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今天是出國第8天。早上7:00,我離開住了一晚的巴統Best Western Premier Batumi酒店,準備到兩三百米外的海灘走走。四周酒店林立,一家酒店前有一個小池塘,一群鴨子靜悄悄地從眼前游過 <p class="ql-block">天還下著蒙蒙雨,我們計劃8點離開酒店。這次巴統將近一天的行程,基本在雨中度過,有些遺憾。但外出旅游很大程度要看運氣,像看風景要有好天氣,看建筑別趕上維修。此時的海邊刮著四級風,波濤洶涌,云層特別厚。海灘上基本看不到沙子,岸邊都是小石子</p> <p class="ql-block">海灘后面高樓林立,大部分是酒店。藍色的這幾棟樓還沒竣工,作為度假勝地的巴統看樣子還會有大發展</p> <p class="ql-block">我從海灘回到酒店,早餐后收拾行李退房,準備出發。旅行車剛停在酒店門口,一條金毛犬就顛顛跑來,蹲在車外,這是想找我們要食物啊。我扔了幾塊餅干,狗狗居然看都不看。我們感慨酒店附近的流浪狗很挑食,這是想要肉吃吧?</p> <p class="ql-block">團里幾位姐怕狗,導游依依跑過來撫摸著金毛給她們打掩護。狗狗不鬧不叫,眼睛死死盯住車里,可我們誰也沒帶肉食。眼瞅著旅行車要開了,金毛不得已只好把餅干吃了</p> 早8:06,我們離開酒店前往第一個景點-博爾若米-哈拉加烏利國家公園(Borjomi-Kharagauli National Park),路程210多公里。大約9:15,右側開過來一列雙層動車,只有四節,頭尾都繪有格魯吉亞國旗,紅白相間看著很漂亮。司機小哥為讓我們拍攝方便,特意與動車等速。我看了一下,這火車時速才80公里。依依介紹:這是從第比利斯駛往巴統的動車,全程400多公里要開5小時5分鐘,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實在太慢了 10:35,在行駛2.5小時后,我們來到一處服務區小憩。右邊有一座超市,超市外的停車場,一輛被鮮花裝飾的轎車吸引了我的目光 <p class="ql-block">我們剛下車,一只流浪狗就顛顛跑過來。本來跑的很正常,可快到車前,它忽然一瘸一拐起來,這是賣慘嗎?依依下車和它打招呼,它立馬躺倒,肚皮朝天,前腿還縮著,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把大家都逗樂了。小狗要點兒吃的真是不易,各種招數都使足了。狗狗耳朵上的紅牌,說明它有一定的攻擊性比如愛護食,于是付領隊幾次喊“紅的紅的”,提醒大家注意安全</p> 各種鮮花將轎車包裹起來,色彩繽紛,這是婚車嗎?我在想。一只狗狗卷縮在車前的草坪上,酣然入睡 我們繼續趕路,前面是一大段山路。11:30,右手邊出現一個寫著中文標語的工地。我看到混凝土料倉上寫著“中國建筑”四個大字。依依說,格魯吉亞這邊很多公路、隧道都是中國公司修建的,至于說是總包還是分包她就不清楚了。幾天來,我們確實看到很多中國建筑公司的工地,其他還有中國水電等 因為路途較遠,我們就在沿途一家預約好的餐廳吃午餐 餐廳提供的礦泉水上寫著“BORJOMI 1890”,BORJOMI是我們即將參觀的景區,1890代表最早出產礦泉水的時間,距今134年了 <p class="ql-block">就在上車前,一位團友撿起幾顆掉在地上的西梅。此時馬上就有人說,為何不直接摘西梅呢?依依說過,這邊人熱情好客不會管的。于是同行的大哥倚著墻開始摘樹上的西梅,我在他背后支撐著他</p> <p class="ql-block">大約13:35,經過上午的長途跋涉,我們到達今天第一個景點-位于博爾若米小鎮的哈拉加烏利國家公園。博爾若米是格魯吉亞中南部的度假勝地,海拔820米,2009年人口13600,著名的哈拉加烏利國家公園就在此處。這里生態完好,風景如畫。博爾若米擁有自己的礦泉水品牌,行銷世界,據說與依云齊名,在京東上有賣的。路邊的這輛小越野車,可以載客到各處風景點游覽</p> 這里自然環境良好,景色宜人,沙俄皇室在這里修建行宮度假,很多貴族也跟著來到這里效仿修建獨具特色的各種度假山莊,久而久之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度假勝地。進公園的路邊有一條小溪,小溪旁建的這座皇冠假日酒店外觀充滿卡通元素,五顏六色很與眾不同 路兩邊都是賣旅游紀念品的商鋪,商品有皮帽子、葡萄酒、圍巾、冰箱貼等,還有賣鮮榨石榴汁的 公園很大,依依給大家40分鐘時間參觀。博爾若米峽谷中最大的一處泉眼就是葉卡特林斯基泉(Ekaterininsky Spring),這是以19世紀中沙俄在格魯吉亞總督的二女兒的名字命名的。1841年,就是她因患胃病,經人推薦來到博爾若米,用這個泉眼的水治療,然后痊愈,從此博爾若米名揚全沙俄 <p class="ql-block">當時就有人為這泉眼蓋了木亭子,如今這亭子早已換成金屬支架。礦泉水水龍頭仍然常年不關,供游人免費品嘗礦泉水。一位老人準備了一次性杯子給游客接水。我要了一杯開始品嘗。水溫溫熱大概有20度左右,一股很濃的腐蛋味兒還有些咸,和我在捷克卡羅維發利接的礦泉水味道差不多,但那邊兒的礦泉水水溫超過40度,比這里高很多</p> 右手邊的小溪水流很急,流動的水聲傳的很遠,為原生態的公園增色不少。公園里綠樹參天,環境優美,但可圈可點的景點幾乎沒有,很像國內的郊野公園 小溪上面有座連心橋,橋不寬也不長,橋一端的拱門上有鮮花裝飾 橋兩端的護欄上連心鎖,鎖上貼著紅心,紅心和鎖都是一樣的。橋下面有兩位老哥正在垂釣,他們討論的很熱烈,只是我聽不懂 路邊有流著泉水的水管,想到剛才那股硫化氫味兒,我就不嘗了 公園內的一處三股瀑布和普羅米修斯像,傳說中的普羅米修斯因盜天火給人間被鎖在高加索山,所以他在格魯吉亞很有名 這家公園雖說不免費,但使用衛生間還要另外付1拉里,即不到3元人民幣。有趣的是,這小小衛生間居然裝了投幣閘機!管理員顯然不高興我拍照,沖我大喊大叫,我落荒而逃! 14:30,我們離開哈拉加烏利國家公園前往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邊境城市阿哈爾齊赫。阿哈爾齊赫位于該國東南部,毗鄰亞美尼亞邊境,由薩姆茨赫-扎瓦赫季州負責管轄,海拔高度約1000米,2009年人口19200,阿哈爾齊赫在格魯吉亞語的意思為“新城堡”。<div>9-10世紀,阿哈爾齊赫作為薩姆茨赫公國的中心逐漸崛起。在12-13世紀格魯吉亞“黃金時代”,因地處貿易路線而繁榮,基督教文化興盛。13世紀蒙古帝國西征,薩姆茨赫公國脫離格魯吉亞王國,建立薩姆茨赫-薩巴戈塔西公國,阿哈爾齊赫成為其首都。16世紀初,公國在奧斯曼軍事壓力下逐漸依附于奧斯曼帝國。1578年,奧斯曼帝國正式控制阿哈爾齊赫,將其更名為“Ah?ska”,并設立阿哈爾齊赫帕夏轄區。奧斯曼推行伊斯蘭化政策,城市發展為多民族和多宗教混居地區,也是奧斯曼與波斯薩法維王朝、俄羅斯帝國爭奪高加索的前沿陣地。1828-1829年俄土戰爭,俄羅斯帝國擊敗奧斯曼,通過《阿德里安堡條約》獲得阿哈爾齊赫及周邊地區,并將其納入第比利斯省。大量穆斯林居民遷移至奧斯曼境內,東正教格魯吉亞人和亞美尼亞人遷入。1921年,格魯吉亞建立蘇維埃政權,阿哈爾齊赫成為地方行政中心。蘇聯時期修復了部分歷史遺跡,宗教活動受到限制。1991年后,格魯吉亞獨立,阿哈爾齊赫成為薩姆茨赫-賈瓦赫季大區首府。</div> 大約16:00,我們到達阿哈爾齊赫Lomsia hotel,Lomsia格魯吉亞語意為“獅子”。盡管外面下著小雨,我在放下行李后,還是打著傘出門去了1.2公里外的阿哈爾齊赫地標建筑拉巴提城堡。拉巴提城堡在山坡上,但坡度不大,走上去不覺得吃力。盡管不太影響參觀城堡,但拍照不太出效果,我和同行的于老師簡單拍了幾張后就下山吃晚餐了。<div>今天剛好是中秋節,盡管比國內晚4小時,但大家還是要慶祝一下。晚餐選在一家格魯吉亞風味餐廳,菜品豐盛,還有當地產的葡萄酒</div> 包菜卷肉餡我還是第一次吃,味道挺好的 導游依依過來給大家敬酒,13人一起高呼“高瑪酒斯”(格魯吉亞語“干杯”),氣氛熱烈 晚餐后我們步行回酒店。路邊有兩個小朋友在爭搶自行車,小朋友哭的很傷心啊 拉巴提城堡下面的一個環島,島中央為喬治五世國王塑像。喬治五世以1314年至1346年的統治聞名,這一時期他被譽為“輝煌的喬治”(George V the Brilliant)。他成功驅逐蒙古勢力,統一東西格魯吉亞,并恢復了王國的繁榮與獨立。 前面有一座小跨河橋。一位老人扛著孫女樂呵呵地走來,他老伴兒推著一個小孫子跟在后面,好溫馨的畫面 走過小橋,我發現了一處不錯的機位。地面車水馬龍,山上一座教堂被云霧環繞。寧靜與喧鬧,古樸與現代交相輝映 雨早已停,我回首望去,矗立在山坡上的拉巴提城堡十分壯觀,在晚霞映襯下美輪美奐,猶如仙境 2024年9月18日早6:15,我離開酒店,再次去拉巴提城堡參觀。天氣不錯,風不大,很適合拍照和觀景。Amaghleba教堂前的塔瑪拉女王坐像。<div>塔瑪拉女王(1160年5月14日-1213年1月18日)是巴格拉季昂王朝成員,是格魯吉亞第一位女性統治者,在1184年至1213年期間統治格魯吉亞。在位期間,她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在高加索地區積極擴張,極大地拓展了格魯吉亞的領土范圍。成功抵御了穆斯林軍隊的入侵,保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她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通過加強貿易合作,使格魯吉亞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她重視農業和手工業,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生產的政策,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手工業的專業化和規?;?lt;/div> 在昨晚拍攝晚霞的位置再次拍攝拉巴提城堡。在藍調背景下的城堡,又呈現出另一番美景 我經過喬治五世國王塑像,左轉經過一座鐵路橋往山上走。清晨的街道寧靜安詳,幾乎看不到行人,只有路燈照亮我前進的路 從酒店大約走了20分鐘,前面就是拉巴提城堡。拉巴提城堡(Rabati Castle)是格魯吉亞南部最壯觀的古堡之一,這座城堡融合了格魯吉亞、伊斯蘭和歐洲建筑風格,見證了高加索地區復雜的歷史變遷,如今是格魯吉亞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地標。城堡最早建于13世紀,最初是薩姆茨赫公國(Samtskhe Principality)的軍事要塞和行政中心。薩姆茨赫公國是格魯吉亞王國分裂后形成的獨立公國,長期作為抵御外敵(如蒙古、奧斯曼帝國)的前線。16世紀,奧斯曼帝國占領阿哈爾齊赫,將城堡改名為“阿哈爾齊赫要塞”并大規模擴建。19世紀,俄土戰爭后,該地區被俄羅斯帝國控制,城堡部分功能被改造為東正教教堂和軍事設施。蘇聯時期,城堡逐漸荒廢,直至2011-2012年由格魯吉亞政府主導全面修復,轉型為旅游景點 在來阿哈爾齊赫的路上,聽依依介紹,拉巴提城堡分為下城堡和上城堡,上城堡是需要收費的,下城堡可隨意游覽。我不確定上下城堡的分界線,昨天下午參觀的部分沒有收費,于是我從城門洞走進城堡后直接右轉再看看情況。我走了幾十級上行臺階,在一個伊斯蘭風格的馬蹄形門洞前還沒進城堡,一位工作人員便從門房里走出來。他沖我揮揮手,那意思是還沒到營業時間,我不能進,看來這里面就是拉巴提城堡核心區也是收費區了。收費區域范圍很大,門票18拉里折合約50元人民幣,不算貴但時間來不及,我馬上轉回來繼續參觀免費的下城堡 進入城堡區域的北門對面有兩座碉堡,中間以城墻相連。面前的西城堡有三層,比昨天冒雨參觀的東城堡少一層。三層頂部是瞭望臺,我順著旋轉樓梯走上瞭望臺 我往西看,上城堡圓帽型瞭望塔和馬蹄形門洞滿滿的伊斯蘭風格,畢竟被奧斯曼統治了300多年。聽說奧斯曼人在里面修建了清真寺、土耳其浴場、伊斯蘭學校等建筑,城堡逐漸成為伊斯蘭文化中心。因為城堡幾次易主,最后被俄國人占領,所以,上城堡里還可以看到東正教堂、猶太教堂和天主教堂等。游客來此,既看到了曾經的宗教和文化沖突,也看到如今多種宗教建筑及人類文明的和諧共存 從瞭望臺往東看,最東端那座碉堡雖位置較低,但因地勢險要三面向敵,規模比另外兩座要大很多,從那里可以居高臨下俯瞰阿哈爾齊赫全城 我往南看,遠處群山環抱之中云霧繚繞,近處有著或紅或藍屋頂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這是我住的Lomsia酒店方向,路上幾乎看不到車輛。盡管時間已過早7:00,但整座城市似乎還未從夢中醒來 時間不早,我趕緊下山返回酒店。山上是拉巴提城堡最東端的碉堡,地勢險峻,從這里看特別高大。一只流浪小狗看到我背的雙肩包,認準了里面有食物,開始跟上我 大約走了一半路程,一輛清潔車從后駛過來,貨箱后面站著的兩位老兄熱情地向我揮手 路邊的紹塔·盧斯達維里坐像,他是12世紀格魯吉亞詩人,對格魯吉亞古典文學的貢獻堪稱最大。他的著作《虎皮武士》是格魯吉亞的國家史詩 拉巴提城堡腳下偶遇的小狗不知不覺跟我走了一公里多,路上時不時有其他流浪狗要和它玩耍,可它始終不為所動,過五關斬六將,沖出重重阻隔一直跟定我,我是又感動又無奈,因我真的沒帶食物。一直到我要走進酒店,附近的幾條狗有很強的領地意識,才把這不速之客趕走 我到酒店時已經是昨晚依依通知的出發時間7:30,來不及吃飯了。同行的王姐給我從餐廳拿了雞蛋和蛋糕等,真要感謝她! 從阿哈爾齊赫到要去的瓦爾澤亞洞穴路程約60公里,前面山坡上有座城堡叫做赫爾特維西要塞,位于格魯吉亞南部的薩姆茨赫-扎瓦赫季地區,是格魯吉亞古老且保存較為完好的堡壘。看到這個要塞后,依依說瓦爾澤亞洞穴城就要到了 按照行程安排,瓦爾澤亞洞穴我們只在山下看看外觀,不上山。上午8:50,我們就在庫拉河上的一處空地下車。對面峭壁之上密密麻麻的山洞就是瓦爾澤亞洞穴城。瓦爾澤亞名字由來于一個與塔瑪拉女王有關的故事。公園十二世紀,12歲的塔瑪拉女王和父親在這附近的山里打獵。她不小心掉入一個山洞里,父親很著急帶人四處尋找。她在洞穴里不斷呼喊:瓦爾澤亞,即為“我在這里”的意思。公元1184年,24歲的塔瑪拉女王登基后命人在落難的洞穴所在地修建圣母升天大教堂,并將此地稱作瓦爾澤亞。剛開始只有神職人員帶著家屬在教堂旁開鑿洞穴居住,后來越來越多的百姓也在附近的峭壁上挖洞以躲避戰火。鼎盛時期這里有上下洞穴19層,3000多個洞穴,居住4萬余人,有秘密通道通往不同洞穴平臺、小禮拜堂、鐘樓和修道院等 1283年,瓦爾澤亞發生大地震,2/3洞穴被毀,但圣母升天教堂巋然不動,有如天助,1511年這里又被波斯軍隊侵襲掠奪破壞?,F今瓦爾澤亞洞穴城還有洞穴13層,分布在約500米范圍內,有大約360多個洞穴供游客參觀 整座洞穴城市借助周圍地勢垂直修建,有完善的通風和供水系統,還有秘密通道通往不同洞穴平臺、小禮拜堂、鐘樓等。洞穴內有600多個儲藏設施、食堂、棚屋等,以及25個酒窖、185個酒罐,此外還有一系列灌溉系統,澆灌著梯田狀的農地 瓦爾澤亞這里擁有眾多古老的壁畫,圣母升天教堂的天花板上就繪滿了珍貴壁畫,包括喬治三世和塔瑪拉女王父女的畫像,其中塔瑪拉女王的畫像更是格魯吉亞僅有的三幅女王畫像之一,且是唯一將她描繪成未婚女性的畫像 為紀念塔瑪拉女王,格魯吉亞目前流通的50拉里鈔票正面,繪有塔瑪拉女王畫像,并以瓦爾澤亞洞穴城市作為背景 很遺憾,我們不能上山參觀洞穴城。9:00,我們驅車前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邊境。我們原路返回時,再次經過赫爾特維西要塞。依依從副駕駛位將我的相機伸出車窗外,拍攝巍峨壯觀的要塞。赫爾特維西要塞坐落在庫拉河和帕拉維尼河的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經是保護該地區的重要軍事防御設施 赫爾特維西要塞的建筑風格融合了不同時期的特點,展示了中世紀格魯吉亞防御工事的典型特征。要塞坐落在一座高聳的巖石山丘上,占據了戰略性的地理位置,從這里可以俯瞰周圍的山谷和河流,控制了重要的交通路線 10:30,經過近90公里路程,前面就是尼諾茨明達小鎮的BCP Ninotsminda口岸,我們從這里過關去亞美尼亞。因幾天前從阿塞拜疆海關走了七八百米上坡路才到格魯吉亞的海關,我們都有些怕,好在依依說這邊走200多米平路就到亞美尼亞那邊了,大家才放下心來。格魯吉亞海關一共就我們10多人排隊過關,關員態度和藹,邊工作邊和依依聊天,感覺依依經常帶團,是這里的???。 <div>我們與依依道別,不過這只是小別。因為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互為敵國,邊境封鎖,我們在亞美尼亞參觀后,要在三天后的20日中午返回格魯吉亞,大概率還由依依接待,下午她帶我們在第比利斯參觀半天,晚上我們乘機重返哈薩克斯坦。</div>我們大約走了250米到達亞美尼亞海關,因為免簽,我們入境也很順利。來接我們的導游是位棕色頭發藍眼睛的亞美尼亞女孩兒,她說她中文名字叫晚萍。我們跟著她正準備出關,突然一位沒有穿制服的女人要我們行李過安檢。海關行李過安檢倒也沒啥,沒想到行李安檢檢出了問題。晚萍讓我們在海關貨幣兌換處換一點兒亞美尼亞貨幣德拉姆,1德拉姆折合人民幣約2分錢,因為這邊有些廁所要收費。<div><br></div> 我們離開亞美尼亞海關,準備等旅行車拉我們吃午餐。亞美尼亞陽光明媚,藍天白云,遠處群山之下可看到很多牛羊,真是風景如畫。可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我們遲遲不見付領隊和晚萍導游從后面跟上來,好像除他倆外還缺兩三位團友。我們焦急地在路邊等待,大約過了40分鐘,付領隊他們從海關出來和我們匯合。他介紹說,團友康大姐的行李在過安檢時,海關關員問她帶的藥片是什么藥?她實話實說“舒樂安定”,一種安眠藥,海關關員要她打開行李箱,拿走藥品,又是拍照上傳又是請示上級怎么處理。他拿出法律文本給晚萍看,說這種精神類藥物不能帶入境,要買只能在亞美尼亞買??荡蠼闼幬锉辉摴賳T沒收,這才放他們幾個人入境。付領隊說,確實很多國家不讓旅客攜帶安眠藥入境,但他帶隊幾十年,從未有游客被海關攔截并沒收安眠藥,這個關員實在太事兒媽了,如果揣身上也就沒事了 好不容易要離開海關區,可又不見接我們的汽車,不知出啥問題了。12:20,我們終于等來了一輛藍色面包車而不是旅行車,晚萍說我們先坐這輛車去久姆里的餐廳吃午飯,再換乘旅行車參觀景點。這輛面包車很老舊,關鍵是特別小,沒有行李箱。我和晚萍還有付領隊坐司機旁邊,幸虧晚萍很瘦,我們才勉強坐得下。后面10位團友擠著坐,大部分行李都摞在一起,潘老哥手扶著行李,生怕滑動砸傷人。大家開玩笑說,我們這是一幫逃難的難民還是一群老年人進城打工呢?哈哈哈 大約經過一小時的車程,我們在餐廳附近下車。這是大家剛剛乘坐的老爺車,付領隊等留下把行李倒到我們后續行程要乘坐的奔馳旅行車上面 去這家叫做久姆里魚餐廳(Gyumri's Fish Restaurant)要走兩段下行樓梯 這家有幾個養魚的池塘,有鱘魚和虹鱒魚、金鱒魚等,都是現殺的,這不,一位店員剛從池塘里撈上一條虹鱒魚,直奔后廚 無論什么魚都是烤制,而且火大是這四國共同的特點 我們吃的虹鱒魚和鱘魚盡管沒有腌制,但味道都很好,那種鮮魚帶來的美味只有親自品嘗才能體驗到 14:30,在午餐結束后,我們乘車穿過久姆里市區去西北方向約120公里外的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參觀。久姆里位于亞美尼亞西北部,距離首都埃里溫120公里,人口150,917人,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城市的名字在其歷史上變換了多次。最初稱為Kumayri或Gyumri,然后改為“亞歷山德羅波爾”(1840-1924年),再后來是列寧納坎(1924-1990年),最后是久姆里。全市面積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氣候干旱,日照充足。久姆里位于地震帶上,在1988年12月7日大地震中,該市五分之四的建筑物被摧毀,人員傷亡慘重。蘇聯時期該市名為列寧納坎市,1991年亞美尼亞獨立后改回名稱久姆里。<div>我們透過車窗可以看到市區有很多前蘇聯風格的建筑以及教堂右側為久姆里市政廳(感謝團友王姐供圖)</div> 久姆里瓦爾丹南斯廣場,這個廣場以其雕塑群和歷史背景而聞名,雕塑群是為了紀念?亞美尼亞的?馬米科尼揚家族而建立的。馬米科尼揚家族的祖先是來自中國的?馬超,馬超在三國時期之后,因無法抵抗曹魏的勢力,帶領族人沿著絲綢之路遷徙到波斯,最終在亞美尼亞定居。這個家族深受亞美尼亞國王的尊重,并被賜予了馬米科尼揚的姓氏。由于當時絲綢之路的繁榮,許多中國人遷徙到亞美尼亞,馬米科尼揚家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息繁衍下來的。此外,馬米科尼揚家族在波斯強行推行?祆教(拜火教)時,領導了反抗波斯薩珊王朝統治的起義,成為亞美尼亞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感謝團友王姐供圖) 16:30,我們在埃奇米亞津大教堂外下車。教堂位于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以西約20千米的阿爾馬維爾州靠近土耳其邊境的瓦加爾沙帕特“埃奇米阿津”亞美尼亞語的意思是“耶穌降臨之地”。建于公元301-303年,由圣格列高利奉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之命所建,是亞美尼亞的第一座教堂,也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總堂和宗主教駐地。2000年,埃奇米阿津教堂與埃奇米阿津教堂群及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組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div>教堂正門正面上方的浮雕,主要展現了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從圣格里高利手中接過十字架的場景,再現了國王皈依基督教、立基督教為國教的歷史事件。自此,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立為國教的國家,前面我們去的格魯吉亞為第二個</div> 教堂正門背面浮雕主要是圣母抱耶穌像,地面刻畫著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亞拉臘山,預示著耶穌對亞美尼亞的護佑 凱沃爾基安神學院 從大門一直往前走,正對著的就是埃奇米阿津大座堂。夕陽西下,大教堂建筑群不知不覺被披上金色,更增添了一絲神圣與神秘之感。大教堂正在維修,晚萍說下周就要對外開放,可惜我們來早了 我們跟隨晚萍經過教堂南側,再穿過一個門洞進入主教辦公區,隨行的工作人員要我們保持安靜并不得攝像或拍照。辦公區南側有座博物館也有稱為珍寶館的 博物館面積不大,但盡是獨一無二的宗教珍品 修女加雅涅(Gayane)巨幅畫像,據相關歷史記載,在公元4世紀初,羅馬修女赫里普西梅、加雅涅等人為躲避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對基督教的迫害,逃到了亞美尼亞。當時尚未皈依基督教的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垂涎赫里普西梅和加雅涅的美貌,求愛未遂后,梯里達底三世三世惱羞成怒,下令將赫里普西梅、加雅涅以及其他35名修女處死,只有修女妮諾一人逃脫。加雅涅是其中年齡最大的,畫像下方繪制官兵追殺這些修女的殘酷場景 諾亞方舟船板 在打開的盒子里十字架后,有一小塊諾亞方舟的木質船板,左下角殘缺部分據稱保存在莫斯科博物館里。左右兩邊的手型容器,分別盛放著施洗約翰和發現諾亞方舟殘片的教士的遺骸,這些容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信仰的力量 刺入耶穌身體的矛頭 據說耶穌殉難時,一位士兵用這根長矛刺向耶穌身體以證實耶穌是否已死 17世紀來自印度的亞美尼亞人送給埃奇米阿津主教的座椅,做工精致,講究頗多 十字架殘片 打開的盒子十字架中間的玻璃里有木制碎片,要細看才能看到,耶穌殉難十字架被分割為上千塊殘片,此為其中一部分 盒子里據說裝有耶穌殉難十字架上的鉚釘 中間菱形金銀材質鑲有寶石的物品為埃奇米阿津大教堂的標志,左邊金手指手勢代表“圣三一”(圣父、圣子、圣靈),拇指和無名指圍成的圈表示世界,晚萍介紹金手指里面裝著圣格里高利的部分遺骨 兩側展廳中間的墻壁上巨幅掛毯,中間繪有傳教士圣格里高利為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洗禮的情景。在波斯人占領亞美尼亞期間,禁止當地人信奉基督教,掛毯四周十四幅原圖,展現波斯人對基督教信徒施以各種酷刑的場面 教堂博物館入口墻壁上的繡品,展示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 我們從博物館聽完晚萍導游的講解后,開始在教堂區域自由參觀。埃奇米阿津教堂南門外有兩排照片,展現亞美尼亞各著名教堂和修道院。兩排照片之間有條通道,通向教堂南門,時不時有裝修工人進出教堂。我趁無人注意,從南門迅速進入教堂 天花板和肋拱裝飾繁復又考究,難怪埃奇米阿津教堂修復已花費七年時間 好景不長,很快我就被現場工人“請”出教堂。我走到從西南方向拍攝的教堂。關于教堂的位置有一傳說,圣格里高利目睹到一幅奇景:耶穌從天堂降臨,手持金錘砸向地面,并告知他第一座大教堂的建造位置。因此,埃奇米阿津大教堂被稱為“耶穌降臨之地”?。<div>整座教堂用彩色凝灰巖石砌成,色彩豐富,質感獨特,使教堂在陽光下呈現出溫暖而莊重的色調。教堂入口處的三層鐘樓十分醒目,鐘樓的存在不僅增加了教堂的整體高度和氣勢,還為教堂的外觀增添了獨特的視覺焦點</div> 教堂采用了十字形的平面布局,這種布局體現了基督教的象征意義,強調了教堂的宗教核心地位。教堂的穹頂高聳,下方是錯綜復雜的拱形結構,二者的結合使建筑在空間上更顯宏偉開闊,也增加了建筑的穩定性和層次感。教堂的穹頂、鐘樓和外墻都有大量精致和復雜的浮雕,這是在其他教堂外部很少見的 埃奇米阿津教堂北面的圣瓦爾丹和圣霍萬內斯禮拜堂-洗禮堂(Saint Vardan and Saint Hovhannes Chapel-Baptistry) 我步入禮拜堂-洗禮堂,里面有不少各式各樣的十字架浮雕 不是教堂,自然沒有圣壇或圣像屏風,沒有座椅,總的面積不大 這里的窗戶很多為十字架形狀,多邊形穹頂的頂部開有多邊形的窗戶 旁邊有五六個燭臺,當地教徒或約親朋好友或扶老攜幼來這里在蠟燭前祈福 一家四口,媽媽抱著Baby,爸爸帶著姐姐燃起蠟燭,燭光照亮了他們虔誠的面孔 我走出圣瓦爾丹和圣霍萬內斯禮拜堂-洗禮堂,剛好看到著灰袍的主教從辦公區走出來。他旁邊的白發老者在向他大聲講述什么,之后主教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幾位隨從在旁邊傾身恭聽 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信徒較少的分支-使徒教。其早期歷史與耶穌十二門徒中的巴多羅買和達太有關,他們被認為是在40-60年間將基督教傳入亞美尼亞。亞美尼亞教會跟羅馬天主教會在某些教義上并不完全一樣。他們堅信基督只有神性,而不同意基督既有人性又有神性的觀點。這種分歧導致了亞美尼亞教會與其他基督教派別的疏遠,特別是在公元451年的查爾德森會議上,亞美尼亞教會拒絕了羅馬教廷確認的基督兼具神人二性的教義,從而成立了獨立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結束教堂區的參觀,我開始往回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女兒坐在長椅上休息。我問她是否可以給孩子拍照,她用流利的英語問我為何要這樣做?我說自己是游客,感覺孩子很可愛,想留作紀念,聽完她馬上爽快的答應了我。小朋友開始有些認生,但在媽媽輕聲安慰后,她高興地像小天使般張開雙臂,好可愛的孩子 17:35,我們結束埃奇米亞津大教堂的參觀,乘車前往首都埃里溫的亞美尼亞屠殺紀念館即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紀念館(the Armenian Genocide Museum)。前方那一片密集的樓群即是埃里溫的市區。晚萍剛剛指引我們看到中國大使館鮮艷的五星紅旗,在異國他鄉看到國旗我們倍感親切 路邊的一座東正教教堂。兩個金色的“洋蔥頭”在夕陽里特別奪目 18:28,我們來到大屠殺紀念館外停車場。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館建成于1965年?,正值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50周年之際?,位于首都埃里溫市西部的一座名為Tsitsernakaberd“燕堡”的山丘上,是亞美尼亞人紀念1915年至1923年間被奧斯曼帝國(今土耳其)屠殺的150萬亞美尼亞人的地方。紀念館不僅是對逝去生命的紀念,也是對那段殘酷歷史的見證。1915年至1923年,奧斯曼帝國在其領土內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系統性的迫害和屠殺,這場大屠殺被稱為“亞美尼亞大屠殺”。據估計,這場大屠殺導致了150萬亞美尼亞人的死亡。盡管土耳其政府至今未正式承認這是一場有預謀的種族滅絕行為,但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經將其定性為種族滅絕。1915年4月24日傍晚,奧斯曼帝國政府以策動東部省區亞美尼亞人叛亂為由,在首都伊斯坦布爾逮捕并殺害了650多名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和顯要人物,這是亞美尼亞大屠殺有組織、大規模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故每年的這一天被稱為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日 我們跟著婉萍往山坡上紀念碑方向走,左手邊有一大片紀念林。紀念林作為紀念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種有一些國家政要親手植下的樹木。這些樹木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對和平與正義的呼喚 紀念碑名叫高“重生的亞美尼亞”,高44米,似利劍刺向天空,象征著亞美尼亞民族的不屈。紀念碑設計成大小不一的不對稱形狀,小的部分代表國內300萬亞美尼亞人,大的部分代表海外700萬亞美尼亞人,這樣的設計很有視覺沖擊力 紀念碑旁邊十二面傾斜的厚石板圍成的紀念壇,中心區域下陷,里面有長明火,代表著亞美尼亞歷史上十二個失落的省份。紀念壇中央是永不熄滅的長明火,終年有民眾前來獻花,緬懷死難者。長明火象征對大屠殺遇難者的記憶永遠不會熄滅,他們抗爭的精神也永遠存在,后人對他們的敬意永存。下面擺放不久的花環即為亞美尼亞人這種敬意的體現 我們在紀念廣場四周欣賞和拍攝埃里溫城區,山上有四五記得風。山坡上稀稀落落的有些高層建筑,夕陽給東邊的山坡和建筑披上一層金色 埃里溫意即“埃里部落之國”,是亞美尼亞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聞名古城之一。位于拉茲丹河畔,南距土耳其邊界僅20多千米。坐落在山坡上,四周景色優美。市中心為亞美尼亞共和國行政機關所在地。公元前782年埃里溫即建成為要塞,6世紀初首見于亞美尼亞史籍,公元1440年成為東亞美尼亞的行政、商業、手工業中心。<div>由于其戰略上的重要性,從數百年前以來埃里溫的擁有權一直在波斯人與奧斯曼人之間輾轉。1828年埃里溫正式由波斯割讓給俄羅斯帝國,直到1917年時俄羅斯發生了革命,埃里溫短暫地脫離了帝俄的控制成為獨立的亞美尼亞之首都。但這獨立狀態只維持沒很久,就在1920年時重回俄國人的控制之下,成為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解體后,亞美尼亞在1991年時獨立成為亞美尼亞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div> <p class="ql-block">我們眺望直線距離53公里外的亞拉拉特山。亞拉拉特山終年被積雪覆蓋,對于亞美尼亞人有著深刻的意義。根據《圣經·創世記》的記載,這里是大洪水之后諾亞方舟停靠的地方,亞美尼亞人自稱是諾亞的后代,是諾亞方舟中走出的幸存的子民,故亞拉拉特山被稱作圣山。亞拉拉特雪山的形象出現在國徽上,出現在威士忌酒的商標上,出現在各種T恤衫和冰箱貼的紀念品上。今天亞拉拉特山并不在亞美尼亞境內了。1922年,亞美尼亞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作為該成員國加入蘇聯。1923年,蘇聯和土耳其之間的一紙《卡爾斯條約》(Treaty of Kars),重新劃定了蘇土之間的邊界,從此亞拉拉特山被劃給了土耳其。蘇聯人這一草率決定成為亞美尼亞人心里永久的痛</p> 將近19:00,我們離開大屠殺紀念館前往埃里溫市區的Sergey's place餐廳吃晚飯。這家風味餐廳內部裝修頗具亞美尼亞風情,不用問,我們要吃當地特色餐啦 婉萍貼心地安排了一個緊挨著表演區的位置,我們到達前,店里已把酒水飲料和涼菜等擺上桌 亞美尼亞特色美食烤包子,外皮酥脆可口,內部餡料鮮嫩多汁,新鮮的牛肉與洋蔥等香料的味道相互融合,咀嚼后的肉汁在口中慢慢散開,味道特別醇厚 不一會兒,我們身旁的樂隊開始使用亞美尼亞傳統樂器演奏民樂,這是這家餐廳的特色。樂曲聲悠揚,婉轉悠長,令人陶醉。從左至右的樂器分別為:dhol鼓、duduk(嘟嘟克)笛、kanun琴,電聲樂器就不管他了,最右邊是彈撥樂器tar。其中嘟嘟克笛給我印象最深,看著很像笛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雙簧氣鳴樂器之一。嘟嘟克笛比其他笛子音色柔和,略帶鼻音,聲音有些蒼涼甚至憂傷 兩位駐場歌手分別上場演唱亞美尼亞民歌,他們歌聲嘹亮,情感真摯,純凈而感人 漂亮的kanun琴手,她演奏技巧熟練,還時不時向我投來會心的微笑 婉萍介紹:這家餐廳裝修考究,菜品基本為當地特色菜,還有現場演出,所以,單客均價較高,大概200多元人民幣。這在人均月收入折合3000-6000元人民幣的亞美尼亞算較高的。 晚餐后我們上車去參觀最后一個景點-埃里溫共和國廣場。共和國廣場及周圍的建筑群,在1924年被納入規劃,當時叫列寧廣場。設計師亞歷山大·塔曼尼揚巧妙地將亞美尼亞的傳統元素融入設計中,使得這座廣場在40-50年代完工后,成為蘇聯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可與世界任何大城市的廣場相媲美。20世紀末期蘇聯解體后,亞美尼亞獨立建國,原本位于廣場中央偏西位置的列寧雕像被移除,留下了歷史的痕跡,見證了時代的變遷。<div>共和國廣場為西北東南走向,故它周邊的建筑沒有正南正北的。廣場東南角飄揚國旗為亞美尼亞總理府</div> 東北方向為國家博物館、國家畫廊、文學藝術博物館等 西南角為國家郵電局 國家博物館前有個大噴水池,剛過十五,能見度超好的今夜,一輪圓月高掛在空中,在異國他鄉還真有天涯共此時的感覺 21:00,我們離開共和國廣場去酒店休息。明天我們要參觀深坑修道院、格加爾德修道院和加尼神廟,下午回到埃里溫市區參觀階梯廣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川|
关岭|
贵溪市|
廉江市|
南安市|
德格县|
东海县|
顺昌县|
文安县|
庆安县|
铁岭县|
沅江市|
肥乡县|
旺苍县|
三河市|
海宁市|
荣成市|
阿尔山市|
大丰市|
淳安县|
晴隆县|
内乡县|
收藏|
内江市|
溆浦县|
农安县|
房产|
靖州|
金昌市|
昆明市|
黄石市|
盐城市|
清远市|
德安县|
松江区|
耿马|
射阳县|
佛坪县|
三江|
泸溪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