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在倫敦,遇見大英博物館舉辦的特展:</p><p class="ql-block">?展覽名稱?:“八方絲路,萬里共風華”</p><p class="ql-block">?展覽時間?:2024.9.26 - 2025.2.23</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次對古代絲綢之路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展示…</p> <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一詞素來難以定義。 自19世紀被發明以來,總讓人聯想到滿載貨物的駱駝隊從中國穿越亞洲一路行至歐洲的畫面。然而,近年來,這種浪漫化的想象被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一個更激進的觀點所取代:絲綢之路,或者說“絲綢之路網絡”,如他本人及大英博物館的新展覽更準確地表述的那樣,是一種將世界歷史的中心從西方移向東方的視角。</p> <p class="ql-block">作為倫敦最奪目的“珍寶展”之一,展覽聚焦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與文明,涵蓋了敦煌藏經洞、吐魯番高昌、于闐國、吐蕃帝國、印尼室利佛逝、印度波羅王朝等多個重要歷史節點。以唐朝中國為中心的絲路,是一個緊密相連的世界,這里有著綿延不絕的文化交流,還有豐富多彩的思想和藝術。</p> <p class="ql-block">展覽由大英博物館與來自29個國際機構的文物共同呈現,體現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寶貴且豐富的文物講述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外交、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故事,展品囊括了東起中、日、韓三國,西至北歐大陸各地的黃金、寶石、絲綢、陶瓷、象牙等制品,還首次將烏茲別克斯坦出土的大型壁畫帶至英國,展現中亞粟特文化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中的,是漫漫黃沙中穿越荒漠沙丘的駝鈴商隊,也是揚帆起航的海上運輸和貿易…</p> <p class="ql-block">?WHAT DO YOU IMAGINE WHEN YOU</p><p class="ql-block">?THINK OF THE SIK DOAM</p><p class="ql-block">SPICES, CAMEL, CARAVANS</p><p class="ql-block">CROSSING DESERT DUNES</p><p class="ql-block">A SINGLE PATH LINKING</p><p class="ql-block">‘EAST’ AND ‘WEST’</p><p class="ql-block">THE REALITY OFFERS SO MUCH MORE…</p> <p class="ql-block">說到絲綢之路,你會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當提到絲綢之路你會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穿越沙漠的駝鈴聲聲…</p><p class="ql-block">跨越萬里山脈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這樣一條路</p><p class="ql-block">在烽火歲月的洗禮中連貫東西包容繁盛…</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在英文標題中特意使用了“路”的復數形式(Roads)。從東亞到愛爾蘭,從北極到馬達加斯加,橫跨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絲綢之路,并不是一條單一的交流路線,而是一片環環相扣的網絡。它們縱橫交錯,穿越不同的地形,隨著旅人穿行其間的不僅僅是絲綢和香料,以及數以萬計的物品原料,還有思想。除了貿易之外,它們有許多其他方面的交流。這種互動一起塑造了這個時期各大洲的文化和歷史。</p> <p class="ql-block">瑞典赫爾格小島出士的斯瓦特風格佛像。</p><p class="ql-block">?位于展覽起點的展柜中放置著的一尊小小的佛像是公元500-600年的巴基斯坦的銅合金佛像,在5000公里外的瑞典的一個小島出土。為什么巴掌大的一尊放在這樣重要的位置呢?關鍵在于它是在小島上的一座公元800年左右的建筑遺址中發現的。想想在1500年前,5000公里的距離依然不能阻止人們交流。</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唐代大型織繡佛畫《涼州瑞像》?:這是敦煌最大的唐代織繡佛畫,近2.5米高。佛陀立于蓮花臺,感覺是披光而至,氣勢非凡。遠看一幅畫,近看針腳細密,供養人在兩側,古時男左為大,女性在佛陀右下方。畫面整體布局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油畫頗為相似。</p> <p class="ql-block">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的公元7世紀銅鎏金菩薩半跏像。</p> <p class="ql-block">韓國慶州永崗洞古墓出土的文官像,8世紀,現藏于慶州國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半球形磨花碗,公元5~7世紀,伊朗,薩珊王朝。</p><p class="ql-block">吹制成型的淺褐色透明玻璃碗,碗壁以磨砂石做出的六邊形蜂窩狀花紋。</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駱駝雕像,中國洛陽,約公元 728 年。</p> <p class="ql-block">20世紀,浪漫化的“絲綢之路”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才被廣泛的傳播開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駱駝是當時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中使用的 "交通工具 "之一,常常被化為“絲綢之路”的象征標記。</span></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文官俑,中國河南省,約公元730年。</p> <p class="ql-block">展覽中一尊巴米揚的佛像與當地如今空洞的山崖形成了令人唏噓的對比。在公元八至九世紀,伊斯蘭教已經傳入阿富汗,但巴米揚山谷仍然是重要的佛教圣地。而在2001年,塔利班炸毀了兩尊在山谷里矗立了1500年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碑 </span>教流行 大秦景 </p> <p class="ql-block">白釉陶瓷酒杯:仿來通杯,中國,約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國唐代制造的,卻<span style="color:rgb(17, 17, 17);">仿造的是一種起源于伊朗世界的被稱為“來通杯”(Rhyton)的飲酒容器。這種器皿和其他酒器皿在中國唐代的出現,與葡萄美酒流行的時期相吻合。而葡萄酒是由旅居唐朝首都長安的索格底商人提供的。</span></p> <p class="ql-block">新疆石窟壁畫。</p><p class="ql-block">?壁畫藝術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壁畫的繪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暈染法,即凹凸法,結合'鐵線描'式的輪廓勾勒。其中最著名的拜城克孜爾石窟,庫車庫木吐拉石窟,吐魯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等等。</p> <p class="ql-block">公元 966 年,中國,畫有騎馬和駱駝的使節的墨畫。</p><p class="ql-block">?中國西北部佛教中心敦煌 "藏經洞 "出土的一幅生動墨畫描繪了公元 900 年代敦煌當地統治者、塔里木盆地鄰國和中原王朝之間的外交關系。圖中的兩位使者頭戴行政官員的頭飾,牽著一匹馬和一匹駱駝前行。可見,當外交、戰爭與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促進了人口、物品和思想跨越文化界限。</p> <p class="ql-block">埃及絲綢畫板展示的是公元600-800年埃及地區外衣衣袖的圖案,其人物所穿長袍是拜占庭的服飾風格。</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壁畫。</p> <p class="ql-block">解夢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唐代遺畫,9世紀。現藏于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p> <p class="ql-block">摩尼教徒,壁畫,8-9世紀。</p> <p class="ql-block">英藏新疆出土彩繪連環壁畫。</p><p class="ql-block">?這組壁畫是在位于新疆焉耆明屋遺跡西北部一座遺棄的寺廟遺址中發現的。描繪的是僧團在洞窟中修行生活的片段。焉耆明屋位于新疆庫爾勒與焉耆之間,地名七格星。"明屋"是維吾爾語"千佛"之意。早在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德國探險家勒科克等人就曾經對焉耆國佛教遺跡進行過調查與發掘,將大量的精美佛教雕塑品運到了國外,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館、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麻扎塔格的古堡哨所遺址出土的毛氈鞋。</p><p class="ql-block">?毛氈鞋多處磨損,還打著皮革補丁。這只鞋子或許屬于在哨所站崗的衛兵,或許屬于一位不遠萬里跋涉至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旅客。</p> <p class="ql-block">木板畫,傳絲公主,中國,大約在公元600年-800年</p><p class="ql-block">?這幅著名的木質彩繪壁畫就體現了思想、知識和技術沿著絲綢之路流動,就像人員和物品一樣方便。它講述了絲綢種植如何傳入塔里木盆地的于闐佛教王國。據說這幅畫描繪的是一位中國公主,她在前往與于闐國王成婚的途中,將蠶卵和桑籽藏在頭飾中偷運到于闐。在她周圍有一筐可能是蠶繭的東西、一個拿著織布機和梭子的女人,也許還有織布的守護神。公元 600 年,于闐開始種植絲綢,紡織業蓬勃發展。</p> <p class="ql-block">敦煌藏經洞出土錦緣經帙,和瓣窠對獅紋錦復原品。</p> <p class="ql-block">木門,卡菲爾-卡拉堡壘(撒馬爾罕附近),公元 4-8 世紀。</p><p class="ql-block">?2017 年,在卡菲爾卡拉遺址的王座室中發現了一扇裝飾精美的煅燒過的木門,很可能就是通往王座廳的大門。門上的雕塑代表了女神娜娜的崇拜場景,娜娜女神站在獅子寶座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出土的粟特風格絲織品。</p> <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紀60年代,烏茲別克斯坦阿夫拉西阿布(撒馬爾罕)"大使廳 "南壁壁畫。?烏茲別克斯坦民防部隊,撒馬爾罕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中亞的粟特人是偉大的商人,從歐亞草原到印度,從中國到地中海都有他們的足跡。這幅壁畫用來自遙遠國度的使節及印度和中國唐朝的生動場景,傳達了粟特人將自己視為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參與者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該壁畫首次在英國展出。它是粟特藝術的杰作,表現了當地統治者的隨從前往其祖先圣地朝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菩薩的泥塑頭像和軀干,塔吉克斯坦,公元 600-800 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在展覽中,從塔吉克斯坦借來的物品喚起了佛教在中亞的發展,這對英國觀眾來說也是第一次。雕塑反映了當地與印度的聯系,以及犍陀羅藝術的傳承,體現了絲綢之路帶來了的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的接觸。</p> <p class="ql-block">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壁畫。</p> <p class="ql-block">《王者游戲》</p><p class="ql-block">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棋子組。 可能起源于印度,是一種貴族游戲,沿著絲綢之路傳播開來,并成為整個伊斯蘭世界和歐洲的流行消遣方式。這些子是由象牙制成的,象牙可能來自印度。 它們反映了伊斯蘭時期奢侈品和精英習俗的持續流動。</p> <p class="ql-block">宮殿用的進口木材。</p><p class="ql-block">?公元892年,阿拔斯哈里發將首都遷回巴格達,導致薩馬拉的衰落并最終被放棄。它的大部分建筑從未被重新建造,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它過去的榮耀的一瞥。這個面板上雕刻著棕櫚葉,科學分析確定它是從東南亞南部進口的柚本。</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圣壇屏風的碎片:厄立特里亞,公元500年代。</p><p class="ql-block">?公元 500 年,基督教王國阿克蘇姆(今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紅海港口阿杜里斯利用當地技術建造了一座教堂,教堂中的大理石碎片經科學鑒定為來自地中海彼岸的普羅科尼西亞大理石,采石場位于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p> <p class="ql-block">大英圖書館收藏的公元700年的古蘭經。</p> <p class="ql-block">歷史是被時間風化的點點滴滴細節…</p><p class="ql-block">而文物似遺落在世界上的拼圖碎片…</p> <p class="ql-block">玻璃酒角,意大利,公元 550-600 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英博物館理事會。</span>及中世紀象牙雕刻,拜占庭。</p><p class="ql-block">?這個精美的灑角具有典型的北歐風格,卻是用鈷藍色的地中海玻璃制成的。它呈現了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元素的吸收和改造。在意大利的倫巴第人,是公元 568 年從潘諾尼亞(中歐)遷徙而來的日耳曼人,他們吸收并融匯了拜占庭生活的許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象牙十字架。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統治者Abdal-RahmanIII 送給他在西班牙科爾多瓦信基督教的姑姑潘普洛納的托達女王的禮物。這個十字架現存三臂,分別收藏在西班牙修道院和巴黎盧浮宮,為這次展覽再次聚首。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而這個十字架上雕滿了華美典雅的伊斯蘭風格的植物圖案和馬、羊、鳥等動物造型。是不同文化、藝術和宗教融匯交流互通的又一力證。</p> <p class="ql-block">《天使長米迦勒》,雙聯板中的一扇。6世紀初。象牙浮雕,屬于查士丁尼時期,它借鑒了更早的古典牙雕。威嚴的天使長由希臘羅馬藝術中帶翼的勝利女神演變而來,包括顯出四肢柔軟線條的衣料,古典風格在此已成為一種表現基督教內容的有力工具。</p> <p class="ql-block">被稱為 "阿提拉杯 "的金牛頭碗,是在匈牙利發掘的Nagyszentmiklós寶藏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公元750-800年的羅馬尼亞金碗,紋飾來自拜占庭和伊斯蘭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蘇格蘭出土的鑲金銀。</p> <p class="ql-block">鑲嵌玻璃和石榴石的黃金肩扣,英格蘭,公元 600 年代早期。</p><p class="ql-block">?著名的英國薩福克郡薩頓胡船葬中出土的一個黃金肩扣,最能夠說明絲綢之路的影響。最近的科學分析顯示,上面描繪的兩頭野豬身上鑲嵌著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和捷克的石榴石。這件精美物品的材料居然來自幾個相距甚遠的地區,這就是絲綢之路最奇妙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胸針:帶有伊斯蘭印章,鍍金銅合金,愛爾蘭共和國,約公元8世紀晚期。</p><p class="ql-block">?這枚來自歐洲西北部的十字形胸針,可能與公元 800 年左右法蘭克(包括今天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統治者查理曼大帝,同巴格達的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之間的交流聯系有關。這枚胸針是在查理曼大帝的領地制作的,中心部分是一枚伊斯蘭玻璃印章,可能是在這些交流過程中獲得的。</p> <p class="ql-block">希伯來星盤。</p><p class="ql-block">?希伯來星盤融合了歐洲和伊斯蘭的裝飾元素,是多元文化的產物。它是一件可以用來導航、進行數學計算、占星和顯示時間的科學儀器。</p> <p class="ql-block">法蘭克斯 寶盒:鯨骨制成的匣子,可能制作于英格蘭北部,發現于法國,約公元700年代早期。</p><p class="ql-block">?展覽以一件來自英國的文物結束,它是展覽之旅的最后一站。這是約公元 700 年在英格蘭北部制作的一件非凡的鯨骨匣子,上面雕刻著講述基督教傳統、北歐神話,以及猶太和羅馬歷史的場景,并用拉丁語和古英語符文加以說明。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由人、物品和思想組成的相互聯系的世界。它還提醒我們,雖然交通方式和連接方式在不斷變化,但遠近文化之間的交流始終是人類過去的一部分,并將繼續塑造人類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這個特展互動體驗豐富?,觀眾可以通過展覽中的地標提示,感受從東亞到西歐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而且每件展品都附有詳細的“身世”闡述,增加了觀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館長尼古拉斯.卡利南表示:人類有跨越國界建立聯結的悠久歷史,雖然聯結的廣度、速度和方法會發生變化,但建立聯結的愿望深刻在人類的基因中。</p> <p class="ql-block">…一趟收獲豐盛且難忘的觀展之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乐平市|
武安市|
柘城县|
吉首市|
仪征市|
北川|
定襄县|
米泉市|
武鸣县|
吴江市|
靖边县|
扬中市|
宾川县|
双城市|
玉溪市|
呼图壁县|
武鸣县|
宁强县|
桐庐县|
赤水市|
肃宁县|
商城县|
三亚市|
左权县|
鄄城县|
工布江达县|
神木县|
怀来县|
东乡县|
惠州市|
敦煌市|
陵川县|
丰城市|
泉州市|
汉川市|
萨嘎县|
博乐市|
潞西市|
雅安市|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