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h3><font color="#167efb">袁州有一段關于過年的民謠:“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過年過到初七八,兩塊肥肉碗舷上搭。”碗舷就是碗沿的意思,“舷”在袁州方言中讀“shan”,兩塊肥肉實際是說肥臘肉,“碗舷上搭”說明肥臘肉的塊頭碩大,以致兩頭都搭到了碗沿。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到了大年初七八,過年所備的新鮮菜肴吃得差不多,只剩有臘肉可以待客了。袁州人喜歡吃臘味,也善于做臘味,不僅雞、肉、魚可以臘制,很多蔬菜、素食也可以掛在火爐前臘制,比如豆腐、酒糟、蘿卜、芋頭、番薯等。袁州的臘味雖多式多樣、風味各異,但是真要說吃臘味的滋味,還是臘肉尤其是新正年頭待客的臘肉,要排在第一位。<br></font><font color="#167efb">每年立冬后,農家就要開始殺過年豬。除了打豬飯待客和做些人情,剩下的豬肉和豬雜就腌著,做成臘味,留作過年的菜肴。過年的臘味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裝碟的,也就是涼盤,豬臉肉和各種豬雜做成的臘味屬這類;一類是裝碗的,是主菜,臘肉屬之。<br></font><font color="#167efb">碟與碗區分如此清楚,是源于袁州的飲食禮俗傳統。袁州傳統菜肴講究漂湯新鮮,多帶湯水,所以平時盛菜多用菜碗,用盤碟的甚少,只是逢年過節請客時才用幾個小碟盛臘味。說到碗、盤、碟,我記得小時候去做客,大人總要反復叮嚀:上桌吃飯時,只能夾碗里的菜,盤碟里的菜是不能動的。年紀稍大才知道,那時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吃是第一要務,菜不多但又要講究臉面,設宴請客時桌子上的菜肴要擺得滿滿的,有些菜肴不能一下就吃掉,下次請客還要用。于是在民間有了一種約定俗成:做客吃飯時,只吃碗里的菜肴,盤碟里的只是擺設、作碗的襯托,所以也叫“襯碗”,大家只看不吃,就是吃也只象征性地動一下筷子。這種約定俗成,使有些地方甚至用木雕成魚、肉、雞形狀,擺在盤中,可以長期反復使用,這種木雕魚肉雞被稱作公孫盤,可以代代相傳,是只能看不能吃的典型。<br></font><font color="#167efb">袁州鄉下過年請客時,臘肉講究切大塊,每塊都如大人巴掌般大,棱角分明的長方形,以肥肉為主,而且多是啦把子肥,橫兩塊,豎兩塊,相互交替整齊地礁碼在碗中,一層層礁成肉山。雖然是裝碗,但每個客人也只能吃一塊。那塊大肥肉夾在筷子上,兩頭晃晃動,尤如扛著一塊大樓板,所以鄉間取趣吃臘肉為“鋸(袁州方言讀“gei”)樓板”。臘肉確實好吃,尤其是剛馇(cha)熟出鍋的臘肉,看上去晶瑩剔透,聞起來特別香,特別勾人食欲,那怕是啦把子肥肉,吃在嘴里也不覺得油膩,碩大一塊的樓板,越鋸越愜意,越鋸越滿足。但是要小心,如果這塊樓板看上去不太透明,夾在筷子上軟搭搭,可能是沒熟透,千萬莫貿然去鋸,否則會很尷尬。我可是曾經裝過弇(yan)的:一大塊臘肉送進嘴中,咬又咬不動,吃又吃不下,丟又不好意思丟,更不能放回碗里去,只能掙硬勁嚼成一大口,囫圇吞下。</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蓥市|
维西|
咸阳市|
九江县|
万载县|
海晏县|
苏尼特右旗|
应城市|
卓资县|
甘洛县|
武山县|
平度市|
永州市|
罗江县|
泾阳县|
吉木萨尔县|
城步|
瓦房店市|
永泰县|
沾化县|
东宁县|
沭阳县|
平潭县|
昭苏县|
玛多县|
宁陕县|
宣汉县|
乐清市|
乃东县|
布拖县|
宁安市|
安西县|
德阳市|
普兰店市|
双柏县|
贺州市|
登封市|
卓资县|
忻城县|
澎湖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