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奮戰在滬杭甬三角地區的四年

鐵甲騎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奮戰在滬杭甬三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地區的四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譚啟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1日,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給劉少奇、陳毅的電報中指出,目前華中指導中心應著重3個基本地區,即鄂豫陜地區、江南地區(包括蘇南、皖南、浙東及閩浙邊)、蘇魯地區。其中明確指出:關于浙東方面,即滬杭甬三角地區,我們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增辟這一戰略基地。這是黨中央一個新的戰略決策。為了貫徹這一指示,中原局(后改為華中局)決定將開辟浙東浙西兩地工作的任務,暫歸蘇南區黨委書記譚震林負責。同時,又決定我在上海組織閩浙皖贛4省聯絡站,負責打通這4個省地方黨的聯系。1941年4月,日軍為了控制東南沿海,發動了寧(波)紹(興)戰役。國民黨軍隊一觸即退,紹興、鎮海、寧波、慈溪、余姚為敵占領,杭州灣以南、杭甬路兩側全部淪陷。1941年6月,華中局來電要我去無錫會見譚震林接受任務。譚震林在無錫寨門向我介紹了當時的斗爭形勢,并說:“區黨委決定將路南特委、浦東工委,包括我軍在偽13師50團里的關系,全部都交給你領導。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浦東作為跳板,向南發展,開辟浙東的抗日游擊戰爭;另一方面是敵偽在浦東‘清鄉’時部隊可以向南轉移以便保存力量。”蘇南區黨委隨即指示路南特委要浦東工委組織力量向浙東敵后挺進。因此,浦委一方面堅持浦東進行反“清鄉”斗爭,一方面把能夠掌握的大部分武裝力量有準備地渡海到三北(余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敵后,協同當地黨組織,創立新的游擊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b>作者譚啟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當時浦東工委掌握的有兩支武裝:一支是“第3戰區淞滬游擊隊第5支隊”,一支是在偽軍13師25旅50團中由我黨員控制的一部分力量。根據黨的決定,從1941年5月開始,浦東武裝先后由蔡群帆、林有璋、朱人俊、方曉、姜文光率領分批南渡杭州灣到達三北。通過統戰關系,取得了國民黨“宗德指揮部第3大隊”(簡稱“宗德3大”)、“淞滬5支隊第4大隊”(簡稱“5支4大”)和“魯蘇戰區淞滬游擊隊暫編第3縱隊”(簡稱“暫3縱”)等番號。浦東部隊到三北地區共約700余人。這支部隊,后來發展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的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浦東武裝南渡到浙東后,立即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先后與紹(興)屬特派員楊思一和寧(波)屬特派員王文祥等建立了聯系。6月18日、25日,“5支4大”在“宗德3大”配合下,于相公殿兩次伏擊日軍,兩戰皆捷,揭開了浙東抗日武裝斗爭的序幕。接著,游擊隊各部轉戰三北,又在長溪嶺、施公山等戰斗中連殲日軍。10月10日,“暫3縱”在登州街之西襲擊由周巷出擾之日寇,迫使敵人逃回據點。10月22日,“宗德3大”在橫河與日寇血戰,大隊長姜文光和副大隊長姚鏡人等29人光榮犧牲。11月,游擊隊在梅園丘與日軍遭遇,經激戰后,敵逃回五夫據點,大隊長陸陽等16人英勇犧牲。我軍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戰,震動了三北地區,鼓舞了人民群眾抗日斗爭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我在上海分別約見了顧德歡,連柏生、呂炳奎、王仲良(即王耀中)、朱人俊等同志,決定成立浙東軍分會,以呂炳奎為書記,統一領導三北地區的抗日斗爭,并在“暫3縱”和“5支4大”分別建立了黨的工作委員會。同時,與在三北地區的國民黨薛天白、顧小汀等部隊和地方開明士紳建立統戰關系。“5支4大”在地方黨的支持下,設立了總辦事處,并在慈(溪)東、鎮(海)北建立了古窯浦、海甸戎家、龍頭場、蟹浦覺渡寺、沈師橋等辦事處。“暫3縱”也在(余)姚北建立了逍路頭、長河市、臨山等辦事處(政權性組織)。我軍在三北地區已初步站住了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浦東武裝之所以能夠很快在三北立足,是與浙江地方黨的工作基礎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分不開的。早在1939年6月,定海淪陷后,縣工委負責人王起等,即在東區農村組織了吳謝鄉自衛隊、東區警察隊。1941年4月,寧紹地區淪陷后,鎮海縣工委在(甬)江南組織了王博平、林勃領導的橫賀鄉抗日自衛隊(后改稱江南獨立中隊)。原余姚中心縣委委員王益生(即趙樹屏)到國民黨34師殘部孫彥龍連工作,并把孫部與緝私營合編為寧紹游擊大隊。朱之光、趙繼堯等也組建了四明游擊指揮部獨立大隊。1942年5月,日軍發動第1次浙贛戰役,會稽、金(華)蕭(山)地區淪陷。在諸暨特派員朱學勉領導下,6月下旬,地下黨員何文隆組織了諸暨泌湖鄉抗日自衛隊,9月擴大為八鄉抗日自衛大隊。義烏淪陷后,在金(華)屬地區特派員陳雨笠和義烏特派員江征帆等領導下,在金東、義西組織了一些游擊小組,7月,取得了“錢南軍別動隊第1支隊第8大隊”(簡稱“8大隊”,群眾稱為“吳山民部隊”)的番號。彭林在浙江保安隊里建立黨的工作,陳流等在建德組織了一支抗日武裝,名為“建德部隊”或“嚴州部隊”。為牽制日軍的南進,并發展會稽地區的武裝,浦東南渡部隊和四明地方游擊隊200余人組成南進支隊,在蔡群帆等率領下,于6月6日從余姚游源出發,挺進會稽。中旬,與紹興特派員楊思一會合。下旬,在楊思一主持下,在諸暨楓橋江下村召開了會議,決定以楓橋為中心建立會稽山游擊根據地。會后,南進支隊即進駐楓橋,并在楓橋建立了會稽地區第1個辦事處。南進支隊轉戰諸暨、義烏、浦江、東陽、嵊縣等地,英勇抗擊敵人。后來,浙東其他各縣的抗日自衛武裝也相繼建立,1943年5月,鎮(海)北建立了以戚銘渠為隊長、杜生甫為指導員的龍山自衛隊。鄂縣組建了林一新抗日武裝。7月,嵊(縣)東在張平山領導下成立了“俠義部隊獨立中隊”。9月,正式成立了嵊東抗日自衛獨立大隊。這些武裝都是后來浙東游擊縱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抗日游擊活動,為浦東武裝南渡并在三北立足進而開辟漸浙東抗日根據地,創造了必要的條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浙江省委機關在溫州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破壞,省委書記劉英等被捕。不久,劉英在永康方巖被殺害。5月,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歷次指示和浙贛戰役爆發后浙東地區的嚴重形勢,確定了進一步發展浙東敵后地區游擊戰爭的方針:擴大與發展武裝,大刀闊斧地進行工作,創造敵后抗日根據地。5月31日,陳毅、曾山電令要我立即去浙東主持工作。6月中句,我和連柏生同志到達浙東。不久,路南特委書記顧德歡也到了浙東。我們到浙東后,根據華中局的指示,成立了浙東行動委員會,我任書記,統一領導浙東部隊的黨組織和地方黨組織。同時,在三北地區成立了三北工委,王仲良任書記。7月18日,在慈(溪)北宓家埭召開了浙東敵后第一次干部擴大會議。我代表浙東行動委員會作了《目前國內外形勢與我黨發展浙江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的方針》的報告。這個報告傳達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關于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傳達了華中局關于浙江敵后游擊區工作的基本方針,分析了發展浙江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基礎和條件,規定了發展浙江敵后工作的各項具體政策。緊接著,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及1師師部增派何克希、張文碧、劉亨云、羅白樺、張季倫、余旭等一批干部到達浙東。7月28日,華中局電令正式成立浙東區黨委,由何克希、楊思一、顧德歡和我4人組成,我任書記,何克希分管軍事,楊思一分管組織,顧德歡分管宣傳。12月2日,經中央批準,區黨委改為何克希、張文碧和我3人為委員,我仍任書記。1943年9月30日,華中局又批準增補楊思一為區黨委委員。區黨委成立后,根據華中局的指示和浙東的實際情況,確定了“獨立自主地放手發動群眾,發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打擊日寇,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總方針,并規定了實行總方針的各項基本政策,這就為浙東根據地的開辟和堅持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為了加強黨的領導,區黨委對寧紹地方黨作了調整,除繼續領導浦東特委外,還分別建立了4個地區級的工委,即三北工委、四明工委、三東(都縣、鎮海、奉化3縣以東地區)工委和會稽工委。不久,各工(特)委改成地委:三北地委書記王仲良,四明地委書記王文祥(后陳洪),副書記羅白樺;會稽地委書記楊思一,副書記馬青;浦東地委書記姜杰;三東工委書記呂炳奎,副書記王起。區黨委還設立了敵軍工作委員會,書記金子明(后朱人俊),設海上工作委員會,書記周一光,副書記張曉初。區黨委還將以前各部隊的辦事處正式轉為地方政權,成立三北總辦事處,王仲良為主任,金如山等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19日,經華中局批準,區黨委成立了浙東軍政委員會,由何克希、張文碧、劉亨云、連柏生組成,何克希任書記。同月,在慈北鳴鶴場成立了第3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何克希(更名何靜)為司令,連柏生為副司令,我(化名胡志萍)為政委,劉享云(更名劉云)為參謀長,張文碧為政治部主任。統一整編浙東的主力部隊為3、4、5支隊(簡稱“三五支隊”)。3支隊林有璋(林達)為支隊長,蔡群帆為政委(對外仍稱教官),華一鳴(即夏光表)為副支隊長,余龍貴為參謀長。4支隊吳建功為支隊長,呂炳奎為政委(后為朱人俊),張季倫為副支隊長。5支隊由連柏生兼支隊長,張席珍為參謀長。此外,還有南進支隊、特務大隊、新國民兵團、海防中隊、教導隊和特務連。共計1510人(包括各辦事處人員)。有輕重機槍36挺,長短槍878支。另外,又派朱亞民等12人組成一支精干的短槍隊,回浦東地區繼續堅持武裝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日軍退守金華、蘭溪,并在寧波、紹興、三北地區恢復和增設據點。日寇一面對國民黨加緊誘降,一面對我三五支隊發動“掃蕩”。國民黨頑固派則乘機加緊反共。根據新的形勢,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于9月5日對浙東斗爭方針問題作了指示。區黨委根據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指示的精神,作出了《關于長期堅持浙東斗爭的決定》,制定了“堅持三北,開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領后,再爭取控制會稽山”的工作方針。華中局批準了這個方針,并強調應迅速取得四明山、會稽山為主要陣地,這是長期堅持的基點。區黨委決定,由何克希、張文碧和我率司政機關、4支隊及教導隊,挺進四明,控制姚南、慈南的一部分地區;由劉亨云率5支隊堅持三北;由連柏生、林有璋率特務大隊和新國民兵團,開辟慈東、慈西地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間,日偽軍以上千兵力分3路對三北地區進行“掃蕩”。我軍經過河頭市、楊覺殿、竹山岙三戰三捷,斃傷敵偽百余名,重挫日軍氣焰。10月下旬,我軍于慈北七三房,伏擊了由慈城出擾的偽10師1個營,將其全部殲滅。國民黨乘日軍向我“掃蕩”之機,派忠義救國軍1900多人,并糾集金山、平湖兩縣的抗衛總隊和土匪王八妹部等,共計3000余兵力,由艾慶璋指揮,于10月下旬自金山、平湖、乍浦一帶南渡杭州灣,分別在臨山、段頭灣等地登陸,向我姚北進犯,妄圖乘我立足未穩,將我軍消滅在三北沿海狹小地區。11月中旬,我們通過統戰工作,爭取了三北的顧小汀、魏顯庭和孫云達等部隊保持中立。區黨委為了貫徹我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決定集中全部軍事力量,進行自衛反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次反頑自衛戰自11月28日開始,至12月15日止,我軍在地方黨和廣大群眾支持配合下,經周家路、登州街、黃家埠、謝家塘等戰斗,將艾頑大部殲滅。最后又將逃入偽軍據點之殘部殲滅,取得完全勝利,鞏固了三北根據地。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1師師部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又先后增派黃知真、陸慕云、陳洪、王勝、邱相田、鐘發宗、魏善成、謝飛、徐放、江嵐、丁公量、唐炎、黃源、于巖、李國斌、田森等一批干部來浙東地區,加強了黨政軍各方面的領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掃蕩”戰斗和反頑自衛戰斗勝利結束后,我軍主力于1943年年初再度挺進四明。為了打開四明局面,我決心以3支隊、特務大隊等部:拔掉駐四明重鎮梁弄的偽10師1個營的堅固據點。各部于4月22日夜,從曉嶺出發,分3路奔襲梁弄鎮。翌晨拂曉發起進攻,經17小時激戰,拔除了梁弄偽軍據點。梁弄戰斗的勝利,對于開創浙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意義。梁弄是四明山的心臟,是向南發展的重要門戶。攻克了梁弄,就控制了整個四明山區。梁弄的攻克,迅速地推動了姚江兩岸和四明山區的政權建設,成立了四明山總辦事處。四明山根據地已初步建成,隨即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梁弄和橫坎頭。該地從此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日偽調集2000余兵力,對三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清鄉”。地方黨委充分發動群眾,配合5支隊大力開展了反“清鄉”斗爭,先后給予黃沙湖、鄭巷、天元市、三灶等地之敵以打擊,連戰皆捷,取得了反“清鄉”斗爭的勝利。在會稽地區,自南進支隊和諸(暨)北八鄉抗日自衛大隊奉調到三北參加反頑自衛戰斗后,馬青率領10余個傷病員,發動群眾,重建武裝。到1943年四五月,諸北抗日武裝又發展到六七十人。12月建立了諸北辦事處。不久,楊思一、蔡群帆率部返回諸暨與馬青會合,開辟了會稽山游擊根據地。后來,又開辟了由壽松濤、張子敬領導的路西游擊根據地。在金(華)屬地區,原來在金東義(烏)西活動的8大隊,在成立1年左右的時間里,發展到500余人。1943年6月,成立了金義浦(江)抗日自衛委員會辦事處,開辟了以義烏西鄉吳店為中心的金義浦游擊根據地、后來,發展到蘭溪北鄉,金義浦辦事處改稱金義浦總辦事處,根據地也擴大為金義浦蘭游擊根據地。1943年7月,江征帆、樓覺率8大隊進入諸義東,開辟了以義烏北鄉為中心的諸義東游擊根據地。這樣,金蕭地區的局面打開了。在浦東地區,由朱亞民領導的游擊隊返回浦東后,在反“清鄉”斗爭中,采取了隱蔽、堅持的方針,以靈活的戰術,機敏地打擊日偽,保存和發展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堅持發展了浦東抗日游擊根據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成立后,廣大軍民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不僅堅持了三北根據地,保存發展了浦東原有陣地,還開辟了四明、會稽和金蕭3塊新根據地。這時我軍初步建立了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根據地,主力部隊也發展到近300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東抗日武裝的壯大和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初步建立,一方面使日偽更加恐懼,同時也招來國民黨頑固派的仇視。他們不僅自己不履行對國土的守衛之責,而且不許共產黨和人民抗日,對我發動了又一次規模更大的進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國民黨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電令32集團軍在天臺設立前進指揮部,派32集團軍副總司令竺鳴濤代行指揮職權,統一整編了浙東地區的國民黨游雜部隊。11月4日,前進指揮部向“挺3”和盤踞在四明、會稽間的“挺4”、“挺5”等部下達了向我進攻的作戰命令。隨后又增調了有美式裝備的精銳部隊第1突擊縱隊進入四明山,對我軍進行大規模進攻,對我根據地人民進行殘酷的殺燒洗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東區黨委和三北游擊司令部始終堅持以抗日救國為最大的民族利益,接連發出3次通電,呼吁制止內戰,團結抗日,冀挽危局。可是國民黨頑固派置若罔聞,瘋狂向我進犯。我軍被迫奮起自衛反擊。為公開樹立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的旗幟,新四軍軍部于1943年12月命令浙東抗日游擊隊武裝正式編為新四軍浙東抗日游擊縱隊,并任命何克希為司令員,我為政治委員,劉亨云為參謀長,張文碧為政治部主任。下轄3支隊5支隊、金蕭支隊、浦東支隊(后改為淞滬支隊)、三北自衛支隊、四明自衛總隊和直屬教導大隊、警衛大隊、海防大隊等。3支隊支隊長余龍貴,政委林有璋。5支隊支隊長王勝,政委邱相田。金蕭支隊支隊長蔡群帆(后為彭林),政委楊思一。浦東支隊(淞滬支隊)支隊長朱亞民,政委姜杰(后為陳偉達)。三北自衛總隊總隊長兼政委王仲良。四明自衛總隊總隊長羅白樺,政委劉清揚。浙東游擊縱隊是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主力部隊,是開辟、鞏固和發展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強大支柱。區黨委為了團結浙東敵后各階層人士、各黨派、各團體,抗擊日偽,反對內戰,鞏固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逐步改造舊有的基層政權,于1944年1月15日,在四明山菱湖村成立了浙東敵后臨時行政委員會,連柏生任主席,作為浙東根據地最高行政機關,同時制訂和預布了《浙東敵后行政委員會施政綱領(草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東反頑自衛戰,從1943年11月19日的蜻挺崗、大俞戰斗開始,經歷了東西岙、章家埠、前方、后杜橋等大小91次戰斗。到1944年6月初,因日軍發動了第2次浙贛戰役,再次攻陷龍游、衢州等地,并企圖打通溫州、麗水一線,國民黨駐守的金蘭前線突告緊張,同時,我蘇中大軍向浙西挺進,因此,進攻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頑軍不得不匆忙撤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個時期,我們不僅要反擊頑軍的進攻,而且還要對付敵偽乘機進行的“掃蕩”和“蠶食”,斗爭是非常艱苦和殘酷的。四明地委書記陳洪,鄞江區委書記李敏(女)和樟密區的徐嬰等英雄兒女,都犧牲在頑軍的刀槍之下。朱學勉在墨城塢戰斗中英勇犧牲,陳行知等43人在后杜橋血戰中獻身。海防大隊有42名勇士在大魚山島與敵海陸空軍血戰中壯烈殉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次反頑自衛戰持續9個月之久,我軍雖然取得了一些戰斗勝利,但未獲全勝。在客觀上,由于雙方力量懸殊(1:11)、戰場狹窄回旋不易,主觀方面則由于兵力分散,戰斗組織有缺點,有些仗沒有打好。外線出擊會稽地區是正確的,但過早返回四明山區。這時根據地遭到很大破壞,部隊共減員891人,一度處于被動局面。但黨政軍民在艱苦斗爭中經受了嚴峻考驗。我們在頑軍的圍攻和日偽的“掃蕩”、“蠶食”的斗爭中得到了鍛煉,保存了有生力量,堅持了浙東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到1945年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迅速發展,德意法西斯在歐洲的失敗已成定局,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處于崩潰之中。根據形勢的變化,國民黨退出四明山區。1944年8月30日,華中局來電指示:目前我在敵后主要任務是擴大與積蓄力量,爭取時間進行整風及整訓部隊,更加發展游擊區與根據地和更加發展我黨我軍力量,以準備將來反攻。區黨委為了貫徹黨中央、華中局的指示,于9月25日至11月5日召開了浙東首屆軍政會議。會議,總結了經驗,對如何加強部隊建設、動員組織群眾進行政權建設進行了研究。1945年1月21日至31日,在梁弄召開了浙東敵后各界臨時人民代表會議,選舉浙東行政委員會,以連柏生、吳山民、何克希、張文碧、郭靜唐、王仲良、羅白樺、朱人俊、黃源為委員。產生了浙東參議會,選舉我為議長,郭靜唐、何燮侯為副議長。會后浙東行政公署正式成立,以連柏生為主任,吳山民為副主任(后增選王仲良為副主任),以羅白樺、王仲良、楊思一、顧復生為四明地區、三北地區、會稽地區、淞滬地區專員。還分別任命了四明、三北、會稽、浦東四地區的各縣縣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據黨在抗戰時期實行的總政策及浙東施政綱領,區黨委領導根據地軍民,在頻繁的戰爭空隙中,進行了可能和必要的各項建設。在軍政會議和臨代會前后,浙東區黨委領導了整風學習和大生產運動,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思想水平,增強了物質條件。這時,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一師師部又增派涂峰、徐端、錢剛、周毅、邱子華、汪志華、周瑞球、朱光等一批干部到浙東工作。為了加強部隊建設,縱隊司令部成立了作戰科、偵察科、通信科、管理科、人事教育科和機要科。1945年3月,區黨委決定金蕭支隊兩個大隊和3支隊合并,組成新的3支隊,蔡群帆任支隊長,鐘發宗任政委,并組建了新的金蕭支隊,彭林任支隊長,楊思一任政委。7月1日,恢復了4支隊建制,林有璋任支隊長(后陳業棠為支隊長林有璋任政委)。同時,為提高部隊的戰斗力,全縱隊開展了以苦練射擊、投彈、刺殺、土工作業四大技術為中心的大練兵,增強了部隊的軍事素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27日,粟裕根據新四軍軍部關于江北部隊分批南下的部署,率1師3旅陶勇部南下,于次年1月6日與先期到達的王必成、江渭清部會合于浙江長興地區。1945年1月13日,華中局秦奉中央軍委電令,決定成立蘇浙軍區。粟裕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未到職,由粟裕兼政委),葉飛為副司令員,劉先勝為參謀長,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縱隊(后增加為4個縱隊),浙東縱隊編為第2縱隊。蘇浙軍區的成立,加強了對蘇南、浙西、浙東地區的統一領導,形成了浙西與浙東打通聯系的戰略態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蘇浙軍區曾多次派部隊至富陽、新登地區偵察,預做南渡富春江的準備。為配合浙西新四軍主力南下,5月10日,我率領3支隊一部西進。5月20日,在富陽中埠,與勝利渡過富春江的蘇浙軍區4縱隊11支隊會師。新派到浙東任縱隊副司令員的張翼翔等也同時過江會合。不久蘇浙軍區對各縱隊的任務作了新的部署,4縱隊11支隊返回浙西。我和張翼翔即率領所屬部隊日夜兼程趕回四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頑固派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陰謀搶奪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妄圖消滅我軍。顧祝同再次策劃對我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此時,駐浙東的國民黨田岫山部第3次公開投敵。田部原是國民黨雜牌軍暫編30師所屬88團,曾先后兩次投敵,兩次“反正”。1945年5月20日,田岫山命其參謀長郭玉鑫率領所屬特務大隊,前往庵東偽中央稅警團指揮部接洽投敵。田岫山的部隊改編為偽中央稅警團第3特遣部隊,駐上虞、許岙、第泗門,專事反共反人民。為粉碎敵頑陰謀,浙東游擊縱隊決定爭取張俊升的“挺5”保持中立,集中兵力發起討田戰役。5月29日,我軍拔除了田部第泗門據點,揭開了討田戰役的序幕。6月7日至22日,取得了攻打田岫山老巢許岙的勝利,殲田偽1000余人。6月30日,乘勝解放了上虞城。7月5日,在嵊縣開元附近把田偽殘部大部殲滅,又俘田偽200余人。討田戰役取得了全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頑軍在田岫山投敵后,不去討伐田部,反而在我發起討田戰役時派兵增援田部。國民黨頑固派乘機又在天臺設立“綏靖”指揮部。國民黨32集團軍副總司令陳沛和浙江保安處處長王云沛調集以33師為主力約10個團的兵力,向北推進,妄圖與日偽軍遙相呼應,南北夾擊,消滅我抗日武裝。頑軍首先向由中立、而逐步靠攏我軍、反對內戰的張俊升部開刀。6月21日,分頭襲擊張部于章鎮、南堡、湯清等地。22日占領湯清。接著,頑軍轉兵北上,妄圖增援被圍困上虞城的田岫山。27日頑軍侵占我丁宅街和官山村陣地后,浙東縱隊被迫奮起自衛反擊,擊退頑軍的進攻。29日,我軍進占章家埠、南堡,解救張俊升部于困境。接著,張翼翔副司令員率主力一部西渡曹娥江進入會稽地區,在西謝、下岙一帶追上頑軍殘部,將其擊潰,俘頑數百人,殘頑南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討田戰役和粉碎國民黨軍隊又一次進攻的勝利,使上虞地區10多萬人民獲得解放,三北、四明和會稽3塊根據地連成一片。不久,區黨委和浙東縱隊司令部自橫坎頭進駐上虞。上虞成了浙東抗日根據地后期的指揮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在新四軍不斷取得巨大勝利的影響下,國民黨挺進5縱隊全體官兵1000余人,由張俊升率領于7月11日通電起義,投向我軍。7月13日,新四軍軍部命令張部改編為浙東縱隊第2旅,任命張俊升為縱隊副司令員兼2旅旅長,王仲良為旅政治委員,張景南為副旅長,徐學道為參謀長,朱人俊為政治部主任。原3、4、5支隊編為第1旅,縱隊副司令員張翼翔兼第1旅旅長,縱隊副參謀長謝忠良兼1旅參謀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蘇浙軍區在取得浙西第3次反頑自衛戰役勝利后,決定4縱乘勝南進,再渡富春江與2縱隊主力會合,準備掃除浙江中部浙贛線兩側敵偽勢力,然后大舉躍進,聯絡浙南,以實現打開東南局面的戰略意圖。8月2日,蔡群帆率領的3支隊1大隊和彭林率領的金蕭支隊一部等接應部隊,在富陽大章村附近,與再渡富春江的4縱隊主力會師。不久,蔡群帆率3支1大隊和蘇浙軍區派來的汪大銘等干部返回四明山。4縱隊主力在金蕭支隊和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積極作戰,給敵偽以沉重打擊。因日軍投降,4縱隊主力奉命北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8月12日,浙東縱隊根據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向附近城鎮日偽軍及偽政權發出最后通牒。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浙東區黨委為了迅速收繳敵偽武裝,于當日成立了“動員委員會”,動員解放區一切軍民,為堅決消滅頑抗的日偽而斗爭。8月17日,浙東縱隊開始對敵偽發起大反攻。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浙東縱隊在廣大民兵的配合下,除鐵路沿線幾個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滅了盤踞在四明、三北、金蕭、淞滬地區頑抗的日偽軍,使浙東廣大地區的人民獲得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了投降書。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后勝利。但是,國民黨頑固派為了搶奪勝利果實,準備發動一場反革命內戰。在浙東,正當浙東縱隊各部在反攻中取得一連串勝利時,國民黨頑軍在鄞西、浦江等地向我軍發動了進攻。陳沛親自率領88軍,從天臺日夜兼程趕來浙東內戰前線。至9月下旬,國民黨正規軍幾個師分別向四明、三北、金蕭地區的浙東縱隊各部進逼。浙東的內戰危機十分嚴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為了擊破國民黨真內戰、假和談的陰謀,取得國內外廣大人士的同情,我黨在談判中作了必要的讓步,決定主動撤出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內)等8個解放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0日,華中局轉發中共中央命令:新四軍浙東縱隊及地方黨、政干部,除留下少數武裝人員外,全部撤離浙東開赴蘇北。9月23日,區黨委在上虞城召開了擴大會議,傳達了黨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關于北撤的命令,并對北撤工作作了具體布置。區黨委決定主力北撤后由朱洪山、黃明等組成新四軍浙東縱隊留守處,以公開合法的身份與國民黨談判,處理我軍北撤后的善后事宜。同時,決定留下劉清揚、邢子陶(不久去蘇北)、馬青、王起等一批黨員干部,領導堅持原地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區黨委和縱隊司令部、政治部、浙東行政公署,在上虞召開群眾大會。即日起,浙東縱隊和黨政機關及地方工作人員約1.5萬人,分路分批渡杭州灣北撤,并散發了《忍痛告別浙東父老兄弟姐妹書》。北撤部隊在澉浦登陸時,遭到國民黨大軍阻擊。我軍背水作戰,傷亡很大,最后突出重圍。在南豐又擊破了偽中警團的阻擋,殲其一部,勝利越過滬杭鐵路、京滬鐵路,渡過黃浦江、長江,進入蘇北解放區,完成了北撤任務。至11月中旬,在漣水實行整編、全縱隊除第2旅改為新四軍獨立1旅外,其余統一整編為新四軍1縱隊第3旅(后為第3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東抗日根據地是華中8個戰略區之一,是華中抗日的東南前哨陣地,擁有4個地區,16個縣級政權,人口400萬。據不完全統計,從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底,大小戰斗643次,光復縣城兩座,攻克大小據點110余個;斃傷日軍官兵610名,俘敵少佐以下21名,斃傷偽副旅長團長以下官兵3062名,俘偽團長、支隊長以下5504人,并繳獲了敵偽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浙東根據地軍民在滬杭甬三角地區,在四明、會稽山巔,高舉抗日大旗,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將永垂不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1987年4月定稿)</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罗县| 青州市| 田阳县| 阿巴嘎旗| 白水县| 芒康县| 车险| 康定县| 汉沽区| 牡丹江市| 台江县| 辽阳县| 田阳县| 东源县| 图木舒克市| 山西省| 枞阳县| 溧阳市| 平江县| 天峨县| 安仁县| 永德县| 若尔盖县| 客服| 庄浪县| 三原县| 静宁县| 蓝田县| 那曲县| 饶平县| 祁连县| 广南县| 莆田市| 武夷山市| 大连市| 东乡| 赫章县| 乐业县| 平和县| 城固县| 金门县|