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張懷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十二爻是不是古代兵法陣圖?</b></p><p class="ql-block"> 遠古部族的之間的戰爭起初是沒有任何章法,跟打群架差不多,完全以蠻力與人多勢眾取勝。后來人們發現,人群的排列組合,不同的武器組合,排成不同的陣形,會形成不同的戰斗力,于是研究兵法陣圖,兵法陣形之謀隨之而生。</p><p class="ql-block"> 《史記》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這四人也是黃帝的四位大將軍。黃帝與蚩尤戰,九勝九敗,新密民間傳,黃帝退守密縣云巖宮,與風后潛心研究兵法陣圖,經過長時期的實踐訓練,終于發明了《后風八陣圖》,有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云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其陣圖的排列方式,也是數圖式的,每一個陣點,代表一個軍事單位,八陣練成后,在戰爭中“陷堅陣,拔深壘,若星馳天旋,雷動山破”,無堅不摧。成為黃帝致勝敵人的法寶,定鼎天下的秘密武器。</p> <p class="ql-block"> 兵法陣圖的發明,是人類戰爭智慧的表現。新密也是中國歷史上兵法的發源地。黃帝宮(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名云巖宮,其中有講武門)、講武山、講武寺等被后人譽為黃帝時期的黃埔軍校。黃帝宮中立有唐代常州刺使獨狐及撰文的《風后八陣圖記碑》,記述了黃帝與風后研創風后八陣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黃帝有四位大將軍,在新密都留有勝跡。力牧臺以力牧命名,在劉寨鎮黃帝宮南二里許,是一個高臺,相傳為黃帝拜力牧的將臺(亦名熊臺,當地叫黃臺崗、臺崗),也是力牧演兵的指揮臺。風后頂在新密、新密交界處,位于新鄭界。大鴻山以大鴻命名,山上有大鴻寨,由于規模很大,也叫大鴻城,相傳為大鴻屯軍練兵之所。常先口在風后頂下,相傳為常先把守的營盤。黃帝足跡遍具茨,講武山、講武寺都在具茨山,他們演兵練兵,擺兵布陣,棋上推演,是否在巨石上留有痕跡?</p> <p class="ql-block"> 具茨山上的圓點列陣,是不是黃帝與風后、大鴻等將軍推演的陣圖呢?現代軍隊最小的作戰單元一個班12人是否出自12爻?對于這一種母文化,你可以去無限地想象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七、十二爻游戲你會做嗎?</b></p><p class="ql-block"> 十二爻在時光的邃道里瞬間穿越,5000年一晃而來,遠古先民的迷茫遠去了,他們的探求遠去了,他們的身影消失了,十二爻成為我們小兒科的游戲。</p><p class="ql-block"> 十二爻你還會玩嗎?</p> <p class="ql-block"> 先在地上挖十二窯排成兩排,或者兩排方格每排六格,兩邊再劃一個大窯,作為己方老倉。</p><p class="ql-block"> 在兩排窯里每窯布5個小石頭子。</p><p class="ql-block"> 兩人對陣,以剪包錘來定誰先走子。</p><p class="ql-block"> 先走者抓起第一個窯中的小石頭子,逆時針依次往其余窯中丟,每次放一顆,直至把手中的子丟完。</p><p class="ql-block"> 先行者手中子丟完了,對方接著在下一窯開始丟子,丟 法與前同。</p><p class="ql-block"> 每一窯的石子抓完時,接著把下窯中的石子兒抓起繼續丟。在丟的過程中,如果手中的石子丟完,正好下一窯是空窯,這時就可以隔著空窯贏下一窯的子兒,叫做“吃”。等幾圈丟下來,會有規律地出現多個一“空”一“實”相間的窯兒,則可連續贏得石子兒。</p><p class="ql-block"> 如果手中石子兒丟完,而眼前恰巧有兩個相連的空窯兒算輸,把走窯兒的權力交給對方。以此類推,直至窯兒中的石子兒被雙方贏完,一局結束。</p> <p class="ql-block"> 十二爻的叫法很多,有的也叫“下窯”,有的叫“丟窯”,有的地方叫“算爻”,在激烈的對陣游戲中,算數啟蒙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也在其中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結語:</p><p class="ql-block"> 十二這個數,在古代文化中包含的內容如此豐富,可以說天文、地理、醫學,無所不包,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具茨山上的巖畫,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古人為了讓后人學習、和運用并傳承不絕,刻在石上,編成游戲,教學大眾,普及天下,以示永續,這巖畫就是刻在山石上的教材,可見用心之深,用意之遠。</p><p class="ql-block"> 這十二爻歷經5000年,傳承至今,至今還活躍躍地運用在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無論是高等院校的科學殿堂,還是幼兒園的丫丫學語,無論是穿流不息的市井街坊,還是偏遠的窮鄉僻壤,人們永遠離不開這個基本常識。</p><p class="ql-block"> 感恩偉大的祖先,感恩偉大的中華民族,感恩偉大的中華文化。</p> <p class="ql-block">岐黃文化調查組:張懷州 王勝利 劉永濤 王富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1.27</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眉山市|
永登县|
重庆市|
乾安县|
武隆县|
霍城县|
星子县|
浦县|
徐水县|
江西省|
梁河县|
博乐市|
卓资县|
洪泽县|
济南市|
许昌市|
桃源县|
天峨县|
陆川县|
鄄城县|
乳山市|
黎川县|
云霄县|
肥西县|
二连浩特市|
黔西|
桓仁|
峨边|
黄陵县|
习水县|
祁东县|
信阳市|
洪泽县|
疏附县|
甘洛县|
罗城|
从江县|
嘉定区|
北辰区|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