史上多次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為歷史的變遷,也為邯鄲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光成語典故就有1584條,2005年10月26日,還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稱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上網一查,原來邯鄲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安徽淮南是“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是“</span>中國成語典故之鄉”。呵呵,長知識了!</p> 邯鄲博物館 網絡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第一站首選邯鄲博物館,這是女兒的風格,她對博物館情有獨鐘,即便是把她整天“泡”在博物館里,她也仍然是“樂不思蜀”。</p><p class="ql-block"> 邯鄲博物館位于邯鄲市中心,具體位置是邯鄲市叢臺區人民東路399號。還沒有到達博物館,遠遠的我們就看到了一座龐然大物,給人的感覺是雄偉、厚重。“好大啊”!我從內心發出一聲感嘆!及至到了東門,門頭上赫然上書“邯鄲圖書館”的字樣。嗯?走錯地方了嗎?是高科技把我們帶到這里來的呀?我略微有點兒詫異??。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個龐然大物的西門就是邯鄲博物館。原來邯鄲博物館、大劇院和圖書館這三個建筑是連接在一起的。連接在一起的這三個建筑共同構成了邯鄲文化藝術中心,其中邯鄲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外觀設計相同,中間通過大劇院連接?。</p><p class="ql-block"> 真是奇思妙想啊!但因為我們腳步匆匆,沒有在外圍停留太多的時間,所以我沒有看到大劇院“長”什么樣子,不知道設計師們是用怎樣的構思把三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心中瞬間充滿敬佩之情。</p> 邯鄲微笑的羅漢像 <p class="ql-block"> 從網上知道博物館建筑總高35.5米,分為地下1層,地上6層,展廳面積15000余平方米,有‘甘丹’風華——邯鄲歷史文化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方圓世界——中國歷代錢幣陳列、磁州窯瓷器陳列四個常設陳列。有館藏文物9927件,其中珍貴文物252件。</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被稱之為邯鄲微笑的唐代紅砂石笑面羅漢像,它體型并不算大,但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它、瞅它、望它,它都在對您甜甜地微笑。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您就會覺得心里暖暖的,讓您仿佛看到了一顆慈祥、善良的靈魂。人常說微笑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看著它憨厚樸實的微笑,看著它喜樂的面容,您還會想起您往日的不快和煩惱嗎?您還會“面目可憎”、“仇恨滿腔”嗎?不會,絕對不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據說它也曾歷經過很多磨難,但它那份來自于靈魂深處的喜樂,讓它就這樣甜甜的一笑千年。它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微笑著靜等您來,還讓您離開之后對它難以忘懷,想著它童真般的笑容,想著它菩薩般的和善。它所給您帶來的心靈震顫,無法意表不能言傳,只能讓您自己去想、去悟、去體味、去激發您心靈深處善良的情愫。所以它被稱為邯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當之無愧。</p><p class="ql-block"> 后來走在邯鄲的街頭,總能看到“一笑千年”或“一眼千年”的字樣,是不是指的就是這尊喜樂羅漢呢?</p> <p class="ql-block">*戰國銅鎏金嵌玉三龍形飾 網絡*</p> <p class="ql-block"> 另外,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了金銀涂乘輿大爵酒樽、戰國銅鎏金嵌玉三龍形飾、戰國透雕螭龍紋金牌飾、漢刻度天祿架熨斗、百戰國青銅馬等鎮館之寶。但因展品眾多,恕我不能一一列舉。即便是以上這些寶貝的名字,也都是從網絡上獲知的,在瀏覽的過程中很難記住這些寶貝奇怪而又拗口的名字。我是在遵守博物館規定的前提下適當拍照,回來后把寶貝一一排列,并將其“對號入座”的??!</p><p class="ql-block"> 說實在的,游覽博物館的辛苦并不亞于跋山涉水,跋山涉水雖然辛苦,但山高水長、<span style="font-size:18px;">視野開闊,</span>能讓人放開手腳和胸懷,您可以在高山之巔高聲吶喊、放聲歌唱,可以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一旦爬到山頂還可以體味“山高我為峰”的豪情。看博物館則不行,眾多的人流聚集在這不是太大的空間,讓人有一種壓抑的感覺;您還得隨著瀏覽的人群亦步亦趨緩慢前行,并且要小心翼翼,不可大聲喧嘩;但它的優勢在于您能“穿越時空、一眼千年、心馳萬里”,讓您見識只有在博物館才能看到的諸多寶貝;雖然您對所瀏覽過的文物不能總是記憶猶新,但它卻能在不經意的瞬間涌上心頭,讓您細細琢磨、回味無窮……</p> 叢臺公園的傍晚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第二站就是著名的邯鄲道了。與博物館比起來我更喜歡邯鄲道,因為有點兒小喜歡詩歌文墨的我,可以在這里循著文人墨客留下的詩文,去尋覓邯鄲古城過往的過往,曾經的曾經……</p><p class="ql-block"> 因為住的地方離叢臺公園很近,中午小憩一時我們就溜溜噠噠到了叢臺公園,在叢臺公園我們瞻仰了趙武靈王的銅像之后,就前往邯鄲道而去。</p><p class="ql-block"> 說實在的,孤陋寡聞的我真不知道邯鄲還有個非常著名的邯鄲道。及至來到近前,感覺周邊都非常繁華。如今的邯鄲道好像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經濟、文化于一體的街區,是不是它的方圓附近都被稱作邯鄲道,我還不十分清楚,也不知道邯鄲道到底有多寬多長。于是又上網查詢,說<span style="font-size:18px;">邯鄲道俗稱串城街,是古都邯鄲城的中心大道,歷史上曾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總長</span>1399米,寬3-4米,南起城南街,北至叢臺路。并說它承載著中華3000多年的歷史底蘊,?所以有“漫步邯鄲道,閱盡三千年”之美譽。</p> 邯鄲道上走一遭 <p class="ql-block"> 看著屏幕上出現的一首首詩詞歌賦,望著行色匆匆的游客,動中取靜,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機,翻閱起這一首首詩文來自哪里出自何人?于是,宋代陸游的《木蘭花慢·閱邯鄲夢境》、唐代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宋代曾覿(di)的《憶秦娥 邯鄲道上望叢臺有感》、李白的?《邯鄲行》?、溫庭筠的《邯鄲客舍歌》?、胡曾的《詠史詩·邯鄲》?及杜牧的《登銅雀臺》都一一呈現在眼前。?原來?這些詩作都出自邯鄲,它們不僅描繪了邯鄲的自然風光,也從不同角度描繪了邯鄲的歷史與人文景觀。就連清朝皇帝乾隆爺也曾在這里作賦填詞,他的兩首關于叢臺的詩,分別是《七古·邯鄲行》和《七律·登叢臺》?,留下了“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叢臺下,渭橋邊,豪華瞥眼二千年,返樸還淳此或賢”。讀著這樣的詩句,怎不讓人浮想聯翩:那時,那情,那景會是怎樣的春華秋實、繁花似錦呢?<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酒十千醉不辭”,又是怎樣的美酒</span>能讓日理萬機的皇上也流連忘返、醉不辭行呢?如今的我們能否追尋著眾多詩人及帝王的足跡,細細地品味邯鄲的前世今生,用心靈去感受這千年古城的獨特魅力呢?</p> 邯鄲道夜景 網絡 <p class="ql-block"> 就我個人而言,對于邯鄲了解甚少,即便是上學的時候學的“一枕黃粱再現”的典故,也只是搖頭晃腦的熟讀而已,并不知道它的意義及發生在何時何地。豈料想數十年后的今天,早已白發蒼蒼的我卻站在了當年盧生走過的邯鄲道上,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 </p><p class="ql-block"> 靜坐邯鄲道,想象著昔日的盧生,我突然有了一個奇妙的幻想,我多么希望也有一個白發蒼蒼的仙翁賜于我神奇的睡枕,讓我在夢中極盡繁華或一眠不醒。我在想入非非的同時掩面而笑,瞥眼來來往往的游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們有和我一樣的期盼</span>和我一樣的“癡心妄想”嗎?</p><p class="ql-block"> 眾多的歷史典故在這里匯集,從回車巷到廉頗的“負荊請罪”再到“將相和”,從“圍魏救趙”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從“南轅北轍”到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從“紙上談兵”到毛遂的“毛遂自薦”。仿佛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您的眼前浮現,您怎么能不去思考,不去學習,不去和古人對話呢?看著、讀著、想著,不知不覺中,我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在深入了解這些成語來龍去脈的同時,自己可能也會變得“聰明”一點,這是不是應該也算一個很不錯的收獲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路走來,我時常看到“邯情脈脈 鄲等你來”的字樣,感覺邯鄲真不愧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把中國的諧音字也用到了極致。呵呵??</span></p> 夜晚的街道 <p class="ql-block"> 戀戀不舍的離開邯鄲道,我們驅車前往響堂山,女兒說這里有一處皇家石窟,值得一觀。</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交通真的十分便利,即便是在離邯鄲約七十公里的響堂山,公路也修的十分平整順暢,它像一條沒有盡頭的生命,引領著我們在廣袤的原野穿行。</p><p class="ql-block"> 人,真的很難滿足,當我坐在溫暖舒適的小汽車里向前飛奔的時候,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們的先人們在這崎嶇的、荊棘叢生的山路上“走鏢”的情景,那長長的馬幫隊伍,那清脆悅耳的駝鈴聲聲和那富有詩意的古道西風……那充滿著艱辛與無奈的長途跋涉啊,讓我們該向何處去尋蹤覓影?</p> <p class="ql-block"> *響堂山平面圖 網絡*</p> <p class="ql-block"> 驅車大約五十分鐘左右已經到達響堂山,呵呵,真是人多車多餐飲多啊!震天的鑼鼓已在山門敲響,上山的人流正在“魚貫而入”,接駁的汽車一輛接著一輛。</p><p class="ql-block"> 我是沖著響堂石窟是皇家石窟而來的,它為什么是皇家石窟呢?只有到度娘那里尋找答案了。“響堂山石窟之所以被稱為皇家石窟,主要是因為其開鑿者是北齊的皇室貴族。? 北齊文宣帝高洋命令在鼓山之腰開鑿石窟,雕刻佛像,這些佛像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雕刻技藝精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故響堂石窟的規模和藝術成就使其在中國石窟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與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皇家石窟?。它的具體位置是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最初開鑿于北齊,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響堂山石窟因在山洞里擊掌甩袖,都能發出洪亮的回聲,故名“響堂”。響堂山石窟分為南響堂山石窟、北響堂山石窟(含常樂寺)和水浴寺石窟(小響堂)。南響堂在西紙坊村北的鼓山南麓,現存7窟;北響堂在和村西鼓山之腰,現存8窟,兩地相距約15千米。南北響堂共有石窟17座,大小造像4000余尊,并有北齊所刻維摩詰經等重要石刻。”</p> 響堂山山門 <p class="ql-block"> 呵呵,此次前來瞻仰的,我不知道是南響堂還是北響堂,但憑感覺好像是北響堂??……</p><p class="ql-block"> 看著并不是很高的山峰,我信心十足,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氣,但真的乘坐接駁車到了半山腰,望著不寬且擁擠的登山道,看著“裹步前行”的人流,踩著凸凹不平的階梯,我有點兒“不寒而栗”,隨之便“望而卻步”、“逃之夭夭”,曾經“山高我為峰”的“凌云壯志”也在瞬間消失殆盡!??。 </p><p class="ql-block"> 呵呵,一向怕苦怕累的我做到了“到此一游”,卻沒有“身臨其境”!是侄女發來的一枚枚佛雕頭像,讓我感知了石窟中佛祖們古樸端莊、肅穆恢弘的儀容。</p> 響堂山石雕 <p class="ql-block"> 別了,美麗的古城!別了,正在崛起的邯鄲!</p><p class="ql-block"> 將近古稀之年的我有幸在新春佳節之際踏上您充滿神秘色彩的沃土,已經非常知足。幾時再走邯鄲道,何日重續漳河情,都不得而知,但我心中充滿期待。因為我還沒有去過“邯鄲學步”的學步橋,我想到那里去看看橋體上樸素典雅、栩栩如生的雕刻具有怎么的風格;我還沒有去過廣府古城,我想去欣賞那號稱集古城、水城、太極城于一體的廣府古城有著怎么獨特的“顏容”;我還想親臨媧皇宮,去感知女媧補天的時候是一種怎么的心情、怎樣的艱辛和她百折不撓的豪情;我還想去漫步只有75米長1.8米寬的?藺相如回車巷,去細細探究大將廉頗“負荊請罪”時的勇氣和上卿藺相如策馬回車時豪邁的姿態、寬廣的心胸!</p> 藺相如回車巷 網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外,我還沒有吃過發源于1821年的大名五百居香腸,不知道它</span>色澤純正、越嚼越香的口感是否浪得虛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還沒有聞過又名“驢灌腸”的永年驢肉,是怎樣的</span>鮮美可口,回味悠長;<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還沒有品過郭八的火燒,不知道這</span>作料齊全,<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起來皮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誘人</span>的火燒兒是怎樣加工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還沒有嘗過被稱作“</span>千年經典,華夏一絕”且是趙匡胤欽賜御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旨骨酥魚”,不知道它是以怎樣的美味走進皇家的餐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么多好玩兒的地方我還沒游覽,這么多好吃的東西我還沒品嘗,我怎能一去不返,又怎能舍得與史章悠悠的大名府、衛河長長的邯鄲城一別無期呢……</span></p> 成語典故石刻 網絡 <p class="ql-block"> 此次之行,我們還捎帶著到殷墟博物館走了一遭,只因時間倉促,在此沒有做太多停留。但當我正在二樓展廳司母戊大方鼎(復制品)旁邊詫異、驚愕此鼎為什么是復制品的時侯,忽然聽到了一個解說員正向一個旅游團講解有關司母戊大方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他說司母戊大方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其造型雄偉壯觀,鼎身布滿精美的紋飾,體現了商朝青銅器制作的高超技藝。大鼎</span>高度為133厘米?,口徑110厘米,重約為832.84千克。迄今為止,?司母戊大方鼎仍然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它1939年春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民吳培文在</span>整修祖墳時發現的。當時吳培文帶領眾兄弟用了三個晚上才將它從十三米深的地下挖掘出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其外形酷似馬槽,村民們稱之為“馬槽鼎”。因當時正處于</span>日軍侵華期間,日本人也得知了司母戊大方鼎的有關信息,并對武官村進行了大規模的搜查。為了防止司母戊大方鼎落入日本人之手,吳培文及村中百姓憑著機智勇敢和本鄉本土的優勢與日軍展開了周旋,并費盡心思把這件“鎮國之寶”藏匿在了吳家大院的焚書坑內,之后吳培文便逃離了家鄉,抗日戰爭勝利后才得以回歸故里。也是在抗日戰爭結束后,大鼎被作為蔣介石60歲壽辰的賀禮運往南京,并在南京展出,曾轟動一時。國民黨在撤退臺灣時,是想把大鼎帶到臺灣去的,但苦于沒辦法把它裝上飛機,大鼎才得以留在大陸,后來就留在了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中國博物院建成并對外開放。當時,國博院展品甚少,就向全國各省市的博物館調集展品,司母戊大方鼎便從南京運往北京。此后,司母戊大方鼎就留在了中國博物院,以方便全國人民及外國友人參觀欣賞。</p><p class="ql-block"> 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p><p class="ql-block"> 雖然在殷墟博物館待的時間不長,卻讓我知道了司母戊大方鼎的前世今生,足矣!</p><p class="ql-block"> </p> 殷墟博物館前 <p class="ql-block"> 后注:其實,我愛人的祖籍就是安陽的,但具體在什么地方,我從沒有關注過??。只是偶爾聽公婆念叨過好像是他們還在家鄉生活的時候,即便是挖個壘灶臺的土坑坑,也是需要報備的。</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這次到達殷墟博物館時,我就向愛人發送了殷墟博物館的位置,愛人看了后回復說他們的村莊離殷墟博物館大約只有五、六里地。看了愛人的回復,我不由暗自發笑,結婚四十二年來,我誤打誤撞第一次來到了愛人的家鄉,并且還是以“游客”的身份??。若他們許氏的列祖列宗地下有知,是不是會怪罪我這個從不給他們“修房蓋屋”送“紙錢”的不孝子孫呢???暮然之間心中也升騰出些許“激動”和“自豪”:呵呵,人輕言微的我,雖非此處生,卻為此處人也!是不是在千年之后我也將成為挖掘出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等諸多文物———史稱“殷墟”這塊風水寶地的祖祖呢?哈哈哈哈??????</p> 趙武靈王像 邯鄲學步雕像 網絡 秦始皇出生地 武靈叢臺上 武靈叢臺下 殷墟博物館門頭 殷墟車馬遺跡 <p class="ql-block"> *殷墟鎮館之寶亞長牛尊*</p> 司母戊大方鼎 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华县|
吉木萨尔县|
遂宁市|
东海县|
亳州市|
敦煌市|
汤原县|
上林县|
宽城|
开封市|
福海县|
太谷县|
汝城县|
南木林县|
高密市|
雷波县|
喀什市|
神木县|
阿图什市|
呼伦贝尔市|
邢台县|
吉林省|
绥棱县|
印江|
阿图什市|
宜宾市|
西安市|
竹溪县|
丹江口市|
广东省|
河池市|
广宁县|
南岸区|
祁东县|
安义县|
全椒县|
大安市|
柏乡县|
武汉市|
上虞市|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